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柏林在见过封蔚之后,虽然被吓得不轻,但吓过之后,心里放轻松不少。
那感觉好像是悬在自己心中多时的巨石终于被搬开,之后是好是坏,好歹也有个结果。
朝中一些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看封蔚不顺眼,老是觉得封蔚心怀不轨肯定要造反的人又开始蹦跶,天天上朝,上书弹劾封蔚。
皇帝陛下本来心气就不顺,此举更是火烧浇油。皇帝陛下立刻下令彻查,要是查出是诬告,就按照诬告来一个个收拾人。
这下子上书的人开始鬼哭狼嚎了,抱着宫中御柱哭,陛下啊,说好的不引言获罪啊!你这不是明君所为啊!
皇帝陛下呵呵哒。不引言获罪那是你说的有道理,就算得罪朕朕也不怪你。但可没说,随意诬告朝中忠良还能不获罪。照你这么说,那些奸臣不都没罪了?他们也只是上书弹劾重臣而已嘛。
朝中大部分大臣心中嘲笑。皇帝陛下的处事作风已经这么明显了,为什么还会有人触雷?真以为皇帝陛下不敢处置他们吗?
再说了,朝中大部分大臣也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想和德王死磕。明明德王除了护卫京师,什么都没做,平时为人孤傲的很,几乎不和京中其他勋贵世家来往。
德王这明显是皇帝陛下最信任的臂膀。看这次德王犯错,皇帝陛下都没把人押牢里,而是软禁在宫里,好吃好喝的供着,还有大批御医给德王救治,就知道德王在皇帝陛下心中的地位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
这些人招惹德王,就是意图砍掉皇帝陛下的臂膀,皇帝陛下不怒才怪。
他们才是要造反吧?
余柏林听闻此事之后,倒是能理解那些人的心思。
这大概就是后世所说的,总想搞个大新闻吧。
自己没本事,又想出人头地,就想弄些歪门邪道,意图在皇帝陛下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这些人总想着天家无兄弟,皇帝陛下肯定是猜忌德王的。就算不猜忌,三人成虎,他们说久了,也就猜忌了。
到时候皇帝陛下认定德王有逆心,把人收拾了。他们这些“早就料到德王狼子野心,一直和德王反动势力坚持作斗争”的忠臣,不就被皇帝陛下记住了,提拔了?
他们就是觉得德王是一块很好的踏脚石而已。
只是他们要么蠢,要么背后所依靠实力不得已而为之,选错了对付对象。
当皇帝陛下命令严查时,一些上书的官员义正言辞,要撞柱子。
皇帝陛下大手一挥,撞!无论撞不撞的死,金刀卫都会继续严查。他也不徇私,既然你们说朕弟弟有这么多罪过,简直跟要流放圈禁似的,那朕肯定要彻查。
查出不是这么一回事,你们现在撞不死,朕也要一个个摁死你们。
皇帝陛下现在很生气,很想杀人。他舍不得封蔚,舍不得余柏林,这些一直蹦跶,他懒得处理的人正好撞上来了。
官员们听说,撞死了也保不住家人,一个个都不愿意撞了。
最开始动作太快,不小心已经撞了但是没撞死的人,心中懊悔不已。
这真是得不偿失啊!查出来自己是诬告之后,这哪还是拼死直谏,反而变成畏罪自杀了。
金刀卫的效率很高,很快铁证就一一摆出来,包括这些人串联起来,说要趁他病要他命趁机弄死德王的计划都翻了出来,一个个都是铁证。
皇帝陛下脸色气得铁青。他本以为这些小虾米只是不长脑子,没有眼色。哪知道一深挖,挖出这么大一件事?
现在他们敢串联起来弄死他弟弟,是不是下一步就要串联起来,逼他退位了?
别说,他们还真有这种计划。
现在世家势力减弱了。当年世家势力强劲的时候,串联起来操纵皇室更替常有的事。
如今世家势力已经被削弱的差不多,基本上都要靠皇帝维系自身荣耀。老牌世家,几乎已经全部转化为勋贵。但还是有人妄图恢复当年世家要风要雨的姿态。
特别是在文宗皇帝皇位不稳,做了很多妥协,养大了他们的胃口的前提下。又来一个不买他们帐的皇帝,他们心里自然不舒服。
哪知道,就被弟控的皇帝陛下怒火中给提前掀出来了,朝中大清洗又开始了。
金刀卫的赫赫恶名再次远播。朝中官员看着金刀卫那一身玄衣,心中就要怵几分。
在这种情况下,封庭没精力再伺候那个熊孩子,就把熊孩子扔出了宫,让他在王府里修养着。
不过等事情越闹越大之后,伤已经养的七七八八的封蔚就被皇帝陛下拉壮丁,又接回了自己原本所有差事。德王为正手,敦郡王辅助,把宫中和京城护卫的铁桶一般。
关键时候,封庭还是只信封蔚。即使心中气还未消,这气和信任也没关系。
封蔚回到王府,还没借自己受伤的可怜姿态向余柏林讨要些安慰,就被他哥再次拉出去工作。
不过因为这次事关重大,朝中一不小心就会动荡,所以关键时候还是蛮靠谱的封蔚并未抱怨,乖乖的就去上班去了。
因为太忙碌,好几日没办法回家,只得差人给余柏林送书信,抱怨因为某些疯子的行为,让他这个伤员都没得休息,简直令人发指。
余柏林本来心情满沉重。在原来的世界,虽然他杀过人,也对杀该杀的人没有多少心理抵触。但现代社会,有死刑,却没有株连满门,甚至株连九族。
造反的大罪,轻则满门,重则九族。
在这种事情上,再仁慈的皇帝陛下,也不会手下留情。
的确,这些人罪有应得。但是有太多太多无辜的人因为他们的罪行丧命。
特别是株连九族的人,他们的九族基本都是无辜,不过是因为和他有关系,就遭受无妄之灾。
一时间,血流如何。
余柏林曾想劝说,至少把株连九族,改成流放也好,至少留下一条命。
但他被友人和老师劝下。
这种事,根本无法更改。
连封蔚得知之后,虽然对余柏林心情表示理解,也承认有太多无辜的人。但他告诉余柏林,就算皇帝陛下认同余柏林的话,也不会停手。
此事不得开先例。
于是封蔚好不容易的出柜,都被淹没在血色之中,无论是他们两,还是帝后,再无心情纠结此事。
当人陆陆续续定罪,陆陆续续执行刑罚,又是一年冬季到来。
这个冬季,京城少了许多欢乐的气氛。
今年,一直气候诡异,灾害频发的晖朝,终于迎来了久违的一次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新政推行也较为顺利,新作物更是高产,已经准备推广给全国。
按理说,这是一个丰收年,理应比往年更加热闹。
但朝中的血腥气,也影响到京中百姓。大家都心中惶惶,街上行人稀少,连小商贩的叫卖声都安静了不少。
朝中官员日子更是不好过。因被牵连的人太多,朝中人手严重不足,官员的寒假全部取消,只有春节和元宵有两日的假可放,连元旦都不给假。
而且今年的元宵,京城虽然天气晴朗,却没有举办灯会。
整个京城,都陷入和春雪一般冰冷气氛中。
直到可以沿河看柳的时候,这一场朝中大清洗才结束。
朝中官员心里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京中百姓脸上也终于见了笑容,街上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京城之中,少了不少人家。但对于京中百姓而言,这种变化,对他们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他们终于可以堂而皇之的庆祝去年的丰收,以及祈祷今年继续风调雨顺。
....................................
对朝中官员而言,这一场清洗,或许也是一场机遇。
朝中官职,一个萝卜一个坑,所以新科进士,得苦苦熬资历,等老臣子退下来。
破格提拔年轻人,这机会总是有限的。
这次牵连了很多人,朝中许多未知就空了出来。于是一些人终于有轮到实职的机会。皇帝陛下也能轻松将自己信任的人一一安排职位。
翰林官出身的人常在六部兼任职位。余柏林作为皇帝陛下最信任的年轻一辈臣子,其余熬资历的翰林官还未被提报,他又被破格提拔,保持詹事府职位不变,离开内阁轮值,直接去了吏部兼任郎中,掌文职官之品级与其选补升调之事。
郎中虽只是正五品,但吏部尚书和郎中只管五品以上官员事宜,吏部郎中手中权力十分大,又因京官对外放官员有一个品阶的压制,四品外官升迁,都由余柏林主管。
外官中品阶最高的三司也不过正三品,可想余柏林手中权力之大,也可见皇帝陛下对其有多信任。
虽然封庭知道,余柏林才干,应该在其余几部,更能发挥。但吏部至关重要,又恰逢朝中官职空虚,需要大量选拔人才,皇帝陛下并不放心其他人。
余柏林未及弱冠,已经有如此权力,让朝中官员纷纷侧目。
但若说品级,他不过是以从五品的詹事府谕德之身,被提拔了半个品级,兼任了正五品吏部郎中,谁也不能说皇帝陛下提拔太过。
只是这职位,向来都是熬了许多年的官员梦寐以求之位。余柏林才入朝不过两年,就已经到了比人终其一生都难以爬到的位置。不得不令人嫉妒。
因余柏林还未娶亲,一时间余柏林门槛差点被媒婆踩塌了。
余柏林自然不可能在这种敏感关头定亲,所有说亲的人统统挡回去。
不过不久之后,余柏林就不用担心这件事了。
皇帝陛下公开发话,说余柏林婚事他会做主,谁要和余柏林结亲,请入宫找皇后。
朕是把长青当子侄看待啊,你们要提亲就找朕和皇后吧。
封蔚知道之后,大笑余柏林比他矮了一个辈分。
余柏林:“皇帝陛下的大儿子。”
封蔚:“……我错了。”
小宝从门口冒出脑袋,惊讶的瞪圆眼睛:“王叔不是王叔,是小宝的哥哥?”
封蔚脸一黑,出门捞起小宝就往天上丢,把小宝吓的哇哇大叫,大宝急得围着封蔚团团转,嘴里直叫余柏林救小宝。
余柏林把小宝“救”回来,小宝却不领情,朝着封蔚拍手,还要玩“飞飞”。
大宝默然无语,他表示再也不管小宝了,就让王叔欺负吧。
余柏林去了吏部当郎中,他的一干好友也不例外,全都进了六部。
赵信进了礼部,李潇进了工部,陈磊进了户部,卫玉楠进了兵部。
从皇帝陛下的选择上来看,虽然四人他全都信任,但赵信和卫玉楠的职位中规中矩,算是领着实缺的职位,干着实习的活。
而李潇和陈磊则是和余柏林一样,已经在为皇帝陛下辛苦工作。
显然皇帝陛下很信任这两人能力。
待官职确定之后,五人又一起喝了一次酒。赵信和卫玉楠都有些沮丧。
他们两在被封蔚当头棒喝之后就一直在反省。并且那日之后,他们二人长辈也告诉他们,其实他们的浮躁,自己也看在眼里,就是考验他们什么时候能从浮躁中走出来,踏踏实实的朝着自己曾经的理想奋斗。
没想到会被德王率先点出。
赵信和卫玉楠都被长辈训斥了一顿,开始深刻反思自己。
然而,醒悟终归有些晚,他们的步伐还是比其余三人晚了一步。
不过沮丧是暂时的。赵信和卫玉楠都表示,他们会好好的实习,学习同僚的经验,早日成为一个能做实事的官员。
五人约定之后,都热火朝天的投入自己的新工作中。
余柏林也终于享受到了,走到哪都能受到别人高规格礼遇的对待。他家中收到的孝敬更是翻了好几番,逼得余柏林差点在门上挂上“不收礼”的牌子了。
因一些人得罪不得,余柏林只得一一亲自提笔回信,熬了几个晚上,才把回信写完。
而且,即使余柏林回信婉拒了,一些官员还是要一而再,再而三,锲而不舍的送礼。
余柏林这个位置太重要了。选官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头等的人生大事,怎么也不会放弃一丁点提高选官可能性的机会。
最后余柏林烦不胜烦,在和皇帝陛下请示之后,在皇帝陛下欲言又止的态度中,公开表示自己住进了德王府躲避。
朝中官员都懵逼了。
余郎中啊,不带你这么玩的!皇帝陛下啊,余郎中不按照常理出牌啊!
在余柏林表示要寻求德王府这金字招牌的庇佑时,皇帝陛下本来是拒绝的。
自己弟弟本来就在暗恋余柏林,这住一起了还能好?
不过成皇后呵呵道。人家长青和澈之本来就算是住在一起,两人院子都打通了,现在不过是向你求个明面放话的许可而已。
长青不过是从德王府的门进入,吃住还是在自己家中。
皇帝陛下这才想起来,自家不省心的弟弟在求自己赐给余柏林府邸的时候,他和他的蠢弟弟就是打着让余柏林照顾蠢弟弟的主意,修建的时候就把两个府邸打通了。
所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封庭十分郁闷,他问道:“琪芳啊,你觉得咱们澈之到底有没有可能……如愿以偿?”
他也想通了,若是封蔚真的对女人没兴趣,他也不可能为了让别人不闲言闲语就非得塞给封蔚一个麻烦的女人。既然封蔚注定要和男人在一起,比起养些不入流的男宠,他还是希望封蔚能和他一样,有一个一心人陪伴,白首不相离。
“感情这种事,咱们也没办法帮忙啊。”成皇后叹气。
成皇后观察力十分细腻,但余柏林对封蔚是否有感情,她实在是看不透。或许余柏林真的只是当封蔚是好友。
帝后并不知道余柏林年轻的身体里住了一个沧桑的灵魂。他们只当余柏林年少,肯定瞒不过他们,所以心中十分沮丧,不由为封蔚忧心不已。
余柏林“住进”德王府之后,耳根亲近了不少。
但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
因皇帝放话,余柏林将来婚事由他做主,许多人都以为,皇帝陛下是不是要让余柏林尚公主。
皇帝陛下没有亲女儿(就算有,那年纪也不合适),但适龄的宗室女子还是有的。
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被禁足,还未嫁出去的婉丽公主。
谁让她地位最高。
但是这呼声这么高,明摆着是有人故意散播谣言来着。
稍稍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皇帝陛下绝对不可能让余柏林娶婉丽公主。
这不是结亲,是结仇。
何太后却不信邪,终于又到让她吃了许多亏的皇后面前,摆着太后的架子,非要让皇后同意,让皇帝陛下指婚。
何太后甚至使出杀手锏。她这个太后可是能发懿旨的。他们两若是不同意,自己也能直接发一道懿旨指婚。
何太后和婉丽公主似乎认定了余柏林似的。
大概她们两也是知道世家勋贵不可能了,就盯上了余柏林这个出身不成,但相貌才干地位前途比世家勋贵的子弟还要强上许多的青年才俊了。
反正皇帝陛下要拉拢余柏林,给他一个地位崇高的公主,不是正好?
皇帝皇后自然是不可能同意的。
于是何太后还真发了懿旨,绕过帝后,直接给余柏林与婉丽公主赐婚,并且一年后完婚。
婉丽公主早就已经有公主府,嫁妆什么,事已经成定局,宫里不可能不出。这是皇家的脸面。
一时间,京中人对余柏林的羡慕,全部变成了同情。
娶这么一个浪荡刁蛮的公主,余柏林一辈子都不得安生了。
婉丽公主的名声,已经传到普通老百姓耳中了。听闻她紧闭期间,府内也是日日夜夜笙歌不断,男宠更是络绎不绝。
这古代的避孕技术一点都不好,所谓避子汤只是小说中的神物而已。连现代这么高超的避孕技术都有可能中招,何况古代?
所谓避子汤,不过降低怀孕几率而已,其实作用……只是想象。
所以许多高门贵女给自己丈夫主动找通房,也是为了自己的性命着想。
余柏林来到这个时代之后,因自己身体原因,想要寻求解决方式,那所谓避子汤也接触过,发现就是一些寒凉之物而已。
听那些八卦的医生唠嗑,所谓宅斗,其实是打胎,避子根本不可能。不过这些人都年轻,落几次胎,也就怀不了了。
所以婉丽公主这样男宠不断,当然也是意外怀孕不断。虽然这次她知道不能弄出丑闻,都暗自打了,不过据一些口风(故意)不牢的医生透露,她以后都不可能有孩子了。
以婉丽公主性子,肯定自己到处乱搞,还不会准余柏林有妾室,那余柏林岂不是绝后了?
这可……真是悲剧。
一些因余柏林太被重用而嫉妒的人终于高兴了一次。
余柏林其实觉得没什么。婉丽公主要是真嫁进来,他有的是办法让婉丽公主“一病不起”。何太后这所谓靠山,自身都难保,这次赐婚算是唯一一次挣扎了。
而且有婉丽公主这借口,他子嗣之事也好说了。
他虽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也不想因为子嗣原因被人说三道四,听着心烦。
不过封蔚气炸了。他当即入宫找他哥,这件事绝对不能就这么认了!别说余柏林是他心悦之人,就算只是普通朋友,也不能被这么侮辱!
何况皇室还要背锅呢!余柏林自己不在乎,其余臣子百姓肯定把这锅扣皇帝一家身上!
不背!这黑锅怎么也不背!
封庭也怄的要死。他本以为何太后只是威胁,谁知道她真的疯狂如此?
本来他还不屑于对婉丽公主这等猪脑子动手的,只要她安安分分就好。
那感觉好像是悬在自己心中多时的巨石终于被搬开,之后是好是坏,好歹也有个结果。
朝中一些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看封蔚不顺眼,老是觉得封蔚心怀不轨肯定要造反的人又开始蹦跶,天天上朝,上书弹劾封蔚。
皇帝陛下本来心气就不顺,此举更是火烧浇油。皇帝陛下立刻下令彻查,要是查出是诬告,就按照诬告来一个个收拾人。
这下子上书的人开始鬼哭狼嚎了,抱着宫中御柱哭,陛下啊,说好的不引言获罪啊!你这不是明君所为啊!
皇帝陛下呵呵哒。不引言获罪那是你说的有道理,就算得罪朕朕也不怪你。但可没说,随意诬告朝中忠良还能不获罪。照你这么说,那些奸臣不都没罪了?他们也只是上书弹劾重臣而已嘛。
朝中大部分大臣心中嘲笑。皇帝陛下的处事作风已经这么明显了,为什么还会有人触雷?真以为皇帝陛下不敢处置他们吗?
再说了,朝中大部分大臣也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想和德王死磕。明明德王除了护卫京师,什么都没做,平时为人孤傲的很,几乎不和京中其他勋贵世家来往。
德王这明显是皇帝陛下最信任的臂膀。看这次德王犯错,皇帝陛下都没把人押牢里,而是软禁在宫里,好吃好喝的供着,还有大批御医给德王救治,就知道德王在皇帝陛下心中的地位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
这些人招惹德王,就是意图砍掉皇帝陛下的臂膀,皇帝陛下不怒才怪。
他们才是要造反吧?
余柏林听闻此事之后,倒是能理解那些人的心思。
这大概就是后世所说的,总想搞个大新闻吧。
自己没本事,又想出人头地,就想弄些歪门邪道,意图在皇帝陛下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这些人总想着天家无兄弟,皇帝陛下肯定是猜忌德王的。就算不猜忌,三人成虎,他们说久了,也就猜忌了。
到时候皇帝陛下认定德王有逆心,把人收拾了。他们这些“早就料到德王狼子野心,一直和德王反动势力坚持作斗争”的忠臣,不就被皇帝陛下记住了,提拔了?
他们就是觉得德王是一块很好的踏脚石而已。
只是他们要么蠢,要么背后所依靠实力不得已而为之,选错了对付对象。
当皇帝陛下命令严查时,一些上书的官员义正言辞,要撞柱子。
皇帝陛下大手一挥,撞!无论撞不撞的死,金刀卫都会继续严查。他也不徇私,既然你们说朕弟弟有这么多罪过,简直跟要流放圈禁似的,那朕肯定要彻查。
查出不是这么一回事,你们现在撞不死,朕也要一个个摁死你们。
皇帝陛下现在很生气,很想杀人。他舍不得封蔚,舍不得余柏林,这些一直蹦跶,他懒得处理的人正好撞上来了。
官员们听说,撞死了也保不住家人,一个个都不愿意撞了。
最开始动作太快,不小心已经撞了但是没撞死的人,心中懊悔不已。
这真是得不偿失啊!查出来自己是诬告之后,这哪还是拼死直谏,反而变成畏罪自杀了。
金刀卫的效率很高,很快铁证就一一摆出来,包括这些人串联起来,说要趁他病要他命趁机弄死德王的计划都翻了出来,一个个都是铁证。
皇帝陛下脸色气得铁青。他本以为这些小虾米只是不长脑子,没有眼色。哪知道一深挖,挖出这么大一件事?
现在他们敢串联起来弄死他弟弟,是不是下一步就要串联起来,逼他退位了?
别说,他们还真有这种计划。
现在世家势力减弱了。当年世家势力强劲的时候,串联起来操纵皇室更替常有的事。
如今世家势力已经被削弱的差不多,基本上都要靠皇帝维系自身荣耀。老牌世家,几乎已经全部转化为勋贵。但还是有人妄图恢复当年世家要风要雨的姿态。
特别是在文宗皇帝皇位不稳,做了很多妥协,养大了他们的胃口的前提下。又来一个不买他们帐的皇帝,他们心里自然不舒服。
哪知道,就被弟控的皇帝陛下怒火中给提前掀出来了,朝中大清洗又开始了。
金刀卫的赫赫恶名再次远播。朝中官员看着金刀卫那一身玄衣,心中就要怵几分。
在这种情况下,封庭没精力再伺候那个熊孩子,就把熊孩子扔出了宫,让他在王府里修养着。
不过等事情越闹越大之后,伤已经养的七七八八的封蔚就被皇帝陛下拉壮丁,又接回了自己原本所有差事。德王为正手,敦郡王辅助,把宫中和京城护卫的铁桶一般。
关键时候,封庭还是只信封蔚。即使心中气还未消,这气和信任也没关系。
封蔚回到王府,还没借自己受伤的可怜姿态向余柏林讨要些安慰,就被他哥再次拉出去工作。
不过因为这次事关重大,朝中一不小心就会动荡,所以关键时候还是蛮靠谱的封蔚并未抱怨,乖乖的就去上班去了。
因为太忙碌,好几日没办法回家,只得差人给余柏林送书信,抱怨因为某些疯子的行为,让他这个伤员都没得休息,简直令人发指。
余柏林本来心情满沉重。在原来的世界,虽然他杀过人,也对杀该杀的人没有多少心理抵触。但现代社会,有死刑,却没有株连满门,甚至株连九族。
造反的大罪,轻则满门,重则九族。
在这种事情上,再仁慈的皇帝陛下,也不会手下留情。
的确,这些人罪有应得。但是有太多太多无辜的人因为他们的罪行丧命。
特别是株连九族的人,他们的九族基本都是无辜,不过是因为和他有关系,就遭受无妄之灾。
一时间,血流如何。
余柏林曾想劝说,至少把株连九族,改成流放也好,至少留下一条命。
但他被友人和老师劝下。
这种事,根本无法更改。
连封蔚得知之后,虽然对余柏林心情表示理解,也承认有太多无辜的人。但他告诉余柏林,就算皇帝陛下认同余柏林的话,也不会停手。
此事不得开先例。
于是封蔚好不容易的出柜,都被淹没在血色之中,无论是他们两,还是帝后,再无心情纠结此事。
当人陆陆续续定罪,陆陆续续执行刑罚,又是一年冬季到来。
这个冬季,京城少了许多欢乐的气氛。
今年,一直气候诡异,灾害频发的晖朝,终于迎来了久违的一次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新政推行也较为顺利,新作物更是高产,已经准备推广给全国。
按理说,这是一个丰收年,理应比往年更加热闹。
但朝中的血腥气,也影响到京中百姓。大家都心中惶惶,街上行人稀少,连小商贩的叫卖声都安静了不少。
朝中官员日子更是不好过。因被牵连的人太多,朝中人手严重不足,官员的寒假全部取消,只有春节和元宵有两日的假可放,连元旦都不给假。
而且今年的元宵,京城虽然天气晴朗,却没有举办灯会。
整个京城,都陷入和春雪一般冰冷气氛中。
直到可以沿河看柳的时候,这一场朝中大清洗才结束。
朝中官员心里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京中百姓脸上也终于见了笑容,街上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京城之中,少了不少人家。但对于京中百姓而言,这种变化,对他们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他们终于可以堂而皇之的庆祝去年的丰收,以及祈祷今年继续风调雨顺。
....................................
对朝中官员而言,这一场清洗,或许也是一场机遇。
朝中官职,一个萝卜一个坑,所以新科进士,得苦苦熬资历,等老臣子退下来。
破格提拔年轻人,这机会总是有限的。
这次牵连了很多人,朝中许多未知就空了出来。于是一些人终于有轮到实职的机会。皇帝陛下也能轻松将自己信任的人一一安排职位。
翰林官出身的人常在六部兼任职位。余柏林作为皇帝陛下最信任的年轻一辈臣子,其余熬资历的翰林官还未被提报,他又被破格提拔,保持詹事府职位不变,离开内阁轮值,直接去了吏部兼任郎中,掌文职官之品级与其选补升调之事。
郎中虽只是正五品,但吏部尚书和郎中只管五品以上官员事宜,吏部郎中手中权力十分大,又因京官对外放官员有一个品阶的压制,四品外官升迁,都由余柏林主管。
外官中品阶最高的三司也不过正三品,可想余柏林手中权力之大,也可见皇帝陛下对其有多信任。
虽然封庭知道,余柏林才干,应该在其余几部,更能发挥。但吏部至关重要,又恰逢朝中官职空虚,需要大量选拔人才,皇帝陛下并不放心其他人。
余柏林未及弱冠,已经有如此权力,让朝中官员纷纷侧目。
但若说品级,他不过是以从五品的詹事府谕德之身,被提拔了半个品级,兼任了正五品吏部郎中,谁也不能说皇帝陛下提拔太过。
只是这职位,向来都是熬了许多年的官员梦寐以求之位。余柏林才入朝不过两年,就已经到了比人终其一生都难以爬到的位置。不得不令人嫉妒。
因余柏林还未娶亲,一时间余柏林门槛差点被媒婆踩塌了。
余柏林自然不可能在这种敏感关头定亲,所有说亲的人统统挡回去。
不过不久之后,余柏林就不用担心这件事了。
皇帝陛下公开发话,说余柏林婚事他会做主,谁要和余柏林结亲,请入宫找皇后。
朕是把长青当子侄看待啊,你们要提亲就找朕和皇后吧。
封蔚知道之后,大笑余柏林比他矮了一个辈分。
余柏林:“皇帝陛下的大儿子。”
封蔚:“……我错了。”
小宝从门口冒出脑袋,惊讶的瞪圆眼睛:“王叔不是王叔,是小宝的哥哥?”
封蔚脸一黑,出门捞起小宝就往天上丢,把小宝吓的哇哇大叫,大宝急得围着封蔚团团转,嘴里直叫余柏林救小宝。
余柏林把小宝“救”回来,小宝却不领情,朝着封蔚拍手,还要玩“飞飞”。
大宝默然无语,他表示再也不管小宝了,就让王叔欺负吧。
余柏林去了吏部当郎中,他的一干好友也不例外,全都进了六部。
赵信进了礼部,李潇进了工部,陈磊进了户部,卫玉楠进了兵部。
从皇帝陛下的选择上来看,虽然四人他全都信任,但赵信和卫玉楠的职位中规中矩,算是领着实缺的职位,干着实习的活。
而李潇和陈磊则是和余柏林一样,已经在为皇帝陛下辛苦工作。
显然皇帝陛下很信任这两人能力。
待官职确定之后,五人又一起喝了一次酒。赵信和卫玉楠都有些沮丧。
他们两在被封蔚当头棒喝之后就一直在反省。并且那日之后,他们二人长辈也告诉他们,其实他们的浮躁,自己也看在眼里,就是考验他们什么时候能从浮躁中走出来,踏踏实实的朝着自己曾经的理想奋斗。
没想到会被德王率先点出。
赵信和卫玉楠都被长辈训斥了一顿,开始深刻反思自己。
然而,醒悟终归有些晚,他们的步伐还是比其余三人晚了一步。
不过沮丧是暂时的。赵信和卫玉楠都表示,他们会好好的实习,学习同僚的经验,早日成为一个能做实事的官员。
五人约定之后,都热火朝天的投入自己的新工作中。
余柏林也终于享受到了,走到哪都能受到别人高规格礼遇的对待。他家中收到的孝敬更是翻了好几番,逼得余柏林差点在门上挂上“不收礼”的牌子了。
因一些人得罪不得,余柏林只得一一亲自提笔回信,熬了几个晚上,才把回信写完。
而且,即使余柏林回信婉拒了,一些官员还是要一而再,再而三,锲而不舍的送礼。
余柏林这个位置太重要了。选官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头等的人生大事,怎么也不会放弃一丁点提高选官可能性的机会。
最后余柏林烦不胜烦,在和皇帝陛下请示之后,在皇帝陛下欲言又止的态度中,公开表示自己住进了德王府躲避。
朝中官员都懵逼了。
余郎中啊,不带你这么玩的!皇帝陛下啊,余郎中不按照常理出牌啊!
在余柏林表示要寻求德王府这金字招牌的庇佑时,皇帝陛下本来是拒绝的。
自己弟弟本来就在暗恋余柏林,这住一起了还能好?
不过成皇后呵呵道。人家长青和澈之本来就算是住在一起,两人院子都打通了,现在不过是向你求个明面放话的许可而已。
长青不过是从德王府的门进入,吃住还是在自己家中。
皇帝陛下这才想起来,自家不省心的弟弟在求自己赐给余柏林府邸的时候,他和他的蠢弟弟就是打着让余柏林照顾蠢弟弟的主意,修建的时候就把两个府邸打通了。
所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封庭十分郁闷,他问道:“琪芳啊,你觉得咱们澈之到底有没有可能……如愿以偿?”
他也想通了,若是封蔚真的对女人没兴趣,他也不可能为了让别人不闲言闲语就非得塞给封蔚一个麻烦的女人。既然封蔚注定要和男人在一起,比起养些不入流的男宠,他还是希望封蔚能和他一样,有一个一心人陪伴,白首不相离。
“感情这种事,咱们也没办法帮忙啊。”成皇后叹气。
成皇后观察力十分细腻,但余柏林对封蔚是否有感情,她实在是看不透。或许余柏林真的只是当封蔚是好友。
帝后并不知道余柏林年轻的身体里住了一个沧桑的灵魂。他们只当余柏林年少,肯定瞒不过他们,所以心中十分沮丧,不由为封蔚忧心不已。
余柏林“住进”德王府之后,耳根亲近了不少。
但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
因皇帝放话,余柏林将来婚事由他做主,许多人都以为,皇帝陛下是不是要让余柏林尚公主。
皇帝陛下没有亲女儿(就算有,那年纪也不合适),但适龄的宗室女子还是有的。
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被禁足,还未嫁出去的婉丽公主。
谁让她地位最高。
但是这呼声这么高,明摆着是有人故意散播谣言来着。
稍稍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皇帝陛下绝对不可能让余柏林娶婉丽公主。
这不是结亲,是结仇。
何太后却不信邪,终于又到让她吃了许多亏的皇后面前,摆着太后的架子,非要让皇后同意,让皇帝陛下指婚。
何太后甚至使出杀手锏。她这个太后可是能发懿旨的。他们两若是不同意,自己也能直接发一道懿旨指婚。
何太后和婉丽公主似乎认定了余柏林似的。
大概她们两也是知道世家勋贵不可能了,就盯上了余柏林这个出身不成,但相貌才干地位前途比世家勋贵的子弟还要强上许多的青年才俊了。
反正皇帝陛下要拉拢余柏林,给他一个地位崇高的公主,不是正好?
皇帝皇后自然是不可能同意的。
于是何太后还真发了懿旨,绕过帝后,直接给余柏林与婉丽公主赐婚,并且一年后完婚。
婉丽公主早就已经有公主府,嫁妆什么,事已经成定局,宫里不可能不出。这是皇家的脸面。
一时间,京中人对余柏林的羡慕,全部变成了同情。
娶这么一个浪荡刁蛮的公主,余柏林一辈子都不得安生了。
婉丽公主的名声,已经传到普通老百姓耳中了。听闻她紧闭期间,府内也是日日夜夜笙歌不断,男宠更是络绎不绝。
这古代的避孕技术一点都不好,所谓避子汤只是小说中的神物而已。连现代这么高超的避孕技术都有可能中招,何况古代?
所谓避子汤,不过降低怀孕几率而已,其实作用……只是想象。
所以许多高门贵女给自己丈夫主动找通房,也是为了自己的性命着想。
余柏林来到这个时代之后,因自己身体原因,想要寻求解决方式,那所谓避子汤也接触过,发现就是一些寒凉之物而已。
听那些八卦的医生唠嗑,所谓宅斗,其实是打胎,避子根本不可能。不过这些人都年轻,落几次胎,也就怀不了了。
所以婉丽公主这样男宠不断,当然也是意外怀孕不断。虽然这次她知道不能弄出丑闻,都暗自打了,不过据一些口风(故意)不牢的医生透露,她以后都不可能有孩子了。
以婉丽公主性子,肯定自己到处乱搞,还不会准余柏林有妾室,那余柏林岂不是绝后了?
这可……真是悲剧。
一些因余柏林太被重用而嫉妒的人终于高兴了一次。
余柏林其实觉得没什么。婉丽公主要是真嫁进来,他有的是办法让婉丽公主“一病不起”。何太后这所谓靠山,自身都难保,这次赐婚算是唯一一次挣扎了。
而且有婉丽公主这借口,他子嗣之事也好说了。
他虽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也不想因为子嗣原因被人说三道四,听着心烦。
不过封蔚气炸了。他当即入宫找他哥,这件事绝对不能就这么认了!别说余柏林是他心悦之人,就算只是普通朋友,也不能被这么侮辱!
何况皇室还要背锅呢!余柏林自己不在乎,其余臣子百姓肯定把这锅扣皇帝一家身上!
不背!这黑锅怎么也不背!
封庭也怄的要死。他本以为何太后只是威胁,谁知道她真的疯狂如此?
本来他还不屑于对婉丽公主这等猪脑子动手的,只要她安安分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