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封将出征
丹凤词头供二妙,金銮殿角直三清。启沃朝朝深禁里,香炉烟外是公卿。——唐·杨巨源
农历乙巳年,大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夏四月辛巳,卯时差两刻,“咚,咣,咚,咣……”,九长五短的钟鼓声回荡在建康城的上空,钟鼓司的太监们已经敲响了长信宫前的钟鼓,钟鼓一响,近百名文臣武将鱼贯而经宫城南面嘉德门的左右侧门进宫,然后来到长信宫的正殿中按班次站好位置,等皇上进来落座,早朝就算正式开始了。
我大梁朝的皇宫袭用的是前朝齐代的宫殿,而东晋、宋、齐都是沿用了孙吴建康城的宫殿。此宫殿位于建康城北,仿西汉和东汉都城长安和洛阳的皇宫所建,宫前道路两侧布置官署。宫殿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周围筑墙,西至竺桥、东临羽林军兵营、北至佛心桥、南到光华门一带。南北长五里,东西宽三里,宫内主要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琬琰殿、永昌殿和钟室等十九座建筑,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联通着长江的池塘等。宫墙高二丈九尺,墙上宽可让六匹马齐驱。宫墙南面有三门,无北门,东门和西门,外有阙。北面有五门,五门依次是:承天门、嘉德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
愚今年已经有四十一岁了,正是孔圣人所说的四十而不惑了。(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无业尔所困惑,并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可惜愚到不惑之年,在四十岁以前从一个没品级的诋报吏干起,慢慢的升迁,干到四十岁仍然只是任职为正五品中阶的太厩丞。因为我在情报、棋艺等其它方面的原因,从三十五岁开始,多数时间跟随着大梁的开国皇帝萧衍,一直跟在他身边,表面上多数的时间是陪着他下了六年的棋,暗地里是一直干着见不得光的工作。(此工作后文定会交待)
一来幕后工作再大的辉煌成绩也不能大张旗鼓地表彰,二来我这人做人、做事都比较正直,清廉,溜须拍马的事坚决不干,批龙鳞的事到是干了不少,所以一直都没有大的升迁。到是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事,使圣上决定拜我为将,要让我统兵打战去了。为了做铺垫,三个月前,已经将我的官职升为了正五品上阶散骑都尉。前两天,圣上刚和我打过招呼,决定今天在早朝上将我封为从四品上阶的武威将军,正式成为带兵将领。
大殿之上,几名朝臣上奏了几项条陈,在圣上和大臣们商议并决断完成后,内给事黄公公宣布道:“皇上有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盖谋求皇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世公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眷眷不忘者。前者,伪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投降我朝,陈散骑都尉子云,人品贵重、深肖大将、必能克承谋逆、著封武威将军位,另封豫章王为北中郎将、徐州刺史,豫章王为主,陈武威将军子云为副,统帅三军,领军迎僧。’”(子云是我的字。)
我和豫章王萧综忙跪拜道:“臣领旨,多谢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圣旨的意思很明白了:因为前段时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表示愿意投降我大梁朝,封我为武威将军,封豫章王为北中郎将、徐州刺史,豫章王为统帅,我为副帅,让我们带兵去帮元法僧。我有点奇怪,当初圣上是决定让我做统帅的,怎么现在又把二皇子派来当统帅了,虽然我从来没有领军打过仗,但是二皇子萧综还不也是一名二十多岁没打过仗的小青年吗?算了,圣意难测。
元法僧,其人并非是什么良善之辈或是看我大梁朝制度优越,社会光明,弃暗投明之类。元法僧是北魏宗室,北魏道武帝重孙。北魏孝明帝时,当上太尉行参军,逐渐升官为益州刺史。为官贪虐妄杀,致合境皆反。既然益州实在干不下去了,毕竟是皇亲,不但不追究玩忽职守罪,北魏朝廷还又委任他为光禄大夫、兖州刺史、徐州刺史。公元525年,趁着北魏六镇大起义这场规模浩大的内乱,元法僧杀徐州行台高谅,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自称尊号,建元天启,封各个儿子为王。北魏内乱逐渐平息了,北魏孝明帝已经进行部署,将要派兵征讨元法僧了,他看大军压境,打不过,才不得已,决定投降我大梁罢了。
[史载:元法僧,魏氏之支属也。其始祖道武帝。父钟葵,江阳王。法僧仕魏,历光禄大夫,后为使持节、都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镇彭城。普通五年,魏室大乱,法僧遂据镇称帝,诛锄异己,立诸子为王,部署将帅,yù议匡复。既而魏乱稍定,将讨法僧。法僧惧,乃遣使归款,请为附庸,高祖(梁武帝萧衍)许焉,授侍中、司空,封始安郡公,邑五千户。]
兖州、徐州、彭城三城都是交通便利,其中兖州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战略位置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三国时期曹cāo曾长期屯兵于兖州。现在元法僧献三城而降,对我朝绝对是天大的好事,由此三城南下渡江后可兵临建康,而若将此三城作为大后方,挥兵西进,可军窥洛阳。当然,北魏也绝对不会轻而易举地让这三座城池轻易姓了萧。带兵去迎接元法僧,与北魏在此三城一带的一战,决对是一场大战和恶战。
二、真实身世
三十载间尘土债,几千里外风涛役。断国谋王终有时,抱孙弄子聊吾适。——宋·李曾伯《满江红》(本人改动了3个字)
一品轩酒楼虽然名称响亮,略带典雅和气派,但仅是两仪门外一座普通的酒楼,在建康城中,像这样标准的酒楼最少不下三十家。
酒楼中的有凤来仪阁雅座,一袭黑曲裾、黑纱遮面,衣服上是玄黑sè云纹凤的身材苗条女子正襟危坐,略微喝着清茶。女子隐藏在黑纱后面的眼睛定定地望着窗外光华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一名头扎二龙斗宝红缨绣球,身穿白绫缎紧袄,鸾带扎腰,闪披一件大红征袍,虎背熊腰,面似银盆,剑眉虎目,年过二旬的八尺男子,挑起雅座的布帘,走了进来。
青年男子见到黑衣女子后,屈膝便拜道:“娘亲在上,请受孩儿一拜。”
“我儿请起,快落座叙事。”
“娘亲若思念孩儿,只管唤我入宫相见便是。”
“我儿可知,今rì唤你来这僻静之处,乃因有要事相商,宫内耳目众多,难以商谈。”
“哦。”
“关于娘亲的身世,孩儿可知?”
“儿略知,娘亲原为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嫔,后来父皇起义兵,诛暴君,母亲才随了父皇的。”
“儿仅知其一,不知其二,当初娘随梁王仅七月就产汝,将汝隐藏了三个月才报知梁王,汝父皇当为大齐皇帝萧宝卷,而非梁王萧衍。”
“什么?!”对青年男子来说,自己亲生娘亲的一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给了他当头一棒。青年男子顿时觉得头脑很混乱。
黑衣女子正是当朝大梁皇帝萧衍的妃子吴淑媛,青年男子是萧衍八个儿子中的第二个儿子,封为豫章王,历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云麾将军、郢州刺史、安右将军、领石头戍军事、西中郎将、兼护军将军、安前将军、丹阳尹的萧综。
萧衍共有八个儿子:长子昭明太子萧统、次子豫章萧综、三子梁简文帝萧纲、四子南康简王萧绩、五子庐陵威王萧续、六子邵陵携王萧纶、七子梁元帝萧绎、八子武陵王萧纪。八个儿子中,除去长子萧统外,二儿子萧综就是萧衍最为器重、重点培养的儿子。哪里知道养了二十多年,是养了敌人的骨血。
“我儿,你父皇战死后,我就想随他而去,奈何怀有了你,怎么也要替齐王留下骨血,近三十年了,娘亲苟活于世,就想将你抚养chéng rén,待某rì,机会来临,定告知于你,娘亲不求你为你的父皇报仇雪恨,只要你能知道你真实的身世,不再替贼卖命罢了,近rì,北魏元法僧投降梁朝,娘亲已在梁王面前替你求得北中郎将、徐州刺史之位,让你率兵迎僧,你有此带兵之机,可要好好把握,一旦你带兵抵达徐州,娘亲就当追随你父皇,自缢而去,岂有好女侍二夫之理。”说完,吴淑媛已是泪流满面。
“娘亲!”萧综听完这番话,想到这二十多年来很大可能都是一直认贼作父,也是泪水满眶,母子二人相拥痛哭。
“知道孩儿甫听此讯,必然方寸大乱,我们就此别过,待汝考虑清楚后,与汝再相见。”
丹凤词头供二妙,金銮殿角直三清。启沃朝朝深禁里,香炉烟外是公卿。——唐·杨巨源
农历乙巳年,大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夏四月辛巳,卯时差两刻,“咚,咣,咚,咣……”,九长五短的钟鼓声回荡在建康城的上空,钟鼓司的太监们已经敲响了长信宫前的钟鼓,钟鼓一响,近百名文臣武将鱼贯而经宫城南面嘉德门的左右侧门进宫,然后来到长信宫的正殿中按班次站好位置,等皇上进来落座,早朝就算正式开始了。
我大梁朝的皇宫袭用的是前朝齐代的宫殿,而东晋、宋、齐都是沿用了孙吴建康城的宫殿。此宫殿位于建康城北,仿西汉和东汉都城长安和洛阳的皇宫所建,宫前道路两侧布置官署。宫殿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周围筑墙,西至竺桥、东临羽林军兵营、北至佛心桥、南到光华门一带。南北长五里,东西宽三里,宫内主要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琬琰殿、永昌殿和钟室等十九座建筑,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联通着长江的池塘等。宫墙高二丈九尺,墙上宽可让六匹马齐驱。宫墙南面有三门,无北门,东门和西门,外有阙。北面有五门,五门依次是:承天门、嘉德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
愚今年已经有四十一岁了,正是孔圣人所说的四十而不惑了。(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无业尔所困惑,并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可惜愚到不惑之年,在四十岁以前从一个没品级的诋报吏干起,慢慢的升迁,干到四十岁仍然只是任职为正五品中阶的太厩丞。因为我在情报、棋艺等其它方面的原因,从三十五岁开始,多数时间跟随着大梁的开国皇帝萧衍,一直跟在他身边,表面上多数的时间是陪着他下了六年的棋,暗地里是一直干着见不得光的工作。(此工作后文定会交待)
一来幕后工作再大的辉煌成绩也不能大张旗鼓地表彰,二来我这人做人、做事都比较正直,清廉,溜须拍马的事坚决不干,批龙鳞的事到是干了不少,所以一直都没有大的升迁。到是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事,使圣上决定拜我为将,要让我统兵打战去了。为了做铺垫,三个月前,已经将我的官职升为了正五品上阶散骑都尉。前两天,圣上刚和我打过招呼,决定今天在早朝上将我封为从四品上阶的武威将军,正式成为带兵将领。
大殿之上,几名朝臣上奏了几项条陈,在圣上和大臣们商议并决断完成后,内给事黄公公宣布道:“皇上有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盖谋求皇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世公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眷眷不忘者。前者,伪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投降我朝,陈散骑都尉子云,人品贵重、深肖大将、必能克承谋逆、著封武威将军位,另封豫章王为北中郎将、徐州刺史,豫章王为主,陈武威将军子云为副,统帅三军,领军迎僧。’”(子云是我的字。)
我和豫章王萧综忙跪拜道:“臣领旨,多谢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圣旨的意思很明白了:因为前段时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表示愿意投降我大梁朝,封我为武威将军,封豫章王为北中郎将、徐州刺史,豫章王为统帅,我为副帅,让我们带兵去帮元法僧。我有点奇怪,当初圣上是决定让我做统帅的,怎么现在又把二皇子派来当统帅了,虽然我从来没有领军打过仗,但是二皇子萧综还不也是一名二十多岁没打过仗的小青年吗?算了,圣意难测。
元法僧,其人并非是什么良善之辈或是看我大梁朝制度优越,社会光明,弃暗投明之类。元法僧是北魏宗室,北魏道武帝重孙。北魏孝明帝时,当上太尉行参军,逐渐升官为益州刺史。为官贪虐妄杀,致合境皆反。既然益州实在干不下去了,毕竟是皇亲,不但不追究玩忽职守罪,北魏朝廷还又委任他为光禄大夫、兖州刺史、徐州刺史。公元525年,趁着北魏六镇大起义这场规模浩大的内乱,元法僧杀徐州行台高谅,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自称尊号,建元天启,封各个儿子为王。北魏内乱逐渐平息了,北魏孝明帝已经进行部署,将要派兵征讨元法僧了,他看大军压境,打不过,才不得已,决定投降我大梁罢了。
[史载:元法僧,魏氏之支属也。其始祖道武帝。父钟葵,江阳王。法僧仕魏,历光禄大夫,后为使持节、都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镇彭城。普通五年,魏室大乱,法僧遂据镇称帝,诛锄异己,立诸子为王,部署将帅,yù议匡复。既而魏乱稍定,将讨法僧。法僧惧,乃遣使归款,请为附庸,高祖(梁武帝萧衍)许焉,授侍中、司空,封始安郡公,邑五千户。]
兖州、徐州、彭城三城都是交通便利,其中兖州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战略位置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三国时期曹cāo曾长期屯兵于兖州。现在元法僧献三城而降,对我朝绝对是天大的好事,由此三城南下渡江后可兵临建康,而若将此三城作为大后方,挥兵西进,可军窥洛阳。当然,北魏也绝对不会轻而易举地让这三座城池轻易姓了萧。带兵去迎接元法僧,与北魏在此三城一带的一战,决对是一场大战和恶战。
二、真实身世
三十载间尘土债,几千里外风涛役。断国谋王终有时,抱孙弄子聊吾适。——宋·李曾伯《满江红》(本人改动了3个字)
一品轩酒楼虽然名称响亮,略带典雅和气派,但仅是两仪门外一座普通的酒楼,在建康城中,像这样标准的酒楼最少不下三十家。
酒楼中的有凤来仪阁雅座,一袭黑曲裾、黑纱遮面,衣服上是玄黑sè云纹凤的身材苗条女子正襟危坐,略微喝着清茶。女子隐藏在黑纱后面的眼睛定定地望着窗外光华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一名头扎二龙斗宝红缨绣球,身穿白绫缎紧袄,鸾带扎腰,闪披一件大红征袍,虎背熊腰,面似银盆,剑眉虎目,年过二旬的八尺男子,挑起雅座的布帘,走了进来。
青年男子见到黑衣女子后,屈膝便拜道:“娘亲在上,请受孩儿一拜。”
“我儿请起,快落座叙事。”
“娘亲若思念孩儿,只管唤我入宫相见便是。”
“我儿可知,今rì唤你来这僻静之处,乃因有要事相商,宫内耳目众多,难以商谈。”
“哦。”
“关于娘亲的身世,孩儿可知?”
“儿略知,娘亲原为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嫔,后来父皇起义兵,诛暴君,母亲才随了父皇的。”
“儿仅知其一,不知其二,当初娘随梁王仅七月就产汝,将汝隐藏了三个月才报知梁王,汝父皇当为大齐皇帝萧宝卷,而非梁王萧衍。”
“什么?!”对青年男子来说,自己亲生娘亲的一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给了他当头一棒。青年男子顿时觉得头脑很混乱。
黑衣女子正是当朝大梁皇帝萧衍的妃子吴淑媛,青年男子是萧衍八个儿子中的第二个儿子,封为豫章王,历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云麾将军、郢州刺史、安右将军、领石头戍军事、西中郎将、兼护军将军、安前将军、丹阳尹的萧综。
萧衍共有八个儿子:长子昭明太子萧统、次子豫章萧综、三子梁简文帝萧纲、四子南康简王萧绩、五子庐陵威王萧续、六子邵陵携王萧纶、七子梁元帝萧绎、八子武陵王萧纪。八个儿子中,除去长子萧统外,二儿子萧综就是萧衍最为器重、重点培养的儿子。哪里知道养了二十多年,是养了敌人的骨血。
“我儿,你父皇战死后,我就想随他而去,奈何怀有了你,怎么也要替齐王留下骨血,近三十年了,娘亲苟活于世,就想将你抚养chéng rén,待某rì,机会来临,定告知于你,娘亲不求你为你的父皇报仇雪恨,只要你能知道你真实的身世,不再替贼卖命罢了,近rì,北魏元法僧投降梁朝,娘亲已在梁王面前替你求得北中郎将、徐州刺史之位,让你率兵迎僧,你有此带兵之机,可要好好把握,一旦你带兵抵达徐州,娘亲就当追随你父皇,自缢而去,岂有好女侍二夫之理。”说完,吴淑媛已是泪流满面。
“娘亲!”萧综听完这番话,想到这二十多年来很大可能都是一直认贼作父,也是泪水满眶,母子二人相拥痛哭。
“知道孩儿甫听此讯,必然方寸大乱,我们就此别过,待汝考虑清楚后,与汝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