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英雄吗?
司马炎得到这个天下其实得的是太容易了,他自己除了赶曹奂下台,几乎就什么都没有做,他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略一伸手就把最高最大最好的那个桃子摘了下来。
司马炎得到的天下是爷爷大伯父亲的天下,很顺利,而他的统一全国也顺利得出乎意料,那场准备多年,踌躇再三的战争几乎是没怎么打就结束了。
这应该是孙皓的功劳。
三国时的英雄们一个个老去了,孙皓又把东吴弄成了那个样子,司马炎不想成功都难。
这样的人能算英雄吗?不能不说他的命太好,双手过膝,两耳垂肩果然不是一般之相。
从有史以来,中国历史上在司马炎之前也就只有三个皇帝有过这样的伟业,一个是秦始皇嬴政,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光武帝刘秀,这三个人得到天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统一全国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力,但是人家司马炎却是轻轻松松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把这件不世奇功一举拿下了。
很了不起啊,司马炎很有理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足以飘飘然,做天下第一人了。
英雄中的英雄,大英雄。
通常一个人得到的太容易,太顺利,就容易忘乎所以,不知道珍惜,司马炎这样的人更难例外。
一个没有根基,得之不正的天下,再由一个没有经过征伐磨砺,缺乏文韬武略,不知建设艰难,不能谨慎恐惧的人治理,又没有真正有德有才的英雄豪杰作为中流砥柱,它的前途是不难预料的。
刘邦刘秀的天下得之那么不易,他们还一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对皇位对国家稍有轻心,可是仍不能保得万世基业,何况一个中质之才,到后来浑浑噩噩的司马炎?
应该说司马炎在开国之初的很多作为还是堪称清明的,他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宽厚仁慈大度著称的皇帝,正是他的这一xìng格特点,才使得国家多年堆积的怨气仇恨恐惧躁怒渐渐得以平息,使人心国家得以渐渐趋向稳定。
他的恢宏气度不仅表现在国策上,也表现在为人处事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从他的用人上可见一二。
许允嵇康都死于司马炎得父亲司马昭之手,可是他们的儿子许奇嵇绍却都被司马炎留在身边做了近臣,这件事曾经被很多反对者提出过,但是司马炎不为所动。
把杀父之仇的人放在身边量才以用,这不仅是胆量可以做到的。
司马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稳定了政治局势,但也不忘人民的生活,他在建国初有了一些举措,在统一全国之初更是力除陈弊。
280年,战争的硝烟刚刚淡去,司马炎即下令罢州郡之兵,让大量劳动力归农,又实行占田制,规定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zhan有土地(一夫一妻可以zhan有一百亩土地),并大力支持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带头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奢侈,等等。
这些举措虽然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在实施上难以达到完全的效果,但是这些制度的确从一定程度上对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司马炎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得当时的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130多万户,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然而一个国家的发展繁盛决不仅仅在于制度的建立,而在于合理有效的落实和完善坚持,司马炎只是开了一个好头。
最后的结果也与他宽厚的xìng格有关,所谓成也宽厚,败也宽厚。
司马炎的宽厚无处不在。
泰始三年,司隶校尉李熹弹劾尚书山涛侵占稻田,要求对他惩处,司马炎批示说,山涛已经知错,不必追究,李熹秉公办事,国家栋梁,予以表彰。
犯法的没有追究,进言的给予表扬,司马炎这样的事做了不知多少。
前面说的罢州郡之兵,当时有很多人有意见,认为现在国家虽然统一,但是胡人虎视眈眈,并不可以松弛武备,因此山涛等大臣就为了这事屡次提出反对建议。
司马炎罢州郡之兵,是为了发展经济,使人民休养生息,但是从后面的五胡之乱看,这显然也是造成五胡长驱直入的一大原因,山涛等针对这个疑虑提出反对意见,司马炎称赞道:“天下名言也!”但是却并没有因此做任何改变。
又是两面光,都正确,让人摸不清头脑。
对什么事都采取这样一种态度,还怎么能惩恶扬善,保证制度的完善实施?
这简直比什么都不做还可怕。
所以那个在东吴战役后负责考察功绩的刘颂评价司马炎说:“jīng于事始而略于考终。”通俗地说就是虎头蛇尾。
司马炎的见识和举措都相当高明,但是他总是不能善始善终,缺乏大刀阔斧坚持原则的魄力。
对别人,对政事,对善恶是非一律以这种宽厚的态度对待,这就等于是糊涂了,司马炎肯定没有觉得,他认为这样很好,于是他把这种态度最终也用到了自己身上。
什么都宽厚了,还差自己吗?怎么可以顾别人而不顾自己!
司马炎过了几年好rì子后终于完全放松了自己,于是他的一切举措最终也只能成为一种无用的空谈,于是晋朝很快就糜烂混乱起来,一个刚刚开创的朝代便也很快就走向了末路。
晋朝一切祸乱的因由大多都能从司马炎这里找到,这个一统天下的皇帝其实是很难与英雄沾上边的,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就是一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大家接着看吧。
司马炎得到这个天下其实得的是太容易了,他自己除了赶曹奂下台,几乎就什么都没有做,他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略一伸手就把最高最大最好的那个桃子摘了下来。
司马炎得到的天下是爷爷大伯父亲的天下,很顺利,而他的统一全国也顺利得出乎意料,那场准备多年,踌躇再三的战争几乎是没怎么打就结束了。
这应该是孙皓的功劳。
三国时的英雄们一个个老去了,孙皓又把东吴弄成了那个样子,司马炎不想成功都难。
这样的人能算英雄吗?不能不说他的命太好,双手过膝,两耳垂肩果然不是一般之相。
从有史以来,中国历史上在司马炎之前也就只有三个皇帝有过这样的伟业,一个是秦始皇嬴政,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光武帝刘秀,这三个人得到天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统一全国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力,但是人家司马炎却是轻轻松松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把这件不世奇功一举拿下了。
很了不起啊,司马炎很有理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足以飘飘然,做天下第一人了。
英雄中的英雄,大英雄。
通常一个人得到的太容易,太顺利,就容易忘乎所以,不知道珍惜,司马炎这样的人更难例外。
一个没有根基,得之不正的天下,再由一个没有经过征伐磨砺,缺乏文韬武略,不知建设艰难,不能谨慎恐惧的人治理,又没有真正有德有才的英雄豪杰作为中流砥柱,它的前途是不难预料的。
刘邦刘秀的天下得之那么不易,他们还一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对皇位对国家稍有轻心,可是仍不能保得万世基业,何况一个中质之才,到后来浑浑噩噩的司马炎?
应该说司马炎在开国之初的很多作为还是堪称清明的,他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宽厚仁慈大度著称的皇帝,正是他的这一xìng格特点,才使得国家多年堆积的怨气仇恨恐惧躁怒渐渐得以平息,使人心国家得以渐渐趋向稳定。
他的恢宏气度不仅表现在国策上,也表现在为人处事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从他的用人上可见一二。
许允嵇康都死于司马炎得父亲司马昭之手,可是他们的儿子许奇嵇绍却都被司马炎留在身边做了近臣,这件事曾经被很多反对者提出过,但是司马炎不为所动。
把杀父之仇的人放在身边量才以用,这不仅是胆量可以做到的。
司马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稳定了政治局势,但也不忘人民的生活,他在建国初有了一些举措,在统一全国之初更是力除陈弊。
280年,战争的硝烟刚刚淡去,司马炎即下令罢州郡之兵,让大量劳动力归农,又实行占田制,规定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zhan有土地(一夫一妻可以zhan有一百亩土地),并大力支持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带头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奢侈,等等。
这些举措虽然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在实施上难以达到完全的效果,但是这些制度的确从一定程度上对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司马炎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得当时的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130多万户,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然而一个国家的发展繁盛决不仅仅在于制度的建立,而在于合理有效的落实和完善坚持,司马炎只是开了一个好头。
最后的结果也与他宽厚的xìng格有关,所谓成也宽厚,败也宽厚。
司马炎的宽厚无处不在。
泰始三年,司隶校尉李熹弹劾尚书山涛侵占稻田,要求对他惩处,司马炎批示说,山涛已经知错,不必追究,李熹秉公办事,国家栋梁,予以表彰。
犯法的没有追究,进言的给予表扬,司马炎这样的事做了不知多少。
前面说的罢州郡之兵,当时有很多人有意见,认为现在国家虽然统一,但是胡人虎视眈眈,并不可以松弛武备,因此山涛等大臣就为了这事屡次提出反对建议。
司马炎罢州郡之兵,是为了发展经济,使人民休养生息,但是从后面的五胡之乱看,这显然也是造成五胡长驱直入的一大原因,山涛等针对这个疑虑提出反对意见,司马炎称赞道:“天下名言也!”但是却并没有因此做任何改变。
又是两面光,都正确,让人摸不清头脑。
对什么事都采取这样一种态度,还怎么能惩恶扬善,保证制度的完善实施?
这简直比什么都不做还可怕。
所以那个在东吴战役后负责考察功绩的刘颂评价司马炎说:“jīng于事始而略于考终。”通俗地说就是虎头蛇尾。
司马炎的见识和举措都相当高明,但是他总是不能善始善终,缺乏大刀阔斧坚持原则的魄力。
对别人,对政事,对善恶是非一律以这种宽厚的态度对待,这就等于是糊涂了,司马炎肯定没有觉得,他认为这样很好,于是他把这种态度最终也用到了自己身上。
什么都宽厚了,还差自己吗?怎么可以顾别人而不顾自己!
司马炎过了几年好rì子后终于完全放松了自己,于是他的一切举措最终也只能成为一种无用的空谈,于是晋朝很快就糜烂混乱起来,一个刚刚开创的朝代便也很快就走向了末路。
晋朝一切祸乱的因由大多都能从司马炎这里找到,这个一统天下的皇帝其实是很难与英雄沾上边的,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就是一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大家接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