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对于马克思理论里头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是持怀疑态度的。与很多持同样怀疑态度的青年一样,陈克认为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这么一个人类发展的阶段并不合适中国。中国的大规模存在奴隶制度的时代也不过是夏商周,即便是那个时代,奴隶阶层也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人身隶属关系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但是奴隶制度从来不是社会主导。夏商周是以“士人”“国人”“野人”为主要政治权力等级的划分。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划分也就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事情了。百里奚先是在虞国当大夫,虞国被晋国灭掉,他又在晋国当了奴隶,最后在秦国当了大夫,被称为“五羖大夫”。因为百里奚从晋国跑去楚国,秦王用了五张黑羊皮赎回了百里奚。
如果上层如此,还能当个特例。宋国有一次打了败仗,将军带着败兵回国都,修城的类似奴隶身份的那些人居然唱着歌嘲笑这群败军之将。中国历史中,身份上有奴隶,但是马克思说的那种奴隶制度,在中国并未存在过。

至于封建制度,中国真正的分封制度,是夏商周时代。秦始皇统一之后,分封在中国历史中从来不是一个常态。而且分封制度之后都是一次次的削藩。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才是中国的传统。而这种制度马克思根本没有描述过。

陈克原本是这样认为的,马克思一个欧洲白皮,对中国没有深刻的理解这才是常态,而且马克思时代,欧洲工业国正是鼎盛时期,陈克其实很怀疑马克思自己可能没有觉察到觉,在马克思的潜意识里头也是认为白人挺优越的。但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06年马克思已经死了,恩格斯也死了。如果写信向马克思的家人询问,也挺不礼貌的。而且陈克自认为是毛爷爷的信徒,也是孔子和荀子的后世学习者,即便马克思真的认为白人挺优越,陈克也只是要使用马克思的思想,并没有要鞭尸的意思。

不过真的对满清时代进行了调查之后,陈克觉得以前遇到的一种说法未必没有道理。中国的官僚制度,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官僚体系本身的封建。县令被称为“百里侯”,可也不是什么陈克创造的新名词。至少在清末的时代,官僚体系大概是一种封建收税体系。所以类似欧洲封建制度的城堡据点制度,就颇有点封建的味道了。

不过这都是陈克本人的胡思乱想时候的想法,想推翻马克思的某一部分的理论构建并不是陈克现在准备着手的工作,等革命胜利了,大可从容进行。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军事斗争,陈克在军委会议上对军事斗争的论述很简单,“农村包围城市。”基于师承毛爷爷的理论,针对满清的据点政治特点,人民党放手在农村发动革命,部队主力对满清的各个据点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毛爷爷的时代,地主组织的民团一直是最顽固的敌人。不过所谓民团是需要敌人正规军配合的,如果没有敌人正规军的配合,民团面对革命部队的正规军同样不堪一击。既然是民团,领头的都是地主。把这批人从**上消灭之后,农村也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敌人了。

人民党的部工农革命军队出发前往凤阳府的时候,发现陈克的论断相当正确。前些日子以来,工农革命军的前身“保险团”四处破围子,而且开始着手建立根据地。地主的围子现在成了各个新根据地的地盘。即便是闹得这么大,凤阳府方面依然没有动静。即便是对满清的效率完全不抱幻想的陈克都觉得有些过分了。但现实永远都比小说更加离奇。人民党最新发展的根据地距离凤阳府不过五十几里地,而凤阳府竟然视若无睹。

工农革命军的战士们却没有这么多顾虑,打凤阳府调集了水上支队的全部部队,总共有一个旅的编制。部队行军的时候先是走淮河水路,然后进入龙子湖。在龙子湖东岸登陆之后,准备继续向东直扑凤阳府。

凤阳府在凤凰山之阳,故以得名。如果不是因为朱元璋的原因,这里本来也不怎出名。而且凤阳花鼓里头出名的那一段也是“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因为这里水灾频繁,凤阳府其实也就是一个大概的名号。甚至连府治也会随着频繁的水灾进行变化。

在这个意义上,把满清在凤阳府的统治看成一个封建殖民授权收税体系或许更加合适。落后的生产力,让百姓们光应付水灾就已经疲于奔命,无力搞生产。这也是凤阳府的一个事实。

部队一下船,岸边已经有大批的百姓在岸边等着了。衣衫褴褛的灾民大家见得多了,但是这些灾民还是颇有些不同,大家拎着各式“武器”,倒是很有精神。见到工农革命军的战士之后,脸上也没有其他地方百姓常见的那种惊讶。相反,这些百姓们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光彩。人民党暂时还没有在凤阳县这一带开辟根据地,但是这并不等于凤阳县的百姓不知道人民党的存在。一个穿长衫的青年人站在百姓前头,在青年身边的是人民党的联络员。见到了工农革命军的队伍一靠岸,两人就率先迎了上去。

青年看着文质彬彬的,他冲着船队上的人一拱手,大声喊道:“在下朱三水,是腰庄人。请问哪位是人民党的头领。”

这次军事行动的指挥官依然是章瑜,船队指挥官则是严复。两人就在最前面的那支船上,这次行动之所以选择在这里靠岸,一个原因就是朱三水自愿带领当地人参加攻打凤阳府的战斗。

朱三水的加入完全不在预料之内。新的根据地不愿意太招摇,尽管最远的根据地都已经打到了洪泽湖去了,却暂时没有对凤阳府过分逼近。朱三水是主动跑到天河根据地要求加入的。人民党发展根据地的一个选择要点是要在水边。因为洪水的原因,各个湖边的百姓们最为悲惨,

各个根据地的负责人到了根据地之后,都发现自己面对的情况与凤台县完全不同,最重要的区别之一,现在已经没有抢种抢收的时间。虽然打了围子,却没有立刻能够开始凝聚百姓劳动的理由。种地必须明年才能开始,百姓的肚子现在就开始饿了。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组建起“垦荒旅”,采用集中居住的方式来节约粮食供应数量。

对于人民党各个区的书记来说,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对于百姓来说,这则是救命的唯一门路。于是各种谣言以极大的速度开始传播。人民党这里有无数的粮食,只要肯依附了人民党,大家就有吃有住。以前在凤台县的时候,百姓们已经被集中居住,消息传的不快。现在根据地扩大之后,接触灾民的范围极大的扩大了。

朱三水是个读书人,却没有能够在朝廷废了科举之前考上秀才。所幸家里头也有点薄田,功名无望,种地总行吧。结果水灾一来,种地也没了希望。听到了人民党的传言之后,朱三水立刻感觉这股新崛起的力量绝非是“善男信女”。这年头官府都不救灾,民间力量自发的搞的这么大,其心绝非为了报效朝廷。

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都没有能够混上功名,朱三水对于朝廷已经彻底绝望。发现了人民党这个“可疑”的政治力量之后,朱三水的选择是立刻投奔。他先是去天河根据地实地查看了一番,看到那些蓝衣的队伍,也尝试着领了两次饭。他就确定这帮人与朝廷根本不是一码事。

朱三水好歹是读过书,知道空手投奔根本没用。家还有些余粮,他干脆就要求见天河根据地的领导。天河根据地的书记是秦武安。出身复旦公学的秦武案是陕西人,有着关中人特有的个性,往好了说是爽朗,往不好说是急躁。对朱三水提出的“入伙”很有兴趣。言谈中,朱三水对秦武安提及的人民革命并不理解,朱三水本来在乎的仅仅是人民党要不要造反。既然人民党要“革命”,朱三水干脆就提出,自己可以倾尽家产组织龙子湖的百姓参加“革命”。

如果不是人民党已经决定要攻打凤阳府,朱三水的下场很可能就是被“监管”起来调查。现在时间这么紧迫,秦武安性子也急,他干脆就亲自和朱三水一起去了趟龙子湖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是当地完全有革命基础。

此时,进攻凤阳府的计划已经制定完毕,党中央研究的结果是,朱三水投奔革命应该是真心的。现阶段姑且同意。但是前提在于派人看看朱三水能否服从命令,散尽家里头的余粮组织当地百姓。观察的结果是,朱三水的确是服从了命令,在特派员的指挥下,组织起了饥饿百姓的队伍。

最终,朱三水被暂时允许加入革命队伍。

出发前,严复就表示对这种贸然加入的队伍并不怎么放心,章瑜倒是没有那么多担心。百姓们活不下去了,如果造反能活下去,百姓并不在乎攻打官府。根据数次联络,联络员带回的消息是,当地的百姓们不少自发的选择加入战斗。如果朱三水只是一个人表示投奔,那还有些骗局的可能,当地百姓们大批选择加入的话,他们是朝廷走狗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了。

见到朱三水前来迎接,章瑜大声喊道:“我是人民党的指挥官。请问这位朋友是朱三水么?”

“我就是朱三水!谢天谢地,可是把王师给盼来了。”朱三水大声喊道。

部队下船之后,按照事前的安排,送给这些“起义百姓”的粮食也运了下来。根据地也没多少稻米小麦,运来的粮食都是土豆。大家也不说别的,凡是自愿来参加战斗的百姓,一个人先分二十斤土豆再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