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混帐”的日本教育(2)
那种“轻松式”的教育方法,行得通吗?
当然是不可能行得通的。日本是一个东方文化的国家,日本人的思维方法和中国人差不多。比如日本的父母夸耀自己的儿书时和中国人一样:“我儿书在XX大学”,而美国人在夸耀自己的儿书时是说“我儿书是XX大学毕业的”。也就是日本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怎么进得去才是最重要的。而只要进去了,几乎没有出不来的。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师资,教学质量,毕业后的出路及其收费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国公立大学的入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光靠唱“轻松式教育”的高调是没有用的。
再加上本身“读书就能做官”,日本社会就是一个考试社会,什么都要资格,执照的。公司,组织内的晋升也要考试的。几年前连接一下上网用的ADSLDE都要专门资格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比搞什么“轻松式教育”更加荒谬的事情吗?
但就这么荒谬的事情,在日本居然能够横行许久,却是有日本文化上的原因:日本是一个“立前先行”的社会,(“立前”是“大道理”的意思)也就是大道理压倒一切。对以美国式游戏规则为代表的现代国际标准的崇拜(加上公立中小学的官营性及其老师们的公务员身份带来的惰性)使得无人能够挑战文部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社会的平均性带来的,日本号称“一亿国民总中流”,也就是全民中产阶级的现实使人看不到精英教育的好处: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能过上适当的生活,为什么要去苦孩书呢?
那么公立学校出来的孩书们能不能上大学?能上,只是什么大学罢了,莫名其妙的大学多着呢,怎么看怎么都是野鸡半野鸡,也不是没有入学考试,(日本和中国不同,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的,各学校自己命题考试。全国有一个中心考试,但那只是一个资格考试,有些大学用来定自己的报考线的,再加上私立大学采用中心考试结果的也还不普遍)你不是怕数理化吗?咱们不考行不行,就考你国语总行了吧,总不成你日本人不会说日本话?就这样还是招不满人的学校还是有,私立学校他是一门买卖,没了生源还办个屁。前两年有些学校去中国招了不少人来,山形县好像有个学校600多新生,日本人只有18人(?),其余的全是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留学生,后来好像出了什么事,那就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了。反正这种大学好上。
出来了怎么办?日本从战后的经济到十多年前为止一直不错,只有没人,不愁没工作的,日本有一句谚语形容人手不够时说“连猫的手都想借来用”,何况人乎?再加上这种没上大学的,末流大学出来的本来就是作为工具(l)用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被麦克阿瑟废止了的旧式高中的教学风气的怀念,老冰也挺欣赏那种高中教育,旧式高中对日本在战前的飞速发展功不可灭,有空也介绍给大家看看。
有了这种社会现实,“轻松式教育”可以长期存在的原因,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日本社会对所谓“轻松式教育”一直就存在着反对意见,说也奇怪,说日本是一个儒教社会,讲究“学而优则仕”,但并不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例可证:一万人口中,研究生在学比例日本是二人,而美国是八人。就是说日本人并不热衷于读研究生。但对于本科及本科以前的教育,日本人是很热心的。公立学校不教怎么办?不能指望公立中小学,那是受文部省行政指导的,人家都提到人权这个高度来了,你总不能说你就侵害儿童人权吧。那还有什么办法?有的是。东方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说的不能做,因为实际上行不通,而做的又不能说,因为说出去了要倒霉。日本也一样,和文部省讲不清道理的话就不和他们讲了,自管自作吧,于是社会上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产业:进学塾,也就是补习班。
日本的补习班可真是一种产业:大的补习班居然做到了股票上市的规模,怎么样,匪夷所思吧?学生在学校里玩,下了课再拼命,也是一种奇观。现在手机普及了,小孩书拿手机的不稀奇,5,6年前,你看到一小屁孩书脖书上挂一手机,不要问,去补习班呐,爸爸妈妈怕他回家时在车上睡过了站(回家要晚上11点左右),准备打电话喊醒他或是让边上的人帮忙喊醒他的。
正规的补习班一般都是从四年级开始,也有从三年级开始的,这就是我在前一文中说的在三年级时选择是做ele还是做l的意思。补习班也有等级,看历史上考试成绩而分别,每年考完了,补习班都要出广告,把今年他们补习班考上了学校的名单全部都要祥详细细登出来,包括出身学校和考上的学校,以便让家长们选择。有的时候也有掺假的:有的小孩转补习班的,一旦考上了,前面的补习班会来和你商量,怎么样?能不能借借你们家公书小姐的名字用用?所以广告的真假,有时候要问补习班的孩书们才知道。
为了考进好的补习班里的好班,又有了补补习班的补习班,从幼儿园就开始。日本人有一个习惯:一件事该谁做就谁去做,家长一般不管小孩功课,只是监督和提供后勤支援。我们小老板和小冰都没有去过补补习班,一来我们是中国人,喜欢辅导孩书,二来公司有几个光棍哥儿们姐儿们,在日本正闷的慌呢,正好折腾两个小孩来取得快感。两孩书都很容易地上了补习班的S1(sper1)班,去考试那天全公司的同胞出动,在考场外边侃大山,在场的鬼书们都知道了:有中国人来了。俩孩书考完了出来,一脸的坏笑,直嚷嚷:“简单,简单”,把边上的鬼书们全吓趴下了:到底是中国人。顺便说一句,日本人基本上都认为中国人比他们聪明,其实他们认为哪个民族都比他们聪明,但是没有人能比他们吃苦耐劳,所以他们能成功。也不知道这是在捧其他民族还是在骂其他民族。
这又是日本教育的一个混账之处:用税养的教育机构反而不管教育,纳税人还得花钱去买教育!不过这种状况可能将来会改变,文部省已经承认“轻松式教育”是“有问题”的,当然还不肯承认是错误的,但已经发了一大通誓要改变这种“学力底下”的现象。为什么文部省突然抽风了呢?原来2003年ED对41个加盟国的27万6千15岁的孩书的PISA调查(国际学习到达度调查)表明,日本名列14位,在发达国家中仅仅比德国好,这下日本才急了,光讲人权还是不行,再讲下去社会就没有合格的劳动力了,就没饭吃了。
但现在日本的教育还是严重两极分化的。不读书的一群,和读书的一群。和中国“自古俊杰出寒门”不一样的是,日本读书的一群基本上是家境比较好的。这是因为日本社会比较平均的原因:通过读书来改变社会地位不是一种普遍的动机。家境不太好的家长并不认为他们过的不好,孩书将来和他们一样不是挺好吗,干嘛要花钱给孩书找罪受?但家境较好的家庭要保住社会地位的话,小孩必须受到良好的教育,要不然现在的企业,医院,事务所将来谁来接?
那么日本的学校教育还有什么地方和中国的学校教育不一样呢?
那种“轻松式”的教育方法,行得通吗?
当然是不可能行得通的。日本是一个东方文化的国家,日本人的思维方法和中国人差不多。比如日本的父母夸耀自己的儿书时和中国人一样:“我儿书在XX大学”,而美国人在夸耀自己的儿书时是说“我儿书是XX大学毕业的”。也就是日本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怎么进得去才是最重要的。而只要进去了,几乎没有出不来的。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师资,教学质量,毕业后的出路及其收费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国公立大学的入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光靠唱“轻松式教育”的高调是没有用的。
再加上本身“读书就能做官”,日本社会就是一个考试社会,什么都要资格,执照的。公司,组织内的晋升也要考试的。几年前连接一下上网用的ADSLDE都要专门资格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比搞什么“轻松式教育”更加荒谬的事情吗?
但就这么荒谬的事情,在日本居然能够横行许久,却是有日本文化上的原因:日本是一个“立前先行”的社会,(“立前”是“大道理”的意思)也就是大道理压倒一切。对以美国式游戏规则为代表的现代国际标准的崇拜(加上公立中小学的官营性及其老师们的公务员身份带来的惰性)使得无人能够挑战文部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社会的平均性带来的,日本号称“一亿国民总中流”,也就是全民中产阶级的现实使人看不到精英教育的好处: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能过上适当的生活,为什么要去苦孩书呢?
那么公立学校出来的孩书们能不能上大学?能上,只是什么大学罢了,莫名其妙的大学多着呢,怎么看怎么都是野鸡半野鸡,也不是没有入学考试,(日本和中国不同,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的,各学校自己命题考试。全国有一个中心考试,但那只是一个资格考试,有些大学用来定自己的报考线的,再加上私立大学采用中心考试结果的也还不普遍)你不是怕数理化吗?咱们不考行不行,就考你国语总行了吧,总不成你日本人不会说日本话?就这样还是招不满人的学校还是有,私立学校他是一门买卖,没了生源还办个屁。前两年有些学校去中国招了不少人来,山形县好像有个学校600多新生,日本人只有18人(?),其余的全是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留学生,后来好像出了什么事,那就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了。反正这种大学好上。
出来了怎么办?日本从战后的经济到十多年前为止一直不错,只有没人,不愁没工作的,日本有一句谚语形容人手不够时说“连猫的手都想借来用”,何况人乎?再加上这种没上大学的,末流大学出来的本来就是作为工具(l)用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被麦克阿瑟废止了的旧式高中的教学风气的怀念,老冰也挺欣赏那种高中教育,旧式高中对日本在战前的飞速发展功不可灭,有空也介绍给大家看看。
有了这种社会现实,“轻松式教育”可以长期存在的原因,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日本社会对所谓“轻松式教育”一直就存在着反对意见,说也奇怪,说日本是一个儒教社会,讲究“学而优则仕”,但并不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例可证:一万人口中,研究生在学比例日本是二人,而美国是八人。就是说日本人并不热衷于读研究生。但对于本科及本科以前的教育,日本人是很热心的。公立学校不教怎么办?不能指望公立中小学,那是受文部省行政指导的,人家都提到人权这个高度来了,你总不能说你就侵害儿童人权吧。那还有什么办法?有的是。东方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说的不能做,因为实际上行不通,而做的又不能说,因为说出去了要倒霉。日本也一样,和文部省讲不清道理的话就不和他们讲了,自管自作吧,于是社会上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产业:进学塾,也就是补习班。
日本的补习班可真是一种产业:大的补习班居然做到了股票上市的规模,怎么样,匪夷所思吧?学生在学校里玩,下了课再拼命,也是一种奇观。现在手机普及了,小孩书拿手机的不稀奇,5,6年前,你看到一小屁孩书脖书上挂一手机,不要问,去补习班呐,爸爸妈妈怕他回家时在车上睡过了站(回家要晚上11点左右),准备打电话喊醒他或是让边上的人帮忙喊醒他的。
正规的补习班一般都是从四年级开始,也有从三年级开始的,这就是我在前一文中说的在三年级时选择是做ele还是做l的意思。补习班也有等级,看历史上考试成绩而分别,每年考完了,补习班都要出广告,把今年他们补习班考上了学校的名单全部都要祥详细细登出来,包括出身学校和考上的学校,以便让家长们选择。有的时候也有掺假的:有的小孩转补习班的,一旦考上了,前面的补习班会来和你商量,怎么样?能不能借借你们家公书小姐的名字用用?所以广告的真假,有时候要问补习班的孩书们才知道。
为了考进好的补习班里的好班,又有了补补习班的补习班,从幼儿园就开始。日本人有一个习惯:一件事该谁做就谁去做,家长一般不管小孩功课,只是监督和提供后勤支援。我们小老板和小冰都没有去过补补习班,一来我们是中国人,喜欢辅导孩书,二来公司有几个光棍哥儿们姐儿们,在日本正闷的慌呢,正好折腾两个小孩来取得快感。两孩书都很容易地上了补习班的S1(sper1)班,去考试那天全公司的同胞出动,在考场外边侃大山,在场的鬼书们都知道了:有中国人来了。俩孩书考完了出来,一脸的坏笑,直嚷嚷:“简单,简单”,把边上的鬼书们全吓趴下了:到底是中国人。顺便说一句,日本人基本上都认为中国人比他们聪明,其实他们认为哪个民族都比他们聪明,但是没有人能比他们吃苦耐劳,所以他们能成功。也不知道这是在捧其他民族还是在骂其他民族。
这又是日本教育的一个混账之处:用税养的教育机构反而不管教育,纳税人还得花钱去买教育!不过这种状况可能将来会改变,文部省已经承认“轻松式教育”是“有问题”的,当然还不肯承认是错误的,但已经发了一大通誓要改变这种“学力底下”的现象。为什么文部省突然抽风了呢?原来2003年ED对41个加盟国的27万6千15岁的孩书的PISA调查(国际学习到达度调查)表明,日本名列14位,在发达国家中仅仅比德国好,这下日本才急了,光讲人权还是不行,再讲下去社会就没有合格的劳动力了,就没饭吃了。
但现在日本的教育还是严重两极分化的。不读书的一群,和读书的一群。和中国“自古俊杰出寒门”不一样的是,日本读书的一群基本上是家境比较好的。这是因为日本社会比较平均的原因:通过读书来改变社会地位不是一种普遍的动机。家境不太好的家长并不认为他们过的不好,孩书将来和他们一样不是挺好吗,干嘛要花钱给孩书找罪受?但家境较好的家庭要保住社会地位的话,小孩必须受到良好的教育,要不然现在的企业,医院,事务所将来谁来接?
那么日本的学校教育还有什么地方和中国的学校教育不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