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
仓颉,史皇氏,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收藏*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生于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另一说山西临汾人)。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
建于汉代的仓颉庙内有一块《仓圣鸟迹书碑》,黑色的石头上刻着28个古怪的符号,相传这就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这些鸟迹书由小的图形和画面组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1984年,上海书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将它们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仓颉庙,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到黄帝时代。仓颉庙高垣厚墙,格局完整。仓颉庙的建筑,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庙院内古柏参天,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相传当初仓颉也用结绳记事,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曾造成黄帝同炎帝一次谈判的失利。为此仓颉深感愧疚,遂辞官出游,遍访智者,寻求记事的好方法。几年之后,他返归故里,独居村西深沟之中,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揭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陕西白水仓颉庙前殿共四间,紧贴两边有小耳房各一间,硬山结构。前殿现存有汉、魏、宋、明、清各个时代的碑石。有仓颉颂碑,有仓颉文字碑,有翻修仓颉庙碑,有和仓颉庙有关的记事碑等。这些碑石都是仓颉庙可靠的历史记载。其中汉《仓颉庙碑》、苻秦《广武将军碑》、清《仓圣鸟迹书碑》、《大宋仓公碑》、唐《仓公碑》、魏《孔子弟子题名碑》等都是碑石史上的名碑。
仓颉庙的碑石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书法艺术、文物价值上,都是仓颉庙古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经了各朝各代,不但从中可以看出碑碣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一部完整的仓颉庙史。其中的《仓颉庙碑》在全国也算得上最早的碑石,《广武将军碑》为苻秦唯一的一块石碑,碑文为隶书,且隶中有楷,亦含有乡草野味,难怪从宋代的赵明诚到近代的康有为、于右任都为之书法而倾倒。
清乾隆《仓圣鸟迹书碑》是白水知县梁善长,将仓颉所造文字遗存的二十八个字摹制而成。据史料载:“仓颉造书两卷,隋乱时失于兵火,现存只有二十八字”。这二十八字在宋时被破译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二十八个字的本身已含汉字构成法中的象形、会意等,如其中的“列、气、明、尊”等都含有这两种构字法,还有一些字与甲骨文相同。碑上二十八字表面上各互不相关,但经仔细研究,却记载了黄帝时的一段历史,由五行八卦说分析:东为甲乙木,中央戊已土,据《史记·五帝本记》载,炎帝有圣德,以火德王,黄帝有土德之瑞,土为黄色,所以称为黄帝,居于涿鹿,位于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黄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记述炎黄二帝同为部落首领,他们的所做所为均是天下各个小部落的楷模。“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记述了黄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乱,天下重新恢复安宁,百姓安居乐业,黄帝又成为天下部落首领。另外,在山门、前殿、中殿、寝殿,分别悬挂着由于佑任、邱星、谢德萍等提写而精心制做的匾额,以敬仰文祖仓颉圣灵。
仓颉庙占地17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内南北长140余米,东西宽约为48米。庙东侧为史官乡至孙家山的公路,西边为一条宽10米,深约2米的沟壑。
今之仓颉庙,高垣厚墙,格局完整。仓颉庙的建筑,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殿内原供泥胎粉身的仓颉像,四目灵光,有“雕塑史上一杰作”之誉,可惜“文革”时被毁。1991年民间聚资重塑。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仓颉墓,圆锥形,围以六角形砖砌花墙。登于墓顶四望,不远处的黄帝陵使人肃穆,一种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墓园围墙北端有民国时修建的窑洞一排十余孔。庙内现存建筑的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的三门,它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紧贴三门建有两座戏楼,这在中国为数众多的祠庙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庙院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仓颉庙里有48棵古柏树,树龄均已上了千年。仓颉庙古柏是我国三大古柏群之一,这里的古柏论起年龄来,可比山东曲阜孔庙、黄帝陵的古柏都长寿,居我国三大古柏群之首。48珠古柏都有漂亮的名字和动人的传说。以年龄最大的仓颉手植柏“奎星点元”为首,从庙门口的“惊贼柏”,西北角围墙外的“不进柏”,到庙里面的喜鹊柏、柏抱槐、青龙柏、白虎柏、猴头柏、蛇身柏、凤鸣柏、孔雀开屏、二龙戏珠、干枝梅、宝莲灯等,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在位起讫:前4637—前4596年。
生卒年:前4666—前4596年。
出生地:衙邑(今陕西渭南市白水县东南)。
立都:阳武(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东南)(另陕西渭南市白水县北塬乡有个一阳武村)。
庙宇:史官乡(每年清明节有庙会,前后有十天)
年号:仓帝元年(甲辰,前4637)。
史皇氏仓颉,男,姓风,(一说姓侯冈),名颉,因其称帝时号仓帝,故而又称仓颉。为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史皇仓颉氏政权的首任帝。
仓颉生于炎帝神农氏政权帝承二十六年(乙亥,前4666年),他的父系为伏羲氏,母系为史皇氏。仓颉的母亲是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领,名侯冈,其祖为伏羲女娲后裔,其先祖为燧人葊兹氏。
史皇氏侯冈感天地之灵气,生仓颉于洛水衙邑(今陕西渭南市白水县东南)。仓颉从小聪明好学,母亲对他十分疼爱,百般呵护。
史书上说:“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通鉴外纪》)
又说:“史皇(仓颉的别称)产而能书”(《北堂书钞》卷七引《随巢子》)。
史书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仓颉是天生的神童,他生而知之,所以才发明了文字。
其实,这只是古人对仓颉的一种盲目崇拜,又经历代文人和史学家炒作,仓颉便成了中国文字发明的始祖。实际上中国的文字史早在仓颉以前数千年就已经诞生了。
在遥远的上古原始社会时代,人类的祖先和其它动物一样没有语言。相互间交流只是靠手和身体的动作来表示。人类最早的语言是单音叹词,如“咦”、“呀”、“哇”、“哈”等,继而发展成双音词,后来又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和发展,到有巢氏时代的后期(距今约10万年)才有了人类的初级语言。
到了燧人氏时代,人类的语言已经相当丰富。但是这时候还没有文字,如果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需要记住,只能用摆放石块的方法来记事,我们称它为“堆石记事”。堆石记事的方法是以石块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这种方法既麻烦又不便于管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坏。后来,燧人葊兹氏的织女发明了搓绳技术,继而又发明了“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织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由于“结绳记事”更方便,更易于保存,从而取代了“堆石记事”。
燧人氏晚期(约公元前一万年),燧人氏发明了最早的“符号文字”。
符号文字最初主要由“○”、“△”、“米”三个符号构成,它的发明源于“结绳记事”的大结和小结,最初有人嫌结绳记事麻烦,便把结绳记事的“结”用符号刻在石头上,大结用“○”来表示,小结用“△”来表示,重叠结用“米”来表示。人们发现用这种方法记事比结绳记事更高明,它避免了“结绳记事”容易被烧毁和腐烂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保存。于是人们逐渐改用“符号刻记”来代替“结绳记事”,并且陆续发明了数十种不同的符号来代替不同的事物,这种符号就是我国远古时代最初的文字。
远古符号文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约五千余年,远古早期的文化记录基本上都是用符号文字记录下来的。远古时代有专门记录历史的职官,如上柱史、大典氏、少典氏,这些职官都是在黄帝政权以前。可见,中国的文明历史并非如司马迁所说的始于黄帝,司马迁是继承了孔子的“大一统”观念,人为地改造了中国历史。
符号文字虽然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但它属于密码性质的文字,只能在少数人中间流传,局外人根本无法破译,因此很难普及。于是民间便发明了图画文字,用简单的画面来表现具体事物,如画一个山形代表“山”,画几个水波代表“水”,画一个圆形代表“太阳”,画半个圆代表“月亮”等等,这种文字不用专门的学习和记忆便可掌握,深受大众欢迎。
仓颉的功绩就在于,他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史书上说:“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黄氏逸书考》辑《春秋元命苞》)。
古文《河图玉版》也载文说:“仓颉为帝南巡,蹬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洛汭在今洛阳市洛宁县境内,今洛宁县兴华乡西北仍留有仓颉造字台,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帝而建造。
关于“河图、洛书”,古史记载很多,其中大部分为夏、商、周历代开国君王假借天命托古而伪造。仓颉所见之洛书应该是燧人葊兹氏所创造的原始洛书。其书完全由上古文字符号“○”、“●”构成。“○”代表天,为阳;“●”代表地,为阴。该书以简单的符号熔天文、地理、数学、玄学为一体,内涵丰富,高深莫测。
仓颉是一位极聪明的人,他根据洛书上的符号文字进行深入研究,吸纳从民间搜集来的部分图画文字,从而创立了独特的象形文字,并以象形文字做为本族的正统文字。炎帝神农氏的四任帝姜明听说后十分恼火,认为他违逆祖宗大逆不道,便派军队征讨。仓颉不服,亲率本族迎战,击败了炎帝神农氏的军队。仓颉继而率族众反击,一路东征,攻占了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今豫北地区),旋即以阳武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以甲辰年(前4637)为仓帝元年。
仓颉三十岁称帝,在位执政四十二年,卒于仓颉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岁。死后遗体葬在濮地(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梁村西北),尊号仓帝。
仓颉死后又传了四任帝:二任帝仓颉二世,在位执政虚记十年(公元前4596——前4587年);三任帝仓颉三世,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公元前4587——前4568年);四任帝仓颉四世,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三年(公元前4568——前4546年);五任帝仓颉五世,在位执政虚记十九年(公元前4546——前4528年)。
炎帝神农氏榆罔十二年(癸巳,前4582),北方的轩辕氏入侵仓颉氏的统治区域,仓颉五世被击败,率族人投降了轩辕氏。旋即去帝号,答应每年向轩辕氏进献粮食和财物。
轩辕氏建立黄帝政权后,封仓颉氏的后人为典史官,负责记录和整理历史典籍。
仓颉与陕西白水信仰民俗
在中华民族光灿夺目的历史画卷里,仓颉是一位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人物,无论从神话学,民族学或民俗学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圣者,史称“龙颜四目”,“声有睿德”(见《论衡》,《吕氏春秋》),其赫赫卓著的功绩在于“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这个人类“秘密武器”的创造《弄得“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创举。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化神,他的故乡陕西白水县人民至今崇呼为“仓圣”,留下了永久的纪念。白水人民对仓颉的信仰,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敬惜字纸。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字纸是带有仓颉圣灵的神物。一小片字纸,不管多么破烂无用,绝不乱扔,也不用来揩擦污物,而是收藏起来,装入干净的瓷瓮之中。等积累多了,于晴天无风之日,洗净手脸,取出来携到荒郊野外,焚香叩头,点火化焚,用净物将灰包裹,埋于地下,或弃灰与河水中,名为“清水祭”,取意万古长流。谁要不这么办,那就成了对仓圣不尊的造孽行为,人人都会指责。严重者,全族对其惩罚。小孩因不懂而有违此忌时,家长一面大加教训,同时又忙烧香叩头许愿求仓圣爷饶恕。敬惜字纸对学生要求更严。学生于每早上学前必要洗净手脸,脏手不能摸书提笔。推及学校,每校都有化纸炉,化都的纸灰必埋于净土之中。直到现在,儿童上学时必须洗净手脸。
入学拜圣。在白水,孩子到了上学念书的年龄,父母给孩子洗净手脸,穿上新衣长袍,戴顶礼帽,持香纸贡物,到仓颉庙内给仓圣爷烧香,祈求仓圣爷保佑,让孩子读书长进,步步高升。之后,大人带孩子到寝殿东廊的神碑(仓圣碑),抱孩子用手抚摸碑顶。据说,这样日后便能心能手巧,读书时过目不忘,写的字龙飞凤舞。读书人不论何时进庙,都要到碑上磨一磨手,谷雨庙会时尤其。此碑于1971年运往西安碑林,光滑的顶端即是白水人手磨的结果。
枕书辟邪。字能辟邪除病,这是过去白水人的普遍说法。认为谁要中了邪魔,就让枕书睡觉,说是邪魔害怕字书,用以驱除,病就会好。推而广之,枕头上绣字,就成了一种风俗。尤其是结婚用的枕头,字绣得如何,成了人们对新媳妇手艺品评的一个内容。现在的年轻人虽不信枕书辟邪之说,却对枕头上的绣字仍很讲究。
写字治病。仓圣庙内有两棵古柏,从仓颉座像向外看,好象两个卫士,左叫“青龙柏”右叫“白虎柏”。据说这青龙白虎,忠于职守,曾杀败过无数邪魔的来犯。因此,附近的人们一旦身上起了“风疹”或者患了什么病,就在前心写上“青龙”,后心写上“白虎”,借此除邪治病。此习流传陕西各地,至今仍广泛的保留。
吃住不忘仓圣。白水人早晚喜欢喝红豆稀饭,认为这种习惯来源于仓颉。据说仓颉特别爱喝这种稀饭,他在深沟造字时,母亲早晚给他送这种饭。有一次,他正在吃饭时猛然想起一个字的造法,想着想着,竟把吃饭忘了,饭洒了一地。红豆落地后,变成了红色礓石。名叫红豆礓。这就是白水洛河以北仓颉家乡和仓圣庙附近为什么会有红色礓石的来历,也是白水人对吃红豆稀饭的一种解释。
白水洛河以北的人喜欢住窑洞。窑洞冬暖夏凉,省料省钱。但由于习惯,即使有了大房,也不愿住,只是放置杂物。姑娘找对象,讲究谁家有砖窑面子的一院庄子。住窑洞的讲究,据说也是从仓圣爷当年传先来的。有些后生晚辈在外跑了几年,回到家里想盖房子改变住宿条件,老辈人便坚持阻拦,说是仓圣爷留下的传统,谁也不能忘本去改变它。
儿童礼俗及其他崇敬禁忌。孩子周岁,“抓岁”习俗各地皆有。白水独有仓圣相联系,届时,家长备好书、笔、刀等物。书名“仓颉书”,刀名“将军剑”。等宾客到齐入席,抱孩子取玩三样东西。孩子若先抓到书,预兆长大后文运畅盛,若先抓到笔,预兆长大后知书达礼,若先抓到刀,预兆将成为武将,若一次抓到两样,谓为奇才。
仓圣庙内的仓颉塑像,泥胎粉身,面丰体大,四木灵光,慈善祥和,身着百样树叶缀成的衣裳,古朴典雅,乡民谓为“百叶衣”。见衣思古,缅怀仓圣当年创业的艰难。村妇仿此,生下孩子,向百家求碎布,连缀缝成“百家衣”,等孩子百天穿在身上,以示仓颉遗风。祈求仓圣保佑,长大成器,为百家办事出力。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4个人,虞舜、仓颉、项羽、李煜。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著名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而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了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恳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但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时,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仓颉,史皇氏,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收藏*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生于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另一说山西临汾人)。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
建于汉代的仓颉庙内有一块《仓圣鸟迹书碑》,黑色的石头上刻着28个古怪的符号,相传这就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这些鸟迹书由小的图形和画面组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1984年,上海书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将它们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仓颉庙,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到黄帝时代。仓颉庙高垣厚墙,格局完整。仓颉庙的建筑,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庙院内古柏参天,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相传当初仓颉也用结绳记事,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曾造成黄帝同炎帝一次谈判的失利。为此仓颉深感愧疚,遂辞官出游,遍访智者,寻求记事的好方法。几年之后,他返归故里,独居村西深沟之中,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揭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陕西白水仓颉庙前殿共四间,紧贴两边有小耳房各一间,硬山结构。前殿现存有汉、魏、宋、明、清各个时代的碑石。有仓颉颂碑,有仓颉文字碑,有翻修仓颉庙碑,有和仓颉庙有关的记事碑等。这些碑石都是仓颉庙可靠的历史记载。其中汉《仓颉庙碑》、苻秦《广武将军碑》、清《仓圣鸟迹书碑》、《大宋仓公碑》、唐《仓公碑》、魏《孔子弟子题名碑》等都是碑石史上的名碑。
仓颉庙的碑石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书法艺术、文物价值上,都是仓颉庙古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经了各朝各代,不但从中可以看出碑碣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一部完整的仓颉庙史。其中的《仓颉庙碑》在全国也算得上最早的碑石,《广武将军碑》为苻秦唯一的一块石碑,碑文为隶书,且隶中有楷,亦含有乡草野味,难怪从宋代的赵明诚到近代的康有为、于右任都为之书法而倾倒。
清乾隆《仓圣鸟迹书碑》是白水知县梁善长,将仓颉所造文字遗存的二十八个字摹制而成。据史料载:“仓颉造书两卷,隋乱时失于兵火,现存只有二十八字”。这二十八字在宋时被破译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二十八个字的本身已含汉字构成法中的象形、会意等,如其中的“列、气、明、尊”等都含有这两种构字法,还有一些字与甲骨文相同。碑上二十八字表面上各互不相关,但经仔细研究,却记载了黄帝时的一段历史,由五行八卦说分析:东为甲乙木,中央戊已土,据《史记·五帝本记》载,炎帝有圣德,以火德王,黄帝有土德之瑞,土为黄色,所以称为黄帝,居于涿鹿,位于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黄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记述炎黄二帝同为部落首领,他们的所做所为均是天下各个小部落的楷模。“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记述了黄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乱,天下重新恢复安宁,百姓安居乐业,黄帝又成为天下部落首领。另外,在山门、前殿、中殿、寝殿,分别悬挂着由于佑任、邱星、谢德萍等提写而精心制做的匾额,以敬仰文祖仓颉圣灵。
仓颉庙占地17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内南北长140余米,东西宽约为48米。庙东侧为史官乡至孙家山的公路,西边为一条宽10米,深约2米的沟壑。
今之仓颉庙,高垣厚墙,格局完整。仓颉庙的建筑,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殿内原供泥胎粉身的仓颉像,四目灵光,有“雕塑史上一杰作”之誉,可惜“文革”时被毁。1991年民间聚资重塑。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仓颉墓,圆锥形,围以六角形砖砌花墙。登于墓顶四望,不远处的黄帝陵使人肃穆,一种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墓园围墙北端有民国时修建的窑洞一排十余孔。庙内现存建筑的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的三门,它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紧贴三门建有两座戏楼,这在中国为数众多的祠庙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庙院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仓颉庙里有48棵古柏树,树龄均已上了千年。仓颉庙古柏是我国三大古柏群之一,这里的古柏论起年龄来,可比山东曲阜孔庙、黄帝陵的古柏都长寿,居我国三大古柏群之首。48珠古柏都有漂亮的名字和动人的传说。以年龄最大的仓颉手植柏“奎星点元”为首,从庙门口的“惊贼柏”,西北角围墙外的“不进柏”,到庙里面的喜鹊柏、柏抱槐、青龙柏、白虎柏、猴头柏、蛇身柏、凤鸣柏、孔雀开屏、二龙戏珠、干枝梅、宝莲灯等,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在位起讫:前4637—前4596年。
生卒年:前4666—前4596年。
出生地:衙邑(今陕西渭南市白水县东南)。
立都:阳武(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东南)(另陕西渭南市白水县北塬乡有个一阳武村)。
庙宇:史官乡(每年清明节有庙会,前后有十天)
年号:仓帝元年(甲辰,前4637)。
史皇氏仓颉,男,姓风,(一说姓侯冈),名颉,因其称帝时号仓帝,故而又称仓颉。为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史皇仓颉氏政权的首任帝。
仓颉生于炎帝神农氏政权帝承二十六年(乙亥,前4666年),他的父系为伏羲氏,母系为史皇氏。仓颉的母亲是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领,名侯冈,其祖为伏羲女娲后裔,其先祖为燧人葊兹氏。
史皇氏侯冈感天地之灵气,生仓颉于洛水衙邑(今陕西渭南市白水县东南)。仓颉从小聪明好学,母亲对他十分疼爱,百般呵护。
史书上说:“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通鉴外纪》)
又说:“史皇(仓颉的别称)产而能书”(《北堂书钞》卷七引《随巢子》)。
史书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仓颉是天生的神童,他生而知之,所以才发明了文字。
其实,这只是古人对仓颉的一种盲目崇拜,又经历代文人和史学家炒作,仓颉便成了中国文字发明的始祖。实际上中国的文字史早在仓颉以前数千年就已经诞生了。
在遥远的上古原始社会时代,人类的祖先和其它动物一样没有语言。相互间交流只是靠手和身体的动作来表示。人类最早的语言是单音叹词,如“咦”、“呀”、“哇”、“哈”等,继而发展成双音词,后来又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和发展,到有巢氏时代的后期(距今约10万年)才有了人类的初级语言。
到了燧人氏时代,人类的语言已经相当丰富。但是这时候还没有文字,如果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需要记住,只能用摆放石块的方法来记事,我们称它为“堆石记事”。堆石记事的方法是以石块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这种方法既麻烦又不便于管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坏。后来,燧人葊兹氏的织女发明了搓绳技术,继而又发明了“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织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由于“结绳记事”更方便,更易于保存,从而取代了“堆石记事”。
燧人氏晚期(约公元前一万年),燧人氏发明了最早的“符号文字”。
符号文字最初主要由“○”、“△”、“米”三个符号构成,它的发明源于“结绳记事”的大结和小结,最初有人嫌结绳记事麻烦,便把结绳记事的“结”用符号刻在石头上,大结用“○”来表示,小结用“△”来表示,重叠结用“米”来表示。人们发现用这种方法记事比结绳记事更高明,它避免了“结绳记事”容易被烧毁和腐烂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保存。于是人们逐渐改用“符号刻记”来代替“结绳记事”,并且陆续发明了数十种不同的符号来代替不同的事物,这种符号就是我国远古时代最初的文字。
远古符号文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约五千余年,远古早期的文化记录基本上都是用符号文字记录下来的。远古时代有专门记录历史的职官,如上柱史、大典氏、少典氏,这些职官都是在黄帝政权以前。可见,中国的文明历史并非如司马迁所说的始于黄帝,司马迁是继承了孔子的“大一统”观念,人为地改造了中国历史。
符号文字虽然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但它属于密码性质的文字,只能在少数人中间流传,局外人根本无法破译,因此很难普及。于是民间便发明了图画文字,用简单的画面来表现具体事物,如画一个山形代表“山”,画几个水波代表“水”,画一个圆形代表“太阳”,画半个圆代表“月亮”等等,这种文字不用专门的学习和记忆便可掌握,深受大众欢迎。
仓颉的功绩就在于,他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史书上说:“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黄氏逸书考》辑《春秋元命苞》)。
古文《河图玉版》也载文说:“仓颉为帝南巡,蹬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洛汭在今洛阳市洛宁县境内,今洛宁县兴华乡西北仍留有仓颉造字台,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帝而建造。
关于“河图、洛书”,古史记载很多,其中大部分为夏、商、周历代开国君王假借天命托古而伪造。仓颉所见之洛书应该是燧人葊兹氏所创造的原始洛书。其书完全由上古文字符号“○”、“●”构成。“○”代表天,为阳;“●”代表地,为阴。该书以简单的符号熔天文、地理、数学、玄学为一体,内涵丰富,高深莫测。
仓颉是一位极聪明的人,他根据洛书上的符号文字进行深入研究,吸纳从民间搜集来的部分图画文字,从而创立了独特的象形文字,并以象形文字做为本族的正统文字。炎帝神农氏的四任帝姜明听说后十分恼火,认为他违逆祖宗大逆不道,便派军队征讨。仓颉不服,亲率本族迎战,击败了炎帝神农氏的军队。仓颉继而率族众反击,一路东征,攻占了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今豫北地区),旋即以阳武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以甲辰年(前4637)为仓帝元年。
仓颉三十岁称帝,在位执政四十二年,卒于仓颉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岁。死后遗体葬在濮地(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梁村西北),尊号仓帝。
仓颉死后又传了四任帝:二任帝仓颉二世,在位执政虚记十年(公元前4596——前4587年);三任帝仓颉三世,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公元前4587——前4568年);四任帝仓颉四世,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三年(公元前4568——前4546年);五任帝仓颉五世,在位执政虚记十九年(公元前4546——前4528年)。
炎帝神农氏榆罔十二年(癸巳,前4582),北方的轩辕氏入侵仓颉氏的统治区域,仓颉五世被击败,率族人投降了轩辕氏。旋即去帝号,答应每年向轩辕氏进献粮食和财物。
轩辕氏建立黄帝政权后,封仓颉氏的后人为典史官,负责记录和整理历史典籍。
仓颉与陕西白水信仰民俗
在中华民族光灿夺目的历史画卷里,仓颉是一位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人物,无论从神话学,民族学或民俗学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圣者,史称“龙颜四目”,“声有睿德”(见《论衡》,《吕氏春秋》),其赫赫卓著的功绩在于“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这个人类“秘密武器”的创造《弄得“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创举。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化神,他的故乡陕西白水县人民至今崇呼为“仓圣”,留下了永久的纪念。白水人民对仓颉的信仰,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敬惜字纸。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字纸是带有仓颉圣灵的神物。一小片字纸,不管多么破烂无用,绝不乱扔,也不用来揩擦污物,而是收藏起来,装入干净的瓷瓮之中。等积累多了,于晴天无风之日,洗净手脸,取出来携到荒郊野外,焚香叩头,点火化焚,用净物将灰包裹,埋于地下,或弃灰与河水中,名为“清水祭”,取意万古长流。谁要不这么办,那就成了对仓圣不尊的造孽行为,人人都会指责。严重者,全族对其惩罚。小孩因不懂而有违此忌时,家长一面大加教训,同时又忙烧香叩头许愿求仓圣爷饶恕。敬惜字纸对学生要求更严。学生于每早上学前必要洗净手脸,脏手不能摸书提笔。推及学校,每校都有化纸炉,化都的纸灰必埋于净土之中。直到现在,儿童上学时必须洗净手脸。
入学拜圣。在白水,孩子到了上学念书的年龄,父母给孩子洗净手脸,穿上新衣长袍,戴顶礼帽,持香纸贡物,到仓颉庙内给仓圣爷烧香,祈求仓圣爷保佑,让孩子读书长进,步步高升。之后,大人带孩子到寝殿东廊的神碑(仓圣碑),抱孩子用手抚摸碑顶。据说,这样日后便能心能手巧,读书时过目不忘,写的字龙飞凤舞。读书人不论何时进庙,都要到碑上磨一磨手,谷雨庙会时尤其。此碑于1971年运往西安碑林,光滑的顶端即是白水人手磨的结果。
枕书辟邪。字能辟邪除病,这是过去白水人的普遍说法。认为谁要中了邪魔,就让枕书睡觉,说是邪魔害怕字书,用以驱除,病就会好。推而广之,枕头上绣字,就成了一种风俗。尤其是结婚用的枕头,字绣得如何,成了人们对新媳妇手艺品评的一个内容。现在的年轻人虽不信枕书辟邪之说,却对枕头上的绣字仍很讲究。
写字治病。仓圣庙内有两棵古柏,从仓颉座像向外看,好象两个卫士,左叫“青龙柏”右叫“白虎柏”。据说这青龙白虎,忠于职守,曾杀败过无数邪魔的来犯。因此,附近的人们一旦身上起了“风疹”或者患了什么病,就在前心写上“青龙”,后心写上“白虎”,借此除邪治病。此习流传陕西各地,至今仍广泛的保留。
吃住不忘仓圣。白水人早晚喜欢喝红豆稀饭,认为这种习惯来源于仓颉。据说仓颉特别爱喝这种稀饭,他在深沟造字时,母亲早晚给他送这种饭。有一次,他正在吃饭时猛然想起一个字的造法,想着想着,竟把吃饭忘了,饭洒了一地。红豆落地后,变成了红色礓石。名叫红豆礓。这就是白水洛河以北仓颉家乡和仓圣庙附近为什么会有红色礓石的来历,也是白水人对吃红豆稀饭的一种解释。
白水洛河以北的人喜欢住窑洞。窑洞冬暖夏凉,省料省钱。但由于习惯,即使有了大房,也不愿住,只是放置杂物。姑娘找对象,讲究谁家有砖窑面子的一院庄子。住窑洞的讲究,据说也是从仓圣爷当年传先来的。有些后生晚辈在外跑了几年,回到家里想盖房子改变住宿条件,老辈人便坚持阻拦,说是仓圣爷留下的传统,谁也不能忘本去改变它。
儿童礼俗及其他崇敬禁忌。孩子周岁,“抓岁”习俗各地皆有。白水独有仓圣相联系,届时,家长备好书、笔、刀等物。书名“仓颉书”,刀名“将军剑”。等宾客到齐入席,抱孩子取玩三样东西。孩子若先抓到书,预兆长大后文运畅盛,若先抓到笔,预兆长大后知书达礼,若先抓到刀,预兆将成为武将,若一次抓到两样,谓为奇才。
仓圣庙内的仓颉塑像,泥胎粉身,面丰体大,四木灵光,慈善祥和,身着百样树叶缀成的衣裳,古朴典雅,乡民谓为“百叶衣”。见衣思古,缅怀仓圣当年创业的艰难。村妇仿此,生下孩子,向百家求碎布,连缀缝成“百家衣”,等孩子百天穿在身上,以示仓颉遗风。祈求仓圣保佑,长大成器,为百家办事出力。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4个人,虞舜、仓颉、项羽、李煜。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著名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而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了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恳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但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时,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