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路飘洋过海,来到这座滨海小镇,已是三年前的事了。
这是一个平常的礼拜天,他上完工,带着一身疲累,从很远的地方,徒步回租赁的家。
穿过可以暂时遗忘了盛夏威颜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时,听得远处隐约有朦胧的歌声,那节奏一会儿明快清丽,如同出自枝上的黄莺的歌喉;一会儿又缓慢悠远,如同出自女中音沉郁、浑厚的嗓子。仿佛昭示了什么,像读一本精妙绝伦的书才有的、无可挑剔的暗喻。他想,无论暗示的是什么,苦闷的生活包容的、带着原罪的他从这歌声汲取到了欢乐以及幸福感,就已足够了。这欢乐以及幸福感是蒙着面纱的、含羞地低头的少女,不以她真正的面容示人。他从中获得了某种启迪,和头发银白且凌乱的智者布满沧桑的脸庞一样深不可测。他又想,来到这个地方三年,不同的风俗、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呢!
他驻足在森林的边缘,聆听这触及灵魂的歌声。一个曾经满怀壮志的社会底层劳工,一面以为“有志者都能成为肖邦”,一面又被现实所累,内心犹豫不决的因子被激发出来,彷徨是必然的。在美的面前,他既想一睹芳容,又无法把自己肮脏的皮囊展现给唱出歌声的天使或者精灵,不想以自己的龌龊外表玷污这神秘生灵的美丽眼球。另一说,美的感受正是需要距离的,他安慰自己:倘若走近一看,说不定会吓一大跳呢!
那歌声是一曲灵魂的晚唱,在整个森林的上空回荡,像淅淅沥沥的小雨沾湿分手的恋人的衣襟,那样细腻、轻柔;像神坛前被唱响的、出自唱诗班的孩子们口中的圣歌,那样庄严、典雅;像祭奠死去的人的挽歌,那样哀婉、悲戚。
一切都静止了,连同他自己也感觉不到了自己的存在,呼吸没有了,心跳也没有了,世界不是一个四维的世界,时间的轴和空间的轴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巨大的黑色旋涡,吞吐、吸纳了所有存在。
他的头脑中闪现出了许多幻觉:不知何年的冬天,当他还幼小得不能独立行走,依附在母亲温暖的肩膀上,睁着充满好奇的、清澈的眼眸;他捧着曾经在世上唯一的爱人的脸颊,低头吻她的红唇;他扛着硕大的麻袋,在吞吐量全省居前的港口的码头上,机械地搬运,以此换取发酵过了头的面包和掺过水的牛奶最后一个幻觉把他从虚幻的世界中,无情地拉了回来。
人们通常会因为抑制不住好奇心而去追寻未知的东西,这底层的劳工,被现实所压抑,致使他丧失了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尽管他感觉脚好像不受大脑控制,朝着歌声传来的方向不自觉地迈动,但他自己的原则提醒他不能这么做。
血红的夕阳倾斜在森林的上头,几分钟后,掉了下去。同时,歌声也终止了。
像丢了魂一样,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回到了家。
环顾周围,坐在门口纳凉的人很多,男人们裸露上身,手摇一把蒲扇;女人们似乎不曾感觉到热,关心的问题在他的眼中永远是那么无趣。熟识的人向他打招呼,他心不在焉地作答。闷热的空气要是能拧的话,肯定能拧出一团火来。
看来,暴风雨要来了。
他把自己扔向了木床。与此同时,隔壁凶巴巴的女人打孩子的声音和蛐蛐的叫声相互配合,形成一种有趣的节拍。他没有和往常一样,喝掉半瓶酒精掺着水的混合物,来消磨无聊的时间。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成眠,脑中全是那歌声断断续续的音符跳跃。这歌声进入他的生活中,打乱一切既定的习惯和规则,然而,又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如同一针强效的兴奋剂,或者说,把濒死的人从地狱拖回来的高压电击,有效又具有副作用。使他察觉到自己的感官,和少年时代一样鲜活和敏锐。
脑中的音符被闪电划过天空的亮光冲淡,不一会儿,雷声大作,风雨袭来。
屋内四处漏雨,幸好床的范围内没有滴雨,但困扰了他回味歌声的余味。
他在这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不知不觉地睡去了。
第二日,他打定主意不去上工了,精神恍惚地做完生活琐事。有一种仿若隔世的、深邃的宿命感,强制鞭挞着他的思想,做什么都无济于事,这种感觉挥之不去。他的生活无聊又苦闷,只要一停下来,就会不自禁地想起他的初恋女友。在他这里,爱情就像一种宗教信仰,而他是一个忠实的信徒。但他一想起她来,就像耶和华受难般煎熬。
为了逃避,为了不让自己没事可做,停下来去想她,他打扮了一下自己——这起码是三年没有做过的事情,是他内心深处的、某个不能言说的情结,成为了毒瘤式的习惯的缘故,像船只惧怕的暗礁永远出现在危险的海域那样,他不想触犯它,却又想了起来,于是擦亮镜子,简单地打扮起来。对着镜子,他审视着这个不太熟悉的家伙:不修边幅,黝黑的皮肤有某种刚毅的感觉,由于缺少睡眠,晦暗的眼中泛着血丝。
他换了身干净的衣服,扯了扯褶皱的衣角,把大头皮鞋擦得锃亮,直到心满意足了,时间刚好到达正午,从各个方向看他常去做弥撒的教堂,都刚好没有影子的时间结点,他像就要与心上人重逢一样急不可耐,朝着听到歌声的地方走去,想去碰碰运气。
路上遇见远行的马队,领头的人和他殷切地攀谈,由于常年不和别人交往,他一脸茫然失措地听对方讲话:“我们要在天黑以前,赶到那个山肩都是云絮的村落,否则就得在野外过夜了。”
马队渐行渐远,他目送完他们离开,朝着遇见歌声的方向继续行着。他觉得,勤劳的人都有他们各自的好,他也是一个勤劳的人,所以他并不从心里厌恶他们。这么多年的劳累,他感觉有些到了极端而开始向反方向发展的解构,人们说“物极必反”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他不是很明白,这种奔劳里边所能获得的、除了金钱以外还能触动人们内心情愫的因子是什么,是因为人们的热情、朴实和善良,觉得有必要用这样的奔劳,来给予不成正比的回馈?还是因为一个虔诚基督徒,不会把能够获得救赎自我的机会白白浪费?他抑制住身心疲累的困扰,要求自己信守教义,履行善者的本能之举。这像是一个吟游诗人,觉得前途无限的光明,但是巧遇岔路而停顿不前,必须做选择时的困扰。他不知道自己选下的路,是否通向了一个开满彼岸花的世界,是否有美艳绝伦的风景,因为人们不喜欢为自己做出错误决定而买单。要是选错了,一路上只有光秃秃的石头、丑陋的乌鸦、空旷无奇的平地,哪有什么美可言!于他而言,这需要阵痛地抉择。这种思想矛盾、精神痛苦,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像恶魔附身一样,将他的灵魂,一点点蚕食干净。
他也知道世情的冷酷,几年来,在混沌世界里摸爬滚打,撞了一头的包,跌了一身的伤,才选择了安分。人只要一不安分,内心里有着叛逆和安分的双重人格,势必要将一个从内心踢走,踢不走一个,就会一直精神痛苦。
一面思索着自己的人生,他来到了昨日听到歌声的地方。路旁的野草经过昨夜风雨的洗礼,呈现出一幅垂头丧气的样子。面前是一颗古老的树,只要越过它,便进入了它的领地,一个身处其中不知夏的森林。
坐在它丰满的枝叶形成的树荫之下,他找寻着一个舒适的姿势。昨夜的雨,经不起焦阳的烘烤,早没了踪影,连野草上的露珠,也不见了。树荫得以让他避免被阳光直射、脱水身亡。
目所能及,相舞的蝴蝶、恋林的飞鸟,双双对对戏作一处,这让他感觉到了孤独。他找寻到了最舒服的姿势,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把心灵的杂念放低,低到头脑一片空白,意识流转是自发的,世界已经没有了他,这个静谧的世界中,他成为一块岩石,或者一个坐化的雕塑,没有生命,胜似生命。
同时,他感到一阵困意,眼帘十分沉重,眼皮慢慢合到了一起。
送爽的微风拂过他的身体,在自发的意识之中,化成母亲温柔的手;自然的青草香味,使他回到孩提时代,他的家还没搬到城市中去,他依然是那个骑在牛背上,无忧无虑的快乐少年。他是多么的快活呵!在牛背上挥舞着作为剑的木棍,俨然是一个中世纪替天行道、锄恶扬善的骑士,气宇轩昂地从溪水的一头骑到另一头,受到夹道的、作为“平民”的伙伴们的爱戴。他的优越感源自于他在那群孩子里边,比第二大年纪的孩子大三岁。当他们还不能被允许独自出门的时候,他已经能够翻山越岭,找寻野生的天麻、猕猴桃和兰花到市集上出售,换成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贴补家用了,他觉得,是他的少年老成使伙伴们簇拥其为“王”,其实他并不知道,成为别人家父母口中为自己的孩子树立的榜样,并不会引起孩子们的好感,情况实际上是相反的。然而,他理所应当地拥有,这样可以陶醉的美好回忆。
不过,当他嘴角不由地露出了孩子般的微笑时,总会做噩梦式地午夜惊醒,四下里警觉地张望,确定没有人能打扰这份美好(事实上,根本没人会打扰),才伴着美好的意韵,失眠一整晚。
此时,他不出意外地醒来了。他唏嘘了一声,睁开眼睛,强光使他闭了一会儿眼以适应,世界从黑白色慢慢复苏,恢复到正常的色彩。
这短暂、美好的梦,使他对于歌声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了。于他而言的短暂,在客观的时间轴上的跨度,却是相当长的一段。他从正午出发,来到这里,做了一个白日梦,天色已经逐渐开始黯淡了。他想起念中学时候的课文,有一个故事叫作“南柯一梦”。
他自言自语地说:“看来今天是等不到了。”
于是,站起身来。腿脚有些麻,同时还具有长期做苦力活造成的、筋挛般的疼痛。他左手靠着那棵古老的树,缓解了一下肢体的不适感,朝着歌声方向痴痴地望了一望,然后转身,朝家走。边走边想,躺在一棵树下,再舒服的姿势终究比不得床。又想,他的床比不过富人们温和、柔软的大床,所以,睡觉之后总免不得一些无谓的酸痛。要是能有一张那样的床,该多好。但他没有想过,和富人们一样坐在不用风吹日晒的书房,处理处理公事,靠着吸别人的血来生活。
其实,有一张那样的床,又能怎么样呢?他的酸痛不是因为没有好的床产生的,而是被人吸血后的肌肉不适。
这是一个平常的礼拜天,他上完工,带着一身疲累,从很远的地方,徒步回租赁的家。
穿过可以暂时遗忘了盛夏威颜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时,听得远处隐约有朦胧的歌声,那节奏一会儿明快清丽,如同出自枝上的黄莺的歌喉;一会儿又缓慢悠远,如同出自女中音沉郁、浑厚的嗓子。仿佛昭示了什么,像读一本精妙绝伦的书才有的、无可挑剔的暗喻。他想,无论暗示的是什么,苦闷的生活包容的、带着原罪的他从这歌声汲取到了欢乐以及幸福感,就已足够了。这欢乐以及幸福感是蒙着面纱的、含羞地低头的少女,不以她真正的面容示人。他从中获得了某种启迪,和头发银白且凌乱的智者布满沧桑的脸庞一样深不可测。他又想,来到这个地方三年,不同的风俗、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呢!
他驻足在森林的边缘,聆听这触及灵魂的歌声。一个曾经满怀壮志的社会底层劳工,一面以为“有志者都能成为肖邦”,一面又被现实所累,内心犹豫不决的因子被激发出来,彷徨是必然的。在美的面前,他既想一睹芳容,又无法把自己肮脏的皮囊展现给唱出歌声的天使或者精灵,不想以自己的龌龊外表玷污这神秘生灵的美丽眼球。另一说,美的感受正是需要距离的,他安慰自己:倘若走近一看,说不定会吓一大跳呢!
那歌声是一曲灵魂的晚唱,在整个森林的上空回荡,像淅淅沥沥的小雨沾湿分手的恋人的衣襟,那样细腻、轻柔;像神坛前被唱响的、出自唱诗班的孩子们口中的圣歌,那样庄严、典雅;像祭奠死去的人的挽歌,那样哀婉、悲戚。
一切都静止了,连同他自己也感觉不到了自己的存在,呼吸没有了,心跳也没有了,世界不是一个四维的世界,时间的轴和空间的轴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巨大的黑色旋涡,吞吐、吸纳了所有存在。
他的头脑中闪现出了许多幻觉:不知何年的冬天,当他还幼小得不能独立行走,依附在母亲温暖的肩膀上,睁着充满好奇的、清澈的眼眸;他捧着曾经在世上唯一的爱人的脸颊,低头吻她的红唇;他扛着硕大的麻袋,在吞吐量全省居前的港口的码头上,机械地搬运,以此换取发酵过了头的面包和掺过水的牛奶最后一个幻觉把他从虚幻的世界中,无情地拉了回来。
人们通常会因为抑制不住好奇心而去追寻未知的东西,这底层的劳工,被现实所压抑,致使他丧失了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尽管他感觉脚好像不受大脑控制,朝着歌声传来的方向不自觉地迈动,但他自己的原则提醒他不能这么做。
血红的夕阳倾斜在森林的上头,几分钟后,掉了下去。同时,歌声也终止了。
像丢了魂一样,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回到了家。
环顾周围,坐在门口纳凉的人很多,男人们裸露上身,手摇一把蒲扇;女人们似乎不曾感觉到热,关心的问题在他的眼中永远是那么无趣。熟识的人向他打招呼,他心不在焉地作答。闷热的空气要是能拧的话,肯定能拧出一团火来。
看来,暴风雨要来了。
他把自己扔向了木床。与此同时,隔壁凶巴巴的女人打孩子的声音和蛐蛐的叫声相互配合,形成一种有趣的节拍。他没有和往常一样,喝掉半瓶酒精掺着水的混合物,来消磨无聊的时间。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成眠,脑中全是那歌声断断续续的音符跳跃。这歌声进入他的生活中,打乱一切既定的习惯和规则,然而,又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如同一针强效的兴奋剂,或者说,把濒死的人从地狱拖回来的高压电击,有效又具有副作用。使他察觉到自己的感官,和少年时代一样鲜活和敏锐。
脑中的音符被闪电划过天空的亮光冲淡,不一会儿,雷声大作,风雨袭来。
屋内四处漏雨,幸好床的范围内没有滴雨,但困扰了他回味歌声的余味。
他在这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不知不觉地睡去了。
第二日,他打定主意不去上工了,精神恍惚地做完生活琐事。有一种仿若隔世的、深邃的宿命感,强制鞭挞着他的思想,做什么都无济于事,这种感觉挥之不去。他的生活无聊又苦闷,只要一停下来,就会不自禁地想起他的初恋女友。在他这里,爱情就像一种宗教信仰,而他是一个忠实的信徒。但他一想起她来,就像耶和华受难般煎熬。
为了逃避,为了不让自己没事可做,停下来去想她,他打扮了一下自己——这起码是三年没有做过的事情,是他内心深处的、某个不能言说的情结,成为了毒瘤式的习惯的缘故,像船只惧怕的暗礁永远出现在危险的海域那样,他不想触犯它,却又想了起来,于是擦亮镜子,简单地打扮起来。对着镜子,他审视着这个不太熟悉的家伙:不修边幅,黝黑的皮肤有某种刚毅的感觉,由于缺少睡眠,晦暗的眼中泛着血丝。
他换了身干净的衣服,扯了扯褶皱的衣角,把大头皮鞋擦得锃亮,直到心满意足了,时间刚好到达正午,从各个方向看他常去做弥撒的教堂,都刚好没有影子的时间结点,他像就要与心上人重逢一样急不可耐,朝着听到歌声的地方走去,想去碰碰运气。
路上遇见远行的马队,领头的人和他殷切地攀谈,由于常年不和别人交往,他一脸茫然失措地听对方讲话:“我们要在天黑以前,赶到那个山肩都是云絮的村落,否则就得在野外过夜了。”
马队渐行渐远,他目送完他们离开,朝着遇见歌声的方向继续行着。他觉得,勤劳的人都有他们各自的好,他也是一个勤劳的人,所以他并不从心里厌恶他们。这么多年的劳累,他感觉有些到了极端而开始向反方向发展的解构,人们说“物极必反”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他不是很明白,这种奔劳里边所能获得的、除了金钱以外还能触动人们内心情愫的因子是什么,是因为人们的热情、朴实和善良,觉得有必要用这样的奔劳,来给予不成正比的回馈?还是因为一个虔诚基督徒,不会把能够获得救赎自我的机会白白浪费?他抑制住身心疲累的困扰,要求自己信守教义,履行善者的本能之举。这像是一个吟游诗人,觉得前途无限的光明,但是巧遇岔路而停顿不前,必须做选择时的困扰。他不知道自己选下的路,是否通向了一个开满彼岸花的世界,是否有美艳绝伦的风景,因为人们不喜欢为自己做出错误决定而买单。要是选错了,一路上只有光秃秃的石头、丑陋的乌鸦、空旷无奇的平地,哪有什么美可言!于他而言,这需要阵痛地抉择。这种思想矛盾、精神痛苦,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像恶魔附身一样,将他的灵魂,一点点蚕食干净。
他也知道世情的冷酷,几年来,在混沌世界里摸爬滚打,撞了一头的包,跌了一身的伤,才选择了安分。人只要一不安分,内心里有着叛逆和安分的双重人格,势必要将一个从内心踢走,踢不走一个,就会一直精神痛苦。
一面思索着自己的人生,他来到了昨日听到歌声的地方。路旁的野草经过昨夜风雨的洗礼,呈现出一幅垂头丧气的样子。面前是一颗古老的树,只要越过它,便进入了它的领地,一个身处其中不知夏的森林。
坐在它丰满的枝叶形成的树荫之下,他找寻着一个舒适的姿势。昨夜的雨,经不起焦阳的烘烤,早没了踪影,连野草上的露珠,也不见了。树荫得以让他避免被阳光直射、脱水身亡。
目所能及,相舞的蝴蝶、恋林的飞鸟,双双对对戏作一处,这让他感觉到了孤独。他找寻到了最舒服的姿势,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把心灵的杂念放低,低到头脑一片空白,意识流转是自发的,世界已经没有了他,这个静谧的世界中,他成为一块岩石,或者一个坐化的雕塑,没有生命,胜似生命。
同时,他感到一阵困意,眼帘十分沉重,眼皮慢慢合到了一起。
送爽的微风拂过他的身体,在自发的意识之中,化成母亲温柔的手;自然的青草香味,使他回到孩提时代,他的家还没搬到城市中去,他依然是那个骑在牛背上,无忧无虑的快乐少年。他是多么的快活呵!在牛背上挥舞着作为剑的木棍,俨然是一个中世纪替天行道、锄恶扬善的骑士,气宇轩昂地从溪水的一头骑到另一头,受到夹道的、作为“平民”的伙伴们的爱戴。他的优越感源自于他在那群孩子里边,比第二大年纪的孩子大三岁。当他们还不能被允许独自出门的时候,他已经能够翻山越岭,找寻野生的天麻、猕猴桃和兰花到市集上出售,换成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贴补家用了,他觉得,是他的少年老成使伙伴们簇拥其为“王”,其实他并不知道,成为别人家父母口中为自己的孩子树立的榜样,并不会引起孩子们的好感,情况实际上是相反的。然而,他理所应当地拥有,这样可以陶醉的美好回忆。
不过,当他嘴角不由地露出了孩子般的微笑时,总会做噩梦式地午夜惊醒,四下里警觉地张望,确定没有人能打扰这份美好(事实上,根本没人会打扰),才伴着美好的意韵,失眠一整晚。
此时,他不出意外地醒来了。他唏嘘了一声,睁开眼睛,强光使他闭了一会儿眼以适应,世界从黑白色慢慢复苏,恢复到正常的色彩。
这短暂、美好的梦,使他对于歌声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了。于他而言的短暂,在客观的时间轴上的跨度,却是相当长的一段。他从正午出发,来到这里,做了一个白日梦,天色已经逐渐开始黯淡了。他想起念中学时候的课文,有一个故事叫作“南柯一梦”。
他自言自语地说:“看来今天是等不到了。”
于是,站起身来。腿脚有些麻,同时还具有长期做苦力活造成的、筋挛般的疼痛。他左手靠着那棵古老的树,缓解了一下肢体的不适感,朝着歌声方向痴痴地望了一望,然后转身,朝家走。边走边想,躺在一棵树下,再舒服的姿势终究比不得床。又想,他的床比不过富人们温和、柔软的大床,所以,睡觉之后总免不得一些无谓的酸痛。要是能有一张那样的床,该多好。但他没有想过,和富人们一样坐在不用风吹日晒的书房,处理处理公事,靠着吸别人的血来生活。
其实,有一张那样的床,又能怎么样呢?他的酸痛不是因为没有好的床产生的,而是被人吸血后的肌肉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