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汉代人男子日常主要是穿深衣制式的袍装。
前面说过,官员常服也是袍,但要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组是官印上的绦带,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盖住装印的鞶囊或系于腹前及腰侧,故称印绶。

绶的颜色用来标示身份的高低,皇帝黄赤绶四彩,黄赤绀缥,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同。诸侯王赤绶四彩。赤黄缥绀,长二丈一尺,三百首。长公主,天子贵人同。公侯将军金印紫绶二彩。紫白,长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九卿银印青绶三彩,青白红,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千、六百石铜印墨绶三彩。四、三、二百石铜印黄绶。自青绶以上有三尺二寸长的縌与绶同彩,而首半之,用以佩縌。紫绶以上可加玉环和鐍(鐍是有舌的固定带子用的环状物)。

这里的首是经丝密度的单位,单根丝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绶广六寸,首多者丝细密,首少者粗。佩縌就是结绶于縌,意即在佩玉的带纽上结彩组,与绶相连。平时官员随身携带官印,装于腰间的鞶囊中,将绶带垂于外边,绶带一端打双结,一端垂于身后。商周绶带的前面挂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的韨,春秋战国时废去韨佩,改为系縌,以方便行动。

汉代妇女礼服也采用深衣制,《后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所以深衣也是汉代男女通用的服装,交领右衽,外襟形式有曲裾、直裙两种。

汉代民间男女的一般服装,男子穿襦裤,妇女穿襦裙和类似半臂的绣襦。一般穿短上衣,上身和下身分开,颜色以青、绿色为主。

西汉时裤子一般为无裆的管裤,名为袴。将士因要骑马打仗,故要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西汉士儒男女,一般穿无裆的袴,其实就是两个裤管,用带子系在腰间。

汉昭帝时(公元前87年至前75年),大将军霍光专权,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为了阻挠其他宫女与皇帝亲近,就买通医官以爱护汉昭帝身体为名,命宫中妇女都穿有裆并在前后用带系住的“穷裤”,穷裤也称“绲裆裤”,以后有裆的裤子就流行开来。

因此到东汉初年之时,男女一般都着穷裤,但其形制与后世的唐裤还大不相同。一般裤裆极浅,穿在身上露出脐子,且没有裤腰,裤管很肥大。

汉代男女袍装均是深衣,前汉与后汉样式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男子深衣下身曲裾较短,只能向身后斜掩一层,而女子的曲裾很长掩到身后还可以再绕到身前来甚至可以围绕身体缠上三四层。西汉时已有直裾,但不登大雅之堂,官员穿着直裾深衣上朝甚至会被赶出,或是那是裤无裆的原因罢(笑谈)。

到东汉时深衣有一大进步,主要流行开始是直裾深衣,且窄袖的直裾深衣也大行其道。

汉代农夫服装朴质单纯,穿短衫短襦,穷裤,束劳作裙,跣足或穿平头麻鞋,头上裹巾或戴笠帽等,此种服装一直流传到后代。

汉代成年妇女的发型,通常以挽髻为主。一般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有侧在一边的堕马髻、倭堕髻,有盘髻如旋螺的,还有瑶台髻、垂云髻、盘桓髻、百合髻、分髾髻、同心髻等名称。髻上一般不加包饰,大都作露髻式。皇后首饰还有金步摇、笄、珈等。

汉代妇女主要深衣形式为襦裙,其形制为上襦下裙

襦是短衣,长至腰间,穿时下身配裙,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这是与深衣上下连属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汉裙多以素绢四幅,连接拼合,上窄下宽,一般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如《陌上桑》中,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焦仲卿妻》中有“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等描述,都是当时女子装束的直接记述。

汉代西域有短绒棉,且已纺棉线、制棉絮,但中原棉花仅是观赏花卉。冬季便靠绵絮,绵絮亦作“緜絮,即弹松由蚕茧制作的丝绵。冬季在袍、被夹层中填充绵絮,便成棉服,以抵抗寒冷。

汉代男女主要穿什么样的鞋呢?

用皮革制成的履,也叫鞜(ta踏),北方和西域游牧民族穿的皮革长筒履(可参观新疆各博物馆文物),实质与今日的靴子大同小异。

裱饰花纹的织鞋,叫锦履。刘桢在《鲁都赋》中记述,“纤纤丝履,灿烂鲜新,表以文组,缀以朱蠙(bin宾,蚌珠)”,可见其华美高贵。

还有一种是麻鞋,也叫“不借”。麻鞋实质就是草麻编织的草鞋,社会下层民众主要穿麻鞋。

除单鞋外,还有复底鞋,就是舃和屐。屐是用木头制成的,下面装有两个齿,形状与今天日本的木屐相似。也有用帛作面的称作帛屐,屐比舃稳当轻便,多用于走长路时穿。

男子木屐大多是方形的,女子木屐的鞋头、鞋跟都做成圆形。妇女履式与男子大同小异,一般多施纹绣,木屐上也绘彩画,再以五彩丝带系之。妇女出嫁,常穿绘有彩画、系有五彩丝带的屐。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