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太极殿君臣议状元(下)
“诸位,先不忙议策了,尝尝时下长安城里新出来的点心,呵呵,这是前些天永思给朕送来的,朕听说在他以前隐居的终南县那个村里,现在家家户户都是在自家院落里腌制这两种蛋品,嗯……好像叫咸鸭蛋和皮蛋?朕尝过了,味道还真是不错,特别是皮蛋,很对朕的口味呐!”

此时离最后一位赶到御书房的宰相团成员温彦博进来落座,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时辰,李世民见在座几位重臣年纪都大了,怕他们不耐久熬,便吩咐内侍将这些冉毅送来的蛋品取出,给大家先垫垫肚子,顺便也缓和一下屋内的氛围,他的本意原是想请大家来读读胡戈的几篇方略策,可是刚才在朝廷对外政策上,弄得气氛有些凝重。

这时李靖在托盘中放下刚刚剥在手掌之中的蛋壳,拿起『毛』巾清了清手上的汁水,对李世民道:“老臣前几rì去兵部,正好几个卫所的将军和永思在里面议论前方战事,小歇时,永思拿出此物,请大家品尝,老夫去得晚,只试过陛下所说的咸鸭蛋,这皮蛋却是第一次品尝!”他年纪虽大,却是军人作风,别人还在手上剥皮时,他已经吃完一枚了。

“嗯,陛下,此物好像是用盐腌制而成的,味道果然特别鲜美!老臣府上有家人在街市上见到过,有童子在坊门旁叫卖,好像原价卖几文钱一颗,只是听说此物稀少,弄得这小小的一枚鸭蛋,被人转手一卖,三五十文一只都不一定能买得到啊!”

尚书右仆『shè』房玄龄手上拿着吃了一半的皮蛋说道,不过看他的模样显然不是第一次吃到这种蛋品,也是,帝国排名第一的宰相,那是多少人巴结的对象。

“物以稀为贵啊!永思上回过来也只给朕每样带了百余枚,皇后和几位嫔妃都很喜欢食用,朕又给孩子们送了些去,现在盘中的,就是朕手上最后一点存货了,大家慢品啊,呵呵!”李世民笑着邀道。

“前方将士苦啊,永思把他那村中产量的大半都送到前线去了,所以此种点心在城里一时比较紧俏,老臣那里还有些,既然几位皇子爱食,等回去了老夫让人给陛下送来!”杜如晦道,他一直坐着没动,一颗也没吃。

“克明,你怎么不食?”这时王珪见杜如晦面前的两种点心原封不动,奇怪道。虽然他也上了年纪,胃口有些寡淡,但初尝皮蛋时,还是被它那独有的风味所吸引了。

“我有胃疾,听归唐说虽然不忌此物,但还是少食为好,早朝前我出府时用过,所以诸位不用管我,你们慢用吧!”杜如晦对老友解释着缘由。待说完,他又转头对温彦博说道:“大临,你爱接济亲友,想必尊府上的人也不会采买此物,这几枚便带回去请夫人和孩子们尝尝鲜吧!”说完他便起身把自己旁边托盘上摆放的四枚皮蛋和咸鸭蛋送到温彦博面前。

温彦博知道,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杜如晦也犯不着用这些小伎俩来刻意交好于己,他的这番举动完全是出于同僚关切之心,于是他也不做作推脱,只是笑着谢了。

温彦博身为朝廷执宰,去世的时候,家贫无正寝,只有殡别室。这不是说他在这高福利的唐初待遇很低,而是因他和别人救急不救穷的举动恰恰相反,他是常常救急也救穷,只是千金散去没复来而已。

大家把这二人的举动看在眼里,都是脸上带着笑,也没当多大的事情,只是这时房玄龄也吃完另一枚咸鸭蛋,把剩下的两枚也拈起,呵呵笑着放到温彦博托盘内。

这一来,王珪、魏征和李靖就不能光看着了,也纷纷把剩下的点心送来。

见此情形,李世民笑着摇了摇头,对自己这位中书令道:“改rì朕让归唐亲自送一些到你府上,也好叫他听听你的教诲,不要那么好战,呵呵!”

他也不是没赐过钱帛与温彦博,可此人出身官宦世家,养成了那种重气节而轻黄白的『xìng』格,往往一接手便转身散与亲友了,他的亲哥哥前礼部尚书温大雅此时病重卧床在家有年余了,而弟弟温大有早在武德年间就病故了,所以家族里扛鼎的人物就只剩温彦博这根独苗了。

温彦博此时还不知道这种时兴点心和胡戈有什么关联,还道李世民出自爱护胡戈这位臣子之意,为了让他缓和一下与自己的关系,于是他正了正『sè』,道:“老臣虽然不赞成归唐的好战之言,但是对他的人品和才干还是十分欣赏的,况且大家本心都是为国尽忠,陛下不必叫归唐破费了,我也愿与他畅谈一番,这几篇方略策所述之事还要请他解『惑』,只是却不必在老臣私邸!”

“大临,你大概还不知道是谁把鸭蛋腌制成这两种蛋品的吧?这些都是出自归唐之手,哪有什么破费之说!”这时杜如晦呵呵笑道。

“唔?能有眼界写出《论民》这等国策之人,竟也有研究口舌之yù的举动?”温彦博很是惊讶,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这时李世民才开口说话,只听他道:“口舌之yù确实是口舌之yù,此物为我等解了口中之yù,却也为养鸭的百姓多谋了一条财路啊!”

温彦博闻言,皱眉深思起来,众臣见他如此,也没人说话打断,过了半晌,只听这位眉头稍展的中书令道:“可是鸭蛋价贱,此物价贵?”

李世民欣然点头道:“确如爱卿所言啊,百姓拿一枚鸭蛋到街市上售卖不过一文钱,而自己在家中将其腌制成这种皮蛋,却是数文钱一枚卖出,翻了几倍啊!听说这种做法叫什么提高商品的附加值,虽然让买东西的人多花了钱,却都没有不值之感啊!”

温彦博缓缓的点了点头,道:“我总算懂了他的想法,真是煞费苦心啊,叫我等心甘情愿将钱掏出,转而流进百姓的口袋,这等锦绣心思,常人难及啊!归唐真国士也!”

“出身百姓,而不忘百姓,归唐可谓不忘本之人,若我国中官吏皆是如此,大唐何愁不兴旺?就怕那些一朝登龙门,转身弃布衣之人,若被他们窃据了高位,如此壮丽山河,却也禁不住他们糟蹋的!”王珪拍案而起,感叹道。

“叔玠,消消气!”杜如晦朝老友挥挥手,因不知他为何如此愤慨,便也无从劝起,只是拿起胡戈最后一篇《论民》的方略策,对大家道:“归唐所言的,在我大唐各县百户大村之中,都要请一位教书先生,教导百姓幼子读书习文,诸位同僚都是怎么看?”

众人闻言,都想起胡戈这篇方略策开头引用的那句《礼记》的名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今大道沦丧,天下为私,个人只顾个人)。

李世民也回忆起胡戈的这篇策论,他在《论民》里说,大道隐退,这是最坏的社会形态,我大唐初立,虽不好自夸天下为公,但圣上和各位执宰心里都装着百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三五十年之后呢,天下会不会演变成各自为私的无序状态?谁也说不准。那么既然如此,臣就当天道已经堕落至此了,自不量力的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一般到了这种最坏的时刻,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行事,按照自己的远***疏来分配利益,而这个时候如果统治者仍要保持社会的稳定的话,那么唯一的办法,便是在这时候用礼法来约束社会的各个阶层!

而闻礼法则要先读书,要读书则需先识字,要识字便得给百姓扫盲,我们在大道尚行的时候预先为之,等到了大道隐去,还有回天的余地。

对于以上这些观点,李世民看后既是震惊又是佩服。可胡戈在写这些字时,却是字字泣血,他知道这古代的盛世,无非是『zhèng fǔ』税收少一点,百姓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一点,可归根结底来说,古代的统治者内心中隐隐还是希望民“愚”一些的,这样才好管教。李世民尽管也是以爱民而著称的,可他还是脱离不了他身为统治者的视野与观点,胡戈彷徨无计,只有用这种曲线救国的论调来提出这些论点,以图能隐隐实现自己心中最终的目标,开启民智!

尽管他写此策时在考铺内徘徊许久,却最终还是回身坐下,一字一泪的写出了这么违心的话语。

一定要让他们读书,让他们习字,然后思索人生的意义,如果他们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了,他们自然而然便会去追求公平,创造公平,维护公平。

种下希望的种子,公平就不会消失,因为它本身是那么的值得人们去追求。

……

“归唐后来还在方略策里面算了一笔细账,我大唐百户以上村庄不到两万座,就按两万座算,需要请教习两万名,若由朝廷出钱雇请,按一位一年二十贯铜钱的薪金,薪米由各地官府酌情考量,从所收的实物税赋里面扣除,这样一年下来户部的总投入是四十万贯文,加上初期一次『xìng』的房舍投入,总共需要二百万贯文不到,而今后每年,可以固定在四十万贯文的投入上,诸位想想,百姓无须交钱便可送自己孩子上学听讲,即使强如远汉,他们都未能做到啊!这件举措的影响,在我华夏历史上,完全是史无前例的!”这时房玄龄介绍道。

“农夫耕百亩之田,而其子受教诗书,这不正是孔子说的盛世景象吗?老臣认为朝廷的支出就应该为万民百姓造福,这种用钱的法门老臣无异议,只请圣上早rì施行!”王珪起身,对李世民行了一大礼。

“叔玠可真是个直『xìng』人呐,且请坐,听听其他几位爱卿是怎么想的!”李世民呵呵一笑,走出御案将王珪扶起。

见状,杜如晦笑道:“归唐提出的雇请两万名教书先生,却也是解了大急,自从隋炀帝无道,天下大『乱』,盗贼风起,多少豪门士家覆灭在那『乱』世之中,这些书香门第里出来的大家子,突遇家道中落,谁不是无枝可依,好容易捱到了我大唐一统寰宇,后来朝廷虽然给他们分了田划了地,可是他们哪里习得农事,归唐这一建议,正好把他们从田地里解救出来了!这却不是一件大好事?”

“我闻程将军向陛下推荐过一名良材马周,他不就是这个情况吗?想其出生之后深受书香熏陶,后来因为战『乱』导致家产尽莫,家人失散!诸位,一个马周被程将军推荐于陛下跟前,多少个马周此时仍流落乡间,唉,这真是我辈读书人的悲哀啊,常言道,人尽其用,物尽其材,归唐这个建议,功德无量啊,老臣也是发自内心的支持!”这时温彦博也起身附议,十分支持道。

房玄龄心中也是赞成此策的,他此时以明了杜如晦的态度,便用询问的眼神分别和李靖以及魏征交流了一下,两人会意,都是起身表示支持此策,最后房玄龄才站起,向李世民表了态。

李世民看上去很是高兴的样子,对众臣道:“此事在此算议过了,就不上政事堂再议了,明天朕就下旨叫户部拨款,让国子监照此执行吧!”

众臣闻言都道,“陛下圣明!”

李世民呵呵一笑,把手一挥,道:“现在议最后一项,归唐提出以后但凡民间生女,其父免力役三年,生两女,免力役五年,生三女,免力役十年并给羊一头!诸位爱卿怎么看?”此时御书房内的气氛已经不似在赏读一名考生的方略策了,大家说着说着,便仿佛置身于政事堂而不自知。

几位执宰中,一直没有说话的魏征这时道:“《韩非子》《六反》里有言: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陛下,诸公,此实乃千百年来之陋习,法令不止,唯有以利诱之,归唐这建议好,臣赞同施行!”

李世民点点头,道:“都是因为百姓孤苦啊,虎毒尚且不食子,何况人乎?归唐总结得好,他在策论里说,自古风俗里,每生一个儿子,对于一家农户来说,便是增加了一名劳动力,而生了一个女儿,自小体弱,帮不上家里的忙,等这些女孩子稍微长大一点,有点力气能帮家里干活了,又到了出嫁的年龄,便成了白白替别家养大了,故而女子为家人所嫌,所以很多农家便自小把女子寄养在别人家里,做那没有地位的童养媳,反正将来得不到她的豢养,便也好省下粮食给儿子,因为生儿子可以养老,将来还能娶过别人家的女子,为自己家传宗接代,可是他们哪里想得到,家家都把女儿溺死,等到将来自家儿子长大了娶谁?归唐策论里所说的这种陋习,真是贻害千年呐!”

“yīn阳不调,适龄男子娶不到妻子,便会叫社会动『荡』不安,去岁陛下刚即位时便颁布法令,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以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就是为了预防这些啊,像归唐举例所说的,男子成了家,就会有一种责任感,遇事也不会那么冲动,不像以前单身时那样无所顾忌,现在有家室在身,不会随意去做那作『jiān』犯科之事,如果四海内无旷夫怨女,天下必然安逸。老臣也是十分赞同归唐此论点的!”这时王珪也附议了,态度明确的支持胡戈这一建议。

等王珪说完,温彦博和李靖也都相续表示支持,杜如晦和房玄龄对视一眼,也都附议了。

李世民见诸位执宰都表了态,便对房玄龄道:“玄龄,你明天跟玄胤碰一下,这事是他户部的事情,一定要落实好!”

“既然陛下和诸位执宰都没有异议,老臣明rì便跟戴尚书把此事梳理一遍,然后下文给各个州县,陛下放心,玄胤办事干练,老臣也会盯着此事,定不叫陛下为此『cāo』心!”房玄龄点头应允道。

终于在房玄龄的回禀声中,今天在御书房所议的五篇方略策算是告一段落,这短短不到两个时辰内竟议下如此多的国政,直叫李世民喜笑颜开,只听他笑道:“归唐一个未婚人,怎么知道男子娶妻之后的感觉,莫不是有什么想法了?”

杜如晦闻言呵呵一笑,回道:“归唐的丈母娘曾说,她家的女婿要有状元头衔才配得上她家闺女,陛下,你看?”

李世民满脸笑意,目光转向其他几位重臣,问道:“诸位的意思呢,归唐做得做不得今次秀才科的状元?”

议完兵事后便沉默少言的李靖这时抬起头来,望着大家道:“这五策中任何一策都足以流传后世,往年秀才考试状元的试卷老臣也都拜读过,无一人才学能及归唐一策的!”说到这里李靖朝大家笑笑,不再说话。

众人都纷纷表示赞成,李世民带着询问『sè』彩的目光一一划过众人,直到最后停留在温彦博的脸上,只见这位最后一个开口的重臣道:“除了《论胡》,其他都不在《治安策》之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