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船过了6家嘴,穿过南浦大桥,不久就到了世博会园区.
浦渔夫就问道:“莲萍,这是到了哪里?”

“老太爷,这里就是世博会的园区。”黄江抢着答道。

“该是我们家原来住了多少年的周家渡?”浦渔夫是想着问着。

“对,就是我们家原来住的地方,周家渡。”莲萍随口答道。

老浦是仔仔细细地向岸上看了又看,几乎是惊呼了起来,说:“是周家渡吗?完全变了样,变得我一点也认不出来了。这不是二十五年,而只是两年多点,就变成这个样子。变得实在太快了,太彻底了。”

我们回过头来专门说说这个浦渔夫,他虽然已经是出了百岁的人了,可能是养生有道,腿脚还比较利索不说,而且到现在仍然是耳聪目明,思维不仅不迟钝,而可以说还很敏锐。今天他上这条游船,重游了黄浦江,真是概况万千!无数往事涌上了心头。特别是这个周家渡,在他的记忆里,是永远无法忘掉,难以抹去。

那是在上个世纪,浦渔夫是从家乡摇着小船,逃荒讨饭来到了上海,就是在这个周家渡落下脚的。

这些往事老浦给儿孙们说过多少遍,现在他要曾孙女莲萍详详细细的把这些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莲萍是一口答应。

浦莲萍现在做着浦江游船上的导游,同时收集她导游需要的浦江上曾经生过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和故事,那老太爷的往事当然是她的选。

莲萍有三件宝,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只高像素的数码相机,一只最新款式的3g手机,这些现代化的先进工具对她收集资料可帮上了大忙。

就在浦家一家人游过浦江后的第三天吃好中饭,浦老太爷对莲萍说:“今天下午你有事吗?”

“今天我休息,有什么事要我做老太爷说好了。”

“先把我是怎么到的上海,前后的经过给你讲一遍,给记录下来。”

“好,到我房间里来,您老人家舒舒服服在沙上坐好,慢慢地讲故事,我在电脑上一句句的把它记录下来。”

“这太好了。”

这时,莲萍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黄江来约她一起出去游玩。莲萍就告诉他老太爷要向她讲故事,黄江说他也有兴趣来聆听老人的故事,于是很快就赶到了浦家莲萍的房间里。

老太爷就向曾孙女莲萍和未来的曾孙女婿黄江两人,详细地讲述他是如何来到上海滩的这些事情

莲萍非常熟练地运用她的电脑技术,把老太爷所讲的故事一字一句的在电脑上记录着。

黄江就用他自己的既可摄像,又可录音的数码相机予以配合。

这段故事的开头是这样:

浦渔夫的祖籍是江苏省苏北平原的里下河地区,那里真是鱼米之乡,是个粮仓。

但在旧社会那里的农民的生活是非常的艰难,浦家的日子是苦到不能再苦了。

1929年距离现在已有八十一个年头,浦渔夫家当时有四口人,他的妻子,五十多岁的老父亲,和十五岁的妹妹。全家四个人挤在一间又小又矮的茅草屋里,家里没有一寸自己的土地,可以说是赤贫,是比贫农还要贫苦。

在旧社会,浦家是在似黄莲般苦的苦水里生活的。那时全家租种的是当地一家大地主的六十多亩土地。从现在的农业生产来说有拖拉机、收割机、除草剂、化肥、农药等,一家人种六十来亩土地生活应该说会过得蛮好的。可那时的生产条件实在太落后。再说浦家种的六十来亩是水田,一年只种一茬水稻。家里没有半条耕牛,春耕时是在水田里以人力代替老牛背犁,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其辛苦的味儿可想而知!

更是由于种田没有什么肥料,只是人粪、撒些草木灰之类,基本是靠天种田,一亩田只好收几十斤,百把斤也不到。年成差一点到秋天打的粮食,交掉地主的租米、公粮等所剩无几,连来年下种的种粮也不够。冬天只得把剩下的一些粮食放在家里,把破草房的门封封好,一家四口人就摇着小船来到苏南沿途讨饭度生,到了来年春天再回去耕种地田。

可是在1929年那年的收成实在太差,到了冬天不要说第二年的种籽,连当时的口粮都没有了。这个田是种不下去了,把家里好带走的东西全部放到了小船上,就这样不得不离开虽然穷但还是难以舍弃的故土,摇着小船上了逃荒之路。

小船摇曳着出了六圩港,进入了长江。这寒冬腊月,在毫无阻拦的江面上,西北风呼呼地号叫着,一个劲地把这小船括得左右摇晃。浦渔夫那时虽然只有二十四岁,应该说还年轻,可是腹中空空体力渐渐不支,小船差一点翻入江里。这次小船从家乡摇到上海足足用了半个月,可出时是四个人,到达上海吴淞口时只有两个人了。

这半个月里白天沿江有村庄处就上岸求乞、晚上找个可避风的河岔口过夜。在快到上海浏河时,浦渔夫的父亲受了严重风寒,五十来岁的人,加上有一顿没一顿的,身体非常虚弱,又无药物医治,只三天时光就咽了气,只得在荒草野地里地弄张芦席包一包给掩埋了事。那个十五岁的妹妹,已经无法把她再留在身边,为了不使她继续受苦,就狠了狠心在途中找了个比较好一点的人家给送掉了。

说到这里老人喉头有些哽咽,说不下去了。

莲萍呢也黯然泪下,手指停止了在键盘上打字。然后用手抹去自己眼眶里的泪花。

黄江见此情景就缓和了下气氛,说:“老太爷,停一会儿再继续讲吧。”说完去倒了杯茶递给了浦渔夫。

老太爷喝了口茶,润了下嗓子,想再往下说。

可莲萍却问道:“老太爷,您的名字怎么会叫浦渔夫的呢,您本来在老家不是种田的一个庄稼汉吗?”

莲萍这一问,使老人想起了更多的往事。

接下去浦老太爷就讲了下面这段身世。

浦渔夫原来的名字叫小三子,乡亲们叫浦小三子。为什么他父母没有给他起个大名呢?是因为他的父母是目不识丁,不知道孩子生下后该取个什么样的大名。加上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在孩子里排行老三,所以就干脆叫他小三子得了。可是村上叫小三子的有好几个,为了有些区别,大家就在他的小三子前面加上了姓,时间长了大家叫习惯了,就都叫他浦小三子。

黄江接着就问;“老太爷,那么您上面的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现在在哪里呢?”

老太爷就有些伤感地说道:“我的哥哥在五岁时得了天**折了,姐姐养到十一岁生了场大病,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也医不起病而死了。”

“那么还有您的妻子,我们的太奶奶怎么也没有名字,听我父母说她老人家在世时您都叫她丫头、苏丫头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莲萍接下去又给提了个问题。

老太爷想了想,就对两个年轻人继续说道:“这话说起来就长了,你家太奶奶,我为什么一直叫她丫头呢?事情是这样的。她的老家是在另外一个县,她的母亲当时生了重病,没有办法就借了当地一个地主的钱来治病。可是病不仅没有治好,人不久也就亡故了。但向地主借的是高利贷,这个利滚利,三滚二滚根本没有还得清的可能。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拿女儿来抵债,给了地主家做讨丫头。”

黄江就追问道:“她的丫头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老太爷就再往下说道:“是也不是。”

“怎么这样说?”莲萍跟着也问道。

“说是,她和我一样,从小就没有起过大名,只有一个奶名,叫丫头。因为她娘家姓苏,所以大家就叫她苏丫头或者干脆叫她丫头。说不是,是因为她到了我家,我很喜欢她,就叫她丫头,一直叫到她过世。”

莲萍是要打穿沙锅问到底了:“那么她后来怎么会嫁到我们浦家来的呢?”

“是这样的,丫头当时只有十七岁,到了地主家里,由于长得很好看,地主的儿子就看中了她。可是这个地主的儿子是个残废加傻瓜,丫头怎么也不肯答应这个婚事。没有办法就从地主家逃了出来,可就在这时她的父亲也生病亡故了。丫头虽然侥幸从地主家里逃了出来,但这个时侯她已无家可归。她实在是走投无路,只得一路逃一路乞讨,来到我们的村上。”

“后来怎样了?”莲萍再问。

“我的父亲看看这个姑娘实在太可怜了,就把她给收留了下来。开始我和她只是兄妹相处。”

“后来你们两人产生了感情,就做了夫妻?”黄江就笑着说道。

“这个浦小三子和苏丫头就此结成了一对!”莲萍也转忧为喜地说道。

这时老太爷、莲萍、黄江,三个人都笑了起来。

“老太爷,你的这段家史我总算搞清楚了。那么您的这个浦小三子怎么又变成了现在大家都叫您为浦渔夫的呢?”莲萍又往下要深究下去。

“这个事情吗,是这样的。我浦小三子和苏丫头小夫妻俩摇着小船逃荒到了吴淞口停了下来,接下去看看怎么办好?这时碰到一些也是从各处摇船逃荒到这里的人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到了上海滩,既无亲友,又无本领,有什么办法在上海滩生存下来?只有一个办法。”老太爷又往下回忆着说道。

“什么办法?”黄江问道。

“在上海这个地方的黄浦江、苏州河,和周围的港港岔岔里打渔为生。”老太爷答道。

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