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荷尔斯泰因字字追心而又逻辑严密的四句疑问,威廉确实自己都难以说服自己去续签《再保险条约》了。
第一点,当俄奥发生战争,德国不用说必须站在奥国的一边,这几乎是全体德国人的共识,即便俾斯麦也不例外。如果和俄国联手对付奥国,且不说会造成南德诸邦的离心离德,问题是当奥国失败后,德国下一步该怎么办呢?东面是一望无际的斯拉夫人海洋,西面是耿耿于怀的法兰西共和国。半*统治下的德意志帝国还有还手的力气吗?即便兼并了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并获得地中海的出海口,但是德国的国力和军力依然不足以同时击败两个大国,也注定无法在俄法两国的夹缝中获得强势地位。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在英国的怜悯下永远保持着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说的难听点就是永世甘为英国的马仔。
第二点,在法俄两*方频繁接触的情况下,威廉确实无法完全信任俄国的承诺,毕竟命运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可靠的。俾斯麦时代,德国还只是一个小国,在机遇大于风险的情况下,必要的军事冒险是值得的,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德国已经完成统一,并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此时的军事冒险,胜利了收获不会比以往更大,但一旦失败,德意志民族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回到分崩离析的老路上去。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相信俄国比相信英国更加危险。
第三点,各国的外交官都是本国的精英,在智力上绝对不会比常人差,所以“空头支票”这样的简单道理,谁都明白。但问题是,俄国甘心收获德国的空头支票,其所图究竟在于何处呢?
第四点,自从1871年德国统一以来,俄国人惊异的发现以往自己身边听话的普鲁士小弟不见了,代之以比自己还要强大的统一的日耳曼人的民族国家。任谁都不会乐于见到这种状况,所以,从那时起俄国的民间便涌现出强烈的反德浪潮,这种浪潮伴随着泛斯拉夫主义的盛行,给于俄国当局以很大压力。其实历任俄国沙皇都很清楚,要想保住皇位和贵族阶层的利益,一定不应和奥国发生严重冲突,否则即便胜利了,民族主义浪潮也会把*制度下的俄国上层建筑完全冲毁。但是,舆论和民意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以至于政府难以获得回旋的余地。
“荷尔斯泰因阁下,您说的这些固然有道理,但却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再保险条约》对我国的唯一价值就在于,条约断绝了俄法两国达成进攻性同盟的可能。目前来看,俄法两*界虽然有过几次接触,但还谈不上密切。而且法国是共和国,是曾经把他们的国王送上了断头台的国家,任何一位沙皇从心理上断然不会愿意和这样的国家交往,这是其一;其二,法国的一届政府最多干上两年便已经顶天了,任哪个大国都不愿和这种政府频繁更迭的国家结盟,所以我们只要向俄国表现出适当的友善,俄国人便不会做那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进一步逼迫俄国,那么俄国未必不会气急败坏和法国人结盟;其三,法俄两国在近东问题上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而这也正是我们的发力点,俄国只有在获得我们的支持后才能在小亚细亚保持对奥斯曼帝国的强势地位,进而有朝一日让安德烈旗飘扬在君士坦丁堡的外海上。从以上三点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我们表现出适当的友善,俄国断然不会和法国结盟,如此,我们便达到了目的。而且俄国在近东的企图不会因为吉尔斯的下台而终结,所以只要沙皇的目光始终瞄准东方,那么吉尔斯之后俄国外交必然还会由新的亲德派人士掌管。”赫伯特也不愧是外交老手,几句话不仅反驳了荷尔斯泰因的观点,而且还让自己的观点牢牢站住了脚。
“既然您清楚法兰西是共和国,而且政府更迭如此频繁,那么您也应该知道俄法即便达成同盟,也不会有太强的效力,所以我们自然也就不必惧怕;此外,当俄国挑衅奥国,迫使奥国主动攻击俄国,这种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如果我们这样三心二意的行为被奥国所知,奥国是否也会向法国靠拢,以制衡我国呢?虽然现在不是200年前的七年战争的时代了,但两个天主教国家结盟依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荷尔斯泰因迅速做出犀利的反击,同样直指问题的核心。
“在我看来,奥国的实力不够强,我们和奥国结盟主要是借助奥国来稳定东欧的斯拉夫人,而不应当向他们承担太多的义务。威廉皇帝陛下理应保持俄奥两国仲裁者的身份。”赫伯特考虑了一下说道,这是俾斯麦首相临终前的原话。
“《再保险条约》理论上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安全,但实质上却使得我国的外交局面更加复杂。俄国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向来鲁莽,一旦他们在近东问题上和英法发生尖锐矛盾,我们又当如何?届时,奥国如果出于对我们的不信任而占到英法一边是可以想见的结果。历史就又回到了克里米亚战争的原点,那一次,我们可以选择中立,但这一次我们还能置身事外吗?如果欧洲爆发全面战争,我们只会是俄国人的挡箭牌。退一步说,即便我国失去了俄国人信任,而使法俄同盟达成,但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我们将因此加深和英国的友谊。对致力于发展海外殖民的我国来说,在太多事情上需要英国的帮助,两年前,当东非的土著人暴动,如果没有英*舰的帮忙,我们可能已经失去了对德属东非的控制。所以,我觉得,与其和俄国结成这种不可靠却会带来无数麻烦的同盟,倒不如寻求英国方面的友谊。基于英、意和英、奥的传统友谊,我认为即便欧洲大陆形成了法俄同盟,那么在一般问题上,英国也会站在德奥意三国同盟一边。”荷尔斯泰因冷静的说道。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荷尔斯泰因男爵您真是太会说笑了,这个一般性经验在一百年前可能还管用,但现在的欧洲是五大国时代,对德国来说既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至于寻求和英国人的友谊?您还是不要再说了,如果英国人靠得住,母猪都能上树了。”
赫伯特风趣的话语让众人听后一片哄笑,赫伯特紧接着道:“在七年战争的最后时刻是谁出卖了我们;在第一次拿破仑战争结束时,又是谁想把我们作为牺牲品;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又是谁把我们当枪使,这个世界上我还没有发现有比英国更加狡猾的国家。”
荷尔斯泰因听了赫伯特的话,不仅一个微笑的表情都没有,眼睛甚至都没眨一下,之后他依然无比平静的说道:“侯爵说的不错,强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俄国帮助我们是因为他们需要来自德国友谊,以成就他们在东方的事业;但对于我们来说,为了获得俄国的友谊却冒着惹恼奥国甚至英国的风险,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划算的。”
就这样,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足足辩论了整整一个小时,临到最后谁也未能说服谁。威廉听到最后头都大了,却依然难以做出判断。
按道理说,历史上卡普里维拒绝续约,造成了德国外交严重的被动局面,但那只是两三年以后的结果,期间还发生了很多事情,所以德国外交的被动和《再保险条约》有多大关系还很难说。再者说,续签《再保险条约》真的是德国外交战略的最优选择么?
第一点,当俄奥发生战争,德国不用说必须站在奥国的一边,这几乎是全体德国人的共识,即便俾斯麦也不例外。如果和俄国联手对付奥国,且不说会造成南德诸邦的离心离德,问题是当奥国失败后,德国下一步该怎么办呢?东面是一望无际的斯拉夫人海洋,西面是耿耿于怀的法兰西共和国。半*统治下的德意志帝国还有还手的力气吗?即便兼并了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并获得地中海的出海口,但是德国的国力和军力依然不足以同时击败两个大国,也注定无法在俄法两国的夹缝中获得强势地位。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在英国的怜悯下永远保持着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说的难听点就是永世甘为英国的马仔。
第二点,在法俄两*方频繁接触的情况下,威廉确实无法完全信任俄国的承诺,毕竟命运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可靠的。俾斯麦时代,德国还只是一个小国,在机遇大于风险的情况下,必要的军事冒险是值得的,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德国已经完成统一,并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此时的军事冒险,胜利了收获不会比以往更大,但一旦失败,德意志民族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回到分崩离析的老路上去。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相信俄国比相信英国更加危险。
第三点,各国的外交官都是本国的精英,在智力上绝对不会比常人差,所以“空头支票”这样的简单道理,谁都明白。但问题是,俄国甘心收获德国的空头支票,其所图究竟在于何处呢?
第四点,自从1871年德国统一以来,俄国人惊异的发现以往自己身边听话的普鲁士小弟不见了,代之以比自己还要强大的统一的日耳曼人的民族国家。任谁都不会乐于见到这种状况,所以,从那时起俄国的民间便涌现出强烈的反德浪潮,这种浪潮伴随着泛斯拉夫主义的盛行,给于俄国当局以很大压力。其实历任俄国沙皇都很清楚,要想保住皇位和贵族阶层的利益,一定不应和奥国发生严重冲突,否则即便胜利了,民族主义浪潮也会把*制度下的俄国上层建筑完全冲毁。但是,舆论和民意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以至于政府难以获得回旋的余地。
“荷尔斯泰因阁下,您说的这些固然有道理,但却并未抓住问题的本质。《再保险条约》对我国的唯一价值就在于,条约断绝了俄法两国达成进攻性同盟的可能。目前来看,俄法两*界虽然有过几次接触,但还谈不上密切。而且法国是共和国,是曾经把他们的国王送上了断头台的国家,任何一位沙皇从心理上断然不会愿意和这样的国家交往,这是其一;其二,法国的一届政府最多干上两年便已经顶天了,任哪个大国都不愿和这种政府频繁更迭的国家结盟,所以我们只要向俄国表现出适当的友善,俄国人便不会做那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进一步逼迫俄国,那么俄国未必不会气急败坏和法国人结盟;其三,法俄两国在近东问题上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而这也正是我们的发力点,俄国只有在获得我们的支持后才能在小亚细亚保持对奥斯曼帝国的强势地位,进而有朝一日让安德烈旗飘扬在君士坦丁堡的外海上。从以上三点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我们表现出适当的友善,俄国断然不会和法国结盟,如此,我们便达到了目的。而且俄国在近东的企图不会因为吉尔斯的下台而终结,所以只要沙皇的目光始终瞄准东方,那么吉尔斯之后俄国外交必然还会由新的亲德派人士掌管。”赫伯特也不愧是外交老手,几句话不仅反驳了荷尔斯泰因的观点,而且还让自己的观点牢牢站住了脚。
“既然您清楚法兰西是共和国,而且政府更迭如此频繁,那么您也应该知道俄法即便达成同盟,也不会有太强的效力,所以我们自然也就不必惧怕;此外,当俄国挑衅奥国,迫使奥国主动攻击俄国,这种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如果我们这样三心二意的行为被奥国所知,奥国是否也会向法国靠拢,以制衡我国呢?虽然现在不是200年前的七年战争的时代了,但两个天主教国家结盟依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荷尔斯泰因迅速做出犀利的反击,同样直指问题的核心。
“在我看来,奥国的实力不够强,我们和奥国结盟主要是借助奥国来稳定东欧的斯拉夫人,而不应当向他们承担太多的义务。威廉皇帝陛下理应保持俄奥两国仲裁者的身份。”赫伯特考虑了一下说道,这是俾斯麦首相临终前的原话。
“《再保险条约》理论上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安全,但实质上却使得我国的外交局面更加复杂。俄国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向来鲁莽,一旦他们在近东问题上和英法发生尖锐矛盾,我们又当如何?届时,奥国如果出于对我们的不信任而占到英法一边是可以想见的结果。历史就又回到了克里米亚战争的原点,那一次,我们可以选择中立,但这一次我们还能置身事外吗?如果欧洲爆发全面战争,我们只会是俄国人的挡箭牌。退一步说,即便我国失去了俄国人信任,而使法俄同盟达成,但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我们将因此加深和英国的友谊。对致力于发展海外殖民的我国来说,在太多事情上需要英国的帮助,两年前,当东非的土著人暴动,如果没有英*舰的帮忙,我们可能已经失去了对德属东非的控制。所以,我觉得,与其和俄国结成这种不可靠却会带来无数麻烦的同盟,倒不如寻求英国方面的友谊。基于英、意和英、奥的传统友谊,我认为即便欧洲大陆形成了法俄同盟,那么在一般问题上,英国也会站在德奥意三国同盟一边。”荷尔斯泰因冷静的说道。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荷尔斯泰因男爵您真是太会说笑了,这个一般性经验在一百年前可能还管用,但现在的欧洲是五大国时代,对德国来说既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至于寻求和英国人的友谊?您还是不要再说了,如果英国人靠得住,母猪都能上树了。”
赫伯特风趣的话语让众人听后一片哄笑,赫伯特紧接着道:“在七年战争的最后时刻是谁出卖了我们;在第一次拿破仑战争结束时,又是谁想把我们作为牺牲品;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又是谁把我们当枪使,这个世界上我还没有发现有比英国更加狡猾的国家。”
荷尔斯泰因听了赫伯特的话,不仅一个微笑的表情都没有,眼睛甚至都没眨一下,之后他依然无比平静的说道:“侯爵说的不错,强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俄国帮助我们是因为他们需要来自德国友谊,以成就他们在东方的事业;但对于我们来说,为了获得俄国的友谊却冒着惹恼奥国甚至英国的风险,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划算的。”
就这样,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足足辩论了整整一个小时,临到最后谁也未能说服谁。威廉听到最后头都大了,却依然难以做出判断。
按道理说,历史上卡普里维拒绝续约,造成了德国外交严重的被动局面,但那只是两三年以后的结果,期间还发生了很多事情,所以德国外交的被动和《再保险条约》有多大关系还很难说。再者说,续签《再保险条约》真的是德国外交战略的最优选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