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原名邵仁楞,号逸夫,香港最著名的娱乐业大亨,因为在邵家八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在香港功成名就之后,被尊称“六叔”。
邵逸夫1958年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广告语在东南亚街知巷闻,其经典电影作品脍炙人口,是一代华人的集体回忆。
香港的城市标签里,如“东方好莱坞”,“娱乐之城”,“旅游胜地”等,大都离不开邵逸夫的功劳。
对这样的人物,沈冲很尊敬,所以这次采访,他亲自出马,一是为了一睹传奇人物的真容,满足身为电影爱好者的执念,另一方面,他想看看邵氏能不能再抢救一下。
如果邵氏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僵化的制片部门,重整旗鼓,再战江湖,而不是在几年后黯然退出电影市场,对沈冲的未来计划有很大的好处——好莱坞有七大电影公司,沈冲不求多,一个邵氏,一个嘉禾,能撑着不倒,就是帮助了。
采访进行的很顺利,邵逸夫在清水湾大埔仔的邵氏影城办公室里,给了沈冲和罗孚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
编辑们拟定的采访内容,都是些四平八稳的普通话题,毫无风险性和敏感性,沈冲对这些回答套路早就注定的问题毫无兴趣,他干脆让罗孚担任主采访人,自己充当配角,坐在一旁安静的做记录。
可能是接触过不少次的缘故,罗孚没有出现怯场或紧张的情绪,和邵逸夫的互动很自然,转换话题、引导答案等细节都掌握的相当好,用了4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的预订采访内容。
当邵逸夫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后,罗孚目视沈冲,请示下一步的动作。
沈冲轻轻颔首,表示满意他的表现,然后合上速记本,轻轻咳了一下,说道:“邵爵士,我能问您几个问题吗?”(注1)
“请说。”邵逸夫久居高位,说话间自有一股从容不迫的味道。
“这几个问题比较敏感。”沈冲关掉了录音笔,说道:“邵爵士放心,如果您不同意,我们杂志是不会发表的。”
邵逸夫微微点头,示意他可以提问。
“邵爵士,邵氏去年的电影票房很不理想,在香港电影市场上的占有率持续下滑,面对这样的状况,邵氏将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重振票房?”
“有句老话,叫做一动不如一静。”邵逸夫并没太在意,“我做制片业务,已经快半个世纪了,早就看清了,电影这个行业,就和股票一样,有涨有跌,很正常,关键是不能慌,只要稳得住,就没有大问题。”
唉,稳定固然好,可要是墨守成规,就不行了……
沈冲心中哀叹,然后问下一个话题:“最近两三年里,电影市场日渐火爆,独立制片公司到处挖人,邵氏人才流失严重,请问这个情况,邵氏准备如何解决?”
“这些独立制片公司都是害群之马,只图赚个快钱,毫不顾忌行业的规则!”邵逸夫对独立制片公司深恶痛绝,他有些激动的说道:“开三倍四倍的薪酬,把人挖走,弄一些不入流的机器,搭一些乱七八糟的布景,拍出来的电影质量又差,上映之后,票房不好,马上就跑路,老板跑了,下面等着发钱吃饭的伙计怎么办?”
停下来,歇了一会之后,邵逸夫接着说道:“我们邵氏有世界一流的器材设备,一条龙的制片流程,虽然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他们吃了亏,才知道邵氏的好,会回来的。”
独立制片商确实存在邵逸夫所说的问题,粗制滥造,捞一笔就跑,不过最近几年,比较规范的独立制片开始崛起了,比如吴思远的思远电影公司,洪金宝和麦嘉成立的嘉宝电影公司,制作的影片水平都相当不错,票房也是大赚,过不了多久,更多的独立制片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从而改变了整个香港电影业。
而且邵氏的情况也不是像邵逸夫说的这么风轻云淡,在独立制片公司疯狂挖角的情况下,邵氏为了保证开工,不得不开始提高薪酬,制片成本大幅上扬,已经有不少电影亏钱了。
不过沈冲是采访探底的,不是来辩论的,他放过这个问题,然后拿出两张表格,站起来,隔着办公桌子递了过去,说道:“这是我们杂志社做的问卷调查,上面显示在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当中,超过7成的人觉得室内布景的国语片老土落伍,跟不上时代了;另一份调查显示,邵氏的电影观众主要是一些中年人,而众所周知,年轻人才是电影市场上的消费主力,请问邵氏会迎合年轻人口味,改变制片风格,实景拍摄粤语电影吗?”
“我不懂粤语,不过制作粤语电影没有问题,我们邵氏就出品过《七十二家房客》嘛,连李小龙都被压了一头。”邵逸夫用镇纸将表格压住,也没细看,说道:“拍电影的具体情况,得问制片主任,我现在老了,已经不怎么插手这些事了。”(注2)
见邵逸夫不是重视调查结果,沈冲有些遗憾,《七十二家房客》是粤语没错,但那也是室内布景片啊……
“老一代导演中,张彻最近的产量质量都有所下滑,李翰祥听说要去美国做心脏手术,邵氏只剩下楚原独撑大局,而现在电影业里出现了不少新人新导演,邵氏有招揽他们的计划吗?”
“有的,有的。”邵逸夫点头,说道:“我最喜欢培养人才,邵氏也需要新鲜血液。”
“有具体人选吗?”
“这个还得再看看。”邵逸夫思考了一会,说道:“那个《茄哩啡》我也有看,确实有新意,不过还不够成熟,不太符合邵氏目前的要求。”
邵氏创立二十多年,暮气沉沉,早就没有以前敢打敢拼的豪气和胆魄了——要知道当年在创业之初,邵逸夫可是敢把百万港币的投资,押在还是新人的李翰祥身上。
沈冲暗自摇头,然后问了下一个问题:“邵爵士,您是tvb的常务董事,我听说tvb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利先生身体欠佳,利先生如果要卸任,您有兴趣入主tvb吗?”
“利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他当年创办tvb的时候,我就有帮忙。”邵逸夫用一口浙江官话,慢慢的说道:“我对电视业一直很有兴趣,最近几年一直在增持tvb的股份,利先生也是支持我的,所以未来如果有机会,我会考虑成为tvb的董事局主席。”
“据我所知,目前邵氏影城三分之一的片场都租给了tvb拍摄电视剧,如果您入主tvb,将如何处邵氏电影制片业务和电视业务之间的关系?”
“当然是电影也要,电视也要,齐头并进。”邵逸夫虽然70多岁了,思维仍然非常敏捷,“电影是我们邵氏的传统,电视是娱乐业的未来。”
“邵爵士,您先是一位商人,其次才是一位电影人,我这么说,您看对不对?”
“对,对。”邵逸夫面露笑容,说道:“是的,我一直都是这么说的,我是个商人,靠电影赚钱的商人。”
“tvb是香港第一电视台,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可谓稳赚不赔,然而电影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瞬息万变,如果电影制片出现持续亏损,您作为一个商人,是否会剥离转卖这项业务,将资源全部投向tvb?”
考虑了好一会,邵逸夫才缓缓答道:“我也不知道,也许会吧。”
……
离开邵氏影城后,沈冲将速记本丢给罗孚,说道:“这次采访文章,你来写吧,邵爵士既然说都可以发表,那就全发表好了。”
“好。”罗孚很兴奋,他发动汽车后,说道:“冲哥,还是你厉害,问出了这么劲爆的内容,这下杂志想不火都难,邵逸夫居然有心思想要卖掉电影制片业!”
“他说也许,又没说肯定。”沈冲双手抱着头顶,做了个伸懒腰的动作,“别哗众取宠,照着邵逸夫的原话写。”
“我知道。”罗孚转动方向盘,把车子倒出停车场,说道:“我们是严肃的专业杂志嘛。”
“知道就好。”沈冲哼了一声,过了一会,他吩咐道:“回去让编辑们再催催罗卡,石琪这些家伙,一个个答应写稿,到现在都没交出来。”
“天天都有再催。”罗孚笑道;“据说罗卡现在都不敢接电话了。”
“呵呵。”沈冲冷笑,“这些码字的,你不用力挤,他们是不会有货的。”
“就好像海绵?”
“海绵个毛毛,是乳沟!”沈冲没好气的开玩笑道:“就好像女人的乳沟,罩杯再小,用力挤一挤总会有沟的。”
……
看起来邵逸夫目前已经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tvb上了,邵氏制片业积重难反,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上前景堪忧,但这本来就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沈冲也没有太介怀,他心情颇好,在回去的路上,乱七八糟的哼着歌——杂志社终于步入正轨,忙碌的日子,可以告一段落了。
《电影时代》目前已经出了三期,第一期沈冲藏了私心,用张艾嘉做了封面明星,然后为了《疯劫》剧组的和谐,他公器私用,第二期让赵雅芝上了封面,反正都是殿堂级的明星,杂志社不亏。
赵雅芝明显比张艾嘉受欢迎,第二期杂志多销售了1000多册。
第三期沈冲放手不管了,编辑们通过舒琪在嘉禾的关系,找来成龙做封面,当红炸子鸡威力不凡,这周才过半,杂志销量已经突破1万册……
从《明报周刊》,《南国电影》等杂志高薪挖来的几个娱乐记者,都很专业,消息也够灵通,《电影时代》内容来源稳定,风格已经形成,销量不断上涨,已经不需要沈冲投入太多精力去关注它了。
穿越之后,除了《疯劫》剧组,沈冲《第一电影评论》耗费的心力最多,比魔方还上心。
好歹功夫没有白费,现在创刊号终于快要完成了。
《第一电影评论》目前已经确定的内容,有邵逸夫的专访,有余慕云的影史专栏“口述历史”,有舒琪的“《夜车》拍摄纪录”,有沈冲亲自主持领导的专栏“香港电影工业调查报告”,还有罗卡等资深影评人答应的稿件,要噱头有噱头,要硬货有硬货,算是初具雏形了。
用创刊号做标杆和范本,编辑们有了参考的模板,沈冲日后可以稍微放手,不再需要像现在这样事必躬亲,劳心劳力了。
回到杂志社,沈冲匆匆交代了一些事宜之后,就离开了——《疯劫》昨天已经杀青,今晚他要在湾仔海湾上的珍宝海鲜舫,宴请剧组主要成员。
不过他没有直接去珍宝海鲜舫,而是先去了中环的文华酒店。
沈冲平时穿着都很随便,但有时候人的穿着不仅仅是为了妆点自己,在比较正规的场合,穿的太随便,不仅会显得轻浮,而且会让别人觉得不够尊重。
上次和张艾嘉在文华酒店喝酒,沈冲注意到那里有一家看起来非常不错的服装店,于是准备过去买一套正规衣服。
他对衣服没什么研究,本来打算请张艾嘉帮忙挑选的,她是名门之后,品位不俗是众人公认的,不过自从那次偷吻额头事件之后,张艾嘉就有点躲着他,沈冲没找到机会邀请,于是只好独自前往,最后在店员的建议下,买了一套据说欧洲某某大师设计的西装。
湾仔的珍宝海鲜舫开业于1976年,是香港著名的美食圣地之一,长76米、宽22米,高28米,排水量达3300吨,可同时容纳2000多宾客,整艘船舫是以龙为主题设计,大堂、厅房、门廊、亭阁,处处都仿照帝苑装修而成,登上珍宝海鲜舫,就如走进中国古代的宫廷,到处雕龙画凤,鎏金溢彩,富丽堂皇。
珍宝海鲜舫既然以海鲜为名,拿手好戏自然是海鲜了,这一顿宴,游目可见维多利亚港口的璀璨夜景,举箸能食生猛海鲜的爽口滋味,可谓既饱口福又饱眼福,宾主尽欢,直到夜色沉沉,方才宴罢。
宴席进行的差不多的时候,沈冲开始一个人一个人的分发红包,他对《疯劫》剧组还是很满意的,每个红包装了各人50%薪酬的钱,沈冲觉得这个价位比较合适,既不显得自己是冤大头,又能博个大方的名声。
每发一个红包,沈冲都会说些未来继续合作之类的客套话,当然也不全是场面话,有些人,比如许鞍华,陈韵文,赵雅芝,张艾嘉,曾江这些优秀人才,以后肯定是合作多多的。
张艾嘉拿红包的时候,只是转动着大眼睛,看沈冲一眼,什么话都没说,让沈冲觉得有点失落。
不过走下珍宝海鲜舫之后,大家各自分别的时候,张艾嘉走到沈冲身边,低声说道:“我后天回台湾,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
“去,当然去。”沈冲回答的毫不犹豫。
……
————————————————————————-——————
注1:,1977年,邵逸夫被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第一人。
注2:《七十二家房客》原本是上海滑稽戏团的招牌节目,1963年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1973年,邵氏从珠江电影制片厂买到版权,由楚原导演成粤语片,成为香港年度票房排行榜冠军,压倒了李小龙的《龙争虎斗》。
邵逸夫1958年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广告语在东南亚街知巷闻,其经典电影作品脍炙人口,是一代华人的集体回忆。
香港的城市标签里,如“东方好莱坞”,“娱乐之城”,“旅游胜地”等,大都离不开邵逸夫的功劳。
对这样的人物,沈冲很尊敬,所以这次采访,他亲自出马,一是为了一睹传奇人物的真容,满足身为电影爱好者的执念,另一方面,他想看看邵氏能不能再抢救一下。
如果邵氏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僵化的制片部门,重整旗鼓,再战江湖,而不是在几年后黯然退出电影市场,对沈冲的未来计划有很大的好处——好莱坞有七大电影公司,沈冲不求多,一个邵氏,一个嘉禾,能撑着不倒,就是帮助了。
采访进行的很顺利,邵逸夫在清水湾大埔仔的邵氏影城办公室里,给了沈冲和罗孚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
编辑们拟定的采访内容,都是些四平八稳的普通话题,毫无风险性和敏感性,沈冲对这些回答套路早就注定的问题毫无兴趣,他干脆让罗孚担任主采访人,自己充当配角,坐在一旁安静的做记录。
可能是接触过不少次的缘故,罗孚没有出现怯场或紧张的情绪,和邵逸夫的互动很自然,转换话题、引导答案等细节都掌握的相当好,用了4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的预订采访内容。
当邵逸夫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后,罗孚目视沈冲,请示下一步的动作。
沈冲轻轻颔首,表示满意他的表现,然后合上速记本,轻轻咳了一下,说道:“邵爵士,我能问您几个问题吗?”(注1)
“请说。”邵逸夫久居高位,说话间自有一股从容不迫的味道。
“这几个问题比较敏感。”沈冲关掉了录音笔,说道:“邵爵士放心,如果您不同意,我们杂志是不会发表的。”
邵逸夫微微点头,示意他可以提问。
“邵爵士,邵氏去年的电影票房很不理想,在香港电影市场上的占有率持续下滑,面对这样的状况,邵氏将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重振票房?”
“有句老话,叫做一动不如一静。”邵逸夫并没太在意,“我做制片业务,已经快半个世纪了,早就看清了,电影这个行业,就和股票一样,有涨有跌,很正常,关键是不能慌,只要稳得住,就没有大问题。”
唉,稳定固然好,可要是墨守成规,就不行了……
沈冲心中哀叹,然后问下一个话题:“最近两三年里,电影市场日渐火爆,独立制片公司到处挖人,邵氏人才流失严重,请问这个情况,邵氏准备如何解决?”
“这些独立制片公司都是害群之马,只图赚个快钱,毫不顾忌行业的规则!”邵逸夫对独立制片公司深恶痛绝,他有些激动的说道:“开三倍四倍的薪酬,把人挖走,弄一些不入流的机器,搭一些乱七八糟的布景,拍出来的电影质量又差,上映之后,票房不好,马上就跑路,老板跑了,下面等着发钱吃饭的伙计怎么办?”
停下来,歇了一会之后,邵逸夫接着说道:“我们邵氏有世界一流的器材设备,一条龙的制片流程,虽然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他们吃了亏,才知道邵氏的好,会回来的。”
独立制片商确实存在邵逸夫所说的问题,粗制滥造,捞一笔就跑,不过最近几年,比较规范的独立制片开始崛起了,比如吴思远的思远电影公司,洪金宝和麦嘉成立的嘉宝电影公司,制作的影片水平都相当不错,票房也是大赚,过不了多久,更多的独立制片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从而改变了整个香港电影业。
而且邵氏的情况也不是像邵逸夫说的这么风轻云淡,在独立制片公司疯狂挖角的情况下,邵氏为了保证开工,不得不开始提高薪酬,制片成本大幅上扬,已经有不少电影亏钱了。
不过沈冲是采访探底的,不是来辩论的,他放过这个问题,然后拿出两张表格,站起来,隔着办公桌子递了过去,说道:“这是我们杂志社做的问卷调查,上面显示在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当中,超过7成的人觉得室内布景的国语片老土落伍,跟不上时代了;另一份调查显示,邵氏的电影观众主要是一些中年人,而众所周知,年轻人才是电影市场上的消费主力,请问邵氏会迎合年轻人口味,改变制片风格,实景拍摄粤语电影吗?”
“我不懂粤语,不过制作粤语电影没有问题,我们邵氏就出品过《七十二家房客》嘛,连李小龙都被压了一头。”邵逸夫用镇纸将表格压住,也没细看,说道:“拍电影的具体情况,得问制片主任,我现在老了,已经不怎么插手这些事了。”(注2)
见邵逸夫不是重视调查结果,沈冲有些遗憾,《七十二家房客》是粤语没错,但那也是室内布景片啊……
“老一代导演中,张彻最近的产量质量都有所下滑,李翰祥听说要去美国做心脏手术,邵氏只剩下楚原独撑大局,而现在电影业里出现了不少新人新导演,邵氏有招揽他们的计划吗?”
“有的,有的。”邵逸夫点头,说道:“我最喜欢培养人才,邵氏也需要新鲜血液。”
“有具体人选吗?”
“这个还得再看看。”邵逸夫思考了一会,说道:“那个《茄哩啡》我也有看,确实有新意,不过还不够成熟,不太符合邵氏目前的要求。”
邵氏创立二十多年,暮气沉沉,早就没有以前敢打敢拼的豪气和胆魄了——要知道当年在创业之初,邵逸夫可是敢把百万港币的投资,押在还是新人的李翰祥身上。
沈冲暗自摇头,然后问了下一个问题:“邵爵士,您是tvb的常务董事,我听说tvb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利先生身体欠佳,利先生如果要卸任,您有兴趣入主tvb吗?”
“利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他当年创办tvb的时候,我就有帮忙。”邵逸夫用一口浙江官话,慢慢的说道:“我对电视业一直很有兴趣,最近几年一直在增持tvb的股份,利先生也是支持我的,所以未来如果有机会,我会考虑成为tvb的董事局主席。”
“据我所知,目前邵氏影城三分之一的片场都租给了tvb拍摄电视剧,如果您入主tvb,将如何处邵氏电影制片业务和电视业务之间的关系?”
“当然是电影也要,电视也要,齐头并进。”邵逸夫虽然70多岁了,思维仍然非常敏捷,“电影是我们邵氏的传统,电视是娱乐业的未来。”
“邵爵士,您先是一位商人,其次才是一位电影人,我这么说,您看对不对?”
“对,对。”邵逸夫面露笑容,说道:“是的,我一直都是这么说的,我是个商人,靠电影赚钱的商人。”
“tvb是香港第一电视台,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可谓稳赚不赔,然而电影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瞬息万变,如果电影制片出现持续亏损,您作为一个商人,是否会剥离转卖这项业务,将资源全部投向tvb?”
考虑了好一会,邵逸夫才缓缓答道:“我也不知道,也许会吧。”
……
离开邵氏影城后,沈冲将速记本丢给罗孚,说道:“这次采访文章,你来写吧,邵爵士既然说都可以发表,那就全发表好了。”
“好。”罗孚很兴奋,他发动汽车后,说道:“冲哥,还是你厉害,问出了这么劲爆的内容,这下杂志想不火都难,邵逸夫居然有心思想要卖掉电影制片业!”
“他说也许,又没说肯定。”沈冲双手抱着头顶,做了个伸懒腰的动作,“别哗众取宠,照着邵逸夫的原话写。”
“我知道。”罗孚转动方向盘,把车子倒出停车场,说道:“我们是严肃的专业杂志嘛。”
“知道就好。”沈冲哼了一声,过了一会,他吩咐道:“回去让编辑们再催催罗卡,石琪这些家伙,一个个答应写稿,到现在都没交出来。”
“天天都有再催。”罗孚笑道;“据说罗卡现在都不敢接电话了。”
“呵呵。”沈冲冷笑,“这些码字的,你不用力挤,他们是不会有货的。”
“就好像海绵?”
“海绵个毛毛,是乳沟!”沈冲没好气的开玩笑道:“就好像女人的乳沟,罩杯再小,用力挤一挤总会有沟的。”
……
看起来邵逸夫目前已经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tvb上了,邵氏制片业积重难反,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上前景堪忧,但这本来就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沈冲也没有太介怀,他心情颇好,在回去的路上,乱七八糟的哼着歌——杂志社终于步入正轨,忙碌的日子,可以告一段落了。
《电影时代》目前已经出了三期,第一期沈冲藏了私心,用张艾嘉做了封面明星,然后为了《疯劫》剧组的和谐,他公器私用,第二期让赵雅芝上了封面,反正都是殿堂级的明星,杂志社不亏。
赵雅芝明显比张艾嘉受欢迎,第二期杂志多销售了1000多册。
第三期沈冲放手不管了,编辑们通过舒琪在嘉禾的关系,找来成龙做封面,当红炸子鸡威力不凡,这周才过半,杂志销量已经突破1万册……
从《明报周刊》,《南国电影》等杂志高薪挖来的几个娱乐记者,都很专业,消息也够灵通,《电影时代》内容来源稳定,风格已经形成,销量不断上涨,已经不需要沈冲投入太多精力去关注它了。
穿越之后,除了《疯劫》剧组,沈冲《第一电影评论》耗费的心力最多,比魔方还上心。
好歹功夫没有白费,现在创刊号终于快要完成了。
《第一电影评论》目前已经确定的内容,有邵逸夫的专访,有余慕云的影史专栏“口述历史”,有舒琪的“《夜车》拍摄纪录”,有沈冲亲自主持领导的专栏“香港电影工业调查报告”,还有罗卡等资深影评人答应的稿件,要噱头有噱头,要硬货有硬货,算是初具雏形了。
用创刊号做标杆和范本,编辑们有了参考的模板,沈冲日后可以稍微放手,不再需要像现在这样事必躬亲,劳心劳力了。
回到杂志社,沈冲匆匆交代了一些事宜之后,就离开了——《疯劫》昨天已经杀青,今晚他要在湾仔海湾上的珍宝海鲜舫,宴请剧组主要成员。
不过他没有直接去珍宝海鲜舫,而是先去了中环的文华酒店。
沈冲平时穿着都很随便,但有时候人的穿着不仅仅是为了妆点自己,在比较正规的场合,穿的太随便,不仅会显得轻浮,而且会让别人觉得不够尊重。
上次和张艾嘉在文华酒店喝酒,沈冲注意到那里有一家看起来非常不错的服装店,于是准备过去买一套正规衣服。
他对衣服没什么研究,本来打算请张艾嘉帮忙挑选的,她是名门之后,品位不俗是众人公认的,不过自从那次偷吻额头事件之后,张艾嘉就有点躲着他,沈冲没找到机会邀请,于是只好独自前往,最后在店员的建议下,买了一套据说欧洲某某大师设计的西装。
湾仔的珍宝海鲜舫开业于1976年,是香港著名的美食圣地之一,长76米、宽22米,高28米,排水量达3300吨,可同时容纳2000多宾客,整艘船舫是以龙为主题设计,大堂、厅房、门廊、亭阁,处处都仿照帝苑装修而成,登上珍宝海鲜舫,就如走进中国古代的宫廷,到处雕龙画凤,鎏金溢彩,富丽堂皇。
珍宝海鲜舫既然以海鲜为名,拿手好戏自然是海鲜了,这一顿宴,游目可见维多利亚港口的璀璨夜景,举箸能食生猛海鲜的爽口滋味,可谓既饱口福又饱眼福,宾主尽欢,直到夜色沉沉,方才宴罢。
宴席进行的差不多的时候,沈冲开始一个人一个人的分发红包,他对《疯劫》剧组还是很满意的,每个红包装了各人50%薪酬的钱,沈冲觉得这个价位比较合适,既不显得自己是冤大头,又能博个大方的名声。
每发一个红包,沈冲都会说些未来继续合作之类的客套话,当然也不全是场面话,有些人,比如许鞍华,陈韵文,赵雅芝,张艾嘉,曾江这些优秀人才,以后肯定是合作多多的。
张艾嘉拿红包的时候,只是转动着大眼睛,看沈冲一眼,什么话都没说,让沈冲觉得有点失落。
不过走下珍宝海鲜舫之后,大家各自分别的时候,张艾嘉走到沈冲身边,低声说道:“我后天回台湾,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
“去,当然去。”沈冲回答的毫不犹豫。
……
————————————————————————-——————
注1:,1977年,邵逸夫被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第一人。
注2:《七十二家房客》原本是上海滑稽戏团的招牌节目,1963年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1973年,邵氏从珠江电影制片厂买到版权,由楚原导演成粤语片,成为香港年度票房排行榜冠军,压倒了李小龙的《龙争虎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