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河水静静地流淌。清澈的河水映着蓝天、白云、飞鸟,夹岸胡杨沿着河水清澈的走向划过一道壮丽的风景。这里本应有村庄、农舍和牛羊,然而,着眼处是棉田、沙滩、高墙、电网……监狱就座落在河岸。
装饰一新的楼房,宽适的监舍,桌椅明净的教室;花池,蓝球场;洁白的床单,棱角分明的被子,井然有序的洗盥用具;广播、有线电视、图书室、多功能厅,改变了我对监狱的最初印象。
这里是兴趣小组活动室。
说话的是王管教,他对书画艺术颇有见解。
“这位就是监区的‘高更’,他叫P。”他介绍说。
P不画葵花。他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如:米开朗基罗的《婆罗浮雕》、《最后的审判》。他把抽象思维和现实主义融在了一起,那对道德与罪恶的审美与批判;那带有悲怆、热烈、骚动而不安的艺术情结,无不表达出一个失悔者对昨日的唾弃和对明天的向往。
他画《棉花·棉花》。“棉花一朵一朵的白,带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听我这样说,他眼里噙满了泪。
“是啊,母亲是伟大的!凡是美好的,我都会想起母亲。”
P的母亲二十四岁守寡。不是母亲长得丑,难嫁人,而是母亲幼年时父母离异,外婆“带犊子”嫁人,小时候母亲受了不少委屈,他不想让儿子也重蹈自己的覆辙。
P上高中那年,死了婆娘的村长看上了他的母亲,但他的母亲看不上村长。一天,P从学校回家,推开虚掩的门,看到村长正用胳膊勒着母亲的脖子,撕扯她的衣服,红了眼的P从门后操起一把铁锹,朝村长一下一下地劈。村长死了。
学校老师说:“P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法官说:“法律不同情犯罪,他具备完全刑事责任。”P被判了二十年。
母亲从此住进了精神病院。
未走出学校的门,走进监狱的门,P没有太多的怨言。
监狱为他构筑了一个走向艺术的平台。走进兴趣小组,P在警官深情的注目里,画了一幅《沉重的枷锁》。
P说:“他要用手中的笔叩问灵魂,悔悟人生,像西莫的《岸》,或斯诺特的《呼唤烈火》。但不是,他要画出内心的独白,叫《诞生》,或叫《第二次回归》。不,什么都不叫,就叫《路在脚下》。他要告诉世人,‘死亡之海’有一片葱茏的绿洲,一条草木青青的路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失落的灵魂”。
服刑一年后,P才知道母亲住进了精神病院。但母亲已不知道了在遥远的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漠,还有一个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儿子。她什么都不记得了,唯一不忘的就是将几件小孩子穿过的衣服,洗了,晒;晒了,又洗。除此,她没有别的事可做了,也没有了忧伤和痛苦。最可怜的是外婆,八十多岁了,整天还在家和精神病院之间穿梭行走。
舅舅探监时,P画了一幅《心音》,他想用赤子之情跳跃的笔触唤醒失常的母亲。那铁红、钴蓝、深绿……,浓重的色彩,守望与期待的纠结让所有看到画的人,无不感到内心的震撼、心动而不安。
离开了飘浮着花香和青春气息的学校,走进监狱这所大学,他成熟了不少。他从不缺少信念,甚至想出监后举办个人画展。——苦心探讨人性与道德。
也许,只有苦难才能与艺术匹配,并驾齐驱。看过了世面上太多的风情画,我觉得那些人浮于世的画因缺少深刻而无法触及灵魂深处最柔弱的部分。
——而P的画给人一种内心补白的感觉。
“我们曾走过一段弯路,只有踏踏实实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说话的Z和他的石刻一样朴素。他还有余刑六个月,一米八的个头,斯斯文文的,看上去挺精明,要不是着一身囚服,我真的不敢相信他是一个正在服刑的犯人。
和P不一样,Z显得沉稳而健谈。他特别欣赏P的画,“他的笔调和色彩里有一种无法表述的语言。”他和P说好了,准备带几幅出去。
豫西南阳不仅是古老的文化名城,也是玉石之乡,人文之风濡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改革的大潮拓展了人生舞台的空间。
不甘心当配角,于是Z就当上了主角。当千千万万的农村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他已坐在了南阳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位置上,凭着闪光的“金”字招牌,干起了“指空卖空”的勾当。
社会有社会的潜规则,一旦碰撞就会给个体造成致命的硬伤。当Z正在掂量着从南洋汇来的汇票时,一副锃亮的手铐摆在了他的面前
你欺骗了生活,生活也会欺骗你。注定要用青春偿还债务,Z已在狱中整整度过了十二年。
“往事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啊!”从村长到乡长,在基层干了一辈子的父亲,听到儿子判刑,一气之下旧病复发,瘫倒在床。“在天愿作比冀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妻子也改嫁他人,当年那个温馨的家从此失去了欢笑。
母亲每年都寄来包裹,装着大大小小的各色石头。
《翔鸟》、《圆梦大墙》、《浴魂》、《永不消失的青春》,Z用手中的刻刀诠释着人生的自我。
不敢妄言,他的雕刻手艺是否功到玉成,但他雕刻的《狮·牛》,无意间让我想起了那些时间久远而又渐已忘怀的东西。
Z的作品成了馈赠归正人员的最好礼品。
大墙艺术节,他轻松摘取了一、二等奖。
Z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很快就要走了,他走上了一条通往未来之路。
实际上,Z已向兴趣小组的成员赠送了印章,但U想再要一颗,让他用“飞白书”把所有成员的名字都镌上,背部狮子缕空。
家住贵州,从小做梦都想上大学飞出大山的U,一直都是班上的学习尖子。那年,他考上了县重点中学。不久,迷上了网吧,可家里无法支付他上网的费用。
**的车轮冲击着理智。一天从网吧出来,天空飘着雨,他趁着天黑抢了一个女孩子的项链。很长一段时间他不敢出手,也不敢白天走出校门,他怕被人认出来,但最终只是虚惊一场。
原来占有财富这么简单,他胆子越来越大了,目光盯着女性美丽的脖子。结果可想而知,他最终被送进了少管所。
有人说:“少管所最能改变一个人的禀性。”但他仍按捺不住青春的骚动,与人打架致人非命,判了个无期。
他感到无望,“看来,我真要把牢底坐穿了。”入狱不到半年,他先后被禁闭三次,背上三个警告以上处分,成了不折不扣的抗改分子。不久,他被调疆改造。
怎么也没想到,荒凉的大漠也会有春色。管教说:“去兴趣小组吧,那里充满阳光和希望!”
于是,他抱着吉它走了进去。
帮助和拯救一个人是快乐的,教导员和他结成了“帮教对子”。他深知在相对枯燥的服刑生涯中,音乐和艺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情。
他手把手的教他合弦。
温暖来自内心,往事已不堪重提,《塞外飞雪》、《小阳春》,他开始用音乐洗涤斑驳如枯叶的灵魂。
“我想跟P学绘画,只是明年他就要走了,怕学不出个名堂。”U说。
多门手艺多条路,P认为Z的石刻最适用。——吃饭、穿衣、养家糊口。
——未来离他们很近。
咦,“唢呐王”咋没来?
来了,来了……说着,一个黝黑的汉子站在了我的面前。显然他有点拘谨。
十岁辍学,离家“登大轮”,十四岁拜倒在徐州帮“王三千”门下,人送绰号“萧太岁”的E,可谓“五毒”俱全。
他崇拜风。惊险、刺激、来去自如、无拘无束的生活。那年,他喜欢上了十六岁的小表妹,可姨父姨母坚决不同意。结果他带领一帮兄弟,光天化日闯进了县中学,打伤教师,抢走了小表妹。“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最终未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服刑改造,毕竟劳动是主体之一,可他过不了劳动关。他甚至羡慕那些光着膀子推车,打埂子的犯人。但他不能,自小从没摸过镢头、锄头的他手一沾硬物就起泡,皮肤在太阳下一晒就红肿,一层层地脱皮。
迷茫、痛苦、悔恨交织,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管教的一席话打开了他心中的枷锁:“要面对现实,挑战自我。劳动只是一个方面,改造是全方位的。”
他报名参加了兴趣小组。
父亲是县剧团的唢呐手。小时候他跟着父亲学过唢呐,站在烟水蒙蒙的秦淮河岸边,吹《丰收乐》、《合家欢》、《少年拉维》。
但那已成为过去了,过去的已不再属于自己。他要把昆仑山的情结融入这唢呐,吹出大墙人员的心声。
春节联欢,他把P的绘画“路在脚下”编成了曲目。一曲唢呐独奏,台上台下一片欢腾,雷鸣般的掌声过后,大家齐呼“E,再来一曲,来一曲……”
路在脚下,多么朴实的声音啊!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一串一串的足迹才有了路。这又何尝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因为失去的太多,所以更珍惜脚下的路,这大概是他们最本质的愿望了吧?
Z说,他本想把兴趣小组的名字改一改,叫“监区文化中心”或“艺术之家”,但大家都不同意。这名字是管教起的。
他的刑期不长了,他说他留恋这段时光。
人总是要走的,就像河,湍急或低洄、辽阔或逼窄都是途经的一个过程。
对于出监后的谋生,他们从不缺乏信心。
走进兴趣小组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似乎都明白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管教说:监狱正准备扩大兴趣小组的活动范围,也已向监狱管理局建议推广。
“社会的大门是敝开的,立足脚下,面向未来。”这是监狱政委的题词。
走出兴趣小组活动室,全体成员列队送行。E吹奏着欢送曲。
他们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回归的脚步踩着铿锵的旋律。
P说,下次再来我送你一幅画:昆仑山、大漠,胡杨,河,这里的一切让人无法忘怀。
是啊,浩瀚的大漠被斯文·赫定称之为“死亡之海”,而今,这里已是一片片绿洲……是大漠警官绿洲一样的深情呼唤着他们再生的脚步。
一条路,在脚下延伸。
装饰一新的楼房,宽适的监舍,桌椅明净的教室;花池,蓝球场;洁白的床单,棱角分明的被子,井然有序的洗盥用具;广播、有线电视、图书室、多功能厅,改变了我对监狱的最初印象。
这里是兴趣小组活动室。
说话的是王管教,他对书画艺术颇有见解。
“这位就是监区的‘高更’,他叫P。”他介绍说。
P不画葵花。他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如:米开朗基罗的《婆罗浮雕》、《最后的审判》。他把抽象思维和现实主义融在了一起,那对道德与罪恶的审美与批判;那带有悲怆、热烈、骚动而不安的艺术情结,无不表达出一个失悔者对昨日的唾弃和对明天的向往。
他画《棉花·棉花》。“棉花一朵一朵的白,带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听我这样说,他眼里噙满了泪。
“是啊,母亲是伟大的!凡是美好的,我都会想起母亲。”
P的母亲二十四岁守寡。不是母亲长得丑,难嫁人,而是母亲幼年时父母离异,外婆“带犊子”嫁人,小时候母亲受了不少委屈,他不想让儿子也重蹈自己的覆辙。
P上高中那年,死了婆娘的村长看上了他的母亲,但他的母亲看不上村长。一天,P从学校回家,推开虚掩的门,看到村长正用胳膊勒着母亲的脖子,撕扯她的衣服,红了眼的P从门后操起一把铁锹,朝村长一下一下地劈。村长死了。
学校老师说:“P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法官说:“法律不同情犯罪,他具备完全刑事责任。”P被判了二十年。
母亲从此住进了精神病院。
未走出学校的门,走进监狱的门,P没有太多的怨言。
监狱为他构筑了一个走向艺术的平台。走进兴趣小组,P在警官深情的注目里,画了一幅《沉重的枷锁》。
P说:“他要用手中的笔叩问灵魂,悔悟人生,像西莫的《岸》,或斯诺特的《呼唤烈火》。但不是,他要画出内心的独白,叫《诞生》,或叫《第二次回归》。不,什么都不叫,就叫《路在脚下》。他要告诉世人,‘死亡之海’有一片葱茏的绿洲,一条草木青青的路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失落的灵魂”。
服刑一年后,P才知道母亲住进了精神病院。但母亲已不知道了在遥远的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漠,还有一个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儿子。她什么都不记得了,唯一不忘的就是将几件小孩子穿过的衣服,洗了,晒;晒了,又洗。除此,她没有别的事可做了,也没有了忧伤和痛苦。最可怜的是外婆,八十多岁了,整天还在家和精神病院之间穿梭行走。
舅舅探监时,P画了一幅《心音》,他想用赤子之情跳跃的笔触唤醒失常的母亲。那铁红、钴蓝、深绿……,浓重的色彩,守望与期待的纠结让所有看到画的人,无不感到内心的震撼、心动而不安。
离开了飘浮着花香和青春气息的学校,走进监狱这所大学,他成熟了不少。他从不缺少信念,甚至想出监后举办个人画展。——苦心探讨人性与道德。
也许,只有苦难才能与艺术匹配,并驾齐驱。看过了世面上太多的风情画,我觉得那些人浮于世的画因缺少深刻而无法触及灵魂深处最柔弱的部分。
——而P的画给人一种内心补白的感觉。
“我们曾走过一段弯路,只有踏踏实实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说话的Z和他的石刻一样朴素。他还有余刑六个月,一米八的个头,斯斯文文的,看上去挺精明,要不是着一身囚服,我真的不敢相信他是一个正在服刑的犯人。
和P不一样,Z显得沉稳而健谈。他特别欣赏P的画,“他的笔调和色彩里有一种无法表述的语言。”他和P说好了,准备带几幅出去。
豫西南阳不仅是古老的文化名城,也是玉石之乡,人文之风濡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改革的大潮拓展了人生舞台的空间。
不甘心当配角,于是Z就当上了主角。当千千万万的农村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他已坐在了南阳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位置上,凭着闪光的“金”字招牌,干起了“指空卖空”的勾当。
社会有社会的潜规则,一旦碰撞就会给个体造成致命的硬伤。当Z正在掂量着从南洋汇来的汇票时,一副锃亮的手铐摆在了他的面前
你欺骗了生活,生活也会欺骗你。注定要用青春偿还债务,Z已在狱中整整度过了十二年。
“往事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啊!”从村长到乡长,在基层干了一辈子的父亲,听到儿子判刑,一气之下旧病复发,瘫倒在床。“在天愿作比冀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妻子也改嫁他人,当年那个温馨的家从此失去了欢笑。
母亲每年都寄来包裹,装着大大小小的各色石头。
《翔鸟》、《圆梦大墙》、《浴魂》、《永不消失的青春》,Z用手中的刻刀诠释着人生的自我。
不敢妄言,他的雕刻手艺是否功到玉成,但他雕刻的《狮·牛》,无意间让我想起了那些时间久远而又渐已忘怀的东西。
Z的作品成了馈赠归正人员的最好礼品。
大墙艺术节,他轻松摘取了一、二等奖。
Z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很快就要走了,他走上了一条通往未来之路。
实际上,Z已向兴趣小组的成员赠送了印章,但U想再要一颗,让他用“飞白书”把所有成员的名字都镌上,背部狮子缕空。
家住贵州,从小做梦都想上大学飞出大山的U,一直都是班上的学习尖子。那年,他考上了县重点中学。不久,迷上了网吧,可家里无法支付他上网的费用。
**的车轮冲击着理智。一天从网吧出来,天空飘着雨,他趁着天黑抢了一个女孩子的项链。很长一段时间他不敢出手,也不敢白天走出校门,他怕被人认出来,但最终只是虚惊一场。
原来占有财富这么简单,他胆子越来越大了,目光盯着女性美丽的脖子。结果可想而知,他最终被送进了少管所。
有人说:“少管所最能改变一个人的禀性。”但他仍按捺不住青春的骚动,与人打架致人非命,判了个无期。
他感到无望,“看来,我真要把牢底坐穿了。”入狱不到半年,他先后被禁闭三次,背上三个警告以上处分,成了不折不扣的抗改分子。不久,他被调疆改造。
怎么也没想到,荒凉的大漠也会有春色。管教说:“去兴趣小组吧,那里充满阳光和希望!”
于是,他抱着吉它走了进去。
帮助和拯救一个人是快乐的,教导员和他结成了“帮教对子”。他深知在相对枯燥的服刑生涯中,音乐和艺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情。
他手把手的教他合弦。
温暖来自内心,往事已不堪重提,《塞外飞雪》、《小阳春》,他开始用音乐洗涤斑驳如枯叶的灵魂。
“我想跟P学绘画,只是明年他就要走了,怕学不出个名堂。”U说。
多门手艺多条路,P认为Z的石刻最适用。——吃饭、穿衣、养家糊口。
——未来离他们很近。
咦,“唢呐王”咋没来?
来了,来了……说着,一个黝黑的汉子站在了我的面前。显然他有点拘谨。
十岁辍学,离家“登大轮”,十四岁拜倒在徐州帮“王三千”门下,人送绰号“萧太岁”的E,可谓“五毒”俱全。
他崇拜风。惊险、刺激、来去自如、无拘无束的生活。那年,他喜欢上了十六岁的小表妹,可姨父姨母坚决不同意。结果他带领一帮兄弟,光天化日闯进了县中学,打伤教师,抢走了小表妹。“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最终未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服刑改造,毕竟劳动是主体之一,可他过不了劳动关。他甚至羡慕那些光着膀子推车,打埂子的犯人。但他不能,自小从没摸过镢头、锄头的他手一沾硬物就起泡,皮肤在太阳下一晒就红肿,一层层地脱皮。
迷茫、痛苦、悔恨交织,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管教的一席话打开了他心中的枷锁:“要面对现实,挑战自我。劳动只是一个方面,改造是全方位的。”
他报名参加了兴趣小组。
父亲是县剧团的唢呐手。小时候他跟着父亲学过唢呐,站在烟水蒙蒙的秦淮河岸边,吹《丰收乐》、《合家欢》、《少年拉维》。
但那已成为过去了,过去的已不再属于自己。他要把昆仑山的情结融入这唢呐,吹出大墙人员的心声。
春节联欢,他把P的绘画“路在脚下”编成了曲目。一曲唢呐独奏,台上台下一片欢腾,雷鸣般的掌声过后,大家齐呼“E,再来一曲,来一曲……”
路在脚下,多么朴实的声音啊!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一串一串的足迹才有了路。这又何尝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因为失去的太多,所以更珍惜脚下的路,这大概是他们最本质的愿望了吧?
Z说,他本想把兴趣小组的名字改一改,叫“监区文化中心”或“艺术之家”,但大家都不同意。这名字是管教起的。
他的刑期不长了,他说他留恋这段时光。
人总是要走的,就像河,湍急或低洄、辽阔或逼窄都是途经的一个过程。
对于出监后的谋生,他们从不缺乏信心。
走进兴趣小组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似乎都明白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管教说:监狱正准备扩大兴趣小组的活动范围,也已向监狱管理局建议推广。
“社会的大门是敝开的,立足脚下,面向未来。”这是监狱政委的题词。
走出兴趣小组活动室,全体成员列队送行。E吹奏着欢送曲。
他们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回归的脚步踩着铿锵的旋律。
P说,下次再来我送你一幅画:昆仑山、大漠,胡杨,河,这里的一切让人无法忘怀。
是啊,浩瀚的大漠被斯文·赫定称之为“死亡之海”,而今,这里已是一片片绿洲……是大漠警官绿洲一样的深情呼唤着他们再生的脚步。
一条路,在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