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似乎只是一首寻春的山水诗,写的只是春去的无奈以及在另一个天地里找到春色的欣喜。但是,拔开自然的春色,我们又能发现一片新的人生境界。
多少人把官场得意看作是人生的春天,繁花锦簇,生机盎然,所有的生命的激情,所有的年轻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梦想,都将在这里灿烂地开放。士子上榜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欢畅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第者的无限凄凉开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也许正因如此,才会让那些书生日复一日地读书于寒窗之下,用岁月去赌一个“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辉煌未来。多少的士子在无数次的望乡又望乡后,面对着烟波浩渺的江面,头脑中浸润着月下楼头守望的泪光,却又是狠狠心,返身走进了考场。想想那么多的凄婉而美丽的思念,那么多的望断天涯路望不回归鸿的希望与绝望,都盼不回游子的身影,就可以知道官场在他们心中的份量了,在还没有*其中的文人眼中,那永远是一个神秘的瑰丽的充满希望的所在,而当他们在越来越近地走近它而没有走进去的时候,它永远都是一方再明媚不过的春天。
有的人进去了,白居易、王维包括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他们都走进了那个他们梦了多少次的梦境,却没有走进他们生命的春天。刚刚迈进门槛的他们,应该藏有多少让人自信的理由啊,仿佛整个天下,就要让他们像用手中的那只轻飘飘的狼毫挥洒出诗文一样地潇洒一回了。然而,他们偏偏忘记了,走进官场,就意味着必须学会阿谀奉迎,学会溜须拍马,学会欺上瞒下,学会放弃自己的棱角,学会做一个没有自我的圆形。于是,走进去的每一个人,天涯何处无芳草,人生何处没有春天呢?白居易走出来了,在生命中政治的春天已经凋谢之后,他走进了山寺,在这里的清幽里,他找到了生命的桃源。人间与山寺,这正是生命中的两种境界,一种是仕,一种是隐,在年轻的心中,很少有人会选择山寺,那里太少人间的气息,太少生命中拚搏的激情,太少让人为之忘情的诱惑,这里太少闹动的春意。这里多的是一种天高去淡的秋韵,多的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况味,多的是生活的战场上尘埃落定的平静。“身似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在这里,所有的来自人间的浮躁都被洗涤一空,留下的是一个空灵的山水,是一张琴,一卷书,一溪云。
人间的春天太容易凋落了,尤其是对那些太爱做梦的读书人来说,而春日的易逝又能给他们多少的怅惘。“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但是长恨之后的白居易,却又给了自己一个惊喜,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春天。
白居易的一生,品尝了大悲大喜的人生况味,他少年得志,“大雁塔下题名处,二十人中年最少”,是何等的风光无限,而此时的他也是以天下为已任,希望以一枝弱笔扶起这个正走向生命暮年的王朝。然而元和十年,灾祸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因为小人诋毁,他被贬谪为江州司马。下是在这里,他邂逅了那位年长色衰,委身商人的琵琶女,让浔阳的瑟瑟秋风,悠悠江水,冷冷秋月,以及飘飞的芦花记住了白司马的两行清泪。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他对人生逐渐有了新的理解,早期的锋芒渐渐削弱,转而开始用道家的思想来平衡自己。在无数次的寂寞里,在无数次的怨春异春里,他才发现,生命中还有这样的一个美丽的奏,正躲藏在这样的一个山寺之中。此后的他,就能真正地领略生命的诗意了。“岁月是有颜色的,他可以是青青的苔藓,也可以是苍苍的白发”,应该说,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怨春悲秋的叹息里度过终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自然的每个季节,都找到了生命的春天。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似乎只是一首寻春的山水诗,写的只是春去的无奈以及在另一个天地里找到春色的欣喜。但是,拔开自然的春色,我们又能发现一片新的人生境界。
多少人把官场得意看作是人生的春天,繁花锦簇,生机盎然,所有的生命的激情,所有的年轻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梦想,都将在这里灿烂地开放。士子上榜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欢畅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第者的无限凄凉开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也许正因如此,才会让那些书生日复一日地读书于寒窗之下,用岁月去赌一个“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辉煌未来。多少的士子在无数次的望乡又望乡后,面对着烟波浩渺的江面,头脑中浸润着月下楼头守望的泪光,却又是狠狠心,返身走进了考场。想想那么多的凄婉而美丽的思念,那么多的望断天涯路望不回归鸿的希望与绝望,都盼不回游子的身影,就可以知道官场在他们心中的份量了,在还没有*其中的文人眼中,那永远是一个神秘的瑰丽的充满希望的所在,而当他们在越来越近地走近它而没有走进去的时候,它永远都是一方再明媚不过的春天。
有的人进去了,白居易、王维包括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他们都走进了那个他们梦了多少次的梦境,却没有走进他们生命的春天。刚刚迈进门槛的他们,应该藏有多少让人自信的理由啊,仿佛整个天下,就要让他们像用手中的那只轻飘飘的狼毫挥洒出诗文一样地潇洒一回了。然而,他们偏偏忘记了,走进官场,就意味着必须学会阿谀奉迎,学会溜须拍马,学会欺上瞒下,学会放弃自己的棱角,学会做一个没有自我的圆形。于是,走进去的每一个人,天涯何处无芳草,人生何处没有春天呢?白居易走出来了,在生命中政治的春天已经凋谢之后,他走进了山寺,在这里的清幽里,他找到了生命的桃源。人间与山寺,这正是生命中的两种境界,一种是仕,一种是隐,在年轻的心中,很少有人会选择山寺,那里太少人间的气息,太少生命中拚搏的激情,太少让人为之忘情的诱惑,这里太少闹动的春意。这里多的是一种天高去淡的秋韵,多的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况味,多的是生活的战场上尘埃落定的平静。“身似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在这里,所有的来自人间的浮躁都被洗涤一空,留下的是一个空灵的山水,是一张琴,一卷书,一溪云。
人间的春天太容易凋落了,尤其是对那些太爱做梦的读书人来说,而春日的易逝又能给他们多少的怅惘。“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但是长恨之后的白居易,却又给了自己一个惊喜,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春天。
白居易的一生,品尝了大悲大喜的人生况味,他少年得志,“大雁塔下题名处,二十人中年最少”,是何等的风光无限,而此时的他也是以天下为已任,希望以一枝弱笔扶起这个正走向生命暮年的王朝。然而元和十年,灾祸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因为小人诋毁,他被贬谪为江州司马。下是在这里,他邂逅了那位年长色衰,委身商人的琵琶女,让浔阳的瑟瑟秋风,悠悠江水,冷冷秋月,以及飘飞的芦花记住了白司马的两行清泪。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他对人生逐渐有了新的理解,早期的锋芒渐渐削弱,转而开始用道家的思想来平衡自己。在无数次的寂寞里,在无数次的怨春异春里,他才发现,生命中还有这样的一个美丽的奏,正躲藏在这样的一个山寺之中。此后的他,就能真正地领略生命的诗意了。“岁月是有颜色的,他可以是青青的苔藓,也可以是苍苍的白发”,应该说,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怨春悲秋的叹息里度过终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自然的每个季节,都找到了生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