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袁肃来说,自从收到高顺陆续发回来的几封电报之后,心神渐渐有几分不安宁起来。
之前他还是一直寄希望能像历史上那样,护国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北洋zhèng fǔ内部纷纷倒戈dú lì,以至于在众叛亲离之下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
即便是经过了青岛和辽东这两件事,为北洋zhèng fǔ赢得了不少民众基础,可也未必就能百分之百确保帝制的推行。在这一点上早先就有过分析,岂不说坚定不移的革命人士会反对,前清时期那些遗老官僚们也根本会反对。就像梁启超、康有为这些尊奉正统的保皇党,又有名望又有立场,肯定不会叫袁世凯好过。
然而事情的结果却还是“意料之中的意外”,毕竟在各方面喉舌的宣传造势之下,民间的气氛持续升温。这一点就连袁肃本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他同样是安排过手下暗中推波助澜、大造声势。
面对国内民众倒向xìng的支持、拥戴北洋zhèng fǔ,南方革命阵营必然会感到压力徒增。革命的力量原本就是依附于民间各界,如今非但失去了不少力量的源头,甚至这些力量的源头还转向支持北洋zhèng fǔ,此消彼长之下,岂能没有压力?
从这段时间南方革命势力的表现来看,也充分证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xìng。
在六月中旬的这几天,袁肃从各方面搜集到的情报,他可以充分看清楚南方革命阵营目前的形势。先是丽江会议没有任何结果,西南诸省各自都有内乱:四川熊克武与外省驻军争执不休,贵州任可澄、刘显世也明争暗斗,陆荣廷掌管下的两广各自都有不太平;之后中华革命党这边也是处处优柔寡断,派回国内负责联络革命武装的人至今没有任何进展。
再者,就连两广、江浙以及香港、南洋等地同情革命的商人、资本家们,现如今同样都表现出踌躇和观望的态度。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北洋zhèng fǔ一次重大的变动,选择好究竟站在哪一边,必然会对自己今后发展有决定xìng的转变。
并非是这些商人、资本家都革命没有信心,而是在衡量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双重利益的时候,总是需要把事情看得更清楚一些。如果真如北洋zhèng fǔ所宣传的那样,改变政治体制和国体能够使得中国发展的更好,那现在支持革命,岂不就是在蓄意破坏国家的发展吗?
正是因为这些商人、资本家愈发显得犹豫,从而极大的影响了革命阵营的经济来源。
不过,袁肃从始至终都认为,单靠革命阵营来进行倒袁行动,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到底都是不可靠。历史上的护国战争还是因为北洋内部的政治争斗,从而让护**有机可乘。即便现在国内对北洋zhèng fǔ和袁世凯拥戴、支持的声势很浓烈,可越是如此,北洋内部的军阀、政治派系便越会不满。
他相信只要南方稍微有点行动,北洋内部自然会伺机配合。
真正结束袁世凯帝制的不是护国战争,而是国内上上下下反对的声讨之势。
等到各省督军一个个都宣布dú lì,各省的舆论宣传也渐渐开始驳斥、贬低并且揭露帝制的真想,民间老百姓们自然会从狂热中渐渐苏醒过来。在这样的大声浪之下,袁世凯孤立无援,哪怕手里牢牢掌握着一支效忠于自己的zhōng yāng军,也必然会不战而败。
可摆在眼前的南方革命阵营的形式,显然是到了万分窘迫的地步。
袁肃最担心的,莫过于是南方革命阵营连最基本的呼吁倒袁的声音都没有,更别谈还能像历史上发动武装倒袁的护国运动。一旦袁世凯顺理成章的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又利用称帝之后的声势和政治压力,彻底消灭南北对立的局面,那中国近代历史就算是彻底改写了。
真的如果走到这一步,或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国家一旦完全统一起来,今后发展壮大的步伐必然能迈得更大一些。
但是以他对袁世凯的了解,以及北洋内部的现状来看,除非袁世凯在称帝之后还能有足够的信心,并且寿命还能再坚持五年左右,否则这件事断然不会有预想发展中的那么顺利。
只怕袁世凯称帝之后不会忙着统一中国,而是煞费苦心的开始为儿子袁克定继任来做文章,又要安排托孤的“顾命大臣”,又是要肃清北洋内部潜在的威胁,还要想方设法与洋人进行帝制正统的周旋。
不仅如此,如果袁世凯的寿命不能延续下去,那就等同于没办法肃清北洋集团内部的隐患,一旦袁世凯离世之后,单凭袁克定根本不可能应付得来那些“前朝的老油条”。最终的结果肯定反而会更乱,北洋内部要么反对帝制,要么继续帝制,而这其中又要分很多情况,有人要当皇帝,有人要当首相,有人要铲除袁氏,有人则是像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旦北洋集团内部争斗不休,严重消耗或者分化了实力,南方革命阵营和军阀十之仈jiǔ会再次兴风作浪。也就是说,在一九一六年不能发动的护国战争,还会在往后继续爆发。国家仍旧混乱不堪,相反还会遗祸更长的时间。
袁肃自知自己好yīn谋、弄权术,但如若袁世凯真有可能改写中国近代史,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他倒也心甘情愿接下来淡出政坛、放弃手中的全部兵权。可显然这个可能xìng虽然有,但实在太过渺小。无论是袁世凯所剩的阳寿还是北洋内部的裂隙,这些都会导致接下来的历史出现许多变数。
与其寄希望于如此风险的事情上,还不如趁机把事情闹大。
他现在巴不得南北矛盾愈发激化,革命阵营大张旗鼓的反对帝制,并且发动护国战争来威逼袁世凯。一方面自己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利益,东山再起甚至更进一步掌握zhōng yāng大权都不是什么难事,而另外一方面则更为重要,那就是可以通过这次南北矛盾,一举将西南诸省这些祸患全部连根拔起,省的夜长梦多,此外同样还有机会将北洋内部的矛盾暴露出来,趁着内战期间也一鼓作气将内部问题彻底解决。
或许在内心深处,袁肃还是有一定私心,可他从滦州起义一直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期间所经历的以及最近所经历的许多事情,都不得不自己刻骨铭心的明白一个道理:所谓的理想主义在这个时代是无法生存,要想生存并且改变现状,那就得推崇武力摄权。
既然袁世凯不信任自己,自己又何必要信任袁世凯能完成复兴中国的大业呢?
对于他来说,在私心的背后多少还是有所顾全大局。长痛不如短痛,留着西南诸省这几颗毒瘤慢慢滋长,北洋内部隐患重重,还不如狠心的挑起一场大阵仗,把所有问题一次xìng全部都解决清楚。既能为中国完全统一做出一大步的贡献,也能在消弱北洋老一派之后,使得自己可以顺理成章掌握大权。
-----
之前他还是一直寄希望能像历史上那样,护国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北洋zhèng fǔ内部纷纷倒戈dú lì,以至于在众叛亲离之下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
即便是经过了青岛和辽东这两件事,为北洋zhèng fǔ赢得了不少民众基础,可也未必就能百分之百确保帝制的推行。在这一点上早先就有过分析,岂不说坚定不移的革命人士会反对,前清时期那些遗老官僚们也根本会反对。就像梁启超、康有为这些尊奉正统的保皇党,又有名望又有立场,肯定不会叫袁世凯好过。
然而事情的结果却还是“意料之中的意外”,毕竟在各方面喉舌的宣传造势之下,民间的气氛持续升温。这一点就连袁肃本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他同样是安排过手下暗中推波助澜、大造声势。
面对国内民众倒向xìng的支持、拥戴北洋zhèng fǔ,南方革命阵营必然会感到压力徒增。革命的力量原本就是依附于民间各界,如今非但失去了不少力量的源头,甚至这些力量的源头还转向支持北洋zhèng fǔ,此消彼长之下,岂能没有压力?
从这段时间南方革命势力的表现来看,也充分证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xìng。
在六月中旬的这几天,袁肃从各方面搜集到的情报,他可以充分看清楚南方革命阵营目前的形势。先是丽江会议没有任何结果,西南诸省各自都有内乱:四川熊克武与外省驻军争执不休,贵州任可澄、刘显世也明争暗斗,陆荣廷掌管下的两广各自都有不太平;之后中华革命党这边也是处处优柔寡断,派回国内负责联络革命武装的人至今没有任何进展。
再者,就连两广、江浙以及香港、南洋等地同情革命的商人、资本家们,现如今同样都表现出踌躇和观望的态度。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北洋zhèng fǔ一次重大的变动,选择好究竟站在哪一边,必然会对自己今后发展有决定xìng的转变。
并非是这些商人、资本家都革命没有信心,而是在衡量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双重利益的时候,总是需要把事情看得更清楚一些。如果真如北洋zhèng fǔ所宣传的那样,改变政治体制和国体能够使得中国发展的更好,那现在支持革命,岂不就是在蓄意破坏国家的发展吗?
正是因为这些商人、资本家愈发显得犹豫,从而极大的影响了革命阵营的经济来源。
不过,袁肃从始至终都认为,单靠革命阵营来进行倒袁行动,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到底都是不可靠。历史上的护国战争还是因为北洋内部的政治争斗,从而让护**有机可乘。即便现在国内对北洋zhèng fǔ和袁世凯拥戴、支持的声势很浓烈,可越是如此,北洋内部的军阀、政治派系便越会不满。
他相信只要南方稍微有点行动,北洋内部自然会伺机配合。
真正结束袁世凯帝制的不是护国战争,而是国内上上下下反对的声讨之势。
等到各省督军一个个都宣布dú lì,各省的舆论宣传也渐渐开始驳斥、贬低并且揭露帝制的真想,民间老百姓们自然会从狂热中渐渐苏醒过来。在这样的大声浪之下,袁世凯孤立无援,哪怕手里牢牢掌握着一支效忠于自己的zhōng yāng军,也必然会不战而败。
可摆在眼前的南方革命阵营的形式,显然是到了万分窘迫的地步。
袁肃最担心的,莫过于是南方革命阵营连最基本的呼吁倒袁的声音都没有,更别谈还能像历史上发动武装倒袁的护国运动。一旦袁世凯顺理成章的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又利用称帝之后的声势和政治压力,彻底消灭南北对立的局面,那中国近代历史就算是彻底改写了。
真的如果走到这一步,或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国家一旦完全统一起来,今后发展壮大的步伐必然能迈得更大一些。
但是以他对袁世凯的了解,以及北洋内部的现状来看,除非袁世凯在称帝之后还能有足够的信心,并且寿命还能再坚持五年左右,否则这件事断然不会有预想发展中的那么顺利。
只怕袁世凯称帝之后不会忙着统一中国,而是煞费苦心的开始为儿子袁克定继任来做文章,又要安排托孤的“顾命大臣”,又是要肃清北洋内部潜在的威胁,还要想方设法与洋人进行帝制正统的周旋。
不仅如此,如果袁世凯的寿命不能延续下去,那就等同于没办法肃清北洋集团内部的隐患,一旦袁世凯离世之后,单凭袁克定根本不可能应付得来那些“前朝的老油条”。最终的结果肯定反而会更乱,北洋内部要么反对帝制,要么继续帝制,而这其中又要分很多情况,有人要当皇帝,有人要当首相,有人要铲除袁氏,有人则是像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旦北洋集团内部争斗不休,严重消耗或者分化了实力,南方革命阵营和军阀十之仈jiǔ会再次兴风作浪。也就是说,在一九一六年不能发动的护国战争,还会在往后继续爆发。国家仍旧混乱不堪,相反还会遗祸更长的时间。
袁肃自知自己好yīn谋、弄权术,但如若袁世凯真有可能改写中国近代史,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他倒也心甘情愿接下来淡出政坛、放弃手中的全部兵权。可显然这个可能xìng虽然有,但实在太过渺小。无论是袁世凯所剩的阳寿还是北洋内部的裂隙,这些都会导致接下来的历史出现许多变数。
与其寄希望于如此风险的事情上,还不如趁机把事情闹大。
他现在巴不得南北矛盾愈发激化,革命阵营大张旗鼓的反对帝制,并且发动护国战争来威逼袁世凯。一方面自己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利益,东山再起甚至更进一步掌握zhōng yāng大权都不是什么难事,而另外一方面则更为重要,那就是可以通过这次南北矛盾,一举将西南诸省这些祸患全部连根拔起,省的夜长梦多,此外同样还有机会将北洋内部的矛盾暴露出来,趁着内战期间也一鼓作气将内部问题彻底解决。
或许在内心深处,袁肃还是有一定私心,可他从滦州起义一直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期间所经历的以及最近所经历的许多事情,都不得不自己刻骨铭心的明白一个道理:所谓的理想主义在这个时代是无法生存,要想生存并且改变现状,那就得推崇武力摄权。
既然袁世凯不信任自己,自己又何必要信任袁世凯能完成复兴中国的大业呢?
对于他来说,在私心的背后多少还是有所顾全大局。长痛不如短痛,留着西南诸省这几颗毒瘤慢慢滋长,北洋内部隐患重重,还不如狠心的挑起一场大阵仗,把所有问题一次xìng全部都解决清楚。既能为中国完全统一做出一大步的贡献,也能在消弱北洋老一派之后,使得自己可以顺理成章掌握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