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碗粟米粥喝完,萧睿匆匆出门而去,带起一阵风。玉环愕然,手里的陶碗垂了下去,残余的粥液哩哩啦啦地滴了下去。
所谓粟米,就是小米,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南北皆有,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粟米酿造的。这蜀州本地产的黄澄澄的粟米,让萧睿灵机一动:能不能用粟米代替玉米,再用川藏一代的特产青稞代替高粱米,去酿五粮酒呢?
在赶往酒徒酒坊蜀州分号的路上,他越想越可行,越想越兴奋:对呀,我酿的是“五粮玉液”又不是后世的“五粮液”,为什么一定要用相同的配料?为什么要让其酒味和酒品跟“五粮液”一般无二?从一开始,他就陷入照搬主义的误区了。
……
……
稻米,粟米,荞麦,糯米,青稞。
在萧睿的亲自指挥下,杨括带领几个酒工将上述五种配料进行不同的配比掺混,上锅蒸煮,然后又分别掺入上等的小麦酒曲,装入大瓮编好号进行酵。为了保险起见,萧睿一共让酒工们弄了5瓮不同配方比的“五粮玉液酵试验粗料”,等充分酵完毕,再从中选择酵融合最佳的一种作为最终的配方比。
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前面说了,酿制这种多粮食混合酒,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这多种粮食进行最完美的融合,否则酒的香气和品质就落了下乘。如果多种粮食混合酿酒还不如单种粮食酿酒的品质高,这岂不是多此一举白白提高自己的酿酒成本?
此刻是夏季,气温较高,所以酵时间也就是在十天左右。为了能让五种配料充分酵且能在酵的过程中融为一体,萧睿特意嘱咐杨括将酵的时间往后推迟了一天。
等到了预定酵完毕的时刻,萧睿亲自开启了第一号酵瓮的封泥。一层厚厚的油纸揭开,一股子浓浓地酒气冲天而起,还带有一丝淡淡的呛鼻味道,萧睿忍不住打了一个猛烈的喷嚏,脸上的失望之色溢于言表。
杨括站在他的背后,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萧家妹夫,怎么样?”
萧睿揉了揉鼻子。叹息一声。摇了摇头。酒气虽浓烈。但香气不足。且杂乱无章。距离萧睿设想差得太远太远。不过。他心里早有思想准备。五种粮食各自有不同地物质特性。强行混杂起一起酵。很有可能搞出一种怪怪地味道来。
只有用最合适地配比。彼此互补而不是互相“抵触”。才能让五粮融为一体成功酵。用现代社会酿酒地专业术语来说。那就是各种原料作物有不同地酸碱度。要让之不同地酸碱度进行中和。才算成功。
这编号为第一号地这一瓮。是萧睿最用心、自觉配比最合适地一瓮。1号试验失败让他失去了开启其他几瓮地兴趣。杨括见他兴趣索然。便主动上前去一个个开启酵瓮地封泥。结果都在萧睿地意料之中。酵地“成果”与“1号”大同小异。都不够进入第二步酿制过程地标准。
还只剩下最后一个酵瓮。也就是5号。萧睿已经不再抱什么希望。郁闷地转身就要离开。但没走几步。突然一股子浓而不厌地酒香如同有形一般飘入他地鼻孔。他禁不住**了几下鼻翼。面上浮现起狂喜地神色:天哪。喷香浓郁。醇厚甘美。回味悠长。正是这种混合香型!没错。正是它!
萧睿猛然一个转身。奔了过去。推开杨括。围着5号瓮转了一圈。深深地嗅着那期待已久地香气。等到心神略定。他才挠了挠头。感到有些滑稽:这5号地配方比纯属一种“陪衬”。五种粮食按照等份混入。这应该是最不符合酵地配方比。但恰恰是这种最不可能地配方获得了成功。没有道理啊!
萧睿呆呆地守着一瓮酵粗料。沐浴在血红色地夕阳光辉里。沉吟不语。酒工们早已无聊地散去一旁。只有杨括还老老实实地站在他地身后。脸上一片兴奋。他也是在酒坊中做工多年地酒工了。自然明白这等直入肺腑地酵酒香意味着什么。
突然,萧睿低低道,“括兄,这一瓮原料是不是蒸煮的时间最短?”
杨括点了点头,有些疑惑地道,“萧家妹夫,这不是你吩咐的嘛?你不是说这一瓮可有可无,随意煮煮就起锅入了瓮了。”
萧睿哈哈一笑,嘴角的一抹笑容显得非常滑稽。萧睿做梦也没有想到,有心栽树树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成想这无意中的一句话居然导致了一次成功的试验,催生了五粮玉液独一无二的配方!
稻米,粟米,荞麦,糯米,青稞——每种等份,蒸煮时间不能过半个时辰。
从落日一直到垂暮时分,萧睿才慢慢悟出一个道理:五粮酿酒,蒸煮的时间不能过长,也不宜过多搅拌。何以?道理很简单,蒸煮时间过长,五种粮食在蒸煮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某种互相“融合”,这种高温人力的强行融合,实际上是不利于后期酵中的自然酵融合的。
想通了这个道理,萧睿微微一笑,“括兄,将5个大瓮全部重新封起!”
杨括一怔,小声问道,“萧家妹夫,酵已完,再封闭干啥唻?”
“二次酵,以后还有三次酵。”萧睿扫了远远旁观着的几个酒工一眼,伏在杨括耳边小声道,“括兄,记住,只有5号配比才是真正的配比,其他都废弃……今后,每次酿制的下料,都由你亲自带人完成,这配比之法绝对不能外泄,你明白了吗?”
杨括憨厚的脸上闪过一丝恍然,急忙点头,“我明白了。”
***************************
益州,卧龙山庄。
虽名为“卧龙山庄”,但其实这不过是位于繁华锦官城中的一座级豪宅。宅院房舍千间,前前后后8重院落,屋舍飞檐画柱绵延数里不绝,亭台楼谢极尽江南园林别致幽美,这是蜀中商贾世家诸葛家累积数代才积攒扩建下的家业,诸葛家的府邸。
诸葛家其实以前不叫“卧龙山庄”,是现任家主前几年大兴土木后才更改的名字。大抵,以诸葛孔明的号为府邸之名,又将自己的名字“诸葛鸣”改为诸葛孔方,足以体现出诸葛孔方以及他的家族对于三国名相诸葛亮的莫大敬仰。
其实,很多益州士子都认为益州商贾诸葛家压根就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诸葛孔方这不过是往自家脸上贴金罢了。更何况,诸葛孔方这个名字充满了铜臭味道,更是让士子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
所谓粟米,就是小米,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南北皆有,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粟米酿造的。这蜀州本地产的黄澄澄的粟米,让萧睿灵机一动:能不能用粟米代替玉米,再用川藏一代的特产青稞代替高粱米,去酿五粮酒呢?
在赶往酒徒酒坊蜀州分号的路上,他越想越可行,越想越兴奋:对呀,我酿的是“五粮玉液”又不是后世的“五粮液”,为什么一定要用相同的配料?为什么要让其酒味和酒品跟“五粮液”一般无二?从一开始,他就陷入照搬主义的误区了。
……
……
稻米,粟米,荞麦,糯米,青稞。
在萧睿的亲自指挥下,杨括带领几个酒工将上述五种配料进行不同的配比掺混,上锅蒸煮,然后又分别掺入上等的小麦酒曲,装入大瓮编好号进行酵。为了保险起见,萧睿一共让酒工们弄了5瓮不同配方比的“五粮玉液酵试验粗料”,等充分酵完毕,再从中选择酵融合最佳的一种作为最终的配方比。
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前面说了,酿制这种多粮食混合酒,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这多种粮食进行最完美的融合,否则酒的香气和品质就落了下乘。如果多种粮食混合酿酒还不如单种粮食酿酒的品质高,这岂不是多此一举白白提高自己的酿酒成本?
此刻是夏季,气温较高,所以酵时间也就是在十天左右。为了能让五种配料充分酵且能在酵的过程中融为一体,萧睿特意嘱咐杨括将酵的时间往后推迟了一天。
等到了预定酵完毕的时刻,萧睿亲自开启了第一号酵瓮的封泥。一层厚厚的油纸揭开,一股子浓浓地酒气冲天而起,还带有一丝淡淡的呛鼻味道,萧睿忍不住打了一个猛烈的喷嚏,脸上的失望之色溢于言表。
杨括站在他的背后,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萧家妹夫,怎么样?”
萧睿揉了揉鼻子。叹息一声。摇了摇头。酒气虽浓烈。但香气不足。且杂乱无章。距离萧睿设想差得太远太远。不过。他心里早有思想准备。五种粮食各自有不同地物质特性。强行混杂起一起酵。很有可能搞出一种怪怪地味道来。
只有用最合适地配比。彼此互补而不是互相“抵触”。才能让五粮融为一体成功酵。用现代社会酿酒地专业术语来说。那就是各种原料作物有不同地酸碱度。要让之不同地酸碱度进行中和。才算成功。
这编号为第一号地这一瓮。是萧睿最用心、自觉配比最合适地一瓮。1号试验失败让他失去了开启其他几瓮地兴趣。杨括见他兴趣索然。便主动上前去一个个开启酵瓮地封泥。结果都在萧睿地意料之中。酵地“成果”与“1号”大同小异。都不够进入第二步酿制过程地标准。
还只剩下最后一个酵瓮。也就是5号。萧睿已经不再抱什么希望。郁闷地转身就要离开。但没走几步。突然一股子浓而不厌地酒香如同有形一般飘入他地鼻孔。他禁不住**了几下鼻翼。面上浮现起狂喜地神色:天哪。喷香浓郁。醇厚甘美。回味悠长。正是这种混合香型!没错。正是它!
萧睿猛然一个转身。奔了过去。推开杨括。围着5号瓮转了一圈。深深地嗅着那期待已久地香气。等到心神略定。他才挠了挠头。感到有些滑稽:这5号地配方比纯属一种“陪衬”。五种粮食按照等份混入。这应该是最不符合酵地配方比。但恰恰是这种最不可能地配方获得了成功。没有道理啊!
萧睿呆呆地守着一瓮酵粗料。沐浴在血红色地夕阳光辉里。沉吟不语。酒工们早已无聊地散去一旁。只有杨括还老老实实地站在他地身后。脸上一片兴奋。他也是在酒坊中做工多年地酒工了。自然明白这等直入肺腑地酵酒香意味着什么。
突然,萧睿低低道,“括兄,这一瓮原料是不是蒸煮的时间最短?”
杨括点了点头,有些疑惑地道,“萧家妹夫,这不是你吩咐的嘛?你不是说这一瓮可有可无,随意煮煮就起锅入了瓮了。”
萧睿哈哈一笑,嘴角的一抹笑容显得非常滑稽。萧睿做梦也没有想到,有心栽树树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成想这无意中的一句话居然导致了一次成功的试验,催生了五粮玉液独一无二的配方!
稻米,粟米,荞麦,糯米,青稞——每种等份,蒸煮时间不能过半个时辰。
从落日一直到垂暮时分,萧睿才慢慢悟出一个道理:五粮酿酒,蒸煮的时间不能过长,也不宜过多搅拌。何以?道理很简单,蒸煮时间过长,五种粮食在蒸煮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某种互相“融合”,这种高温人力的强行融合,实际上是不利于后期酵中的自然酵融合的。
想通了这个道理,萧睿微微一笑,“括兄,将5个大瓮全部重新封起!”
杨括一怔,小声问道,“萧家妹夫,酵已完,再封闭干啥唻?”
“二次酵,以后还有三次酵。”萧睿扫了远远旁观着的几个酒工一眼,伏在杨括耳边小声道,“括兄,记住,只有5号配比才是真正的配比,其他都废弃……今后,每次酿制的下料,都由你亲自带人完成,这配比之法绝对不能外泄,你明白了吗?”
杨括憨厚的脸上闪过一丝恍然,急忙点头,“我明白了。”
***************************
益州,卧龙山庄。
虽名为“卧龙山庄”,但其实这不过是位于繁华锦官城中的一座级豪宅。宅院房舍千间,前前后后8重院落,屋舍飞檐画柱绵延数里不绝,亭台楼谢极尽江南园林别致幽美,这是蜀中商贾世家诸葛家累积数代才积攒扩建下的家业,诸葛家的府邸。
诸葛家其实以前不叫“卧龙山庄”,是现任家主前几年大兴土木后才更改的名字。大抵,以诸葛孔明的号为府邸之名,又将自己的名字“诸葛鸣”改为诸葛孔方,足以体现出诸葛孔方以及他的家族对于三国名相诸葛亮的莫大敬仰。
其实,很多益州士子都认为益州商贾诸葛家压根就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诸葛孔方这不过是往自家脸上贴金罢了。更何况,诸葛孔方这个名字充满了铜臭味道,更是让士子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