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早已告诉我们,朱元璋根本没有亲自去请过刘伯温。而真实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后期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博弈,总是以刘伯温无可奈何的失败而告终。可在民间,朱元璋在刘伯温的智慧面前,总是无可奈何,“朱元璋三试刘伯温”的传说就是典型。
这个传说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朱元璋和刘伯温下棋,即将要输时,他转移视线,问刘伯温:“听说先生您过目不忘,一部天文书看过一遍就能倒背如流,可是真的?”
刘伯温告诉他,有这样的事。当年进京赶考时,在大都城里遇到个书贩,书贩手里有本天文书,自己看过一遍,就已背得滚瓜烂熟。
朱元璋就离开棋盘,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司马迁的《史记》来,问刘伯温能背否。刘伯温回答:“我从小就看过,当然能背。”说完就环扫朱元璋的书架,说,“这些书都在我的肚子里。”
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有吹牛的嫌疑,就顺手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来,要刘伯温背诵,刘伯温看了看书名,张口就背诵,朱元璋像个校对员一样,校对了几页后,刘伯温果然一字不差。朱元璋赞叹不已。
两人回到棋盘,朱元璋又问刘伯温:“听说先生的对联水平也很高,我有一上联,”指着墙上一副《采樵图》出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
刘伯温不假思索地对出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
朱元璋又指了墙壁上一幅《千里江山图》,出上联道:“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刘伯温看了看棋盘,马上就对出下联:“日月成明,明德明义明贤君。”
朱元璋再出上联:“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刘伯温应对:“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朱元璋听到这样的赞誉,心花怒放。刘伯温请求出去方便一下,回来后,看到棋盘旁边有个碗,上面盖了一张布。这是他出去后,朱元璋咬了一口的烧饼。
朱元璋问他:“你知道这碗里是什么吗?”
这可不是才学能解决的问题,而近乎巫术了。刘伯温掐指一算,说:“圆圆日,圆圆月,金龙咬一缺。”
朱元璋称赞他:“一点不错啊,据说姜子牙能算出周朝八百年天下,先生能不能算算我大明天下多少年?”
刘伯温沉思了一会儿,回答:“八百嫌少,三百嫌多。”
朱元璋不明白。刘伯温就解释道:“江山的长久与短暂,是民心决定的。只要您以民为本,立出法度,世代遵循,何愁大明江山不传之万代?所以说‘八百嫌少’。”
朱元璋点了点头。他没有问“三百嫌多”。
后来明帝国传了276年,民间就认为,刘伯温早已算出大明的气数了。
朱元璋和刘伯温最精彩的传说应该是刘伯温逃脱朱元璋魔爪的传说。
传说有一年春天,朱元璋带文武百官到南京城外的长江边游玩。他看到巨龙般的长江滚滚东去,又见江岸边的燕子矶若钢浇铁铸般屹立,忽然诗兴大发,脱口吟了一句:“燕子矶兮一秤砣。”然后就卡住了。他环视众人,突然看到大家都在窃笑。那些武将都在小声议论:“这哪里叫诗,连打油诗都算不上。”朱元璋正在尴尬时,刘伯温站出来说:“把燕子矶比作秤砣,其实这是挺好的一句诗,我可以续下去。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刘伯温一吟罢,群臣就叫起“好”来。朱元璋的脸上实在挂不住了,他认为这些文武百官根本不重视自己,自己的权威不牢固,所以决定把他们都杀掉。一个一个地杀,太麻烦,索性来个一窝端。
几天后,朱元璋下令修建庆功楼,对外宣称庆功楼是他和功臣们饮酒作乐的娱乐会所。当庆功楼修建完毕后,他邀请所有的功臣到楼上去。就在这之前,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了朱元璋要火烧庆功楼,把那些功臣们当成烧烤。去庆功楼的前一天,刘伯温在大街上骑着马飞驰,以前他从来没有这样的举止,正当大家奇怪时,刘伯温突然一个不稳,从马上摔了下来。被抬回家后,朱元璋叫御医去查看,御医说,刘伯温至少要卧床休息三天。朱元璋心想,那就过几天再杀你,让你多活几天。
当天夜里,刘伯温忍痛逃出了南京城。而正如他所预测的那样,第二天,朱元璋在大家喝得正欢时,偷偷下了楼,命人点起了火。那些功臣像兔子一样被烧死了。
当朱元璋听说刘伯温逃跑后,心惊胆战,好几个晚上睡不着。因为刘伯温神机妙算,如果把这一技能用到朱元璋身上,那可是天大的厄运。
正是因此,朱元璋带着他最能打的卫士多次到各地微服私访,目的就是要找到刘伯温。
他找刘伯温是大海捞针,但刘伯温对他的行踪却是了如指掌。有一次,朱元璋到北方一座城市去寻找刘伯温,在山道上遇到大雨,所以匆忙躲到了一棵树下,大雨丝毫没有停的意思,电闪雷鸣,朱元璋担心自己被雷劈了,蜷缩在树下直发抖。就在这时,一个年轻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中还拿着一把伞,向他走来。走到跟前,向朱元璋施礼,朱元璋内心发虚,问道:“难道你认识我?”
年轻人摇头,说:“不认识。我只知道这里有人需要伞,所以就送来了。”
朱元璋奇怪地问:“你如何知道?”
年轻人不回答,只是说:“我家就在附近,到家里换件衣服吧。”
朱元璋虽然心里犯嘀咕,可树下的确不安全,所以只好跟着年轻人走。到了年轻人的家,朱元璋换了衣服,吃了不错的饭菜,由于赶路困倦,所以倒头就睡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灿烂,朱元璋出门看到一道彩虹横跨天际,诗性又发作了,吟了两句诗:“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甘雨系天腰。”但下面两句不见了,这说明他又卡住了。
正当他挖空心思地想下两句时,那个年轻人走过来,接了下去:“只因玉皇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
朱元璋这回可是吃惊不小。这两句诗不但接得好,而且还指出他朱元璋是皇帝。朱元璋相貌怪异,根本没有皇帝的气质,放在人堆里,只能在选丑比赛中胜出。他仔细审视了这个年轻人,冷冷地问:“你怎么知道?”
年轻人一脸茫然:“我知道什么呀?”
朱元璋看到年轻人的脸上写满诚实,所以放下心来。后来回南京后,认为这个年轻人有才华,又对自己有恩,于是召他来见。谈到那次事情,这位年轻人说出另外一件事,让朱元璋惊骇不已。
这个年轻人说的事是这样的:他本是个读书人,但科举总是不中,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个道士,这道士一待就是半年,年轻人出于尊老重教的缘故,对道士侍奉殷勤。道士临走前,送给他一个一大一小两个锦囊和一套衣服,嘱咐他到某年某月某日先打开大的锦囊,里面有他如何做官的秘诀,而那套衣服将来是要用来换官服的,所以一定要好好保存。那个小的锦囊也一定要妥善保存,肯定有用。
年轻人虽然不信道士的话,可还是将东西保存了下来。朱元璋在大树下担心被雷劈的那天,正是那个道士说的打开大锦囊那天。锦囊里有张字条,要他穿蓑衣斗笠雨伞到某地去找一个人,其余的事,朱元璋就知道了。
朱元璋赶紧要来大小锦囊,先打开大的,发现字迹就是刘伯温的,心里不由得阵阵后怕。自己千辛万苦找刘伯温,想不到刘伯温对他的行踪了如指掌,如果刘伯温要想杀自己,那真是易如反掌。他想了半天,就对那个年轻人说:“我封你个官吧,表示我对你的感谢。”
年轻人谢恩,朱元璋好奇地打开了那个小锦囊,里面有一张字条,上面写道:“谢万岁封某某为某某官。”
官职名称和他方才封给那个年轻人的一模一样。
朱元璋唏嘘了几声,从此再也没有私访过,因为他知道这是世界上最不现实的事。
朱元璋晚年,突然想起了刘伯温。他招来多年以前那个年轻人,问他是否再见过那个道士。此时已是中年人的年轻人说,曾在四川见过他,他正在装修一个破败的诸葛亮庙,说是给自己修家。
朱元璋立即下令重修各地诸葛亮庙,并在诸葛亮庙旁边为刘伯温建庙。在某地修诸葛亮庙时,一个技术工准备把诸葛亮庙前石碑推倒重换,当搬开石碑后,发现里面有一张牛皮画卷。画卷上是一个羽扇纶巾的人,此人虽然穿着汉代的服饰,可容颜正是刘伯温。
朱元璋这才明白,原来刘伯温是诸葛亮的转世,刘伯温在四川修诸葛亮庙时说给自己修家,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朱元璋下令,只修诸葛亮庙就可以了,不必再画蛇添足建刘伯温庙。
这个传说还有现实作为依据:现在孔明庙并不罕见,但刘伯温庙却从来没人见过。
刘伯温大慈大悲的传说
民间关于刘伯温救人的传说也很多,这些传说很凌厉地体现了刘伯温的机智。有一个传说叫“哑巴殿”,说的是朱元璋要刘伯温建南京城,快完工时,朱元璋在刘伯温的陪同下来视察。来到皇宫时,见皇宫建得很气派,就感慨道:“当初闹革命,只是想打家劫舍,希望每顿饭都有肉吃,想不到时来运转,弄假成真,居然做了皇帝,哈哈。”
刘伯温不好扫朱元璋的兴,就附和了一通。朱元璋走了一会儿,突然想到,我如今已是皇上,真龙天子,金口玉言,怎么可以这样信口胡扯,像是个成名的竖子,这如果让别人听了去,我的威严何在,体统何在,仪态何在?
想到这里,他急忙四处张望,突然看到一个匠人正在梁上工作,大吃一惊,心想,真有人听我说话,必须要杀了他。他对刘伯温说:“这小子悄无声息地在那里,不是盗贼是什么!”
刘伯温惊骇,朱元璋这是要杀人灭口,他急中生智,大声说道:“他是个聋哑人。”
朱元璋莫名其妙:“你怎么知道?”
刘伯温说:“我是这里的头,哪个匠人身上有几根毛都知道。”
朱元璋不知所措。刘伯温趁他不注意,向那个匠人打手势,指了指自己的嘴,又摇摇头,示意匠人装哑巴。那匠人很是聪明,就点了点头。
刘伯温又在朱元璋面前向那匠人做手势,要他下来。那匠人就跳了下来,跪在朱元璋面前,“啊啊呀呀”地说了一通,然后磕头。磕头完毕,就用手指着刘伯温的帽子,又指了指自己的头。朱元璋不懂这意思,就问刘伯温。
刘伯温回答:“皇上,哑巴在讨封。”
朱元璋大笑,说:“一个‘没嘴王’还要什么封赏啊?”
刘伯温说:“皇上圣明,残废人情不自禁,水向低处流,人却往高处走,我觉得皇上您不能让他失望才对。”
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他那几句流氓话是不会被传出去了,又想到刘伯温的话也在理。于是就高兴地说:“那就封他个‘没嘴王’吧。”
那匠人听了,心中大欢喜,可却装作没有听到。刘伯温就对他做起了手势,意思是,皇上封你“没嘴王”了。
匠人急忙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来,向朱元璋连磕了几个响头,爬起来跑掉了。
另外一个极具刘伯温特色的传说是他救徐达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要刘伯温和徐达到今天北京城以北围城设防,防御蒙古,保护家园。
刘、徐二人领了圣旨,马不停蹄地奔赴北部边塞,到达一处高地,两人骑马登高了望,寻找筑城的最佳地点。徐达在高处望下去,不禁赞叹道:“好地方,好战场啊。”
刘伯温没有说话,调转马头回营了。
第二天,两人又来到同一个地方,徐达又赞叹:“真是好地方!”
刘伯温还是个闷葫芦,看了一会儿,就回营了。
第三天,两人还是来到那个地方,徐达这次大声地喊起来:“先生,这真是个好地方啊!”
刘伯温仍然一声不吭,这让徐达疑惑不解,于是问刘伯温:“为何先生您一句话都不讲?”
刘伯温淡淡地说了一句:“为何?为了大明江山,还为了你。”
徐达更是大迷惑了,刘伯温开始指点起江山来:“徐元帅请看,北边燕山连绵,南边渤海漫天,在此筑起雄关,那就是铁桶江山,苍蝇都飞不进来。”
徐达说:“是啊,我也说这是个好地方,但不知先生您想修建个什么样的城池?”
刘伯温侃侃而谈:“它一定是当今天下边塞中的第一大城,要城连城、城套城、楼对楼、楼望楼,此城只在天上有,人间不得闻。”
徐达拍手称快,但他疑惑未解,问刘伯温:“先生此举是为了大明江山,那‘为了我’是什么意思?”
刘伯温就指着那片无边际的空地说:“这里不但是个好战场,还是个好居处。土地是那么肥沃,气候是那么温和,简直是北方小江南。”
徐达听明白了,这是想让他搬家到这里。但当时,他还没有这样的想法。两人画了工程图,招人开始了筑城,两年后,顺利完工。他们带着实景图回到南京,见朱元璋。
朱元璋对这座城池非常满意,于是给起名为“山海关”。这件事不久,有一天,徐达正在家里吃肉,刘伯温来拜访。徐达急忙迎接,刘伯温不落座,就说,自己该走了。
徐达以为刘伯温还要出差,但刘伯温告诉他,自己要去云游四海了。
徐达又是大惑不解,说:“我们千辛万苦帮皇上创建了这份家业,如今正是享福的时候,您怎么就走了呢?”
刘伯温说:“此时不走,恐怕再也走不了了。”
徐达惊骇地张大嘴巴,刘伯温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皇上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你以后一定要小心。”
徐达知道刘伯温能掐会算,他这样说,必然有他的道理,一想到刘伯温的话将成事实,就惊慌起来。他说:“先生你让我多加小心,我该怎么小心啊?”
刘伯温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说:“八个字——尽忠为国,紧跟万岁。”
徐达如坠五里雾中,刘伯温早已飘出他的家门,不见了。
刘伯温走后不久,徐达突然接到圣旨,要他第二天到新建的庆功楼上与皇上开怀畅饮。徐达心中一动,问传圣旨的人,皇上都请了谁。传旨的太监告诉他,一席全是功勋,没有别人。
徐达大叫一声:“难道皇上这是要连窝端了我们吗?”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房间里转悠。突然想到了刘伯温留下的那八个字,心里就有了主意。
第二天,所有功臣都上了庆功楼,朱元璋让大家尽情畅饮,不必拘泥君臣之礼。这些功臣们本来都是土匪出身,看到酒肉就如饿狼,又听皇上说可以尽情,所以全都敞开怀,大喝大吃起来。
朱元璋却一口酒都不喝,当他看到群臣都喝得神魂颠倒后,突然捂着肚子说:“啊呀,我的肠炎犯了,要赶紧回宫吃药,你们继续喝。”
说完,转身就下了楼。
徐达从桌子后跳了出来,跟着朱元璋下了楼。徐达只喝了一点,这场饭局,他心惊胆战,时刻注意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
朱元璋到了楼下,回头一望,看到徐达跟了出来,不禁恼火,命令徐达:“你给我进去。”
徐达知道,庆功楼现在已成地狱,他既然出来了,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回去。他跪下说:“皇上,我要紧跟您左右。”
朱元璋气愤道:“我不用你,赶紧给我回去。”
徐达抓住朱元璋的小腿,说:“皇上,我怕您回宫有个什么闪失,所以必须要保护您回宫。”
朱元璋踢了他一脚,但徐达抱住不放,还大声哭了起来。
朱元璋有点慌了,他担心徐达的哭声引起楼上那群人的注意,心里又想,反正留你一个也可以,杀起来比较容易。就这样,他同意了徐达和他一起回宫的建议。
两人回到宫中还未坐稳,就有人来报告说:“不好啦,庆功楼着火啦。”
朱元璋假装惊慌,说:“快去救火!”又问,“有活着的人没有?”
报告的人回答:“全成烤鸭啦。”
朱元璋挤出几滴眼泪,说:“可怜了我一帮功臣啊。”
徐达当时已汗流浃背。回到家中,让家人收拾了金银珠宝,连夜逃到山海关,从此在那里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这就是刘伯温八字救徐达的传说。
我们都知道,民间的刘伯温的故事都是假的,与正史不符,但民间却认为,这就是真的。他们塑造出了一个神乎其神、大慈大悲的刘伯温,和正史那个刘伯温一比,大部分的人都喜欢民间的刘伯温,于是,他们更希望,刘伯温永远在民间。
这个传说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朱元璋和刘伯温下棋,即将要输时,他转移视线,问刘伯温:“听说先生您过目不忘,一部天文书看过一遍就能倒背如流,可是真的?”
刘伯温告诉他,有这样的事。当年进京赶考时,在大都城里遇到个书贩,书贩手里有本天文书,自己看过一遍,就已背得滚瓜烂熟。
朱元璋就离开棋盘,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司马迁的《史记》来,问刘伯温能背否。刘伯温回答:“我从小就看过,当然能背。”说完就环扫朱元璋的书架,说,“这些书都在我的肚子里。”
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有吹牛的嫌疑,就顺手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来,要刘伯温背诵,刘伯温看了看书名,张口就背诵,朱元璋像个校对员一样,校对了几页后,刘伯温果然一字不差。朱元璋赞叹不已。
两人回到棋盘,朱元璋又问刘伯温:“听说先生的对联水平也很高,我有一上联,”指着墙上一副《采樵图》出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
刘伯温不假思索地对出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
朱元璋又指了墙壁上一幅《千里江山图》,出上联道:“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刘伯温看了看棋盘,马上就对出下联:“日月成明,明德明义明贤君。”
朱元璋再出上联:“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刘伯温应对:“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朱元璋听到这样的赞誉,心花怒放。刘伯温请求出去方便一下,回来后,看到棋盘旁边有个碗,上面盖了一张布。这是他出去后,朱元璋咬了一口的烧饼。
朱元璋问他:“你知道这碗里是什么吗?”
这可不是才学能解决的问题,而近乎巫术了。刘伯温掐指一算,说:“圆圆日,圆圆月,金龙咬一缺。”
朱元璋称赞他:“一点不错啊,据说姜子牙能算出周朝八百年天下,先生能不能算算我大明天下多少年?”
刘伯温沉思了一会儿,回答:“八百嫌少,三百嫌多。”
朱元璋不明白。刘伯温就解释道:“江山的长久与短暂,是民心决定的。只要您以民为本,立出法度,世代遵循,何愁大明江山不传之万代?所以说‘八百嫌少’。”
朱元璋点了点头。他没有问“三百嫌多”。
后来明帝国传了276年,民间就认为,刘伯温早已算出大明的气数了。
朱元璋和刘伯温最精彩的传说应该是刘伯温逃脱朱元璋魔爪的传说。
传说有一年春天,朱元璋带文武百官到南京城外的长江边游玩。他看到巨龙般的长江滚滚东去,又见江岸边的燕子矶若钢浇铁铸般屹立,忽然诗兴大发,脱口吟了一句:“燕子矶兮一秤砣。”然后就卡住了。他环视众人,突然看到大家都在窃笑。那些武将都在小声议论:“这哪里叫诗,连打油诗都算不上。”朱元璋正在尴尬时,刘伯温站出来说:“把燕子矶比作秤砣,其实这是挺好的一句诗,我可以续下去。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刘伯温一吟罢,群臣就叫起“好”来。朱元璋的脸上实在挂不住了,他认为这些文武百官根本不重视自己,自己的权威不牢固,所以决定把他们都杀掉。一个一个地杀,太麻烦,索性来个一窝端。
几天后,朱元璋下令修建庆功楼,对外宣称庆功楼是他和功臣们饮酒作乐的娱乐会所。当庆功楼修建完毕后,他邀请所有的功臣到楼上去。就在这之前,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了朱元璋要火烧庆功楼,把那些功臣们当成烧烤。去庆功楼的前一天,刘伯温在大街上骑着马飞驰,以前他从来没有这样的举止,正当大家奇怪时,刘伯温突然一个不稳,从马上摔了下来。被抬回家后,朱元璋叫御医去查看,御医说,刘伯温至少要卧床休息三天。朱元璋心想,那就过几天再杀你,让你多活几天。
当天夜里,刘伯温忍痛逃出了南京城。而正如他所预测的那样,第二天,朱元璋在大家喝得正欢时,偷偷下了楼,命人点起了火。那些功臣像兔子一样被烧死了。
当朱元璋听说刘伯温逃跑后,心惊胆战,好几个晚上睡不着。因为刘伯温神机妙算,如果把这一技能用到朱元璋身上,那可是天大的厄运。
正是因此,朱元璋带着他最能打的卫士多次到各地微服私访,目的就是要找到刘伯温。
他找刘伯温是大海捞针,但刘伯温对他的行踪却是了如指掌。有一次,朱元璋到北方一座城市去寻找刘伯温,在山道上遇到大雨,所以匆忙躲到了一棵树下,大雨丝毫没有停的意思,电闪雷鸣,朱元璋担心自己被雷劈了,蜷缩在树下直发抖。就在这时,一个年轻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中还拿着一把伞,向他走来。走到跟前,向朱元璋施礼,朱元璋内心发虚,问道:“难道你认识我?”
年轻人摇头,说:“不认识。我只知道这里有人需要伞,所以就送来了。”
朱元璋奇怪地问:“你如何知道?”
年轻人不回答,只是说:“我家就在附近,到家里换件衣服吧。”
朱元璋虽然心里犯嘀咕,可树下的确不安全,所以只好跟着年轻人走。到了年轻人的家,朱元璋换了衣服,吃了不错的饭菜,由于赶路困倦,所以倒头就睡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灿烂,朱元璋出门看到一道彩虹横跨天际,诗性又发作了,吟了两句诗:“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甘雨系天腰。”但下面两句不见了,这说明他又卡住了。
正当他挖空心思地想下两句时,那个年轻人走过来,接了下去:“只因玉皇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
朱元璋这回可是吃惊不小。这两句诗不但接得好,而且还指出他朱元璋是皇帝。朱元璋相貌怪异,根本没有皇帝的气质,放在人堆里,只能在选丑比赛中胜出。他仔细审视了这个年轻人,冷冷地问:“你怎么知道?”
年轻人一脸茫然:“我知道什么呀?”
朱元璋看到年轻人的脸上写满诚实,所以放下心来。后来回南京后,认为这个年轻人有才华,又对自己有恩,于是召他来见。谈到那次事情,这位年轻人说出另外一件事,让朱元璋惊骇不已。
这个年轻人说的事是这样的:他本是个读书人,但科举总是不中,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个道士,这道士一待就是半年,年轻人出于尊老重教的缘故,对道士侍奉殷勤。道士临走前,送给他一个一大一小两个锦囊和一套衣服,嘱咐他到某年某月某日先打开大的锦囊,里面有他如何做官的秘诀,而那套衣服将来是要用来换官服的,所以一定要好好保存。那个小的锦囊也一定要妥善保存,肯定有用。
年轻人虽然不信道士的话,可还是将东西保存了下来。朱元璋在大树下担心被雷劈的那天,正是那个道士说的打开大锦囊那天。锦囊里有张字条,要他穿蓑衣斗笠雨伞到某地去找一个人,其余的事,朱元璋就知道了。
朱元璋赶紧要来大小锦囊,先打开大的,发现字迹就是刘伯温的,心里不由得阵阵后怕。自己千辛万苦找刘伯温,想不到刘伯温对他的行踪了如指掌,如果刘伯温要想杀自己,那真是易如反掌。他想了半天,就对那个年轻人说:“我封你个官吧,表示我对你的感谢。”
年轻人谢恩,朱元璋好奇地打开了那个小锦囊,里面有一张字条,上面写道:“谢万岁封某某为某某官。”
官职名称和他方才封给那个年轻人的一模一样。
朱元璋唏嘘了几声,从此再也没有私访过,因为他知道这是世界上最不现实的事。
朱元璋晚年,突然想起了刘伯温。他招来多年以前那个年轻人,问他是否再见过那个道士。此时已是中年人的年轻人说,曾在四川见过他,他正在装修一个破败的诸葛亮庙,说是给自己修家。
朱元璋立即下令重修各地诸葛亮庙,并在诸葛亮庙旁边为刘伯温建庙。在某地修诸葛亮庙时,一个技术工准备把诸葛亮庙前石碑推倒重换,当搬开石碑后,发现里面有一张牛皮画卷。画卷上是一个羽扇纶巾的人,此人虽然穿着汉代的服饰,可容颜正是刘伯温。
朱元璋这才明白,原来刘伯温是诸葛亮的转世,刘伯温在四川修诸葛亮庙时说给自己修家,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朱元璋下令,只修诸葛亮庙就可以了,不必再画蛇添足建刘伯温庙。
这个传说还有现实作为依据:现在孔明庙并不罕见,但刘伯温庙却从来没人见过。
刘伯温大慈大悲的传说
民间关于刘伯温救人的传说也很多,这些传说很凌厉地体现了刘伯温的机智。有一个传说叫“哑巴殿”,说的是朱元璋要刘伯温建南京城,快完工时,朱元璋在刘伯温的陪同下来视察。来到皇宫时,见皇宫建得很气派,就感慨道:“当初闹革命,只是想打家劫舍,希望每顿饭都有肉吃,想不到时来运转,弄假成真,居然做了皇帝,哈哈。”
刘伯温不好扫朱元璋的兴,就附和了一通。朱元璋走了一会儿,突然想到,我如今已是皇上,真龙天子,金口玉言,怎么可以这样信口胡扯,像是个成名的竖子,这如果让别人听了去,我的威严何在,体统何在,仪态何在?
想到这里,他急忙四处张望,突然看到一个匠人正在梁上工作,大吃一惊,心想,真有人听我说话,必须要杀了他。他对刘伯温说:“这小子悄无声息地在那里,不是盗贼是什么!”
刘伯温惊骇,朱元璋这是要杀人灭口,他急中生智,大声说道:“他是个聋哑人。”
朱元璋莫名其妙:“你怎么知道?”
刘伯温说:“我是这里的头,哪个匠人身上有几根毛都知道。”
朱元璋不知所措。刘伯温趁他不注意,向那个匠人打手势,指了指自己的嘴,又摇摇头,示意匠人装哑巴。那匠人很是聪明,就点了点头。
刘伯温又在朱元璋面前向那匠人做手势,要他下来。那匠人就跳了下来,跪在朱元璋面前,“啊啊呀呀”地说了一通,然后磕头。磕头完毕,就用手指着刘伯温的帽子,又指了指自己的头。朱元璋不懂这意思,就问刘伯温。
刘伯温回答:“皇上,哑巴在讨封。”
朱元璋大笑,说:“一个‘没嘴王’还要什么封赏啊?”
刘伯温说:“皇上圣明,残废人情不自禁,水向低处流,人却往高处走,我觉得皇上您不能让他失望才对。”
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他那几句流氓话是不会被传出去了,又想到刘伯温的话也在理。于是就高兴地说:“那就封他个‘没嘴王’吧。”
那匠人听了,心中大欢喜,可却装作没有听到。刘伯温就对他做起了手势,意思是,皇上封你“没嘴王”了。
匠人急忙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来,向朱元璋连磕了几个响头,爬起来跑掉了。
另外一个极具刘伯温特色的传说是他救徐达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要刘伯温和徐达到今天北京城以北围城设防,防御蒙古,保护家园。
刘、徐二人领了圣旨,马不停蹄地奔赴北部边塞,到达一处高地,两人骑马登高了望,寻找筑城的最佳地点。徐达在高处望下去,不禁赞叹道:“好地方,好战场啊。”
刘伯温没有说话,调转马头回营了。
第二天,两人又来到同一个地方,徐达又赞叹:“真是好地方!”
刘伯温还是个闷葫芦,看了一会儿,就回营了。
第三天,两人还是来到那个地方,徐达这次大声地喊起来:“先生,这真是个好地方啊!”
刘伯温仍然一声不吭,这让徐达疑惑不解,于是问刘伯温:“为何先生您一句话都不讲?”
刘伯温淡淡地说了一句:“为何?为了大明江山,还为了你。”
徐达更是大迷惑了,刘伯温开始指点起江山来:“徐元帅请看,北边燕山连绵,南边渤海漫天,在此筑起雄关,那就是铁桶江山,苍蝇都飞不进来。”
徐达说:“是啊,我也说这是个好地方,但不知先生您想修建个什么样的城池?”
刘伯温侃侃而谈:“它一定是当今天下边塞中的第一大城,要城连城、城套城、楼对楼、楼望楼,此城只在天上有,人间不得闻。”
徐达拍手称快,但他疑惑未解,问刘伯温:“先生此举是为了大明江山,那‘为了我’是什么意思?”
刘伯温就指着那片无边际的空地说:“这里不但是个好战场,还是个好居处。土地是那么肥沃,气候是那么温和,简直是北方小江南。”
徐达听明白了,这是想让他搬家到这里。但当时,他还没有这样的想法。两人画了工程图,招人开始了筑城,两年后,顺利完工。他们带着实景图回到南京,见朱元璋。
朱元璋对这座城池非常满意,于是给起名为“山海关”。这件事不久,有一天,徐达正在家里吃肉,刘伯温来拜访。徐达急忙迎接,刘伯温不落座,就说,自己该走了。
徐达以为刘伯温还要出差,但刘伯温告诉他,自己要去云游四海了。
徐达又是大惑不解,说:“我们千辛万苦帮皇上创建了这份家业,如今正是享福的时候,您怎么就走了呢?”
刘伯温说:“此时不走,恐怕再也走不了了。”
徐达惊骇地张大嘴巴,刘伯温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皇上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你以后一定要小心。”
徐达知道刘伯温能掐会算,他这样说,必然有他的道理,一想到刘伯温的话将成事实,就惊慌起来。他说:“先生你让我多加小心,我该怎么小心啊?”
刘伯温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说:“八个字——尽忠为国,紧跟万岁。”
徐达如坠五里雾中,刘伯温早已飘出他的家门,不见了。
刘伯温走后不久,徐达突然接到圣旨,要他第二天到新建的庆功楼上与皇上开怀畅饮。徐达心中一动,问传圣旨的人,皇上都请了谁。传旨的太监告诉他,一席全是功勋,没有别人。
徐达大叫一声:“难道皇上这是要连窝端了我们吗?”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房间里转悠。突然想到了刘伯温留下的那八个字,心里就有了主意。
第二天,所有功臣都上了庆功楼,朱元璋让大家尽情畅饮,不必拘泥君臣之礼。这些功臣们本来都是土匪出身,看到酒肉就如饿狼,又听皇上说可以尽情,所以全都敞开怀,大喝大吃起来。
朱元璋却一口酒都不喝,当他看到群臣都喝得神魂颠倒后,突然捂着肚子说:“啊呀,我的肠炎犯了,要赶紧回宫吃药,你们继续喝。”
说完,转身就下了楼。
徐达从桌子后跳了出来,跟着朱元璋下了楼。徐达只喝了一点,这场饭局,他心惊胆战,时刻注意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
朱元璋到了楼下,回头一望,看到徐达跟了出来,不禁恼火,命令徐达:“你给我进去。”
徐达知道,庆功楼现在已成地狱,他既然出来了,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回去。他跪下说:“皇上,我要紧跟您左右。”
朱元璋气愤道:“我不用你,赶紧给我回去。”
徐达抓住朱元璋的小腿,说:“皇上,我怕您回宫有个什么闪失,所以必须要保护您回宫。”
朱元璋踢了他一脚,但徐达抱住不放,还大声哭了起来。
朱元璋有点慌了,他担心徐达的哭声引起楼上那群人的注意,心里又想,反正留你一个也可以,杀起来比较容易。就这样,他同意了徐达和他一起回宫的建议。
两人回到宫中还未坐稳,就有人来报告说:“不好啦,庆功楼着火啦。”
朱元璋假装惊慌,说:“快去救火!”又问,“有活着的人没有?”
报告的人回答:“全成烤鸭啦。”
朱元璋挤出几滴眼泪,说:“可怜了我一帮功臣啊。”
徐达当时已汗流浃背。回到家中,让家人收拾了金银珠宝,连夜逃到山海关,从此在那里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这就是刘伯温八字救徐达的传说。
我们都知道,民间的刘伯温的故事都是假的,与正史不符,但民间却认为,这就是真的。他们塑造出了一个神乎其神、大慈大悲的刘伯温,和正史那个刘伯温一比,大部分的人都喜欢民间的刘伯温,于是,他们更希望,刘伯温永远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