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古印度的修行者们并不是混吃等死的废物,但是作为修行者却看不开生死,这也许是因为生活太富足的缘故,对今生的成就实在难以割舍。
与此同时,华夏人由于战乱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劣,死亡率是相当高的,生活条件并不优越,对于生死并不怎么看重,而且由于优胜劣汰的原则,生存下来的大都是身体最为强健的一群人,血气正盛,所以悍不畏死的勇士辈出,春秋战国的无畏勇士之多,超过秦后两千余年的总和。
因为怕死,所以修行起来总是心境难平,这样怎么可能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这些婆罗门修行者自然只是停留在法术神通这些小把戏上,无法感悟天道。
只要是真正感悟了天道法则之力,哪怕是人死了,也可以借由天道法则脱离黄泉的召唤,在另一个神秘的空间再次重生,那里被称为天宫。
杨朱眼见原本沉迷他完美外貌的人们开始深思和讨论他提的问题,心下一定,收敛了外放的气势,使得他的面孔不再引人注目,虽然还是那些五官,但是别人的目光只要看到他的脸庞就会不经意的忽略,如同看见天空大地一般,天空大地虽然无比美丽,见惯了也就没什么好惊奇的了。
“我听闻王舍城那边有四位婆罗门修行者,修习了五种神通,为避死亡而各自遁入虚空,遁入海底,遁入山中,遁入岩石,结果却一一送命,可有此事?”杨朱明知故问道。
这件事并不是新闻,被传扬很久了,舍卫城百姓私底下也有耳闻,不过为了维护婆罗门的荣誉,没有贴出布告大声宣扬罢了,并不算隐秘,所以杨朱这个外乡人也能打听到。
看见众人连连点头,杨朱继续道:“若来生可以积福,作为上位的大修行者,这些**力的婆罗门举手投足便能行百般善举,活万千平民,来生自然会有无边福报,为何要怕死逃遁于天地?”
一言惊醒梦中人,这则看似简单的事件反应出最讽刺的一点是,连发明传扬散布出因果轮回学说的婆罗门自己都不太相信,却能骗得底层百姓世世代代安心给婆罗门当奴隶,苦苦修行,寄希望于来生投胎婆罗门种姓。
一时之间,原本好奇围观的群众一片混乱,杨朱的话戳穿了这些社会底层人士们自欺欺人的最美好幻想,把残酷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一切都是上位者的谎言。
“你们今生甘愿受苦,福报于来生,但是为何你们会今生得到如此多痛苦?难道你们的前生都是残忍好杀的王者?这王者也未免太多了吧?”杨朱继续揭底。
事实上古印度八成以上都是奴隶或平民,要是说他们前辈子都是作恶多端杀人放火之辈,除非他们全都是魔界移民还差不多,谎言被杨朱越戳越破。
“今生之愿寄托于来生,岂是大丈夫所为?若不能得遂所愿,命终安得阖眼?”杨朱的演说越来越激情,火上浇油般煽动群众。
“终日所得,尽归于主上,残羹剩饭,吞咽于路边,若以此为满足,为修行,为磨炼,为积福,人与猪狗何异耶?”杨朱大喝道。
“赐人者,是为行善,夺人者,不是恶耶?今诸位食不果腹,以供上位,他等收受时可曾想过要受何等业报来还此恶行?”
杨朱每说一句话,底下便应和一声,可谓一呼百应,此时围观的男子都多达七八百人,个个神情激愤,脖颈贲张,血管都爆出来了。
“不种而食,岂是好事,便是诸位来生真的得大福报,得以托生婆罗门而上位,天天受此供养,只怕死后化作牲畜也偿还不清如此罪业,岂非自绝于人道?”
杨朱提出了又一个理念,人又不是只有下辈子,若是三生过后,沦为畜生还债,岂不是比现在还糟糕?
“我种我食,我织我穿,不行善,不积恶,因果纵有,难加于我身,行走坐卧,不为恶报所缠,不为福报所惑,岂不自在?贪福而怕罪,祸患之始也。”
说了半天,杨朱总算把一干听众带进自己设计的理论中来,悉心讲授。
“莫以为行善便是避恶法宝,执着此念便是入了邪心,为避恶而行善,善心本就不纯,岂能得福报?若无福报,必定心生怨恨,此为心魔之始。”
“一人拾得重金,自以为是前世福报,今生天赐,安然受用,失金之人,归咎于宿世恶报,乃是天罚,自认倒霉,可谓各不相干,一旦业力回转,两人相逢,无意间谈及此事,一语不合,遂生杀念,如此因果,岂是善缘?”
“不行善事,自然不图善报,不想非分之财,一切衣食但凭己力,何来业力加身?更无飞来横祸。”
“天下事自有天下人行之,以自己孤身一力行善,以嘲笑天下人冷血无义,也是妄自为尊,也是心魔之始。”
“天下若果真无信无义,自有圣贤教之以礼,自有魔王束之以法,岂是单单一个行善所能教化。”
“天下人诸多,你若行善,能恩及天下乎?若是不能,便是偏心之善,岂有善果?”
“若是天下人皆行善,受众能公平乎?若是不能,便是偏心之善,岂有善果?”
“纵使受众公平分润,皆能不事生产而衣食无忧,然相比努力生产维生者,其心公平乎?若是不能,便是偏心之善,岂有善果?”
“行不公之善,与为恶有和区别?皆是利于私而损于公,还以此虚名炫耀天下,不知其耻。”
“尔等皆信因果,何为因果,便是人心纠缠的业力,若是人人各行其事,无牵无绊,何来宿世因果?以大业报纠缠于此生?”
“我今所说皆是天理,若有妄语,天神当以雷霆击之,如若不然,皆是真言。”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若行此道,何来业报?”杨朱说完最后一句话,不待众人阻拦,一个瞬移消失在众目睽睽之中,留下几千目瞪口呆的信众,还有甚者对着杨朱先前所在的土丘开始顶礼膜拜起来。
与此同时,华夏人由于战乱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劣,死亡率是相当高的,生活条件并不优越,对于生死并不怎么看重,而且由于优胜劣汰的原则,生存下来的大都是身体最为强健的一群人,血气正盛,所以悍不畏死的勇士辈出,春秋战国的无畏勇士之多,超过秦后两千余年的总和。
因为怕死,所以修行起来总是心境难平,这样怎么可能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这些婆罗门修行者自然只是停留在法术神通这些小把戏上,无法感悟天道。
只要是真正感悟了天道法则之力,哪怕是人死了,也可以借由天道法则脱离黄泉的召唤,在另一个神秘的空间再次重生,那里被称为天宫。
杨朱眼见原本沉迷他完美外貌的人们开始深思和讨论他提的问题,心下一定,收敛了外放的气势,使得他的面孔不再引人注目,虽然还是那些五官,但是别人的目光只要看到他的脸庞就会不经意的忽略,如同看见天空大地一般,天空大地虽然无比美丽,见惯了也就没什么好惊奇的了。
“我听闻王舍城那边有四位婆罗门修行者,修习了五种神通,为避死亡而各自遁入虚空,遁入海底,遁入山中,遁入岩石,结果却一一送命,可有此事?”杨朱明知故问道。
这件事并不是新闻,被传扬很久了,舍卫城百姓私底下也有耳闻,不过为了维护婆罗门的荣誉,没有贴出布告大声宣扬罢了,并不算隐秘,所以杨朱这个外乡人也能打听到。
看见众人连连点头,杨朱继续道:“若来生可以积福,作为上位的大修行者,这些**力的婆罗门举手投足便能行百般善举,活万千平民,来生自然会有无边福报,为何要怕死逃遁于天地?”
一言惊醒梦中人,这则看似简单的事件反应出最讽刺的一点是,连发明传扬散布出因果轮回学说的婆罗门自己都不太相信,却能骗得底层百姓世世代代安心给婆罗门当奴隶,苦苦修行,寄希望于来生投胎婆罗门种姓。
一时之间,原本好奇围观的群众一片混乱,杨朱的话戳穿了这些社会底层人士们自欺欺人的最美好幻想,把残酷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一切都是上位者的谎言。
“你们今生甘愿受苦,福报于来生,但是为何你们会今生得到如此多痛苦?难道你们的前生都是残忍好杀的王者?这王者也未免太多了吧?”杨朱继续揭底。
事实上古印度八成以上都是奴隶或平民,要是说他们前辈子都是作恶多端杀人放火之辈,除非他们全都是魔界移民还差不多,谎言被杨朱越戳越破。
“今生之愿寄托于来生,岂是大丈夫所为?若不能得遂所愿,命终安得阖眼?”杨朱的演说越来越激情,火上浇油般煽动群众。
“终日所得,尽归于主上,残羹剩饭,吞咽于路边,若以此为满足,为修行,为磨炼,为积福,人与猪狗何异耶?”杨朱大喝道。
“赐人者,是为行善,夺人者,不是恶耶?今诸位食不果腹,以供上位,他等收受时可曾想过要受何等业报来还此恶行?”
杨朱每说一句话,底下便应和一声,可谓一呼百应,此时围观的男子都多达七八百人,个个神情激愤,脖颈贲张,血管都爆出来了。
“不种而食,岂是好事,便是诸位来生真的得大福报,得以托生婆罗门而上位,天天受此供养,只怕死后化作牲畜也偿还不清如此罪业,岂非自绝于人道?”
杨朱提出了又一个理念,人又不是只有下辈子,若是三生过后,沦为畜生还债,岂不是比现在还糟糕?
“我种我食,我织我穿,不行善,不积恶,因果纵有,难加于我身,行走坐卧,不为恶报所缠,不为福报所惑,岂不自在?贪福而怕罪,祸患之始也。”
说了半天,杨朱总算把一干听众带进自己设计的理论中来,悉心讲授。
“莫以为行善便是避恶法宝,执着此念便是入了邪心,为避恶而行善,善心本就不纯,岂能得福报?若无福报,必定心生怨恨,此为心魔之始。”
“一人拾得重金,自以为是前世福报,今生天赐,安然受用,失金之人,归咎于宿世恶报,乃是天罚,自认倒霉,可谓各不相干,一旦业力回转,两人相逢,无意间谈及此事,一语不合,遂生杀念,如此因果,岂是善缘?”
“不行善事,自然不图善报,不想非分之财,一切衣食但凭己力,何来业力加身?更无飞来横祸。”
“天下事自有天下人行之,以自己孤身一力行善,以嘲笑天下人冷血无义,也是妄自为尊,也是心魔之始。”
“天下若果真无信无义,自有圣贤教之以礼,自有魔王束之以法,岂是单单一个行善所能教化。”
“天下人诸多,你若行善,能恩及天下乎?若是不能,便是偏心之善,岂有善果?”
“若是天下人皆行善,受众能公平乎?若是不能,便是偏心之善,岂有善果?”
“纵使受众公平分润,皆能不事生产而衣食无忧,然相比努力生产维生者,其心公平乎?若是不能,便是偏心之善,岂有善果?”
“行不公之善,与为恶有和区别?皆是利于私而损于公,还以此虚名炫耀天下,不知其耻。”
“尔等皆信因果,何为因果,便是人心纠缠的业力,若是人人各行其事,无牵无绊,何来宿世因果?以大业报纠缠于此生?”
“我今所说皆是天理,若有妄语,天神当以雷霆击之,如若不然,皆是真言。”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若行此道,何来业报?”杨朱说完最后一句话,不待众人阻拦,一个瞬移消失在众目睽睽之中,留下几千目瞪口呆的信众,还有甚者对着杨朱先前所在的土丘开始顶礼膜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