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馒头、包子的起源
我国民众经常吃的馒头包子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饮食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虽然不影响我们继续吃下去,但总觉得吃的有点糊涂,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弄个清楚吧!这样我们下次再吃的时候才会觉得更有味。

原材料-面粉、面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也就不可能有饭。没有面,也不可能有馒头包子。我们先从历史上看一看面粉的产生。夏代,中国已经有小麦种植,商代以前中国的面食比较简单,主要有将谷物蒸熟捣成粉状的“糗”。

2200年前,先秦时发明了石磨,chūn秋战国时有了旋转磨,到了汉朝才在民间普及。西汉以前磨齿为凹坑形,东汉时出现了辐shè状,至西晋以后,磨齿大都成八区斜纹形,石磨从发明到成熟经历了五百多年。到了晋代,才发明了将麸、面分离的“罗”。晋人《饼赋》载“重罗之面长飞雪白”《齐民要术》也有“绢罗之”“细绢筛”的记述。我们从中可知,面粉是从1700年前的晋代开始就有的。晋代以前的面粉是粗制的麸皮和面粉混合物。

面粉的发酵

11000年前,先民们就已经知道了酿酒,从考古文上看。龙山人时期就有“樽”“高脚杯”.可以证实,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发酵技术。在周代的时候已经将发酵运用在饼食上了。魏晋南北朝时分为酸浆酵和酒酵两种。周代已能根据需要对面团进行分类调制。当时已有了冷水面团、热水面团、蜜水面团、油酥面团、发酵面团之分。到了元代除了传统的酵汁、酒酵发之外,又开始采用了对碱酵子发面法。为提供优质的包子馒头商业化的生产,侯氏制碱法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元代《饮膳正要》中有“征饼”的记载,便是采用对碱酵子发面法。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广泛使用了老面兑碱发酵法和酵母兑碱发酵法。使包子的营养更加丰富。

工具-蒸笼

早在六七千面前,先民们就发明了陶甄,不仅能蒸饭、蒸菜,还能蒸“饼”。另据晋人《饼赋》记载,用蒸笼蒸面时,要“火盛汤涌”,这样就能蒸出鲜和的面点。这就说明晋代已有专门蒸面的蒸笼了。在清末的时候就出现了品种繁多竹木制品:木桶、饭甄、蒸笼等.....

包子的起源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现在称为“包子”-古人称为“馒头”的食品来源于何处?

唐代“毕罗”是盛行于南北各地的著名小吃,(内有馅能蒸而食之和烤而食之)也有人说是波斯传入的一种馒头(包子)。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时,毕罗就传入中国,唐代,毕罗品种较多,有“樱桃毕罗”“天花毕罗”“蟹黄毕罗”宋代有“太平毕罗”《太平圣惠方·食治》有面制包馅经炉烤的“猪肝毕罗”“羊肾毕罗”“羊肝毕罗”等。

从南北朝到清朝。毕罗在中国经历了1100多年。最后消失,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毕罗是一种带馅的胡饼。最终,可能是外语说着不顺口,汉语取代为烧饼,一个真正的好产品,会逐步演变、适应社会而保留下来,淘汰的只是那些不顺口的名字。

唐代称为“面”的食品,并不是现在的面条。而是糕饼、馒头之类。如《清异录》中“玉尖面”是熊肉和鹿肉蒸制而成的。“婆罗门轻高面”也是“蒸笼”蒸的,多数的史学家以为可能是尼泊尔传入的一种发酵馒头(包子)或蒸糕之类。

玉尖面,最早起源于隋代。是隋炀帝所喜爱的专用御膳珍点之一。后流传到唐、宋时代。仍一直为宫廷中的御膳点心,专供皇帝享用。宋陶谷《清异录·玉尖面》云:“赵宗儒(唐代人)在翰林时闻使言:‘今rì早馔玉尖面,用消熊、栈鹿为内馅,上甚嗜之’问其形制。盖人间出尖馒头也。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包子最早是在隋代开始出现。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现代包子的造型起源

《正字通》云:“馅,凡米面食物,坎其中,实以杂味,馅而‘酸慊’这一包馅面食,源于五代,盛行于宋”。《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还记载有酸慊的制法:“馒头皮同,褶儿较粗,馅子任意”。

这都是有据可查的:

1700年前,晋代开始有实心馒头、馒头、馍馍-“蒸饼”

1400年前,隋代开始有包子-“玉尖面”

1100年前,五代开始有打褶包包子的方法-“酸慊”

1000年前,宋代开始有“包子”这个词-“蟹黄包儿”

好了,朋友们,让我们去品尝包子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