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是一旦开好了头,后面的很多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
崇祯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大明朝的天下真的是千疮百孔,他想做的事情也是千头万绪,即便是想要奋发有为,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做。
好在经过了几个月的闪转腾挪,现在的朝廷大政总算是上了轨道,有了不小的起色。特别是人事安排上,该杀的杀,该用的用,如今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也都很得力,需要他费尽心力去谋划布置的地方也少了许多。
李国鐠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崇祯皇帝即位没多久就遭到了弹劾,背着阉党的嫌疑辞官回家了,后来一度起复,但又很快罢官,惟一在历史上留名的事情,就是他向崇祯皇帝推荐过韩鑛和孙承宗。
这一世,他推荐了孙承宗,目前还没有向皇帝提起过韩鑛,而朱大明对韩鑛也没有太深的印象,也不认为他是多有能力的名臣,有他也行,没他也无所谓,所以自己也没有提出要起复韩鑛这个问题。如今这几个内阁大臣各管一摊,都在忙着皇帝交办的事情,而皇帝本人却很难得地轻松了下来。
孙承宗在改元大殿结束后的第二天,自然是赶回了通州坐镇,如今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招募流民、编户屯田的事情依然在进展进行之中。
从辽东、京畿、口外、山西、河南等地赶过来的流民仍然络绎不绝。通州、昌平、良乡、房山、涿州等京畿之地的皇庄和抄没阉党的田庄,都陆陆续续地分给了前来应募的流民。
募民屯垦的重点,也开始向更外围的地方扩展,比如真定、保定、大名,这些地方虽然离京师越来越远,但可以开垦的荒山荒地和抄没的魏氏田庄却面积更大。
尤其是保定府治下,魏忠贤一门五公侯的田庄,多数都集中在这个地区,十多万顷的上好耕地,有的原本有佃户,有的则是赶走了原来的佃户还没来得及重新耕种,而那些现有的和被赶走的佃户,自然也都成了流民,需要在自己以前耕作过的土地上重新应募,然后登记户籍,分配土地,成为新屯户。
当然更多的还是前来应募的四方流民了。这些人什么都没有,但是他们吃得了一般人吃不了的苦头,受得了一般人受不了的罪。
在孙承宗的主持下,李邦华、杨应乾、孙元化、茅元仪等人开展的以工代赈,吸引了大量年轻青壮,从京师东边的遵化、通州,到京师西边的房山、涿州,再到京师南边的固安乃至保定,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对这些失去了土地和家园的饥饿流民们来说,只要有口饭吃,有铺热炕睡,根本不需要工钱,你让他们干什么都成,他们别的没有,就是有一把力气,到了新立的屯子里,只要稍稍一组织,马上就能投入到各个工地上去。
杨应乾当年在辽东组织流民屯垦的经验,总算是派上了用场,前来应募的灾民、难民、流民等等已经突破了十万人,但是所有的安排都是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冻死的、病死的或者事故而死的人,每天都有那么三五例,一些御史言官也是盯着不放,时不时地上书弹劾,但是如此多的流民聚集,也并没有出现任何大的骚乱或者问题。
这也更印证了朱大明的一个看法,那就是老百姓只要有一口饭吃,就绝不会走上杀官造反这条路。如今大量的银子流水一样花出去,大批的粮食也从附近的州府购买运来,只要流民到了屯垦点,就不存在饿死的问题。只是各个甲、里、庄的卫生条件比较差,来早一点的住上了原来田庄里的房屋或者棚户,来晚的多数住的都是地窝子,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而这个年代也没有什么太管用的药物,只要生了病,加上天气寒冷,就很难挺过去。所以,死的也多是一些老弱病残,而这些人原本也很难熬得过这个冬天。
顺天府尹杨鹤上任之后,对募民屯垦也是充满了热情,而他推行鼓励屯垦的政令,也得到了皇帝的默许。因此,一个月不到,京师内外城的流民、乞丐都为之一空,整个京师也都清净了不少,再也没有成群结队沿街行乞的流民了。
当然了,有的是自愿前去应募的,那些来自辽东、口外的难民们,做梦都想着在关内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若是能够靠着耕田种地养活自己一家,谁有愿意跪在大街上行乞、让人鄙视呢。而有些习惯了行乞的,不愿吃苦受累去屯田种地的流民,则是被顺天府的衙役们绑了押送前去的。
还有一些地痞流氓、靠着坑蒙拐骗卫生的无业游民,更是被刘文炳接掌的五城兵马司直接绑了,送到遵化去挖矿炼铁,整个京师的治安也是飞速好转。那些不得已卖身为奴的流民青壮,也纷纷前去应募,而顺天府则会帮着他们摆脱奴籍。杨鹤的到任,对这类人完全是一个福音。
历史上杨鹤在三边总督的任上,对陕北的流贼乱民,采取招抚屯垦的办法,但是完全没有生存保障的屯垦,很难在陕北真正推行开来,那些流贼乱民们降了以后一看还是活不下去,没办法只好再次造反劫掠。
现在皇帝支持屯垦,不仅拿出了大笔的银子,而且拿出了皇家的皇庄,其中多数都是容易耕种的熟地,当然也就不存在杨鹤在历史上遇到的那些问题了。
流民源源不断而来,但各大工地缺工的现象还是很普遍。昌平德陵的修造工程当然没敢停下,天气虽然寒冷,但开山凿石、伐木造型等工作仍在继续,皇帝投入了内库大笔的银子,谁也不敢低估皇帝的决心。
所以,德陵工程招募民壮的量非但没有减少,而且有所增加。通州也是如此,讲武堂、火药厂、兵仗局、枪炮厂以及通州新城城墙等土木工程的修建,也招用了数以万计的民夫。此外,涿州的新军大营,也是如火如荼,初具规模。
为了完成这些土木工程,在直隶总督府的大力支持下,杨应乾在新安置的流民中招募了大量的青壮民夫,四处开工,建了一个又一个人力密集的手工作坊,比成立了军屯司的伐木队,建立了木料场,专门为各类工程提供木材;组建了采石队,建立了采石场,提供石料;还在工部派来的工匠技师帮助下,同时开工修造十几座石灰窑和砖窑,为京畿周边遍地开花的土木工程提供石灰和青砖,等等。
原本京畿周边就有的那些产量低下、濒临关闭的小煤窑、小矿场等手工业作坊,也一下子活了起来,接到了大量的生意。如今外面的天气,虽然是寒冷的,但是人心却从来没这么暖过,人人都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可以憧憬的未来。
与此同时,李邦华亲自坐镇主持的遵化铁冶,也逐渐恢复起来,大量的辽东难民也有了去处。顺天巡抚王元雅、永平兵备道张春也很得力,组织辽东和口外难民屯垦的事情,李邦华基本交给了他俩,数万流落在关内的辽东汉族、蒙古族流民纷纷聚拢在蓟州、遵化、迁安、丰润、开平等地,接受官府的安置,虽然寒冬腊月没法开垦,但是能够分到一片荒地,这些流民心里也是安定下来。
人一旦心里安定了,就不会去作奸犯科,再说如今朝廷重开遵化铁冶,白冶城、马兰峪、石人沟、五家沟、白马峪等地的煤矿、铁矿重新开张,白冶城里原有的二十多座炼铁炉,一座接着一座地开工重修,不仅用工量极大,技术含量也不高,只要你肯出力气,就肯定饿不死。
光是工部重开遵化铁冶,就又成功安置了七八万流民人口。再加上军屯司在直隶总督府支持下招募的屯户和工地矿场等招募的民夫,已经林林总总安置了近三十万各地涌来的流民。
而靠近中原的大名府,也在如今才二十七岁的知府卢象升极力推进下,从山西、河南招来了几乎同样数量的饥民。这些饥民,原本在历史上都会成为陕北流贼的兵源,而如今在一道募民垦荒、屯田练兵的圣旨之下,纷纷成为了朝廷坚定的拥护者。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崇祯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大明朝的天下真的是千疮百孔,他想做的事情也是千头万绪,即便是想要奋发有为,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做。
好在经过了几个月的闪转腾挪,现在的朝廷大政总算是上了轨道,有了不小的起色。特别是人事安排上,该杀的杀,该用的用,如今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也都很得力,需要他费尽心力去谋划布置的地方也少了许多。
李国鐠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崇祯皇帝即位没多久就遭到了弹劾,背着阉党的嫌疑辞官回家了,后来一度起复,但又很快罢官,惟一在历史上留名的事情,就是他向崇祯皇帝推荐过韩鑛和孙承宗。
这一世,他推荐了孙承宗,目前还没有向皇帝提起过韩鑛,而朱大明对韩鑛也没有太深的印象,也不认为他是多有能力的名臣,有他也行,没他也无所谓,所以自己也没有提出要起复韩鑛这个问题。如今这几个内阁大臣各管一摊,都在忙着皇帝交办的事情,而皇帝本人却很难得地轻松了下来。
孙承宗在改元大殿结束后的第二天,自然是赶回了通州坐镇,如今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招募流民、编户屯田的事情依然在进展进行之中。
从辽东、京畿、口外、山西、河南等地赶过来的流民仍然络绎不绝。通州、昌平、良乡、房山、涿州等京畿之地的皇庄和抄没阉党的田庄,都陆陆续续地分给了前来应募的流民。
募民屯垦的重点,也开始向更外围的地方扩展,比如真定、保定、大名,这些地方虽然离京师越来越远,但可以开垦的荒山荒地和抄没的魏氏田庄却面积更大。
尤其是保定府治下,魏忠贤一门五公侯的田庄,多数都集中在这个地区,十多万顷的上好耕地,有的原本有佃户,有的则是赶走了原来的佃户还没来得及重新耕种,而那些现有的和被赶走的佃户,自然也都成了流民,需要在自己以前耕作过的土地上重新应募,然后登记户籍,分配土地,成为新屯户。
当然更多的还是前来应募的四方流民了。这些人什么都没有,但是他们吃得了一般人吃不了的苦头,受得了一般人受不了的罪。
在孙承宗的主持下,李邦华、杨应乾、孙元化、茅元仪等人开展的以工代赈,吸引了大量年轻青壮,从京师东边的遵化、通州,到京师西边的房山、涿州,再到京师南边的固安乃至保定,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对这些失去了土地和家园的饥饿流民们来说,只要有口饭吃,有铺热炕睡,根本不需要工钱,你让他们干什么都成,他们别的没有,就是有一把力气,到了新立的屯子里,只要稍稍一组织,马上就能投入到各个工地上去。
杨应乾当年在辽东组织流民屯垦的经验,总算是派上了用场,前来应募的灾民、难民、流民等等已经突破了十万人,但是所有的安排都是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冻死的、病死的或者事故而死的人,每天都有那么三五例,一些御史言官也是盯着不放,时不时地上书弹劾,但是如此多的流民聚集,也并没有出现任何大的骚乱或者问题。
这也更印证了朱大明的一个看法,那就是老百姓只要有一口饭吃,就绝不会走上杀官造反这条路。如今大量的银子流水一样花出去,大批的粮食也从附近的州府购买运来,只要流民到了屯垦点,就不存在饿死的问题。只是各个甲、里、庄的卫生条件比较差,来早一点的住上了原来田庄里的房屋或者棚户,来晚的多数住的都是地窝子,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而这个年代也没有什么太管用的药物,只要生了病,加上天气寒冷,就很难挺过去。所以,死的也多是一些老弱病残,而这些人原本也很难熬得过这个冬天。
顺天府尹杨鹤上任之后,对募民屯垦也是充满了热情,而他推行鼓励屯垦的政令,也得到了皇帝的默许。因此,一个月不到,京师内外城的流民、乞丐都为之一空,整个京师也都清净了不少,再也没有成群结队沿街行乞的流民了。
当然了,有的是自愿前去应募的,那些来自辽东、口外的难民们,做梦都想着在关内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若是能够靠着耕田种地养活自己一家,谁有愿意跪在大街上行乞、让人鄙视呢。而有些习惯了行乞的,不愿吃苦受累去屯田种地的流民,则是被顺天府的衙役们绑了押送前去的。
还有一些地痞流氓、靠着坑蒙拐骗卫生的无业游民,更是被刘文炳接掌的五城兵马司直接绑了,送到遵化去挖矿炼铁,整个京师的治安也是飞速好转。那些不得已卖身为奴的流民青壮,也纷纷前去应募,而顺天府则会帮着他们摆脱奴籍。杨鹤的到任,对这类人完全是一个福音。
历史上杨鹤在三边总督的任上,对陕北的流贼乱民,采取招抚屯垦的办法,但是完全没有生存保障的屯垦,很难在陕北真正推行开来,那些流贼乱民们降了以后一看还是活不下去,没办法只好再次造反劫掠。
现在皇帝支持屯垦,不仅拿出了大笔的银子,而且拿出了皇家的皇庄,其中多数都是容易耕种的熟地,当然也就不存在杨鹤在历史上遇到的那些问题了。
流民源源不断而来,但各大工地缺工的现象还是很普遍。昌平德陵的修造工程当然没敢停下,天气虽然寒冷,但开山凿石、伐木造型等工作仍在继续,皇帝投入了内库大笔的银子,谁也不敢低估皇帝的决心。
所以,德陵工程招募民壮的量非但没有减少,而且有所增加。通州也是如此,讲武堂、火药厂、兵仗局、枪炮厂以及通州新城城墙等土木工程的修建,也招用了数以万计的民夫。此外,涿州的新军大营,也是如火如荼,初具规模。
为了完成这些土木工程,在直隶总督府的大力支持下,杨应乾在新安置的流民中招募了大量的青壮民夫,四处开工,建了一个又一个人力密集的手工作坊,比成立了军屯司的伐木队,建立了木料场,专门为各类工程提供木材;组建了采石队,建立了采石场,提供石料;还在工部派来的工匠技师帮助下,同时开工修造十几座石灰窑和砖窑,为京畿周边遍地开花的土木工程提供石灰和青砖,等等。
原本京畿周边就有的那些产量低下、濒临关闭的小煤窑、小矿场等手工业作坊,也一下子活了起来,接到了大量的生意。如今外面的天气,虽然是寒冷的,但是人心却从来没这么暖过,人人都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可以憧憬的未来。
与此同时,李邦华亲自坐镇主持的遵化铁冶,也逐渐恢复起来,大量的辽东难民也有了去处。顺天巡抚王元雅、永平兵备道张春也很得力,组织辽东和口外难民屯垦的事情,李邦华基本交给了他俩,数万流落在关内的辽东汉族、蒙古族流民纷纷聚拢在蓟州、遵化、迁安、丰润、开平等地,接受官府的安置,虽然寒冬腊月没法开垦,但是能够分到一片荒地,这些流民心里也是安定下来。
人一旦心里安定了,就不会去作奸犯科,再说如今朝廷重开遵化铁冶,白冶城、马兰峪、石人沟、五家沟、白马峪等地的煤矿、铁矿重新开张,白冶城里原有的二十多座炼铁炉,一座接着一座地开工重修,不仅用工量极大,技术含量也不高,只要你肯出力气,就肯定饿不死。
光是工部重开遵化铁冶,就又成功安置了七八万流民人口。再加上军屯司在直隶总督府支持下招募的屯户和工地矿场等招募的民夫,已经林林总总安置了近三十万各地涌来的流民。
而靠近中原的大名府,也在如今才二十七岁的知府卢象升极力推进下,从山西、河南招来了几乎同样数量的饥民。这些饥民,原本在历史上都会成为陕北流贼的兵源,而如今在一道募民垦荒、屯田练兵的圣旨之下,纷纷成为了朝廷坚定的拥护者。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