这年七月,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和常遇春迎战,取得大胜。后常遇春又一路高歌猛进,于第二年(1357年)攻克常州,接着再接再厉,打下宁国。
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立了大功的常遇春。他是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克和州的时候,来投的军。刚开始,他可没给朱元璋留下什么好印象。说得好听点,这个人绝对的自信,说得难听点,这个人就是个典型的自大狂。一来就要求当大将,朱元璋当时并没有表态,只是不咸不淡的说,打硬仗的时候我会给你当烈士的机会的。后来在朱元璋攻克采石的战役中,元朝军队的火炮和箭矢非常的猛烈,朱的水军伤亡很大。他命那个自命不凡的常遇春率队冲锋,为大部队扫开一条登陆的血路。常遇春倒也不含糊,他摔部携带羊皮筏应声跳入江中,而船上友军也不断放箭掩护他们,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常遇春他们竟然成功的攻上岸去。战斗结束,他才发现身上竟然中了三箭,自己竟然毫无知觉,连朱元璋都感叹,真乃神人也。

常遇春用自己的血,自己的命,终于让朱元璋认识了自己。朱元璋当着众将的面,手举拳头,激动的高喊:有我常大将军,便没有攻不下的阵地。”并亲自授予他总督府先锋的官位。

大有大的烦恼,造反的市场就那么大块蛋糕,可想吃的却不止一个。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这三颗造反界的催餐之星,闪着耀人的光彩,但这是凶光是血光。这三巨头,谁都没不买谁的帐。他们之间迟早有一大战。

早打?晚打?

朱元璋说,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打的时机和策略要掌握好!

部下们普遍的看法是先打张士诚,因为他们觉得张士诚是典型的暴发户心态,现在的他和他的部队应该已经开始腐化,战斗意志已远不如从前,只顾着享福的人,是不会玩命的,打他应该相对容易。

朱元璋并没有急着做决定,他详细的咨询了那些从张士诚根据地跑出来的文人谋士,这些人世代居住在那里,对当地的民风民情颇为了解。

经过深思熟虑,他最后决定打张士诚的事还是先放一放。

部下非常不解,朱元璋解释说,我们现在和哪两股势力并没到了非你死,即我亡的程度,所以啃骨头也应该先拣软的啃。张士诚胸无大志,这一点确实属实,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忘记他们那些人的背景和特点。这些人是私盐贩子出身,多少年来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冒着那么大的危险,无非就是想让自己和家人能过得好些,正因为胸无大志,所以他们更看重自己手中的那些地盘,地盘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如果我们猛攻他们,必然把他们往绝路上逼,因为无路可退,最终的结果就是和我们玩命。

将张士诚放到一边,那么目标自然就是陈友谅了。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根据地都在长江边上,陈友谅占据了湖北和江西,是长江上游,而朱元璋占据的应天则是下游。双方交战,先锋必然是水军。

应该说双方水军的单兵素质都是不错的,也都有许多敢死之士。但令朱元璋感到最头疼的,则是双方的装备相差实在是太悬殊了。朱元璋的水军是建立在收编的水匪基础上的,船虽然不少,但多数是些小渔船。而陈友谅的水军基本上是专业的战船。双方虽然总吨位差不多,但却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

至元十九年(1359年)11月,常遇春率部奇袭,攻克了池州。他料到陈友谅必然不甘心,要让部队反扑夺城,于是事先设好埋伏,伏击了陈友谅的援军,结果大胜,并俘虏了三千人。虽然是大胜,但也是惨胜,朱元璋的参战部队因双方装备悬殊,所以伤亡很大。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报仇雪恨的心态,这种心态要是引导的好,可以增加部队凝聚力和士气,但偏偏那时候既没有政工干部,也没有随军牧师,战士们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常遇春的重视,结果军中普遍出现了虐俘,杀俘现象。刚开始还是个别一两例,但后来事态逐渐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等常遇春感到情况不妙,赶忙制止时,俘虏已所剩无几。

这可不是小事,常遇春跟着朱元璋不是一天两天,知道杀俘是朱元璋不能允许的。他常和将领们提起,当年秦军将领白起和后来的楚霸王项羽,因为暴虐滥杀俘虏,以致天怒人怨,最后不得善终的事。朱元璋多次三令五申,对于俘虏要讲究政策,愿意归顺的,就收编进来一视同仁,不愿意的也发给路费,让其回家种田。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朱元璋说了无数次,将领们也早已是耳熟能详。

不过常遇春真的是不同凡人,他很善于逆向思维。他心想人反正都杀了,后悔也没用,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他命人将死亡俘虏的头颅统统砍下来,将尸首统统抛上船,让那些活着的俘虏驾船返回。

常遇春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既然俘虏死了,没法收买人心,那我干脆就做一件威慑人心的事。你陈友谅的水军不是装备好嘛,那我就让你的水军将士看看自己那些一具具无头的战友尸首,让你们知道,即使你们装备再好,也会被我们所灭,并且死无全尸。让你们胆颤心惊,无心恋战。

至于朱元璋那边嘛,反正天高皇帝远,自己不说,他也不会知道。至于陈友谅,他本就是一个残暴的家户,这种杀俘虏的事,在他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换了他也许会更狠。他应该不会找那些无聊文人写文章传送各地,搞什么宣传。

杀俘事件,和无头尸首的出现,让陈友谅很震惊。他震惊不是因为看见死人,死人他见多了,他本人也制造过许多死人。他之所以震惊,是因为,原本他只是以为此次战役只是双方拉锯战中的一个插曲。但现在从各种情况来判断,朱元璋看样子是下了灭他的决心。这还得了,从来只有老子欺负人,还没有人欺负过老子呢。

陈友谅比美国的巴顿将军更早明白,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不知道是为了鼓舞士气,还是真有此事,在誓师大会上,他对全军将士说,我现在一直睡不好,在梦中,我总是看见,朱元璋伸出中指,在敲我的鼻子。我要你们打下朱元璋的老巢应天,我要亲手砍掉他的十根手指,还有十根脚趾,就算他几百年后投胎,也不能再神气活现。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率领着号称“无敌“的强大舰队向应天进发,这些战船大都有三层楼高,各种火炮齐备,就算不开炮,撞也能把朱元璋的那些小渔船给撞翻一片。

出征前陈友谅还没忘知会张士诚,让他一起打朱元璋,并许诺胜利后,好处对半分。

当朱元璋获得陈友谅大军进攻的情报时,陈友谅的舰队已经攻占了军事要地采石,采石一丢,应天只剩下太平这唯一的门户了。比基尼泳装还有三点,但现在的应天几乎是**的暴露在陈友谅的十万大军面前。陈友谅将舰队分为两支,主力舰队佯攻,而分舰队则乘着大雾偷袭,从另一头破城。

当时还没有军事气象学这么一门科学,但是利用天气打巧战的事,在历史上还是不少的。这一点朱元璋很清楚,那时候虽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无论是文人还是江湖术士,业余时间,喜欢搞搞天文地理研究的还是有一些。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朱元璋的部下胡大海攻下处州后,有人向他推荐了三位隐士:叶琛、章溢、刘基,据说都很有些才华。因为朱元璋曾经交代过,每打下一个地方,都要记得把当地有才华的人收为所用,所以胡大海亲自带了礼品,去请这三人。叶琛、章溢收到邀请,那是诚惶诚恐,屁颠屁颠的就跟着胡大海走了。但到了刘基那边,可就不那么顺利了。这刘基看上去,似乎精神状态有些问题,身上臭烘烘的,目光呆滞,说话也语无伦次。家人介绍说,他每次吃了仙丹后都会这样,过个把月就好了。原来如此,胡大海也没多想,就跟刘基家人交代说,我们大王看重刘先生的才华,请他去,有重用。刘基家里人倒是挺高兴,心想把家里这么个活宝弄走,也算是少了一个负担,更何况人家胡大海带来的礼品还很丰厚,刘基家人自然是喜上眉梢,满口答应。不过走的的时候,不知怎的,这刘基发起疯来,说什么也不肯动,胡大海是个粗人,急性子,上来把刘基一扛,扔在马背上便走了。

这胡大海,别看是个粗人,但粗中有细。他不知道刘基的脑子还能不能恢复,他想要是送个疯子给朱元璋,那不是没事儿找抽嘛?他让人将刘基好好养着,过了一段时间看他似乎恢复正常了,便把他请来聊聊天,通过仔细观察,他确认刘基没有什么问题后才将其给朱元璋送去。

太平失守后,朱元璋立即召集谋士们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提议进行战略转移的居多,他们主张先避陈友谅军锋芒,将来再做打算为上策。

就没有其它办法了吗?朱元璋深感失望,应天是块宝地,从他内心来讲是很舍不得的。

他环顾四周,发现刘基黑着脸似乎在沉思着什么。朱元璋咳嗽了两声,但刘基没有一点反应,这时刘基身边的同僚拉了一下他的衣袖,刘基才回过神来。他疑惑的问同僚,你拉我干嘛?同僚苦笑不得,朝朱元璋的位置使了个脸色。刘基看看同僚,再看看朱元璋,一脸茫然。

看着他傻乎乎的样子,朱元璋哭笑不得,但他还是和和蔼的问刘基有无良策。

刘基犹豫了两秒,说:“良策谈不上,但我觉得这仗还是有得打的。”

朱元璋心中猛的一抽,他心想这老刘是谦虚,还是在卖关子?

他急切的问,刘先生是不是观测到星象方面有些什么异像,可以天助我也。

刘基摇摇头说:“借东风,火烧曹营,那只是传说,不足信。”

听得他的话,众幕僚纷纷大笑,朱元璋有些尴尬。

他耐住脾气问:“那就请刘先生赐教,这仗到底怎的一个打法?”

刘基指着地图说:“我们还是有些战略纵深的,可以诱敌深入,再歼敌。”

有幕僚不服气的说:“这个谁都看得出来,可是刘先生就能保证,我们一定能诱敌成功,又一定能取胜吗?”

刘基不温不火的说:“不能。”

一阵狂笑,幕僚们都觉得这刘基是不是不脑子坏掉了。

朱元璋看着刘基的脸,其他人又看着朱元璋的脸,一下子笑声突然停了,因为除了刘基以外,所有的人都能读出了朱元璋脸上的杀气。

刘基继续盯着地图,朱元璋也低头仔细的端详起地图,他们两人的目光似乎交汇到地图的同一处。

过了一会儿,刘基突然很得意的拍着自己的双腿说,老天对我们真是厚爱,逃跑的地方还不少。幕僚们惊愕不已,主张打,不主张逃的是他,怎么现在又说这话?

朱元璋的脸上很平静,仿佛就根本没听到什么。他盯着地图意味深长的挤出一点笑容说:“老刘,我想我明白你意思了,不过其他人可能还不明白,你就给他们讲讲吧。“

刘基哦了一声,表示听到了朱元璋的吩咐,然后一边在地图上比划着,一边讲解。他的意思其实也很简单,首先目前的形势上,给了他们诱敌深入,再全歼的机会,当然这具体能否成功谁也不能保证。但即使不成功,也没关系,因为完全具备大撤退的条件。大量的有生力量完全可以进行战略转移,地方虽然丢了,但实力还在。另外嘛,最重要的一点,刘基捋着胡子,停下来又不说了。朱元璋抬头又爱有狠的看了他一眼,一拍桌子说:“最重要的一点,陈友谅此次大军倾巢而出,以致大本营空虚,我军完全可以顺着这条线,一举端掉他的老巢!”朱元璋目光如炬,手指坚定的在地图上划过一道线,众谋士顺着那条线看去,沉默片刻,然后便是一阵惊呼,他们满脸通红,不住的表示惭愧。

战略确定下来后,下面重要的便是怎样实施。朱元璋考虑到如果让自己的水军和陈友谅的在江面上决战的话,断难取胜。他决定诱其上岸,围点打援。他分析推断出陈友谅的水军应该会经过长江,进入秦淮然后直抵应天城下。而在这条线上,唯一能起到阻碍作用的便是西城墙外的江东桥。若是这条线让陈友谅贯通了,那将直接面对大军压境,抵抗的压力就太大了。

所以绝对不能让陈友谅走这里,得让他走另一条线。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就得让陈友谅误以为,我们的防御重点在江东桥一带,主力部队也驻扎在那里,这样他就会自鸣得意的去走一条他认为我们疏于防范的线路了。

朱元璋得意说:“这应天城中,怕并不是所有人都效忠我朱元璋的吧?”众谋士脸色大变,连忙作揖道:“我们刚才是一时疏忽,并非对主公不忠,还望主公明察。”朱元璋连忙摆手道:“各位多虑了,其实我的意思是说,我想现在陈友谅一定派了很多细作探子混入城中,以探我虚实,既如此,那我们就给他们设个局吧。”

他命人在城中张榜公示,说江东桥一带将有大战,让百姓早日搬离,以免危及性命。又让部队对此地进行军事管制,闲杂人等一概不得进入。远远望去,军事管制区内,囤积了不少战备物资,各路军队也是进进出出,操练声,喊杀声,震耳欲聋。

陈友谅得报果然上当,他仔细勘察地形后,发现龙湾一带,朱元璋军疏于防守,他觉得可以在这里抢滩登录,大军长驱直入。

至正二十年(1360年)6月日深夜,陈友谅的兄弟陈友仁亲率一万人的突击队在龙湾登陆。登陆战打得极为顺利,朱元璋在此地似乎没几只虾兵蟹将,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抵抗,便一溃而散。

没想到这么容易,陈友谅大军,从将领到普通士卒都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心中想,要是每次打仗都这么容易该有多好。重整战斗队形后,大军迅速向前开进。龙湾很黑,要不是有火把,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虽然已是6月下旬,但这海边还是非常凉,不少人,一边跑步一边打着喷嚏。“真他娘的冷,等打进了应天城,可得好好喝一壶,不少人议论着!”

“对,还得找个窑姐暖暖身子!”这句话似乎很给力,整个队伍中传来一阵淫荡的笑声。也许是胜利来的得太容易,面对着部队中的这种猪八戒思想,带队的军官竟然都没有呵斥。

就在这帮人兴高采烈的幻想着美好景象时,突然远处闪过一道亮光,有人自言自语道,怎么打雷了?话还没落地,就只见一片片的人倒下来。

“卧倒!防炮嘞!“有经验的老兵高喊。一时间战场上不断的响彻着哭爹喊娘之声,有的人匍匐着前进,突然摸到个什么东西,借着火光一看,才发现是战友残臂断肢。怎么会这样?该怎么办?这些全都懵了。有带兵将领高喊,弟兄们快撤,我们中埋伏了。但炮火实在太猛烈,江滩上到处是鹅卵石,炮弹落地,击得这些石头四处飞溅,任何人只要稍稍爬起,便会在身上留下不少洞。

炮兵虽然厉害,但最后解决战斗还需要骑兵和步兵。炮火覆盖后,听到号声的徐达、冯胜、常遇春等率五路大军杀了过来。陈友谅的部队已没有任何抵抗的勇气,抱着脑袋还有屁股夺路而逃。好不容易上了船,才发现因为是退潮,船都搁浅无法行驶,只得纷纷跳入长江逃命。陈友谅倒是无大碍,因为那时候火炮射程有限,呆在船上指挥的他,早已命卫士解下大船的舢板逃走。

此次战斗,陈友谅军阵亡20000余人,被俘7000多,而朱元璋的部队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还缴获了100多艘大小船舶。

陈友谅逃回了江西,张士诚派人送了些礼品来表示慰问。陈友谅问来使,张士诚是否派兵参战过?来使很肯定的说:“有啊!”陈友谅说那我怎么没看见?来使话说得很委婉也很客气,但意思却是,我们派兵过来的时候,没想到您已经败退了,我们的斥候在江滩边侦查时,发现一些穿着贵军军服的尸体,才知道您碰上了麻烦。因为您已经走了,我们单打独斗,也没什么意思,所以也只好撤了。

听了这话,陈友谅气得牙根都疼,心中暗骂张士诚你真有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