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元朝虽然还未灭,但整个中国已是群雄并起,四处狼烟的境地。对于任何一支武装来说,敌人是汉人还是蒙古人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是能给自己带来利益,还是带来威胁。而对于朱元璋来说,张士诚和陈友谅,都是他潜在的巨大敌人。
张士诚,出生于1321年,泰州人,原本是贩私盐的。大家可不要小看这职业,这跟现在卖hai.luo.yin可没啥区别。在元朝,盐是官府的专营物品,不是普通百姓想卖就卖的。但制盐对于沿海居民来说相对容易,只要把海水捞起来晒一晒,便有可能发大财。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要利润达到某种程度,人们即使面对是死亡的危险,仍会有人铤而走险。伟人就是伟人,话说的比小沈阳还精辟。当时的私盐业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巨大的经济利益,促使着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脑袋得别在裤腰带上干的行业。张士诚作为这帮人的头目,其胆大与凶悍可见一斑。张士诚赚了很多钱,也死了很多弟兄,他自己也是几次死里逃生,满身都是伤疤。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和他的弟兄们,为了将来能挣得更多,在泰州城进行了暴动。张士诚起兵后,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祐为纪年。
张士诚的举动虽然够酷,但却属于没有政治头脑的行为。原本那么多支起义军,但现在他称了王,那么元朝自然是枪打出头鸟,首先全力来围攻他。据史书记载,大臣脱脱率领百万大军围攻高邮。
听到来了这么多官军,义军内部有些慌张,提出放弃高邮,进行战略转移的不在少数。不过张士诚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放弃撤退,据城死战。理由很简单,现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还在官军控制之下,弃城之后,能够机动的空间很少,没有了城池的防护,只怕到最后会死得更惨。
元军用包括火炮在内的各种武器攻城,张士诚身先士卒,和他的两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在中国就是这样,如果领导能够亲历亲为,很多事便会成功。小小的高邮城就这么苦苦坚守了三个月,义军的大旗仍然屹立不倒。
在这关键的时刻,幸运的天枰倒向了张士诚一边。元朝朝廷内部,因为人事纠纷方面的问题,让皇帝对带兵的脱脱产生不满与猜忌,最终元军在就快破城之时撤离。
张士诚和他的弟兄们活下来了,张士诚的威名也传遍大江南北。在他之前,还没有那支义军能取得如此大的战果。他借着余威,一连又攻克江苏、浙江许多富饶地区,他的综合实力又更上了一层楼。
要评价此时的张士诚,辉煌二字也许是最贴切的啦。不过这个人野心不足,野心不足的人是成不了帝王的。张士诚应该算是一个性情中人吧,贩私盐也好,造反也好,他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想让自己和家人及弟兄们能过上好的生活。在取得一系列的重大胜利后,他便感到很知足,一次次的胜利也让他看到了战争的极端残酷性,从他内心来说,他真的不想打了,他觉得是到了让大家过点好日子的时候啦。他免除了江浙一带的赋税,江浙一带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非常感激,在他活着的时候,便纷纷为他修建祠堂。
陈友谅与张士诚比起来,应该算是两路完全不同的人。他原是徐寿辉的部下,这徐寿辉是湖北罗田人,是个布贩,为人颇正直,由于经常被官吏勒索欺辱,所以对官府很是不满。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军义经过他的家乡时,他便投了义军。后来刘福通见他人机灵能干,便给了他一些出人投地的机会。初期他的实力很微弱,为了迅速取得成绩,他采取了一些非常手段。他找了两个帮手,一个是在麻城打铁的邹普胜,另一个是江西和尚彭莹玉,一起宣传明教。明教这个东西,按现在的理论来看,能不能算是宗教都很难说,不过很显然,他们的手段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在传播明教数月之后,他们吸引到足够的民众,在大别山区发动了一次起义,并且一举攻克罗田。他们算是红巾军的旁支,也戴红巾为标志。起义军连续作战,先后攻克黄州和浠水,并最终定都浠水县城,国号:“天完”。现在的人看到这么个国号一定很诧异,第一感觉就是太不吉利了,不过那时候他们可不这么想,因为他们想的是,天完这两个字的下面便是大元,叫天完有压垮战胜元朝的意思。
徐寿辉的根据地很小,只有黄州和浠水这一片地方。不过作为小资产阶级,可能天生就有些劣根性。他是个很要面子的人,凡是元朝有的机构他都有,什么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中央六部,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封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后来又一队浠水群众投了他,领头的便是陈友谅。
陈友谅,生于1320年,原姓谢,是渔民,沔阳(今湖北仙桃)人,曾经在县衙里做过类似宋江那种职务的小吏。由于他有文化,加上在官府干过,算是见过世面,很快便在徐寿辉的队伍里崭露头角。
由于徐寿辉并没有吸取张士诚的教训,引起了元朝的注意。皇帝调集几省军队,围剿徐寿辉。徐寿辉大败,彭莹玉也战死。徐寿辉率残部退到湖北黄梅一带,修整补充兵员粮草后,然后率军反攻。重新夺回江西、湖南,并于汉阳县城(今武汉汉阳)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
由于明教类似精神原子弹的作用,徐寿辉的士兵战斗意志极其顽强,个个视死如归。他们极度藐视死亡,死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进天堂享福的必经之路一样。他们个个认为英勇战死进入天堂之后,会有9个漂亮老婆以及数不尽的金银财宝等着他们。
丞相倪文俊跟着徐寿辉久了,对他搞的那一套已经是门儿清。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完全在徐寿辉之上,与其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做老板。有了此心机,他便开始动歪脑筋。不过他运气不好,企图暗杀徐寿辉的阴谋很快暴露,事败之后,他自汉阳逃往黄州,此时陈友谅便在黄州。
之所以逃往黄州,是因为他做丞相时对陈友谅有知遇之恩,算是陈友谅的老领导。不过他似乎忘了徐寿辉也对自己有过知遇之恩,也做过自己的老领导,那又怎么样呢?
当陈友谅看到倪文俊时,很是吃惊,他没想到竟然出了这么大的事。倪文俊跟陈友谅的话也说得很直接,自己这次来就是准备和他联手干一番大事的。见领导这么痛快,陈友谅也不含糊,当即表示跟着他干。倪文俊很是高兴,陈友谅一边安排倪文俊吃饭,一边和他聊如何攻入汉阳的问题。见老部下这么善解人意,倪文俊也就没有保留,和盘托出自己目前手上所掌握的人脉资源。吃完饭,陈友谅劝倪文俊早点休息。而他则连夜去倪文俊所带来的人马安歇处查看,看完之后,他心里便有了底。
三天后,徐寿辉收到了用倪文俊的血书写的一份信,及他的人头。这封信是由陈友谅发出的,信里写的是对徐寿辉表忠心的一番话。
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倪文俊所掌握的人脉资源都是些小角色,而他带到黄州的那些残兵败将明显成不了什么事,你叫人家陈友谅该怎么办?换到你自己又会怎么办呢?嘿嘿!
倪文俊的人头成了陈友谅事业更上一步的敲门砖,真是颗好头啊!
他的“忠心”,加上倪文俊死后出现的权利真空,让他掌握了不少实权。他和倪文俊都有谋反之心,但他显然比倪聪明多了。他明白你要采摘玫瑰,就得先去掉玫瑰枝上的那些刺。这个刺是谁?他就是赵普胜。这赵普胜原本和倪文俊、丁普郎、傅友德,并称四大金刚,徐寿辉平常就全靠他们。但不久陈友谅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赵普胜除掉,丁普郎和傅友德眼见形势不对,迅速带着自己的人马投奔了朱元璋。
徐寿辉现在成了名符其实的傀儡皇帝,早知今日还不如继续卖布呢!人啊,没有那金刚钻还真别揽那瓷细活。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六月十五日顺江而下攻打朱元璋控制下的采石。陈友谅想,是到了除掉徐寿辉这个废物的时候了,不过最后还要废物再利用一回。他命人将徐寿辉捆绑的结结实实,像个粽子一般,背后插上棍子,外面罩上皇袍和盔甲,又给他戴上蒙面头盔,将人固定在船头。徐寿辉的船插满龙旗,混在众多兵船之中。他又命斥候在后面敲锣打鼓,高喊,皇帝陛下御驾亲征,亲临第一线,大家奋勇杀敌啊!这一招还挺管用的,士气大振,竟然最后打下了采石。至于弄的像个活靶子似的徐寿辉,自然是身上插满了箭,像个刺猬似的,死得惨不忍睹。
两个狠角色介绍完了,大家可以对朱元璋的忧郁感同身受了吧?
陈友谅因为刚篡位夺下政权,所以并没有忙于与朱元璋争霸。而张士诚则与朱元璋时有冲突。双方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觉得一直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回事儿,他想和张士诚讲和。他派使节带着礼品前往张士诚处,但张士诚真是个爆脾气,不讲和也就罢了,还当场砍了使节的脑袋,将自己的回信塞在使节嘴里,让人带回。
回信很简单,就三个字,你大爷的!!!
朱元璋苦笑不得,但更多的是担心,有这样一个强劲的,并且非常脑残的对手,在元朝还没有推翻的情况下,起义军的内部火并,只能让元朝渔翁得利。
这么蠢的人是怎么坐上领袖的宝座的呢?他百思不的其解,真是世界之大,无其不有啊!
张士诚,出生于1321年,泰州人,原本是贩私盐的。大家可不要小看这职业,这跟现在卖hai.luo.yin可没啥区别。在元朝,盐是官府的专营物品,不是普通百姓想卖就卖的。但制盐对于沿海居民来说相对容易,只要把海水捞起来晒一晒,便有可能发大财。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要利润达到某种程度,人们即使面对是死亡的危险,仍会有人铤而走险。伟人就是伟人,话说的比小沈阳还精辟。当时的私盐业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巨大的经济利益,促使着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脑袋得别在裤腰带上干的行业。张士诚作为这帮人的头目,其胆大与凶悍可见一斑。张士诚赚了很多钱,也死了很多弟兄,他自己也是几次死里逃生,满身都是伤疤。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和他的弟兄们,为了将来能挣得更多,在泰州城进行了暴动。张士诚起兵后,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祐为纪年。
张士诚的举动虽然够酷,但却属于没有政治头脑的行为。原本那么多支起义军,但现在他称了王,那么元朝自然是枪打出头鸟,首先全力来围攻他。据史书记载,大臣脱脱率领百万大军围攻高邮。
听到来了这么多官军,义军内部有些慌张,提出放弃高邮,进行战略转移的不在少数。不过张士诚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放弃撤退,据城死战。理由很简单,现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还在官军控制之下,弃城之后,能够机动的空间很少,没有了城池的防护,只怕到最后会死得更惨。
元军用包括火炮在内的各种武器攻城,张士诚身先士卒,和他的两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在中国就是这样,如果领导能够亲历亲为,很多事便会成功。小小的高邮城就这么苦苦坚守了三个月,义军的大旗仍然屹立不倒。
在这关键的时刻,幸运的天枰倒向了张士诚一边。元朝朝廷内部,因为人事纠纷方面的问题,让皇帝对带兵的脱脱产生不满与猜忌,最终元军在就快破城之时撤离。
张士诚和他的弟兄们活下来了,张士诚的威名也传遍大江南北。在他之前,还没有那支义军能取得如此大的战果。他借着余威,一连又攻克江苏、浙江许多富饶地区,他的综合实力又更上了一层楼。
要评价此时的张士诚,辉煌二字也许是最贴切的啦。不过这个人野心不足,野心不足的人是成不了帝王的。张士诚应该算是一个性情中人吧,贩私盐也好,造反也好,他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想让自己和家人及弟兄们能过上好的生活。在取得一系列的重大胜利后,他便感到很知足,一次次的胜利也让他看到了战争的极端残酷性,从他内心来说,他真的不想打了,他觉得是到了让大家过点好日子的时候啦。他免除了江浙一带的赋税,江浙一带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非常感激,在他活着的时候,便纷纷为他修建祠堂。
陈友谅与张士诚比起来,应该算是两路完全不同的人。他原是徐寿辉的部下,这徐寿辉是湖北罗田人,是个布贩,为人颇正直,由于经常被官吏勒索欺辱,所以对官府很是不满。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军义经过他的家乡时,他便投了义军。后来刘福通见他人机灵能干,便给了他一些出人投地的机会。初期他的实力很微弱,为了迅速取得成绩,他采取了一些非常手段。他找了两个帮手,一个是在麻城打铁的邹普胜,另一个是江西和尚彭莹玉,一起宣传明教。明教这个东西,按现在的理论来看,能不能算是宗教都很难说,不过很显然,他们的手段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在传播明教数月之后,他们吸引到足够的民众,在大别山区发动了一次起义,并且一举攻克罗田。他们算是红巾军的旁支,也戴红巾为标志。起义军连续作战,先后攻克黄州和浠水,并最终定都浠水县城,国号:“天完”。现在的人看到这么个国号一定很诧异,第一感觉就是太不吉利了,不过那时候他们可不这么想,因为他们想的是,天完这两个字的下面便是大元,叫天完有压垮战胜元朝的意思。
徐寿辉的根据地很小,只有黄州和浠水这一片地方。不过作为小资产阶级,可能天生就有些劣根性。他是个很要面子的人,凡是元朝有的机构他都有,什么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中央六部,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封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后来又一队浠水群众投了他,领头的便是陈友谅。
陈友谅,生于1320年,原姓谢,是渔民,沔阳(今湖北仙桃)人,曾经在县衙里做过类似宋江那种职务的小吏。由于他有文化,加上在官府干过,算是见过世面,很快便在徐寿辉的队伍里崭露头角。
由于徐寿辉并没有吸取张士诚的教训,引起了元朝的注意。皇帝调集几省军队,围剿徐寿辉。徐寿辉大败,彭莹玉也战死。徐寿辉率残部退到湖北黄梅一带,修整补充兵员粮草后,然后率军反攻。重新夺回江西、湖南,并于汉阳县城(今武汉汉阳)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
由于明教类似精神原子弹的作用,徐寿辉的士兵战斗意志极其顽强,个个视死如归。他们极度藐视死亡,死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进天堂享福的必经之路一样。他们个个认为英勇战死进入天堂之后,会有9个漂亮老婆以及数不尽的金银财宝等着他们。
丞相倪文俊跟着徐寿辉久了,对他搞的那一套已经是门儿清。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完全在徐寿辉之上,与其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做老板。有了此心机,他便开始动歪脑筋。不过他运气不好,企图暗杀徐寿辉的阴谋很快暴露,事败之后,他自汉阳逃往黄州,此时陈友谅便在黄州。
之所以逃往黄州,是因为他做丞相时对陈友谅有知遇之恩,算是陈友谅的老领导。不过他似乎忘了徐寿辉也对自己有过知遇之恩,也做过自己的老领导,那又怎么样呢?
当陈友谅看到倪文俊时,很是吃惊,他没想到竟然出了这么大的事。倪文俊跟陈友谅的话也说得很直接,自己这次来就是准备和他联手干一番大事的。见领导这么痛快,陈友谅也不含糊,当即表示跟着他干。倪文俊很是高兴,陈友谅一边安排倪文俊吃饭,一边和他聊如何攻入汉阳的问题。见老部下这么善解人意,倪文俊也就没有保留,和盘托出自己目前手上所掌握的人脉资源。吃完饭,陈友谅劝倪文俊早点休息。而他则连夜去倪文俊所带来的人马安歇处查看,看完之后,他心里便有了底。
三天后,徐寿辉收到了用倪文俊的血书写的一份信,及他的人头。这封信是由陈友谅发出的,信里写的是对徐寿辉表忠心的一番话。
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倪文俊所掌握的人脉资源都是些小角色,而他带到黄州的那些残兵败将明显成不了什么事,你叫人家陈友谅该怎么办?换到你自己又会怎么办呢?嘿嘿!
倪文俊的人头成了陈友谅事业更上一步的敲门砖,真是颗好头啊!
他的“忠心”,加上倪文俊死后出现的权利真空,让他掌握了不少实权。他和倪文俊都有谋反之心,但他显然比倪聪明多了。他明白你要采摘玫瑰,就得先去掉玫瑰枝上的那些刺。这个刺是谁?他就是赵普胜。这赵普胜原本和倪文俊、丁普郎、傅友德,并称四大金刚,徐寿辉平常就全靠他们。但不久陈友谅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赵普胜除掉,丁普郎和傅友德眼见形势不对,迅速带着自己的人马投奔了朱元璋。
徐寿辉现在成了名符其实的傀儡皇帝,早知今日还不如继续卖布呢!人啊,没有那金刚钻还真别揽那瓷细活。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六月十五日顺江而下攻打朱元璋控制下的采石。陈友谅想,是到了除掉徐寿辉这个废物的时候了,不过最后还要废物再利用一回。他命人将徐寿辉捆绑的结结实实,像个粽子一般,背后插上棍子,外面罩上皇袍和盔甲,又给他戴上蒙面头盔,将人固定在船头。徐寿辉的船插满龙旗,混在众多兵船之中。他又命斥候在后面敲锣打鼓,高喊,皇帝陛下御驾亲征,亲临第一线,大家奋勇杀敌啊!这一招还挺管用的,士气大振,竟然最后打下了采石。至于弄的像个活靶子似的徐寿辉,自然是身上插满了箭,像个刺猬似的,死得惨不忍睹。
两个狠角色介绍完了,大家可以对朱元璋的忧郁感同身受了吧?
陈友谅因为刚篡位夺下政权,所以并没有忙于与朱元璋争霸。而张士诚则与朱元璋时有冲突。双方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觉得一直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回事儿,他想和张士诚讲和。他派使节带着礼品前往张士诚处,但张士诚真是个爆脾气,不讲和也就罢了,还当场砍了使节的脑袋,将自己的回信塞在使节嘴里,让人带回。
回信很简单,就三个字,你大爷的!!!
朱元璋苦笑不得,但更多的是担心,有这样一个强劲的,并且非常脑残的对手,在元朝还没有推翻的情况下,起义军的内部火并,只能让元朝渔翁得利。
这么蠢的人是怎么坐上领袖的宝座的呢?他百思不的其解,真是世界之大,无其不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