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开始的地方o3
1997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中国要收回香港主权。这是一个伟人宣布的,他是在中国很广泛受尊敬的一代伟人。他得三起三落广简直是传奇,也广受传诵。他的存在让广受动荡的中国几代人心存安全感。大家也相信,这一年香港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但是,这一年的2月19号,全国的新闻都在报道着他老人家去世的消息。他老人家没有看到香港回归的,他也没有完成香港回归后到香港走走看看的愿望。
这一年彗星在夜空闪耀,血液里残留迷信的很多人都相信,这一年是动乱之年。没有邓老的中国是否能平安将香港收回,外国的实力是否会甘心放弃,都是全中国老百姓心里的疑问。
“看,那是扫把星,是可不祥的星,打着扫把,带着晦气,国家有要动乱了,国外的坏人又要来祸害咱们了。”饱经沧桑的祖母这一跟我讲。
7月1日,所有的电视台都播放着香港回归交接升国旗的的情景,江总书记主席带着中国的国家领导出现在现场,那一刻中国大地坚韧起来。幼小的我对国家大事不理解,但是看到那样的情景,我很有种很兴奋的感觉,比每周一在操场升国旗时候的感觉还强烈。
我真正开始结束那种懵懂是在三年级的时候,具体是在哪一天我已经没法回忆了,也许这是一段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这段潜移默化的过程有一个人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本来,做为学生,我是不应该将老师的名讳说出来的,但是一件事的生让回我改变了这种想法——他去世了。
就在前几天,他去世了,我是从父亲的电话里听到这个震惊的消息的。我很难过,深深的怀念他。
他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在中国数量庞大的乡村教师队伍里,他是很普通的一员,在我的世界里他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可以说是精神的导师。他的去世,让我感觉人是那么脆弱。而且那么虚无,一个人就这么消失了,一符号就这么消失了,过不了多长时间没有人会记得。我希望做点什么,帮他留住一些符号,作为尊敬,我把他的姓掠去,称他伦生老师。
伦生老师去世了,他得一生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其实,他得人生应该是不遂心愿的,他自己心里应该是这样想的。因为这样,所以他才这样嗜酒。我曾经有一次去过他家,是晚饭的时候,他的桌子上放着酒杯,酒瓶,后来我时常看到他拎着色拉油那样的大桶的散酒回家。可见,他是那么喜欢喝酒。
曾经听很多学校的老师聊过他,说他是一个很尽责的好老师,因为很多原因没能继续深造。那时候他当老师的时候也有机会考试深造。很多老师为了自己前途,不专心教书,学生被像放牧一样,一学期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而他不同,努力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这些禾苗。所以,他始终没有机会深造,没机会走出这个村办学校。
他很称职为一个乡村老师,可以说是一个优秀的乡村教师。
他很随和,上课没有什么架子,数学课讲得很细致入微。只是,我还是很调皮贪玩,上课心早已游走。有时候,我还和同学在课堂上说悄悄话。
他很生气,和班主任要求,将我的座位换到了前面,要求我好好听课。但是,我仍旧不努力。有时候,他回在黑板上出题,找学生上取演算。很多次,他都点名叫我上去,当然我会搞得乱七八糟。回来的时候,我的耳朵上会有很多的粉笔末的痕迹,耳提面命嘛。作业简直是乱七八糟,交上去他气得不轻。把我叫到办公室去,狠狠训斥了我一顿。罚我站,要我好好反省。
“怎么这么不用功啊!”他有些失望,“你这么聪明怎么就补用在功课上呢?”他显出很失望的神色。
那一次放学后,我在学校的花园里呆了很久。因为第一次,老师管我的学习。从上学得那一天棋,我喜欢学校,是因为我喜欢这里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里有很多花花草草,有大大地操场,有秋千,我可以尽情地跑来跑去。这里有很多和我同龄的孩子,我们可以做游戏,可以尽情地嬉戏。
上学与学习在我的眼里竟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是他让我知道,来学校是学习的,除了玩耍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老师肯定了我的价值,赞扬我很聪明。从此,学习有了动力。
从此,读书在我眼里成为了一种人生价值实现的体现。这是,从他那里潜移默化学来的,这种价值观影响了我的一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是我从来就不后悔。因为,我始终相信,读书就要抱着纯洁的出点,就像古代读书人一样,与名与利无关,否则会茫然无目的,甚至会误入歧途。
在他的引导下,我开始喜欢上了努力学习,特别是喜欢上了数学。上课我会很认真听讲,虽然下课后,我还是会很疯狂地和同学们做起游戏,玩得几近疯狂。那时候,书本的练习题最后一题是思考题,很难的那种,需要动脑筋认真地思考。我最喜欢这样的题目,因为全班只有我可以做出来。
现在我还记得有一题:一段一米长的木头,锯断一次需要3分钟,锯成3段,请问需要几分钟。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回答9分钟,只有我回答是6分钟。
“为什么?”他问我。
“因为,只要锯两次,木头就可以成为三段。”听到这些,他欣慰地笑了。现在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那时候,对于刚刚对这个世界有懵懂认识的我们确实很不简单。
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我数学考了满分。我听同学说,他再办公室很自豪地宣布的。
“你们尽可以来挑毛病,我敢说小楠的说这张数学卷子完全有资格被评为满分。”他有些春风得意。因为很多老师都不愿意给学生满分,因为在很多老师好奇地眼神下,毛病总会被找出来,扣几分,自然也就无法满分了。但是,我的成绩报告单上最后还是清楚地写着1oo分,也不知道有多少老师仔细地审视过这张卷子。
那一学期,我第一次拿到了奖状,我们学校的惯例是前三名有资格拿到奖状,我是以第一名的成绩。
1997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中国要收回香港主权。这是一个伟人宣布的,他是在中国很广泛受尊敬的一代伟人。他得三起三落广简直是传奇,也广受传诵。他的存在让广受动荡的中国几代人心存安全感。大家也相信,这一年香港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但是,这一年的2月19号,全国的新闻都在报道着他老人家去世的消息。他老人家没有看到香港回归的,他也没有完成香港回归后到香港走走看看的愿望。
这一年彗星在夜空闪耀,血液里残留迷信的很多人都相信,这一年是动乱之年。没有邓老的中国是否能平安将香港收回,外国的实力是否会甘心放弃,都是全中国老百姓心里的疑问。
“看,那是扫把星,是可不祥的星,打着扫把,带着晦气,国家有要动乱了,国外的坏人又要来祸害咱们了。”饱经沧桑的祖母这一跟我讲。
7月1日,所有的电视台都播放着香港回归交接升国旗的的情景,江总书记主席带着中国的国家领导出现在现场,那一刻中国大地坚韧起来。幼小的我对国家大事不理解,但是看到那样的情景,我很有种很兴奋的感觉,比每周一在操场升国旗时候的感觉还强烈。
我真正开始结束那种懵懂是在三年级的时候,具体是在哪一天我已经没法回忆了,也许这是一段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这段潜移默化的过程有一个人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本来,做为学生,我是不应该将老师的名讳说出来的,但是一件事的生让回我改变了这种想法——他去世了。
就在前几天,他去世了,我是从父亲的电话里听到这个震惊的消息的。我很难过,深深的怀念他。
他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在中国数量庞大的乡村教师队伍里,他是很普通的一员,在我的世界里他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可以说是精神的导师。他的去世,让我感觉人是那么脆弱。而且那么虚无,一个人就这么消失了,一符号就这么消失了,过不了多长时间没有人会记得。我希望做点什么,帮他留住一些符号,作为尊敬,我把他的姓掠去,称他伦生老师。
伦生老师去世了,他得一生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其实,他得人生应该是不遂心愿的,他自己心里应该是这样想的。因为这样,所以他才这样嗜酒。我曾经有一次去过他家,是晚饭的时候,他的桌子上放着酒杯,酒瓶,后来我时常看到他拎着色拉油那样的大桶的散酒回家。可见,他是那么喜欢喝酒。
曾经听很多学校的老师聊过他,说他是一个很尽责的好老师,因为很多原因没能继续深造。那时候他当老师的时候也有机会考试深造。很多老师为了自己前途,不专心教书,学生被像放牧一样,一学期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而他不同,努力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这些禾苗。所以,他始终没有机会深造,没机会走出这个村办学校。
他很称职为一个乡村老师,可以说是一个优秀的乡村教师。
他很随和,上课没有什么架子,数学课讲得很细致入微。只是,我还是很调皮贪玩,上课心早已游走。有时候,我还和同学在课堂上说悄悄话。
他很生气,和班主任要求,将我的座位换到了前面,要求我好好听课。但是,我仍旧不努力。有时候,他回在黑板上出题,找学生上取演算。很多次,他都点名叫我上去,当然我会搞得乱七八糟。回来的时候,我的耳朵上会有很多的粉笔末的痕迹,耳提面命嘛。作业简直是乱七八糟,交上去他气得不轻。把我叫到办公室去,狠狠训斥了我一顿。罚我站,要我好好反省。
“怎么这么不用功啊!”他有些失望,“你这么聪明怎么就补用在功课上呢?”他显出很失望的神色。
那一次放学后,我在学校的花园里呆了很久。因为第一次,老师管我的学习。从上学得那一天棋,我喜欢学校,是因为我喜欢这里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里有很多花花草草,有大大地操场,有秋千,我可以尽情地跑来跑去。这里有很多和我同龄的孩子,我们可以做游戏,可以尽情地嬉戏。
上学与学习在我的眼里竟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是他让我知道,来学校是学习的,除了玩耍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老师肯定了我的价值,赞扬我很聪明。从此,学习有了动力。
从此,读书在我眼里成为了一种人生价值实现的体现。这是,从他那里潜移默化学来的,这种价值观影响了我的一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是我从来就不后悔。因为,我始终相信,读书就要抱着纯洁的出点,就像古代读书人一样,与名与利无关,否则会茫然无目的,甚至会误入歧途。
在他的引导下,我开始喜欢上了努力学习,特别是喜欢上了数学。上课我会很认真听讲,虽然下课后,我还是会很疯狂地和同学们做起游戏,玩得几近疯狂。那时候,书本的练习题最后一题是思考题,很难的那种,需要动脑筋认真地思考。我最喜欢这样的题目,因为全班只有我可以做出来。
现在我还记得有一题:一段一米长的木头,锯断一次需要3分钟,锯成3段,请问需要几分钟。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回答9分钟,只有我回答是6分钟。
“为什么?”他问我。
“因为,只要锯两次,木头就可以成为三段。”听到这些,他欣慰地笑了。现在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那时候,对于刚刚对这个世界有懵懂认识的我们确实很不简单。
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我数学考了满分。我听同学说,他再办公室很自豪地宣布的。
“你们尽可以来挑毛病,我敢说小楠的说这张数学卷子完全有资格被评为满分。”他有些春风得意。因为很多老师都不愿意给学生满分,因为在很多老师好奇地眼神下,毛病总会被找出来,扣几分,自然也就无法满分了。但是,我的成绩报告单上最后还是清楚地写着1oo分,也不知道有多少老师仔细地审视过这张卷子。
那一学期,我第一次拿到了奖状,我们学校的惯例是前三名有资格拿到奖状,我是以第一名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