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嘉的外祖父魏景蒙,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供职于天津《庸报》、《明星报》、上海《时事新报》及英文《大陆报》等国民党新闻刊物。
1942年,他自告奋勇,主动提出陪同外国记者团赴延安考察,一搏成名,由此获得了蒋介石的赏识,然后青云直上,1945年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上海办事处主任,翌年转任行政院新闻局海外办事处处长。

1949年赴台,1950年10月任台湾“中央通讯社“副社长,1954年出任“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兼任台湾电视公司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66年出任第六任国民党“行政院”新闻局长,1972年再度调任台“中央通讯社”社长,深受蒋氏父子两代人的信任,1978年退休后,受聘成为“总统府国策顾问”。

沈冲从不打无准备的仗,魏景蒙对他的未来计划很重要,所以在来台北之前,他就刻意收集了这些资料。

和魏景蒙见面很顺利,这种政治人物,退休之后,大权旁落,难免失落,郁郁不欢,沈冲大老远从香港赶过来求字的举动,让他大起知己之感,招待的分外热心。

沈冲凭借搜集到的资料,捡着魏景蒙生平最得意的几件事务大谈特谈,勾起了他的谈性,两人在书房里你来我往,聊了一个多小时,很有几分忘年交的架势。

拿着装着字幅的圆筒,走出书房的时候,沈冲看到院子里站着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子,相貌清雅,举止娴静,很有气质,不由的多看了几眼。

“果然是一对色鬼。”张艾嘉在台北有车,当沈冲坐上车后,她一边发动汽车,一边没头没脑的说道:“难怪聊得这么欢!”

“你在说什么?”沈冲疑惑,“是说我吗?”

“不是说你,难道是说门口的石狮子啊。”张艾嘉白了他一样,说道:“刚才那个女人好看么?”

“还可以。”沈冲点头,说道:“不过你更好看。”

“切,花言巧语。”张艾嘉不屑,她已经适应了沈冲没羞没躁的赞扬,“你知道她是谁吗?”

“不知道。”根据她的反应,沈冲试探道;“莫非是你外公的续弦妻子?”

张艾嘉哼哼了两下,说道:“她才不是续弦呢,她是我外公的小妾。”

“真的啊?”沈冲惊讶了,都什么时代了,台湾还可以纳妾?

“当然是真的,这事台北人人皆知。”张艾嘉用一种半是无奈半是气愤的语气说道:“她十几岁的时候就没了亲人,在寺庙里做义工,我外公那个老不修的,有一次去上香,看她貌美,就把她接到家里来,教她读书写字,教着教着就教到一起了……”(注1)

尼玛,前辈高人啊,萝莉养成计划玩的这么顺溜!

沈冲接近魏景蒙本来另有目的,此刻不由的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开始考虑是不是拜他为师,学习一下萝莉养成术……

张艾嘉大约觉得说长辈的故事不太好,也就没再说话,专心的开车,过了一会,她问道:“阿冲,你明天几点钟的飞机?”

“12点半左右吧。”

“今晚我有个朋友,开了个音乐会,你也来听听?”

音乐?

莫非是那个和她有绯闻的罗大佑?

“好啊,晚上几点钟,在哪里?”

“到时候我来接你吧。”

“好。”

张艾嘉把沈冲送到圆山大饭店,然后就驾车离开了。

沈冲看着远去的汽车,摇摇头,走进了饭店。

张艾嘉在香港和在台北,似乎是完全两个人,在香港内敛,比较安静,在台北活跃,比较疯,活力十足。

圆山大饭店曾是宋美龄招待访客的地方,后来屡次扩建,成为世界知名的大酒店,很多名人政要都曾下榻于此,其独特的宫殿式大厦极具中国特色,是台北的地标性建筑,李安曾在《饮食男女》中用它做外景,给沈冲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回到房间,沈冲打开圆筒,拿出魏景蒙的书法卷轴,看了看,然后随手丢在床上。

书法的好坏姑且不论,光凭魏景蒙是台湾知名高层,铁杆的**人士,沈冲就不会用他的字,开玩笑,他计划中,杂志的主要销售目标就是内地……

此次台北之行,沈冲只是想要结交一下他这个人,为未来布局,魏景蒙地位够高,认识了他,有助于他去接触台湾其他的高层人士。

大中华文化圈,向来以官本位著称,做任何事情,只要认识了正确的官僚,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商言商,是行不通的。

在沈冲计划的电影版图里,台湾是最先需要解决的地方,他要把台湾变成香港电影的后花园,类似于加拿大之于好莱坞。

90年代台湾资金大举入侵香港,很多人都误以为台湾早就是香港电影的后花园了,其实不然,在香港电影最为辉煌的八十年代里,其在台湾的平均市场占有率,不过才26%多一点,最高的一年也才40。3%,而外语片在台湾市场上的占有率,从未低于50%,九十年代后期,外语片在台湾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5%……

沈冲并没有摧毁台湾电影业的心思,恰恰相反,他需要让被“戒严令”蹂躏的一塌糊涂的台湾电影快速发展,台湾的人口基数和电影教育设施都比香港好的多,台湾电影发展的越好,香港可以吸收的人才就越多,他需要台湾除了输送林青霞,王祖贤等女明星之外,还要输送更多的幕后人才。

在8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席卷全球,电影资源的配置不再受国家-民族政权制约,一个地区电影业的终极竞争力,不是人才,不是产量,而是融资能力,只要香港保持压倒性的电影融资能力,就会如同长鲸吸水,把周围地区的人才和电影资源源源不断的吸走,台湾和香港同种同源,不会有所谓的“文化损耗”,两地的电影产业如果能融为一体,将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效应,所以沈冲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台湾电影圈,而不是一个贫瘠荒芜的废土。

魏景蒙曾经是台湾新闻局长,电影业就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沈冲可以通过他,接触现任的新闻局长宋楚鱼,宋楚鱼可是台湾的政治明星,在新闻局长的位置上也干了不少年,只要能影响他,就能影响台湾电影业。

沈冲洗了个澡,小睡了一会,然后在楼下的餐厅吃了点东西,等到六点多钟,张艾嘉就过来了。

同来的还有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的瘦弱男,那极具辨识度的外形,沈冲想不认识都难。

果然是罗大佑……

金庸,徐克,罗大佑——小说,电影,音乐,沈冲前世青葱岁月里的三个流行文化启蒙大师。

想不到穿越后,第一个见到的是他!

“沈冲,是我在香港拍电影时候的投资人。”张艾嘉给两人相互介绍了一下,“罗大佑,音乐天才,我的好朋友,今晚就是他的音乐会。”

“你好。”沈冲连忙伸手示意。

罗大佑先是看了看张艾嘉,然后才和沈冲握手,“你好。”

“沈冲看到这一幕,不由的一笑,典型的宅男和女神,他客套道:“要不要先在这里吃点东西?”

“不用了,那边有吃的。”张艾嘉一摆手,说道:“走吧,再不走就要迟到了。”

一路上,沈冲坐在车后座上,观察者张艾嘉和罗大佑。

罗大佑明显很迷恋张艾嘉,那表情眼神沈冲太熟悉了,宅男看女神都是那样子。

张艾嘉表面上很正常,不知道是因为女人特有的伪装天赋,还是她对罗大佑没感觉……

沈冲越看越觉得有趣。

他对张艾嘉的认知,大都来自于前世各种影像资料,当和真人接触之后,幻想中的形象和现实中的形象,相互冲突,重叠,融合……搞的沈冲自己都说不清楚对张艾嘉是一种什么感觉,很欣赏她,也有想要拥有她的冲动,但远远没有达到看到情敌就吃醋发飙的地步。

当前世的信息和现时的场面混杂在一起的时候,沈冲产生了一种看戏的八卦酱油党心态——哟,这两个家伙,当年的绯闻好像是真的。

但是等等,当年不就是现在么?

崩溃……

音乐派对是在一栋名叫“香颂室”的咖啡店里举办的,沈冲到的时候,已经聚集了二三十个人的样子,他一进门,扫了一圈,就不由的感慨,运气真好!(注2)

有句俗话,叫做“一命二运三风水”,命好,那什么都好,沈冲穿越而来,手握金手指,就是命好。

而运,运气,运道,对人的前途事业非常重要,最好的运气是什么?就是在一个行业爆发之前的刹那,恰到好处的进了那个圈子,进早了,做炮灰,进晚了,蛋糕分完了。

所以佛家有云:机缘可遇不可求。

这也是为什么“命”会排在“运”之前的缘故,对命好的人来说,别人求之不得的机缘,对他来说唾手可得……比如沈冲,他在香港电影新浪潮爆发前,进了电影圈,迅速结识了一大群日后的名角,抢占了先机。

而今晚,他又进了另一个即将爆发的圈子——台湾现代流行音乐业。

用不着张艾嘉介绍,沈冲认出来了好几个人:人群中最显眼的那个,是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的第一位天王巨星刘文正,那个在角落里发呆的,是后来的滚石王牌潘越云……(注3)

张艾嘉负责组织,她匆匆交代了几句话之后,就丢下沈冲去忙活了。

“真不简单,难怪能成为台湾流行音乐圈的大姐头。”

沈冲看张艾嘉在人群中来回穿梭,很快就把乱糟糟的场面变的井井有条,不由的感慨了一句。

他摸了一瓶啤酒,随便闲逛,凑在人堆里听人聊天,一会功夫,就收获了很多前世从没听过的小道八卦。

大约七点半,音乐会正式开始,罗大佑在台上,用钢琴伴奏,自弹自唱。

《闪亮的日子》,《痴痴的等》,《我们曾经年轻》,《歌》,《乡愁四韵》……

沈冲听了一会,就听出好几首熟悉的歌,对罗大佑的音乐才华敬佩不已,才不过二十四五岁,就有如此耀眼的成就,而沈冲前世这个年纪,还奋斗在网游第一线,一事无成。

在音乐会的休息时间,一位戴着眼镜,看上三十左右的女子走到沈冲旁边,搭讪道:“你觉得怎么样?”

“非常厉害。”沈冲由衷的说道:“他是我见过最有才华的歌手,未来成就不可限量。”

“哦?”那女子追问了一句,“成就能有多高?”

“中国的鲍勃迪伦吧。”沈冲轻轻抿了一口啤酒,说道:“也许是约翰-列侬?”

那女子睁大眼睛,表达了一下惊讶,她指了指台上的罗大佑,问道:“你是他朋友?”

“不算是吧。”沈冲摇头,“今天第一次见,张艾嘉带我来的。”

那女子点头,说道:“我听她说过,你是香港来的那位电影老板?”

“是的。”沈冲拿起酒瓶,和她的杯子碰了一下,自我介绍道:“我叫沈冲。”

“陶晓清。”那女子又接了一句,“电台节目主持人。”(注4)

“我是个资本家。”沈冲晃着酒瓶,也补了一句。

陶晓清被逗的抿嘴一笑,说道:“你在国外留学过?”

“没有。”沈冲反问:“怎么了?”

“没什么,看你对西方音乐很熟的样子。”

“一点也不熟。”沈冲耸肩一笑,说道:“我只知道鲍勃-迪伦和约翰-列侬很有名,有名的肯定是好的,我觉得罗大佑未来也会像他们一样有名。”

“你可真风趣。”陶晓清大笑,过了一会,她又问道:“你既然是个资本家,又这么看好罗大佑,何不开个音乐公司,投资给他出唱片?”

“说实话,我很想这么做。”沈冲喝了一口酒,说道:“但是一来我不熟悉音乐行业,二来我的主要业务都在香港,在台湾开唱片公司,没人照看,风险太大。”

“可以合资嘛。”果然女人主动搭讪,都是有目的的,“我可以介绍几个想要做唱片公司的台湾人给你认识。

————————————————————————————

注1:这个女子叫陈薇,15岁就进了魏家,比魏景蒙小30多岁,魏景蒙去世后,她写过《魏三爷的女人》等回忆录,在台湾轰动一时。

注2:根据张艾嘉访谈,她曾在“香颂室”住过一段时间,举办过个很多音乐聚会。

注3:罗大佑的出道之作,是为刘文正的电影《闪亮的日子》写插曲,此处潘越云为凑热闹,读者不必在意。

注4:陶晓清是“台湾民歌之母”,台湾的校园民歌运动的推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