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国演义》中,谯周是一个有些令人讨厌的人物,每当诸葛亮提出北伐时,他总是以天象为借口加以阻挠;在很多史论中,更将谯周视为冯道一流的人物,如王船山《读通鉴论》中说谯周之罪“通于天矣”,应“服于上刑”,因为他仕蜀而媚魏。但考察一下谯周的学术渊源就会知道,对于这样一位开风气之先的学术大师,类似的论断未免有失公允。
谯周属于蜀郡巴西谯氏家族,是地方大姓,在西汉末,其远祖谯玄便是一位以治《易》与《chūn秋》而着称的学术大师。汉成帝时因rì食之变,诏举“敦朴逊让有行义者”,谯玄得以公车诣京,屡陈灾异。王莽摄政,谯玄弃官归家。公孙述据蜀,闻其名,派遣使者登门征召,如不答应便赐以毒药,其子谯瑛捐献千万家财才免去此祸。谯玄此后便“训诸子弟勤习经书”。降至谯周之父谯,治《尚书》并兼通其他诸经以及图纬之学。如此可知谯周之家学渊源。

另外谯周还跟巴蜀学派的另一巨擘广汉杨家有师生之谊。杨家祖传有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杨厚在顺帝朝以善推灾异闻名全国。杨厚挟此术游学京城,竟能与当时的儒学宗师如樊英、朗宗、襄楷、李固等分庭抗礼;其后返乡,弟子“上名录者三千余人”,可见其影响。其弟子任安尽得杨厚之真传,谯周师事杨门弟子任安、秦宓,与杜琼交好,则其另一学术渊源亦可知矣。是故谯周内外兼修,成为巴蜀学派继董扶、任安之后的第三代大师,其学师承多元,研jīng六经文史,兼通谶纬方术,气象博大,远超前辈,后辈学人更难以望其项背。陈寿称其师谯周“为时硕儒,有董(仲舒)、扬(雄)之规”,看一看谯周的学术规模,这样的评价并不算过。据《五代史志-经籍志》、《三国艺文志》、《补三国艺文志》等典籍的记载,谯周的着述除了陈寿列举的《古史考》、《法训》、《五经论》百余篇之外,还有《论语注》、《五教志》、《谶记》、《丧服图》、《异物志》、《三巴记》、《益州志》等。其门下也人才济济,如被称为谯门“(颜)回、(子)贡、(子)游、(子)夏”的文立、罗宪、陈寿、李密(《陈情表》的作者)等;尽管都很杰出,但无人能继承其师学术之全部,如陈寿只是继承了谯周之史学思想而不及其他。

谯周本其学术立场着述《仇国论》,批评姜维“极武黩征”,比曹魏为“肇建之国”,蜀汉为“因余之国”,论当时形势,“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言下之意,蜀汉只能割据一隅,而难以统一全国,进而发展为蜀汉归命于曹魏之说。如《三国志-蜀书-杜琼传》记载,谯周根据杜琼之学术而触类发挥云:“先主名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于人也”。此类“反动”言论在蜀地流传甚广,以谯周的影响力,势必严重削弱了蜀汉军民斗志,故yīn平一失,蜀汉全境立刻土崩瓦解。这不能不说有谯周之“功”。谯周在危难之时更首倡投降之策,虽然“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但后世史论者对此更是多有讥讽攻讦之辞。而从谯周学术立场看,这样做出于必然,无足怪者。巴蜀学派先天xìng地与中原学术、政治圈有某种隔阂。谯周远祖谯玄曾远赴京城为官,一看势头不对,马上弃官归乡,决不肯趟中原官场这滩浑水。杨厚进入中原学术圈,适逢党争初起,中原学者怀抱经世jīng神,多有澄清天下之志,积极参与政治,不惜酿成“一堂师友,血雨腥风,洗涤乾坤”的惨烈景象。但杨厚到中原更像是观光旅游,决不肯为国家轻言牺牲,李固当时便有批评杨厚的言论。范晔在《后汉书-方术传》中云:

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虽施张趣舍,时有未纯,于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声价,非所能通物方,弘时务也。及征樊英、杨厚,朝廷若待神明,至竟无它异。英名最高,毁最甚。李固、朱穆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故其所以然也。然而后进希之以成名,世主礼之以得众,原其无用亦所以为用,则其有用或归于无用矣。

所以巴蜀学派人物传承有一种传统观念,即多以家乡利益为重,其参与中原学术、政治事务,不过也,“世主”所以敬礼之,也不过是藉此“得众”罢了,说白了,大家相互借重、互相利用而已。谯周完全继承了巴蜀学派的这一特点,其与刘备父子亦师亦友、若即若离,谈不上真正的君臣关系。要知道,东汉、三国时期的巴蜀学派人物对于现实政治大都抱有一种深刻的戒慎之心,决不肯全身心地、不计后果地投入进去。他们愿意保持乡土平安而免于兵燹,不忍看到蜀地为了某种政治理想而承担过多的痛苦与负担,更不肯为了外人利益而让蜀地作出巨大牺牲。谯周等人反对诸葛亮、姜维北伐,倡导投降论,反对决战到底,因为这最符合蜀地民众利益,也符合谯周本身的学术立场。后世论者如孙绰、孙盛等辈,以君臣大义为标准加以指责评述,则失其本意矣。

五代词人温庭筠《过五丈原》诗云: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yīn高压汉营chūn。

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温氏此诗可谓知几之言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过本其学术、政治理想之不得已耳,其品格、智慧固然有足多称者;谯周与诸葛氏立场迥异,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