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第一节南下北上
我叫张海洋,祖籍SD曲阜,这座城市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底蕴,曾经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都,也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历代的诸多帝王权贵也都因信奉孔孟而到此,上世纪末曲阜更是摘得了国家首批“历史为化名城”的桂冠。
据我爷爷说,他的曾祖父家在南方,在清嘉庆年间因为屡次科举不中,终rì郁郁寡欢,又兼之父母先后染疾身故,于是,一把火烧了全部的书本、作业本,变卖了房子,典当了家产,进了些乌七八糟的小杂货,摇身一变做了一个商人,说是商人又不太确切,因为家底太薄,连头牲口都没有,但是去意已决,也容不得回头,就这样一个人,一辆小推车一路北上,走一路就做一路买卖,熟料想,到了曲阜境内货是卖完了,但钱也花光了。用爷爷的话说,这是祖宗大人乐善好施的缘故,我则一直抱以怀疑的态度。后来这位太祖爷爷甚是落魄,干过乞丐,打过工,再后来因为读过几年书的缘故幸运的成为了一名私塾先生。毕竟人民教师也是体面活,不久之后就找了个婆姨开枝散叶了,这才在几百年后有了这个听故事的我。爷爷总是拿着一种追念先祖的情怀讲给我听,而我的父亲却总是把这总结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事例。
我的父亲叫张爱国,曾是一名企业工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下乡插过队,当过红卫兵”。至于最后两项颠倒完全是出于对句子工整的要求。我一直对于问个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抱有很强的好奇心,因为书本上写的几乎没有,只能是口口相传的一个个不断被放大、夸张以及添加无数转述者心理sè彩的惨烈故事。父亲虽然是经历者,但却又像是经历者中的旁观者,问他什么都是“记不清楚”、“说不准”、“忘记了”。父亲读过高中,在那个年代应该算得上有学历的人才了,还能整两句俄语,英语确是知之甚少。父亲回城之后,经同事介绍,就跟同一工厂我的母亲乔月结合了。那年父亲已经三十三岁了,而母亲才二十四岁,这也一时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佳话”。许多羡慕嫉妒恨的同事上班下班也总是向这对夫妇投来复杂的目光以及纠结的笑容。其实也不难理解,父亲为人jīng明能干,处事中庸,不喜是非,工厂里自上而下称赞声一片,博得母亲的欢心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两年后,我出生了,体重五斤六两,身长四十八公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落后,母亲又体弱,在生完我之后就一病不起,起初由爷爷帮衬着做个饭,打理下家务。半年后母亲身体越来越差,同时,还有我这个小娃娃嗷嗷待哺,无奈之下,父亲也只能抽身回来照顾家里,谁知没过多久,母亲竟撒手人寰。留下了老张家的三个爷们儿。所以,我对母亲的认识很少,少到没有一张照片能让我看看她长得什么样子。办理完了母亲的丧事,父亲又回到工厂里上班,一直到我两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了工厂,只身南下,我就和爷爷相依为命了。
我们依旧住在工厂的筒子楼里,爷孙俩挤在不到十平方的一间房里,就这还是父亲托了朋友帮忙才得到的照顾。白天爷爷带我出去捡个废铁易拉罐,晚上就躺在爷爷怀里听着他讲张家“货郎祖宗”的故事,心里还在不住的盘算,“父亲这一走,不会像那位货郎祖宗一样变成乞丐了吧?”有时候,爷爷也叫我识字,但他认识的字也不多,找了一本工厂里的钳工书给我念,他不认识的就用“啊”、“嗯”代替,我总是能在这样的读书声中睡得实腾腾。稍微大点,爷爷管的就松活了,每天没事了就和工厂里的同龄小孩儿一起玩儿,打陀螺、推铁环、没事上树掏个鸟窝,去养鸡场偷个鸡蛋。
父亲离开一年多以后,终于衣锦还乡,西装革履还打着领带,引来街坊四邻驻足围观。父亲先去向当年给我们保留房子的那位叔叔道了谢,接着回到家里叮叮当当收拾东西。疯跑了一天的我一回到家看到父亲就直兴奋。
“爸!”
“唉,儿子。”父亲抱起了我“看爸爸给你带什么好东西了?”说着从口袋掏出了一把塑料枪。
“枪啊,哈哈,嘟嘟嘟,嘟嘟嘟”我撒了欢儿的拿着玩具往外跑。而父亲和爷爷则留在屋里继续他们的谈话。
第二天一清早,我便跟随父亲离开了曲阜,父亲原本打算让爷爷跟我们一起走的,可是爷爷难舍故土,终究不愿离去。车站,我哭着被父亲从爷爷的怀里夺了过来,三年多相依为命的爷孙俩从此随着南下的火车各自天涯了。
“洋娃,爷爷会去看你来。”
......
第一节南下北上
我叫张海洋,祖籍SD曲阜,这座城市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底蕴,曾经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都,也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历代的诸多帝王权贵也都因信奉孔孟而到此,上世纪末曲阜更是摘得了国家首批“历史为化名城”的桂冠。
据我爷爷说,他的曾祖父家在南方,在清嘉庆年间因为屡次科举不中,终rì郁郁寡欢,又兼之父母先后染疾身故,于是,一把火烧了全部的书本、作业本,变卖了房子,典当了家产,进了些乌七八糟的小杂货,摇身一变做了一个商人,说是商人又不太确切,因为家底太薄,连头牲口都没有,但是去意已决,也容不得回头,就这样一个人,一辆小推车一路北上,走一路就做一路买卖,熟料想,到了曲阜境内货是卖完了,但钱也花光了。用爷爷的话说,这是祖宗大人乐善好施的缘故,我则一直抱以怀疑的态度。后来这位太祖爷爷甚是落魄,干过乞丐,打过工,再后来因为读过几年书的缘故幸运的成为了一名私塾先生。毕竟人民教师也是体面活,不久之后就找了个婆姨开枝散叶了,这才在几百年后有了这个听故事的我。爷爷总是拿着一种追念先祖的情怀讲给我听,而我的父亲却总是把这总结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事例。
我的父亲叫张爱国,曾是一名企业工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下乡插过队,当过红卫兵”。至于最后两项颠倒完全是出于对句子工整的要求。我一直对于问个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抱有很强的好奇心,因为书本上写的几乎没有,只能是口口相传的一个个不断被放大、夸张以及添加无数转述者心理sè彩的惨烈故事。父亲虽然是经历者,但却又像是经历者中的旁观者,问他什么都是“记不清楚”、“说不准”、“忘记了”。父亲读过高中,在那个年代应该算得上有学历的人才了,还能整两句俄语,英语确是知之甚少。父亲回城之后,经同事介绍,就跟同一工厂我的母亲乔月结合了。那年父亲已经三十三岁了,而母亲才二十四岁,这也一时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佳话”。许多羡慕嫉妒恨的同事上班下班也总是向这对夫妇投来复杂的目光以及纠结的笑容。其实也不难理解,父亲为人jīng明能干,处事中庸,不喜是非,工厂里自上而下称赞声一片,博得母亲的欢心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两年后,我出生了,体重五斤六两,身长四十八公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落后,母亲又体弱,在生完我之后就一病不起,起初由爷爷帮衬着做个饭,打理下家务。半年后母亲身体越来越差,同时,还有我这个小娃娃嗷嗷待哺,无奈之下,父亲也只能抽身回来照顾家里,谁知没过多久,母亲竟撒手人寰。留下了老张家的三个爷们儿。所以,我对母亲的认识很少,少到没有一张照片能让我看看她长得什么样子。办理完了母亲的丧事,父亲又回到工厂里上班,一直到我两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了工厂,只身南下,我就和爷爷相依为命了。
我们依旧住在工厂的筒子楼里,爷孙俩挤在不到十平方的一间房里,就这还是父亲托了朋友帮忙才得到的照顾。白天爷爷带我出去捡个废铁易拉罐,晚上就躺在爷爷怀里听着他讲张家“货郎祖宗”的故事,心里还在不住的盘算,“父亲这一走,不会像那位货郎祖宗一样变成乞丐了吧?”有时候,爷爷也叫我识字,但他认识的字也不多,找了一本工厂里的钳工书给我念,他不认识的就用“啊”、“嗯”代替,我总是能在这样的读书声中睡得实腾腾。稍微大点,爷爷管的就松活了,每天没事了就和工厂里的同龄小孩儿一起玩儿,打陀螺、推铁环、没事上树掏个鸟窝,去养鸡场偷个鸡蛋。
父亲离开一年多以后,终于衣锦还乡,西装革履还打着领带,引来街坊四邻驻足围观。父亲先去向当年给我们保留房子的那位叔叔道了谢,接着回到家里叮叮当当收拾东西。疯跑了一天的我一回到家看到父亲就直兴奋。
“爸!”
“唉,儿子。”父亲抱起了我“看爸爸给你带什么好东西了?”说着从口袋掏出了一把塑料枪。
“枪啊,哈哈,嘟嘟嘟,嘟嘟嘟”我撒了欢儿的拿着玩具往外跑。而父亲和爷爷则留在屋里继续他们的谈话。
第二天一清早,我便跟随父亲离开了曲阜,父亲原本打算让爷爷跟我们一起走的,可是爷爷难舍故土,终究不愿离去。车站,我哭着被父亲从爷爷的怀里夺了过来,三年多相依为命的爷孙俩从此随着南下的火车各自天涯了。
“洋娃,爷爷会去看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