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武唐春》更多支持!
裴行俭的长时间沉默,让李晨有不好的预感,说不定真实的情况比他预计的还要差。

他也没马上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坐着,神情比裴行俭平静多了。

稍一会后,裴行俭也终于冷静下来,与李晨面对面坐着,端着茶慢慢喝。

李晨也端起刚刚裴府下人为他送上的茶,吹了吹后,慢慢地喝起来。

“裴侍郎,你对时局的变化有什么看法?”最终李晨耐不住性子,率先开口打破沉默。

“青海局势危矣!”裴行俭微微叹了口气,脸色越来越凝重。因为刘仁轨没将擒获一名吐蕃百户,从这名百户口中探知吐蕃军队动静的事上报朝廷,因此裴行俭并不知道吐蕃军队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年后的战争。他以为吐蕃人还没这么快动作,毕竟吐蕃赞普刚刚死掉不久。

李晨告诉王方翼吐蕃赞普死了,钦陵这一年多来忙着安抚国内诸部落,平灭叛乱的消息已经传回国内,裴行俭也是知道。正国为知道这消息,并认可了其真实性,裴行俭觉得,吐蕃国内局势还没稳定下来,钦陵还会将心思放在国内,无暇对我大唐发动攻击。如果情况真的这样,并没实际领军经验的李敬玄去青海主持军务,也并没什么不可以。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就行了。

以李敬玄中书令的职位,要镇服青海诸将,那是完全可以的。

但要是真的有战事发生,以李敬玄的军事才能,那是完全不能胜任。现在李晨告诉他,抓获的吐蕃斥候交待,他们正在准备战事,预备在年后就对鄯州一带发动攻击,这如何不让裴行俭吃惊。

裴行俭完全清楚事情为何会变成这样,那就是因为李敬玄和刘仁轨在朝堂上争斗的结果。

李敬玄在总章二年就升任西台侍郎(即中书侍郎),并加同东西台三品,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检校吏部侍郎),后升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又和山东士族联姻,在朝中势力极大。仪凤元年,升任中书令,封赵国公。李敬玄能如此快升迁,主要是因为追随了皇后武则天之故。李敬玄觉得武则天的信任,因此职位越来越高,在朝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不过这让让皇帝李治不喜,他感觉到了朝堂上力量的不平衡。

而刘仁轨是非常坚定的反对皇后武则天干政的大臣,一向看不起李敬玄,两人一直关系不融洽,并在李敬玄升任中书令后,关系交恶,争斗白热化。刘仁轨原本就非常得皇帝李治信任,李敬玄因为武则天的关系而一再升迁后,李治对刘仁轨越加看重。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用在李敬玄和刘仁轨身上都不合适。两个人都是肚量不大的人,特别是李敬玄。因为刘仁轨时常与他有争斗,他对刘仁轨非常厌恶。刘仁轨这些年一直在外领军作战,而李敬玄在朝中。虽然两人同列政事堂,但在朝中的李敬玄话语权明显高于在外领军的刘仁轨。两个人争斗越来越激烈,以致后来刘仁轨每有奏请,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从中阻挠,二人关系形同水火。

前些日子,刘仁轨上奏,以自己年事己高,吃不消高原生活,实在无力领军与吐蕃作战,请求归朝,让朝廷另派得力之人去鄯州主持军务。刘仁轨在奏书中说道:“镇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

从来没有领军经历的李敬玄当然极力推辞。

但已经厌恶李敬玄的皇帝李治,却在这件事上偏向了刘仁轨。刘仁轨深得皇帝李治的信任,再加其人立下的战功非常出色,虽然让皇后武则天厌恶,但依然在朝中身居高位。在朝会上,李治面对李敬玄的奏请,难得霸道一次:“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鄯州领军,朕也会主动前往,卿不得推辞。”

在朝议的时候当场下诏,任命李区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兼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率军抵御吐蕃的入侵。

裴行俭也知道,皇帝会这么决定,应该也是认为吐蕃赞普去逝不久,吐蕃国内还很混乱,掌握吐蕃朝政大权的钦陵,还在忙着四处灭火,平定叛乱,没精力攻我大唐,因此敢让李敬玄去主持军务。不只皇帝这么认为,皇后武则天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朝臣们也大多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只要我大唐不主动进攻,青海战事是不会发生的。可以说,让李敬玄去鄯州,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朝廷这样做,只不过是想化解两位宰相之间的争斗而已。

如果青海没有战事,李敬玄去那里呆了上阵子,根本不影响大局。

但现在却探知吐蕃人正在抓紧准备战事,年后就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让深谙军务的裴行俭忧心忡忡。更让担心的是,这样大的事,刘仁轨竟然没有上奏朝廷。要不是李晨刚才说,裴行俭还不知道鄯州方向已经打探到了这样的消息。

不过裴行俭也马上明白了刘仁轨不将此情况上奏的原因,如果这消息送到长安,那在朝议的时候,改派李敬玄前去领军的决定,肯定会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李敬玄不一定能成行。

刘仁轨这样做,明着就是公报私仇,利用李敬玄不懂军务这一弱点,挖个坑让他去跳。如果李敬玄到了青海,青海战事暴发,李敬玄打了败仗,那他的政治生涯也走到了尽头,兵败之责,肯定没办法逃脱,更何况皇帝对这个中书令已经挺厌恶。

“刘公,如此年岁了,为何还要这般做?”裴行俭在想了好一会后,心里喃喃自语。“这可是关系到我大唐国势,身为当朝重臣,岂可以如此私心对待国事?要出大事的!”

他对刘仁轨一向很敬重,当前辈一样看待。但现在发生的事,让他对刘仁轨的好感少了很多。

裴行俭一向认为,个人利益之争,不应该凌驾于朝事之上,拿国家利益来践踏,特别是这种有可能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刘仁轨想借李敬玄不懂军务这一点报复,让李敬玄去青海后打败仗,然后被朝廷惩处,这样的用心太险恶,太自私,裴行俭对刘仁轨的印象一下子反转。

其实不光裴行俭对刘仁轨的印象反转,李晨也是。

虽然说原来的历史上记载的就是这样的事,青海之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刘仁轨一力举荐李敬玄去鄯州领军之故,但在真实地看到事情的发展,刘仁轨为了报私仇,竟然把探知吐蕃人准备攻打我大唐的情报都压下不报后,他对刘仁轨没太多好感了。

“裴侍郎,我觉得,如果青海之战马上暴发,而我大唐指挥军队作战的是李中书令,那这场战,我们可能会惨败!”李晨轻轻地说了一句。

裴行俭默然,最终还是点点头,认同了李晨的话。

“裴侍郎,我觉得,如果你代李中书令去青海领军,那情况会完全不一样!”

李晨突然之间崩出的话,让裴行俭愣了一下,满是愕然。旋即摇摇头,苦笑着说道:“这怎么可能?朝廷已经下诏委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青海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总揽青海军务,李中书令也接受了这个任命,正准备前往青海。”

“我觉得,裴侍郎才是此次大战的最佳领军人!”李晨再次坚定地说道:“如果李中书令因故不能成行,那裴侍郎会向朝廷请命吗?”

“不能成行?为何?”原本起身,踱步走到窗户前的裴行俭,猛然回转身,精光四溢的眼睛看着李晨。

李晨被裴行俭这样的反应吓了一跳,赶紧跟着起了身:“裴侍郎,我只是假设而已!”不过话虽然这样说,李晨猛然间冒出一个心思来,要是李敬玄真的因故不能成行,朝廷是不是会派另外的人去领军?如果李敬玄真的病了,或者因故受伤,没办法骑马走路,那是不是真没办法去青海了?

一想到这些,李晨的心有点怦怦乱跳的感觉,他强自将一些不实际的想法压了下去。

裴行俭又看了李晨一眼,深吸了口气,道:“如果李中书令真的不能成行,朝廷肯定会派其他大臣去领军。”

“那裴侍郎会请命出征吗?”李晨追问了一句,问出口后,他又觉得好像这样问有点不合适。

裴行俭并没马上回答,而是坐回了案边,喝了口茶后,微微笑笑,道:“我们先不讨论这个问题,我听仲翔说,你在青海之事上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今日能否说与我听听?”

“裴侍郎如此要求,在下自然不敢拒绝,只是一些希望你不要计较我所说一些过激之话,不成熟的地方也请别见怪!”

“那自然是,我洗耳恭听!”

王方翼在写给裴行俭的信中说了很多称赞李晨的话,特别说了李晨在许多事上的观点与一般人不同,听着让人受益匪浅。裴行俭也就来了兴致,今日听李晨说了这些话后,他对李晨也有点刮目相看,想再听李晨说说关于青海的事。

李晨也就在裴行俭的注目下,很冷静地把他对青海战事的总结说给了裴行俭听。

这些话,一些与王方翼说过,一些和刘审礼交流过,李晨再总结了一番,以更流畅的语调,说给了裴行俭听。裴行俭没插嘴,很认真的听着。(小说《武唐春》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