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胡佛、唐绍仪的这一次碰面对于雷震来说,看似没有什么获得,但其中蕴含的长远意义却不容小视。有可能,它的影响可能会在十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段后才会显现出来。
送走了胡佛这个小鬼,雷震立即叫来周学熙还有其他几个信任的部下开始商量着下一步往哪里发展的问题,随着战事的基本结束,开滦煤矿无主阶段也快要过去了,一旦朝廷里的那些大人物瞧上了这份资产,以雷震现在的实力,除了拱手相让外,还真没有其它的路子好走。

“教习,你说我们往哪里去,我老宋就第一个跟着到哪里,绝不皱一皱眉头。”宋占标拍了拍大腿,大声道。

“雷教习,我们的想法也和宋哥一样,听你的。”王喜财几个也立马站了起来。

雷震又将目光看向长衫马褂的周学熙,董甫和不在,周学熙这个经商奇才的想法无疑值得雷震去考虑。

“雷爷,别的事情我不渗合,不过,如果说从钱途考虑的话,我以为有三个选择,这第一是转移南下到江浙,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历来就是鱼米之乡,加上有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和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凭我们手里的资本,完全可以打出一片天下;第二是继续坚守开平煤矿,我们在这段时间的经营已经积攒下了相当的底气和人脉,只要应对得当,让对方意识到就算强行吞下了煤矿,也要不得不顾虑我们的势力,这样的话发展虽然谈不上,但维持现有的局面是没有问题的;第三就是挥师北上,东北的盛京、吉林、黑龙江三省现在正与沙俄交战,单凭东北现有的驻军,根本不可能完成抗击沙俄十七万大军的任务,我这里刚刚得到的消息,黑龙江将军寿山已经阵亡,全省落入俄国人的手里,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这支没有根基的军队被强行派到东北去的话,那只能是九死一生——!”

周学熙喘了口气,这么一大段的分析也确实难为他了,毕竟,他只是一个经商的人才,而并不是一个智囊型的人物。

等到周学熙说完,雷震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智者的见解总是有许多的不谋而合之处,对于未来的发展,雷震这些天确实也考虑了许多。

窝居开滦明显不是长久之计,这里是北洋集团的根据地,袁世凯发家的地方,以袁某人属下那一支新军的战斗力,十个雷震也不是他的对手。

一个胡佛好打发,其他人雷震也有信心应付,但若是来抢煤矿的换成袁世凯这个大枭雄,雷震则一点把握都没有。

这倒不是说雷震军事才能比老袁差,而是说双方的综合实力差距太明显了,袁部经过小站练兵之后,虽然全军人数只有七千余众,但战斗力却是清军诸部中最强的,这要归功于清zhèngfu的大力投入,在各省诸军中,只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是由军务处直接控制,户部供饷,饷银每年近百万两,这在当时各军中待遇最优。

除了财力上、武器上的优势外,一大批优秀军官的涌现也是其中之一。

在北洋军初创时期,象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怀芝、段芝贵、徐世昌、刘永庆、吴长纯、吴凤岭、江朝宗等一大批北洋系的战将云集在袁世凯的四周,可以这么说,整个北中国的人才皆围拢到了袁世凯那里,在这种情况下,雷震若是硬抗,除了自取败亡之外,没有其它的可能。

当务之急,是要尽早做好转移的准备了。

在未来落脚点的选择上,雷震与周学熙的想法是一致的,就是往南。

当然,就目前的困难而言,两广路途实在过于遥远,若是两湖的话,张之洞与李鸿章同是一方大佬,彼此的关系又一向不睦,拿着李鸿章的信去两江投奔刘坤一的话估计还有点用处,去张之洞那里,除了送上门被人家剁成小菜外,好象也没有别的可能了。

到底目的地选择在江浙,还是两湖,又或者干脆是两广,雷震现在一时还没有决定,他要等běijing之行之后再作决断,如果能取得李鸿章的支持的话,这南下也许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缉之,这批新煤运出之后,开平这里的摊子就只能先收一收了,另外,我想过几ri再去一趟běijing城,看看能不能在中堂那里讨得一张南去的车票!”主意既定,雷震便开始了按照他的构想实施起来。

“雷爷,你等等,我这就写一封给家父,你带着也许会有一点用处。”听雷震这么一说,周学熙想了想,提笔泼墨开始在桌上写了起来。

周学熙的父亲周馥是李鸿章的得力幕僚,现在正陪着这位老大人在běijing贤良寺与洋人谈判,有他的引见,见上李鸿章一面估摸着不成问题。

李鸿章现在是慈禧太后委派的和谈全权代表,他的权力虽然说还要受到一些限制,但象调动一支象雷震这样的弱小部队,李鸿章甚至于连一个正式的调令都不要写,只要他以私人的身份给南方的督抚们打个招呼就行了。

不过,这位为大清国鞠躬尽悴四十余年的老人现在明显已是风竹残年了,连ri的谈判摧垮了他最后的一点血气,历史注定他要背负着‘卖国者’耻辱离开人世。

其实,这一次八国联军入侵běijing城与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早在二年前,李鸿章就因为创导洋务运动、支持维新变法被慈禧太后革除了直隶总督的职务,调任广州去做两广总督了,也就是说镇压维新变法运动、囚禁光绪皇帝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跟他李鸿章没多大关系,相反,在追捕康梁变法份子之时,李鸿章还坚定的说过:决不当变法的刽子刀的话。

如今,慈禧、载漪、载澜、刚毅等一干满族王公做下的烂事,却让李鸿章来顶这个黑锅,怎么说也不公平。

带着这样的心理压力参加和谈,以一敌十二,又加上老弱体衰,怪不得李鸿章未等和约签定完成就撒手西去。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对得起清王朝,但却对不起国家。

他有诸多的功绩,但也有许多的失误。

而关于他的所有的争议随着他生命的终结而变得没有结果,因为人死不可能复生,过去的已经过去。

注:过节喽,过节喽,给点红包,票票,不要藏了,我看见你口袋里有的。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