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恶人陈友谅憋了一肚子气,他憋了很不爽,他要把这口鸟气发泄出去。
他总结了一下,自己实力比朱元璋强,为何却让他揍了?原因就在于自己没有发挥长处,没有将最拿得出手的水军用来决战!
他命手底下的能工巧将,根据他的要求设计出了一种大型战舰,俗名叫跑马船。这种船高数丈,上下有四层,上面三层,每层都可以有骑兵骑着马站立在甲板上。它的外面包裹着铁皮,可以防止对方火攻。这种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不靠风航行,它自己配有动力,虽然不是核动力,但在最底层,许多船工同时划浆的情况下,其速度与机动性能还是很不错的。
陈友谅仗着自己船坚炮利,不断骚扰朱元璋,从至元二十一年(1361)开始,朱元璋在历次小规模战斗冲突中,不断失利。陈友谅又找回了久违的自信,他觉得自己又是老大啦。
就当他在洋洋得意之时,却接到一个让他大跌眼镜的消息:镇守洪都的将领,投了朱元璋。
洪都其实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是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更要命的是,他政权中枢所在地的江洲(今江西九江),离洪都非常近,洪都失陷,直接影响到他的生存。
从他内心讲,非常想尽快解决洪都这块心头刺,这也很符合他急躁的性格。但因为洪都离江州实在太近了,他反而不敢贸然行动。因为他很清楚,一旦失利,那就一点退路都没有了。他只得每天咬牙切齿的观望着,为了这事,他没少掉头发,去**找妃嫔们娱乐的次数也少了很多。
到了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的韩林儿和刘福通所在的安丰城(今安徽寿县)发起了攻击。此张士诚已非从前的彼张士诚,他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被元朝政府招了安。他现在拿着朝廷的军饷还有补给,并且还没有被剿的危险,日子过得好不得意。不过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他总得为元朝政府做点事。他刚脱离匪名,便要去剿匪,虽然他心里不大得意,但样子还是要做做的。原本元朝政府是要他打朱元璋的,但这小子很滑头,知道朱元璋并不好惹,所以找了个借口,要求先打实力相对比较弱的韩林儿和刘福通。元朝政府虽然也知道他心中的小九九,但又怕把他逼急了,适得其反,所以只得由着他。
刘福通被围城后,急忙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得到消息后患得患失,拿不定主意到底该不该救,他聚集众谋士商量。也不知道是那帮酸儒良心发现,还是上次撤退的馊主意碰了一辈子灰,现在他们竟然异口同声,且义愤填膺的表示,一定要救刘福通。原因是两家同属红巾军序列,且韩林儿从名义上说,还是大家共同的的国家元首。且安丰是南京的屏障,安丰沦陷,南京方面将会极其被动。他们的理由是那么的充分,这次连朱元璋听了都不住的点头。
但此时刘基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目前的形式,已不具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条件,把韩林儿弄出来只能是个烫手大山芋。且安丰弱失守,虽对南京来说,少了一个屏障,但如果全力营救刘福通的话,陈友谅很可能趁机发兵来打,腹背受敌,兵家大忌。
面对刘基的建议,朱元璋犹豫了。应该说刘基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朱元璋从来不是一个保守的人,目前虽然风险很大,但诱惑也很大。如果发兵救刘福通,他就可以占据政治及军事上的主动。至于陈友谅,他仔细盘算过,觉得凭借着坚固的城防工事,完全可以化解掉进攻。
果然不出所料,在朱元璋率兵去解安丰之围时,陈友谅得到消息狂喜不已,他认为自己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不过这个滑头却并没有急于发兵,他知道朱元璋和张士诚两个大佬,实力都很强劲,他要让他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十三日,朱元璋的大部队到达安丰城下的时候,城已破,刘福通战死,但韩林儿却奇迹般的于乱军中被抢了出来。
虽然刘基坚信韩林儿是个烫手大山芋,不过朱元璋却没觉得什么,没了武装力量的国家元首,并不会让他感觉有任何不自在,他带韩林儿回撤应天。
撤退过程并不顺利,时常遭到张士诚军队的骚扰。这些小股部队,出来了又不正二八经的和你打一仗,而是一打就跑,让人好不窝心,将士们抱怨不已。将士们的抱怨倒是提醒了朱元璋,就这么无功而返,实在是太影响士气了。结果他和将领一商量,临时做出决定,攻打庐州!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城防工事异常坚固,兵力充足,打下泸州并不容易。但一打下它,好处也是十分明显的,因为这样就开辟了攻打张士诚老巢的道路。
将领中除了徐达之外,大家都对攻克泸州充满信心,但徐达忧虑的是:他们原本是去解救安丰之围的,并没有准备攻城的器械,现在临时决定攻城,怕伤亡难以估量。
徐达能想到的,朱元璋不可能没想到,他拍着徐达的肩膀说,打仗要看全局,不能只计较某一方面的得失,伤亡大,他也估计到了,但是和最后的胜利比起来,这些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他最后又安慰徐达,攻城器械可以就地取材,加紧赶工,不会让徐达空着手去攻城的。虽然徐达心中并不认可朱元璋的这种说法,但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做事就是那么干脆利落,有什么想法就提出,但上级一旦下了决心,就必然不折不扣的去坚决执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一点在徐达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眼见着,鹬和蚌就要血战了,渔翁准备开始动手了。他带着几十万军队和他强大的“跑马”舰队准备出征了。
喝壮行酒的时候,他说“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一役,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不可不谓豪情壮志啊,滑头也有发狠的时候。
他总结了一下,自己实力比朱元璋强,为何却让他揍了?原因就在于自己没有发挥长处,没有将最拿得出手的水军用来决战!
他命手底下的能工巧将,根据他的要求设计出了一种大型战舰,俗名叫跑马船。这种船高数丈,上下有四层,上面三层,每层都可以有骑兵骑着马站立在甲板上。它的外面包裹着铁皮,可以防止对方火攻。这种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不靠风航行,它自己配有动力,虽然不是核动力,但在最底层,许多船工同时划浆的情况下,其速度与机动性能还是很不错的。
陈友谅仗着自己船坚炮利,不断骚扰朱元璋,从至元二十一年(1361)开始,朱元璋在历次小规模战斗冲突中,不断失利。陈友谅又找回了久违的自信,他觉得自己又是老大啦。
就当他在洋洋得意之时,却接到一个让他大跌眼镜的消息:镇守洪都的将领,投了朱元璋。
洪都其实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是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更要命的是,他政权中枢所在地的江洲(今江西九江),离洪都非常近,洪都失陷,直接影响到他的生存。
从他内心讲,非常想尽快解决洪都这块心头刺,这也很符合他急躁的性格。但因为洪都离江州实在太近了,他反而不敢贸然行动。因为他很清楚,一旦失利,那就一点退路都没有了。他只得每天咬牙切齿的观望着,为了这事,他没少掉头发,去**找妃嫔们娱乐的次数也少了很多。
到了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的韩林儿和刘福通所在的安丰城(今安徽寿县)发起了攻击。此张士诚已非从前的彼张士诚,他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被元朝政府招了安。他现在拿着朝廷的军饷还有补给,并且还没有被剿的危险,日子过得好不得意。不过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他总得为元朝政府做点事。他刚脱离匪名,便要去剿匪,虽然他心里不大得意,但样子还是要做做的。原本元朝政府是要他打朱元璋的,但这小子很滑头,知道朱元璋并不好惹,所以找了个借口,要求先打实力相对比较弱的韩林儿和刘福通。元朝政府虽然也知道他心中的小九九,但又怕把他逼急了,适得其反,所以只得由着他。
刘福通被围城后,急忙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得到消息后患得患失,拿不定主意到底该不该救,他聚集众谋士商量。也不知道是那帮酸儒良心发现,还是上次撤退的馊主意碰了一辈子灰,现在他们竟然异口同声,且义愤填膺的表示,一定要救刘福通。原因是两家同属红巾军序列,且韩林儿从名义上说,还是大家共同的的国家元首。且安丰是南京的屏障,安丰沦陷,南京方面将会极其被动。他们的理由是那么的充分,这次连朱元璋听了都不住的点头。
但此时刘基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目前的形式,已不具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条件,把韩林儿弄出来只能是个烫手大山芋。且安丰弱失守,虽对南京来说,少了一个屏障,但如果全力营救刘福通的话,陈友谅很可能趁机发兵来打,腹背受敌,兵家大忌。
面对刘基的建议,朱元璋犹豫了。应该说刘基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朱元璋从来不是一个保守的人,目前虽然风险很大,但诱惑也很大。如果发兵救刘福通,他就可以占据政治及军事上的主动。至于陈友谅,他仔细盘算过,觉得凭借着坚固的城防工事,完全可以化解掉进攻。
果然不出所料,在朱元璋率兵去解安丰之围时,陈友谅得到消息狂喜不已,他认为自己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不过这个滑头却并没有急于发兵,他知道朱元璋和张士诚两个大佬,实力都很强劲,他要让他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十三日,朱元璋的大部队到达安丰城下的时候,城已破,刘福通战死,但韩林儿却奇迹般的于乱军中被抢了出来。
虽然刘基坚信韩林儿是个烫手大山芋,不过朱元璋却没觉得什么,没了武装力量的国家元首,并不会让他感觉有任何不自在,他带韩林儿回撤应天。
撤退过程并不顺利,时常遭到张士诚军队的骚扰。这些小股部队,出来了又不正二八经的和你打一仗,而是一打就跑,让人好不窝心,将士们抱怨不已。将士们的抱怨倒是提醒了朱元璋,就这么无功而返,实在是太影响士气了。结果他和将领一商量,临时做出决定,攻打庐州!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城防工事异常坚固,兵力充足,打下泸州并不容易。但一打下它,好处也是十分明显的,因为这样就开辟了攻打张士诚老巢的道路。
将领中除了徐达之外,大家都对攻克泸州充满信心,但徐达忧虑的是:他们原本是去解救安丰之围的,并没有准备攻城的器械,现在临时决定攻城,怕伤亡难以估量。
徐达能想到的,朱元璋不可能没想到,他拍着徐达的肩膀说,打仗要看全局,不能只计较某一方面的得失,伤亡大,他也估计到了,但是和最后的胜利比起来,这些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他最后又安慰徐达,攻城器械可以就地取材,加紧赶工,不会让徐达空着手去攻城的。虽然徐达心中并不认可朱元璋的这种说法,但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做事就是那么干脆利落,有什么想法就提出,但上级一旦下了决心,就必然不折不扣的去坚决执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一点在徐达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眼见着,鹬和蚌就要血战了,渔翁准备开始动手了。他带着几十万军队和他强大的“跑马”舰队准备出征了。
喝壮行酒的时候,他说“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一役,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不可不谓豪情壮志啊,滑头也有发狠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