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详解:
中国现代意义上、由国家发起的、有组织、有针对xìng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年,记得十多年前看过几篇几十年前的发掘报告,那与其说是“发掘”……倒不如说是“盗墓实录”。因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盗墓者的那一套,没有“自己的”东西。到现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进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但原理还是一样的。
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jīng妙的。
搬山道人:
搬山一派,最早在秦汉时就有雏形,但是兴盛于于清朝中叶。扎格拉玛部落的后人,有不少擅长占眩,他们通过占眩,认为这只染满黄金浸的古玉眼球,就是天神之眼,只有用这只古玉眼球来祭祀鬼洞,才能抵消以前族中巫师制造那枚玉眼窥探鬼洞秘宓惹出的灾祸,这枚曾经被武丁拥有过的古玉,在战乱中几经易手,现在极有可能已经被埋在某个王室贵族的古墓地宫中,成为了陪葬品,但是占眩的范围有限,无法知道确切的位置。
此时的扎格拉玛部落,已经由迁徙至内地时的五千人,锐减为千余人,他们早已被汉文明同化,连姓氏也随汉化,为了摆脱恶疾的枷锁,他们不得不分散到各地,在古墓中寻找“雮尘珠”,这些人成为了当时四大盗墓体系的一个分支。
自古职业盗墓者,按行事手段不同,分为四个派系,发丘、摸金、搬山、卸岭,扎格拉玛部族的后裔,多半学的是“搬山分甲术”,平时用道士的身份伪装,以“搬山道人”自居。
搬山道人的前身与茅山略有渊源,但是因为理念的原因,他们之间也是互相排斥。因为创派的时间比较晚的缘故,继承风水法术并不多,对传统行规彻底无视,被其他门派所排斥,所以极少表露真实身份,以道士的身份周游国内各地,没有太强烈的善恶与民族观念[1]。
机关阵法是其所长,破解坟墓中各类机关很是拿手。风水上只是粗通门道,但与其他三派相差较远。搬山道人行事多独来独往,从不与他人合作。传统武功比摸金强一些,但对付僵尸多用提前设置的阵法,以及自制的各种小型手工武器。他们大都扮成道士活动,正由于他们这种装束,给他们增加了不少神秘感,好多人以为他们发掘古冢的“搬山分甲术”,是一种类似茅山道术的法术。“搬山道人”与“摸金校尉”有很大的不同,从称谓上便可以看出来,“搬山”采取的是喇叭式盗墓,是一种主要利用外力破坏的手段,而“摸金”则更注重技术环节。
搬山道人掘丘,只为求财,虽通机关,但一贯以破坏为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为人身安全及销赃渠道计,亦有自然形成而流传下来的种种套路。细节暂时不详。
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是中国古代一个盗墓者的门派。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当时魏军的领袖曹cāo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摸金校尉盗墓主要依靠观风水、辨气象,以《易经》为宗旨,以定位古墓的穴位。
历史中“曹cāo”因军费困难,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发兵盗掘永城芒砀山(今河南商丘永城芒砀山)的汉梁孝王墓。
《水经注疏》记载:“cāo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袁绍的幕僚陈琳起草讨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cāo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鲁迅说,“曹cāo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
之后,有盗墓者以摸金校尉之风水方法盗墓,皆称为“摸金校尉”。
曹cāo之时,摸金校尉乃从正规的军事编制。曹cāo之后,盗墓者皆各自为政,同行之间并无师徒之分,凡以摸金之法盗墓,均为摸金校尉。摸金校尉多以个人行动为主。
正史只记载在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时设立过摸金校尉一职,《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记载:“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
摸金校尉们干活,他们每个人都佩戴着用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护身符,凡是掘开大墓,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只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棺摸金,死者最值钱的东西,往往都在身上带着,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还有护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连肛门里都塞着宝石。这时候动手,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轻手轻脚的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在此之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防止墓里空气不好,蜡烛熄灭后退出墓穴,则保证人不为空气不好而中毒。因为传说有些墓里是有鬼的,至于这些鬼为什么不入轮回,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内,那就不好说了,很可能是他们舍不得生前的荣华富贵,死后还天天盯着自己的财宝,碰上这样舍命不舍财的主儿,也就别硬抢他的东西了。
发丘印,摸金符,护身不护鬼吹灯;
窨子棺,青铜椁,八字不硬勿近前;
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
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
另一个版本:
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寻龙诀;
人点烛,鬼吹灯,堪舆倒斗觅星峰;
水银斑,养明器,龙楼宝殿去无数;
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
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
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
其中的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便指的的四大盗墓门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和卸岭力士。
发丘中郎将:
发,发掘。丘,坟墓。中郎将,官名,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
发丘中郎将:古代军官职称,与摸金校尉齐名,最早为三国曹cāo所设,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盗墓办公室主任。专门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以充军饷。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曾仿效曹cāo设立发丘中郎将一职,由建安王休仁担任。
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cāo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鲁迅曾经说,“曹cāo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这是根据袁绍攻伐曹cāo时发布的檄文中的说《鬼吹灯OL》中的发丘中郎将法:“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檄文又具体指出曹cāo曾经亲自组织和指挥盗发梁孝王陵墓:“(曹)cāo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这篇文字成为古来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cāo集团。曹cāo曾经对陈琳此文中对于他祖上行为的揭露表示不满,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取默认态度。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是事实。
当前很多小说、散文都说曹cāo设置过“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尤其是畅销小说《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系列,其中关于盗墓门派尤其是“摸金校尉”描写得神乎其神。那历史上曹cāo是否设置过“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呢?
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关于曹cāo设置这一“官职”的记载,而是最早出自于袁绍讨伐曹cāo的一篇著名的檄文里面。该檄文有陈琳执笔,把曹cāo骂了个狗血淋头。其中说到曹cāo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讨伐徐州陶谦时沿路掘人丘墓,先人尸骨散于道路,招致天怒人怨。
后来中国古典第一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也说曹cāo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笔者研究了这一问题,发现古代一些专家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清代历史学家毛宗岗就评价《三国》的这一说法是“文人曲笔也”。笔者也同意这一看法。睿智如曹cāo,不可能设置这么一个违反中国伦理道德传统的官职。如果说三国期间谁盗墓最厉害,那只有董卓。把洛阳地区的帝王陵墓挖了一遍。
曹cāo之所以会有此恶名,是因为其父曹嵩在途径徐州时为陶谦部将所杀,因此大举兴师问罪。曹cāo部队在进军道路上大肆杀戮、发人丘墓,曹cāo也予默许,即“你杀我父亲,我毁你先人坟墓”。当时的好事者予以讽喻,曹cāo就此被人戴上了高帽。
正史只记载在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时设立过发丘中郎将一职,由建安王休仁担任,《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记载:“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至于王休仁是否真的盗墓,就不得而知了。
卸岭力士:
从古至今,说起强盗贼寇,在世人眼中,历来各个都是该遭千刀杀,万刀剐的歹人,乃是极败坏的恶名。可细论起来,朝臣天子,士农工商,在那三百六十行里,从上到下,哪一处没有丧尽天良,用瞒天手段行jiān使诈的贼子?大盗窃国,中盗窃候,成王败寇,只有最末等的才窃金银。
孰不闻“道不盗,非常盗”,“盗亦有道,盗不力道”之言。真正在绿林结社取利,做分赃聚义勾当的,也向来不乏英雄豪杰,惯作出一些常人难以思量的事业,并非是旁门左道可比。绿林盗中声名最显者,莫过卸岭群盗。
卸岭之辈或散布天下,或聚啸山岭,敬关帝,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逢有古墓巨冢,便蜂拥而起,众力发掘,毁尸平丘,搜刮宝货,毫厘不剩,专效仿昔时赤眉义军的作为。
试看各朝史上,都少不了卸岭群贼倒斗发冢的秘闻。倘若说将出来,那些惊心动魄,诡异外分的行踪,实不逊于摸金校尉的事迹。
卸岭盗墓皆是聚众行事,盗取古冢,历涉险阻危厄,并非仅凭矫健身手与群盗之力。正所谓盗亦有术,卸岭之术在于器械,流传了近两千年,引出许多冠绝古今的奇事。然天下事物兴衰有数,既有其生,就自有其灭。卸岭力士始于汉代乱世,鼎盛于唐宋,没落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终于销声匿迹,就此绝了。
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其术不外乎“望,闻,问,切”四诀,四字分八法,各有上下两道,如“望”字之上法,乃为上观天星,下审地脉;下法观泥痕,辨草sè,其间高下,虽是相去甚远,却皆有道,非是寻常艺业可比。故常言道“七十二行,盗墓是王。”
三十六行,盗墓为王。掘墓倒斗,卸岭最强。后边那句是人为加的。因为在摸金、发丘、搬山、卸岭之中,卸岭是最有实可考的。摸金门、搬山门、卸岭门、发丘门,又被称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有称“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
“卸岭力士”介于绿林和掘丘两种营生之间,有墓的时候挖坟掘墓;找不着墓的时候,首领便传下甲牌,啸聚山林劫取财物,向来人多势众(人海战术是很实际的),只要能找到地方,纵有巨冢也敢发掘(可见卸岭力士的胆量非同一般)。卸岭门据说创始人得异人传授,有令人力大之法,所以卸岭门门人,多是力大无穷,通晓武功之人,因此被称为力士。据说当年威震九州的吕布也曾是卸岭门传人,为董卓筹备军饷(听说还挖出了秦始皇用过的夜壶),曾挖掘过多位汉皇墓葬。
此派于北宋期间经过逐步互相交流融合,吸收了摸金与崂山派两派特sè,形成了具体的流派,对风水术法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但并非集两家之所长)。擅长于破坏法阵,熟悉各类风水地形的的弱点。
元蒙时期,因敌视元蒙政权,被大肆迫害,于是展开全面报复,以破坏成吉思汗陵的风水,败坏元朝江山为己任。最终破坏了成吉思汗几处附陵,恢复汉人江山。也因此和蒙人结下世仇,蒙古占据天下时,曾发出金鹰令,召集一只集合了天下刺客的秘密组织追杀卸岭门人。据说直到今rì,这一只刺客集团的后人依然遵循祖训,追杀卸岭门门人。也正因为如此,卸岭力士最为隐秘自己身份,非本门之人虽夫子妻儿也不会告知自己的身份。卸岭门门人后来淡出中原,曾经多活动于苗疆外蒙西北一带,近代也中亚北非欧洲。也曾经出现过他们的踪迹。
卸岭力士多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对华夏一族的传承很是重视。虽然活动范围不在中原,但传人只在汉人内寻找,对可能危害到汉人中原政权的国家,无所不用其极。jīng擅传统武功,行迹类于侠客。轻视现代科技产品武器,但对近代科学理论颇有研究,致力于将风水阵法等理论与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并偶尔制作yīn气测量仪,针对僵尸的干扰波发生器等产品。
卸岭的人能做盗墓贼、能做强盗(简单的理想)、能做侠客……
卸岭派这一派主要用鼻子闻,为了保持鼻子的灵敏程度,都忌烟酒辛辣之物。用铁钎打入地下,拔出来之后拿鼻子闻,铁钎从地下泥土中带上来的各种气味,还有凭打土时的手感,地下是空的,或者有木头,砖石,这些手感肯定是不同的。
真正的大行家对洛阳铲那些东西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地下土壤如果不够干燥,效果就大打折扣,特别是在江南那些富庶之地,降雨量大,好多古墓都被地下水淹没,地下的土层被冲得一塌糊涂。
卸岭派长期被蒙人追杀,门人多朝不保夕,为图自保,千百年来前辈的规矩多有变动。并演变出种种新的行规,比如从不对汉人甚至华人的陵墓出手等等。具体细节暂时不详。
中国现代意义上、由国家发起的、有组织、有针对xìng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年,记得十多年前看过几篇几十年前的发掘报告,那与其说是“发掘”……倒不如说是“盗墓实录”。因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盗墓者的那一套,没有“自己的”东西。到现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进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但原理还是一样的。
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jīng妙的。
搬山道人:
搬山一派,最早在秦汉时就有雏形,但是兴盛于于清朝中叶。扎格拉玛部落的后人,有不少擅长占眩,他们通过占眩,认为这只染满黄金浸的古玉眼球,就是天神之眼,只有用这只古玉眼球来祭祀鬼洞,才能抵消以前族中巫师制造那枚玉眼窥探鬼洞秘宓惹出的灾祸,这枚曾经被武丁拥有过的古玉,在战乱中几经易手,现在极有可能已经被埋在某个王室贵族的古墓地宫中,成为了陪葬品,但是占眩的范围有限,无法知道确切的位置。
此时的扎格拉玛部落,已经由迁徙至内地时的五千人,锐减为千余人,他们早已被汉文明同化,连姓氏也随汉化,为了摆脱恶疾的枷锁,他们不得不分散到各地,在古墓中寻找“雮尘珠”,这些人成为了当时四大盗墓体系的一个分支。
自古职业盗墓者,按行事手段不同,分为四个派系,发丘、摸金、搬山、卸岭,扎格拉玛部族的后裔,多半学的是“搬山分甲术”,平时用道士的身份伪装,以“搬山道人”自居。
搬山道人的前身与茅山略有渊源,但是因为理念的原因,他们之间也是互相排斥。因为创派的时间比较晚的缘故,继承风水法术并不多,对传统行规彻底无视,被其他门派所排斥,所以极少表露真实身份,以道士的身份周游国内各地,没有太强烈的善恶与民族观念[1]。
机关阵法是其所长,破解坟墓中各类机关很是拿手。风水上只是粗通门道,但与其他三派相差较远。搬山道人行事多独来独往,从不与他人合作。传统武功比摸金强一些,但对付僵尸多用提前设置的阵法,以及自制的各种小型手工武器。他们大都扮成道士活动,正由于他们这种装束,给他们增加了不少神秘感,好多人以为他们发掘古冢的“搬山分甲术”,是一种类似茅山道术的法术。“搬山道人”与“摸金校尉”有很大的不同,从称谓上便可以看出来,“搬山”采取的是喇叭式盗墓,是一种主要利用外力破坏的手段,而“摸金”则更注重技术环节。
搬山道人掘丘,只为求财,虽通机关,但一贯以破坏为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为人身安全及销赃渠道计,亦有自然形成而流传下来的种种套路。细节暂时不详。
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是中国古代一个盗墓者的门派。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当时魏军的领袖曹cāo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摸金校尉盗墓主要依靠观风水、辨气象,以《易经》为宗旨,以定位古墓的穴位。
历史中“曹cāo”因军费困难,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发兵盗掘永城芒砀山(今河南商丘永城芒砀山)的汉梁孝王墓。
《水经注疏》记载:“cāo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袁绍的幕僚陈琳起草讨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cāo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鲁迅说,“曹cāo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
之后,有盗墓者以摸金校尉之风水方法盗墓,皆称为“摸金校尉”。
曹cāo之时,摸金校尉乃从正规的军事编制。曹cāo之后,盗墓者皆各自为政,同行之间并无师徒之分,凡以摸金之法盗墓,均为摸金校尉。摸金校尉多以个人行动为主。
正史只记载在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时设立过摸金校尉一职,《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记载:“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
摸金校尉们干活,他们每个人都佩戴着用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护身符,凡是掘开大墓,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只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棺摸金,死者最值钱的东西,往往都在身上带着,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还有护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连肛门里都塞着宝石。这时候动手,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轻手轻脚的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在此之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防止墓里空气不好,蜡烛熄灭后退出墓穴,则保证人不为空气不好而中毒。因为传说有些墓里是有鬼的,至于这些鬼为什么不入轮回,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内,那就不好说了,很可能是他们舍不得生前的荣华富贵,死后还天天盯着自己的财宝,碰上这样舍命不舍财的主儿,也就别硬抢他的东西了。
发丘印,摸金符,护身不护鬼吹灯;
窨子棺,青铜椁,八字不硬勿近前;
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
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
另一个版本:
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寻龙诀;
人点烛,鬼吹灯,堪舆倒斗觅星峰;
水银斑,养明器,龙楼宝殿去无数;
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
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
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
其中的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便指的的四大盗墓门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和卸岭力士。
发丘中郎将:
发,发掘。丘,坟墓。中郎将,官名,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
发丘中郎将:古代军官职称,与摸金校尉齐名,最早为三国曹cāo所设,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盗墓办公室主任。专门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以充军饷。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曾仿效曹cāo设立发丘中郎将一职,由建安王休仁担任。
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cāo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鲁迅曾经说,“曹cāo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这是根据袁绍攻伐曹cāo时发布的檄文中的说《鬼吹灯OL》中的发丘中郎将法:“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檄文又具体指出曹cāo曾经亲自组织和指挥盗发梁孝王陵墓:“(曹)cāo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这篇文字成为古来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cāo集团。曹cāo曾经对陈琳此文中对于他祖上行为的揭露表示不满,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取默认态度。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是事实。
当前很多小说、散文都说曹cāo设置过“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尤其是畅销小说《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系列,其中关于盗墓门派尤其是“摸金校尉”描写得神乎其神。那历史上曹cāo是否设置过“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呢?
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关于曹cāo设置这一“官职”的记载,而是最早出自于袁绍讨伐曹cāo的一篇著名的檄文里面。该檄文有陈琳执笔,把曹cāo骂了个狗血淋头。其中说到曹cāo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讨伐徐州陶谦时沿路掘人丘墓,先人尸骨散于道路,招致天怒人怨。
后来中国古典第一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也说曹cāo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笔者研究了这一问题,发现古代一些专家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清代历史学家毛宗岗就评价《三国》的这一说法是“文人曲笔也”。笔者也同意这一看法。睿智如曹cāo,不可能设置这么一个违反中国伦理道德传统的官职。如果说三国期间谁盗墓最厉害,那只有董卓。把洛阳地区的帝王陵墓挖了一遍。
曹cāo之所以会有此恶名,是因为其父曹嵩在途径徐州时为陶谦部将所杀,因此大举兴师问罪。曹cāo部队在进军道路上大肆杀戮、发人丘墓,曹cāo也予默许,即“你杀我父亲,我毁你先人坟墓”。当时的好事者予以讽喻,曹cāo就此被人戴上了高帽。
正史只记载在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时设立过发丘中郎将一职,由建安王休仁担任,《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记载:“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至于王休仁是否真的盗墓,就不得而知了。
卸岭力士:
从古至今,说起强盗贼寇,在世人眼中,历来各个都是该遭千刀杀,万刀剐的歹人,乃是极败坏的恶名。可细论起来,朝臣天子,士农工商,在那三百六十行里,从上到下,哪一处没有丧尽天良,用瞒天手段行jiān使诈的贼子?大盗窃国,中盗窃候,成王败寇,只有最末等的才窃金银。
孰不闻“道不盗,非常盗”,“盗亦有道,盗不力道”之言。真正在绿林结社取利,做分赃聚义勾当的,也向来不乏英雄豪杰,惯作出一些常人难以思量的事业,并非是旁门左道可比。绿林盗中声名最显者,莫过卸岭群盗。
卸岭之辈或散布天下,或聚啸山岭,敬关帝,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逢有古墓巨冢,便蜂拥而起,众力发掘,毁尸平丘,搜刮宝货,毫厘不剩,专效仿昔时赤眉义军的作为。
试看各朝史上,都少不了卸岭群贼倒斗发冢的秘闻。倘若说将出来,那些惊心动魄,诡异外分的行踪,实不逊于摸金校尉的事迹。
卸岭盗墓皆是聚众行事,盗取古冢,历涉险阻危厄,并非仅凭矫健身手与群盗之力。正所谓盗亦有术,卸岭之术在于器械,流传了近两千年,引出许多冠绝古今的奇事。然天下事物兴衰有数,既有其生,就自有其灭。卸岭力士始于汉代乱世,鼎盛于唐宋,没落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终于销声匿迹,就此绝了。
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其术不外乎“望,闻,问,切”四诀,四字分八法,各有上下两道,如“望”字之上法,乃为上观天星,下审地脉;下法观泥痕,辨草sè,其间高下,虽是相去甚远,却皆有道,非是寻常艺业可比。故常言道“七十二行,盗墓是王。”
三十六行,盗墓为王。掘墓倒斗,卸岭最强。后边那句是人为加的。因为在摸金、发丘、搬山、卸岭之中,卸岭是最有实可考的。摸金门、搬山门、卸岭门、发丘门,又被称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有称“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
“卸岭力士”介于绿林和掘丘两种营生之间,有墓的时候挖坟掘墓;找不着墓的时候,首领便传下甲牌,啸聚山林劫取财物,向来人多势众(人海战术是很实际的),只要能找到地方,纵有巨冢也敢发掘(可见卸岭力士的胆量非同一般)。卸岭门据说创始人得异人传授,有令人力大之法,所以卸岭门门人,多是力大无穷,通晓武功之人,因此被称为力士。据说当年威震九州的吕布也曾是卸岭门传人,为董卓筹备军饷(听说还挖出了秦始皇用过的夜壶),曾挖掘过多位汉皇墓葬。
此派于北宋期间经过逐步互相交流融合,吸收了摸金与崂山派两派特sè,形成了具体的流派,对风水术法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但并非集两家之所长)。擅长于破坏法阵,熟悉各类风水地形的的弱点。
元蒙时期,因敌视元蒙政权,被大肆迫害,于是展开全面报复,以破坏成吉思汗陵的风水,败坏元朝江山为己任。最终破坏了成吉思汗几处附陵,恢复汉人江山。也因此和蒙人结下世仇,蒙古占据天下时,曾发出金鹰令,召集一只集合了天下刺客的秘密组织追杀卸岭门人。据说直到今rì,这一只刺客集团的后人依然遵循祖训,追杀卸岭门门人。也正因为如此,卸岭力士最为隐秘自己身份,非本门之人虽夫子妻儿也不会告知自己的身份。卸岭门门人后来淡出中原,曾经多活动于苗疆外蒙西北一带,近代也中亚北非欧洲。也曾经出现过他们的踪迹。
卸岭力士多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对华夏一族的传承很是重视。虽然活动范围不在中原,但传人只在汉人内寻找,对可能危害到汉人中原政权的国家,无所不用其极。jīng擅传统武功,行迹类于侠客。轻视现代科技产品武器,但对近代科学理论颇有研究,致力于将风水阵法等理论与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并偶尔制作yīn气测量仪,针对僵尸的干扰波发生器等产品。
卸岭的人能做盗墓贼、能做强盗(简单的理想)、能做侠客……
卸岭派这一派主要用鼻子闻,为了保持鼻子的灵敏程度,都忌烟酒辛辣之物。用铁钎打入地下,拔出来之后拿鼻子闻,铁钎从地下泥土中带上来的各种气味,还有凭打土时的手感,地下是空的,或者有木头,砖石,这些手感肯定是不同的。
真正的大行家对洛阳铲那些东西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地下土壤如果不够干燥,效果就大打折扣,特别是在江南那些富庶之地,降雨量大,好多古墓都被地下水淹没,地下的土层被冲得一塌糊涂。
卸岭派长期被蒙人追杀,门人多朝不保夕,为图自保,千百年来前辈的规矩多有变动。并演变出种种新的行规,比如从不对汉人甚至华人的陵墓出手等等。具体细节暂时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