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家境还算不错,买得起小人书,积攒起来也有四五百本。看得多了,时常替书中的英雄不平。为什么孙悟空当不上玉皇大帝?为什么岳飞不能直捣黄龙?为了弥补缺憾,自己就动笔把《西游记》和《岳飞传》改编成诗歌,给心目中的英雄一个完美结局。现在想想,这是幼稚架空历史的开始。期间还创作过《金鱼湖》等长篇叙事诗,可惜这些诗稿后来都遗失了。
待头脑中有了朝代的清晰概念,我发现所喜欢的英雄人物,基本都生活在宋代,于是对这个朝代发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查字典知道宋朝被一个叫元朝的给灭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孩童单纯的想象中,赵匡胤、杨六郎、武松、岳飞、呼延庆的后代也应该是非常了得的,怎么就打不过元朝的兵将呢?
于是英雄情结作怪,从十四岁左右,我开始写一部名叫《昆仑英豪》的神话小说。内容是一棵昆仑仙草修炼成精取名花眉,和卫道士紫微帝君斗法,又下凡辅佐宋朝大破蒙古,这是《长剑昆仑》的雏形。小说明显受到了一本名叫《中国远古神话》故事书的影响,里面对昆仑仙境的描写让我大开眼界,所以主角出生地选择了昆仑。还有京剧电影《白蛇传》,影片中的特技效果深深震撼了我,所以选择了神化题材。本来计划写一百回,但只断回完成三分之一,大部分底稿所幸至今还有保存。
及上高中,武侠小说已风靡全国。受其影响,我又开始创作一部中学生题材的中篇小说《五虎将与女教练》。以我的五个同学为参照塑造了书中的五个主角,《长剑昆仑》中的五虎将原型即来源于此,独孤含玉则是那个女教练。由于异想天开揉入了武侠成份,结果搞得四不象。加上学习紧张、被班主任发现训斥不务正业等原因,写了不到十万字就辍笔了。
后来上学工作,散文、诗歌、公文、信息写了不少,却没有再创作小说。但对宋史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不断有新的感悟冲击着思想。直到有一天清扫房间整理旧时的这些书稿时,我突发奇想:为何不把《昆仑英豪》和《五虎将与女教练》合写成一部书,把儿时的英雄情结延续下去?灵光闪过之后,就开始在旧书稿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以上是本书的一段渊源。
关于拙作,有八点问题我要向读者朋友着重说明。
一、书名。《长剑昆仑》有实虚双重含义。其实,“长剑”指干将、莫邪、龙吟、太烨等名剑,“昆仑”指小说的主角出自昆仑派。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昆仑派的剑客行侠仗义保家卫国;其虚,“昆仑”在古代神话中作为万山之尊大地中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民族脊梁的象征,既实为地理之山又可虚指世间乐土。在书中,它借喻当时在世界上最文明、最繁华的南宋。而“长剑”,则是捍卫这一文明繁华的有力武器。
二、主题。小说的主题在第一回就提了出来:“人定胜天”。人定胜天在那个红色时代,内涵完全被曲解了,其中的“定”字并非“必定”的意思。“人定”是一个词组,指人的智慧和力量。而书中主角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命运中难以逾越的“天定”。小说描写的就是他们在没有先天倚仗和外力帮助下,如何运用自身的力量智谋众志成城,与不可抗拒的横强天数相抗争,从而迸发出绚丽生命火花的过程。
三、题材。定格为历史武侠。为何选择历史?“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两宋风流逝去千年,但曾经的辉煌与惨痛,永远值得后人直面深思。小说从最初的英雄情结角度,扩展到更宽阔的历史观察视野。为何选择武侠?“世无公道。民抑无所告诉,乃归之侠也。”侠义精神,永远都不过时。哪里有不平危难,哪里就需要侠义,不会因时代变迁和环境差异而改变。
四、情节。江湖争霸和国家兴亡作为小说的两条主线,始终分合交汇相辅相承。故事从南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开始,到安南陈朝重兴十二年(公元1293年)结束,时间跨度长达70年,期间既叙述了宋、金、元、夏、大理、安南诸国的盛衰兴亡,还穿插了江湖上各名门大派的恩怨情仇,江湖好汉与南宋军民反金抗元情节是其中浓墨重彩的部分。为保持书中主要人物不变,笔者采用“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手法,跳过了50年。
五、人物。出场重要人物约有400个左右,其中不乏大量的历史名人。为避免千人一面脸谱化,对每位人物的外貌、性格、特征、归宿都进行了必要的刻画,描绘出在这一历史大动荡时期形形色色的众生相。江湖人物多是虚构的,按武侠小说的手法进行了艺术加工和能力夸大。历史人物的性格,则与传统说法不尽相同。这基本出于情节设计需要,并无歪曲、影射、诽谤前人之企图。主角是昆仑五虎将,这五个人的命运与故事的发展息息相关。
六、语言。小说反映的是宋元历史,如果用现代语言,则会完全失去韵味。而且出于对《水浒传》语言特别偏爱的原因,书中语言运用了与其相类似的白话。当然这种白话并非纯正的宋元白话,一是笔者没有那样深厚的古文功力,二是全盘套用照搬容易让读者看不懂。因此不过是把现代词汇置换为古代称谓,再加上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宋元白话而已。对若干比较难的用词和典故,书中都做了注解。个别实在无法用古语恰当描述的词句,也只得套用现代语气。
七、章回。《长剑昆仑》采用古典小说的章回制,计划分四部共计一百回,每回字数控制在3.3~3.8万(不包括注解)。回目一般对仗压韵,至于平仄我也试过,终究太难了。因为这不是赋诗对联,回目必须准确概括每回内容。赋诗对联某个字不符合平仄时,可以找其他意思相近的字替代,但回目有时却不能。经常会出现一个字憋死人的情况,或者因为一个字完全改变本回的意思。想到许多名著的回目也非平仄,心中便有些释然,为懒惰找到了借口。
八、细节。创作这部小说,我参考了大量的宋代典籍,争取称谓、习俗、衣着、饮食等诸细节,都尽量符合宋代社会的特征。避免象某些小说、电视剧那样,根本不考虑时代环境,描写历史千篇一律,花钱必是元宝金条银子,开口闭口小姐老爷大人,满桌子辣椒玉米花生。因特殊安排个别情节超越了时代的,也都做了说明。另外由于小说脱胎于神话,所以其中还留有不少比较离奇的段落。对这些基本也按照科学原理进行了处理,以免过于荒诞不经。
不觉又是秋天了。“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当我坐在秋雨淅沥的窗口下打呵欠时,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又穿越时空来到无眠的夜里。英雄的传说成为故事,渐次会被风吹雨打去。天地间可以永恒留下的,只有那种凛然的浩气和不屈的壮美。于是我不敢再偷闲蹉跎了时光,泡上一杯淡淡的苦茶,以“读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的心绪,继续发奋为埋名的英雄们作传。
花頔
二○一一年九月
待头脑中有了朝代的清晰概念,我发现所喜欢的英雄人物,基本都生活在宋代,于是对这个朝代发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查字典知道宋朝被一个叫元朝的给灭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孩童单纯的想象中,赵匡胤、杨六郎、武松、岳飞、呼延庆的后代也应该是非常了得的,怎么就打不过元朝的兵将呢?
于是英雄情结作怪,从十四岁左右,我开始写一部名叫《昆仑英豪》的神话小说。内容是一棵昆仑仙草修炼成精取名花眉,和卫道士紫微帝君斗法,又下凡辅佐宋朝大破蒙古,这是《长剑昆仑》的雏形。小说明显受到了一本名叫《中国远古神话》故事书的影响,里面对昆仑仙境的描写让我大开眼界,所以主角出生地选择了昆仑。还有京剧电影《白蛇传》,影片中的特技效果深深震撼了我,所以选择了神化题材。本来计划写一百回,但只断回完成三分之一,大部分底稿所幸至今还有保存。
及上高中,武侠小说已风靡全国。受其影响,我又开始创作一部中学生题材的中篇小说《五虎将与女教练》。以我的五个同学为参照塑造了书中的五个主角,《长剑昆仑》中的五虎将原型即来源于此,独孤含玉则是那个女教练。由于异想天开揉入了武侠成份,结果搞得四不象。加上学习紧张、被班主任发现训斥不务正业等原因,写了不到十万字就辍笔了。
后来上学工作,散文、诗歌、公文、信息写了不少,却没有再创作小说。但对宋史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不断有新的感悟冲击着思想。直到有一天清扫房间整理旧时的这些书稿时,我突发奇想:为何不把《昆仑英豪》和《五虎将与女教练》合写成一部书,把儿时的英雄情结延续下去?灵光闪过之后,就开始在旧书稿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以上是本书的一段渊源。
关于拙作,有八点问题我要向读者朋友着重说明。
一、书名。《长剑昆仑》有实虚双重含义。其实,“长剑”指干将、莫邪、龙吟、太烨等名剑,“昆仑”指小说的主角出自昆仑派。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昆仑派的剑客行侠仗义保家卫国;其虚,“昆仑”在古代神话中作为万山之尊大地中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民族脊梁的象征,既实为地理之山又可虚指世间乐土。在书中,它借喻当时在世界上最文明、最繁华的南宋。而“长剑”,则是捍卫这一文明繁华的有力武器。
二、主题。小说的主题在第一回就提了出来:“人定胜天”。人定胜天在那个红色时代,内涵完全被曲解了,其中的“定”字并非“必定”的意思。“人定”是一个词组,指人的智慧和力量。而书中主角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命运中难以逾越的“天定”。小说描写的就是他们在没有先天倚仗和外力帮助下,如何运用自身的力量智谋众志成城,与不可抗拒的横强天数相抗争,从而迸发出绚丽生命火花的过程。
三、题材。定格为历史武侠。为何选择历史?“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两宋风流逝去千年,但曾经的辉煌与惨痛,永远值得后人直面深思。小说从最初的英雄情结角度,扩展到更宽阔的历史观察视野。为何选择武侠?“世无公道。民抑无所告诉,乃归之侠也。”侠义精神,永远都不过时。哪里有不平危难,哪里就需要侠义,不会因时代变迁和环境差异而改变。
四、情节。江湖争霸和国家兴亡作为小说的两条主线,始终分合交汇相辅相承。故事从南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开始,到安南陈朝重兴十二年(公元1293年)结束,时间跨度长达70年,期间既叙述了宋、金、元、夏、大理、安南诸国的盛衰兴亡,还穿插了江湖上各名门大派的恩怨情仇,江湖好汉与南宋军民反金抗元情节是其中浓墨重彩的部分。为保持书中主要人物不变,笔者采用“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手法,跳过了50年。
五、人物。出场重要人物约有400个左右,其中不乏大量的历史名人。为避免千人一面脸谱化,对每位人物的外貌、性格、特征、归宿都进行了必要的刻画,描绘出在这一历史大动荡时期形形色色的众生相。江湖人物多是虚构的,按武侠小说的手法进行了艺术加工和能力夸大。历史人物的性格,则与传统说法不尽相同。这基本出于情节设计需要,并无歪曲、影射、诽谤前人之企图。主角是昆仑五虎将,这五个人的命运与故事的发展息息相关。
六、语言。小说反映的是宋元历史,如果用现代语言,则会完全失去韵味。而且出于对《水浒传》语言特别偏爱的原因,书中语言运用了与其相类似的白话。当然这种白话并非纯正的宋元白话,一是笔者没有那样深厚的古文功力,二是全盘套用照搬容易让读者看不懂。因此不过是把现代词汇置换为古代称谓,再加上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宋元白话而已。对若干比较难的用词和典故,书中都做了注解。个别实在无法用古语恰当描述的词句,也只得套用现代语气。
七、章回。《长剑昆仑》采用古典小说的章回制,计划分四部共计一百回,每回字数控制在3.3~3.8万(不包括注解)。回目一般对仗压韵,至于平仄我也试过,终究太难了。因为这不是赋诗对联,回目必须准确概括每回内容。赋诗对联某个字不符合平仄时,可以找其他意思相近的字替代,但回目有时却不能。经常会出现一个字憋死人的情况,或者因为一个字完全改变本回的意思。想到许多名著的回目也非平仄,心中便有些释然,为懒惰找到了借口。
八、细节。创作这部小说,我参考了大量的宋代典籍,争取称谓、习俗、衣着、饮食等诸细节,都尽量符合宋代社会的特征。避免象某些小说、电视剧那样,根本不考虑时代环境,描写历史千篇一律,花钱必是元宝金条银子,开口闭口小姐老爷大人,满桌子辣椒玉米花生。因特殊安排个别情节超越了时代的,也都做了说明。另外由于小说脱胎于神话,所以其中还留有不少比较离奇的段落。对这些基本也按照科学原理进行了处理,以免过于荒诞不经。
不觉又是秋天了。“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当我坐在秋雨淅沥的窗口下打呵欠时,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又穿越时空来到无眠的夜里。英雄的传说成为故事,渐次会被风吹雨打去。天地间可以永恒留下的,只有那种凛然的浩气和不屈的壮美。于是我不敢再偷闲蹉跎了时光,泡上一杯淡淡的苦茶,以“读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的心绪,继续发奋为埋名的英雄们作传。
花頔
二○一一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