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天气温煦和暖,正是万物复苏的大好时光。
放眼望去,整个前塘村到处都是火热的建设场景。
新的房舍、军营、医院、学校、工厂……一座座拔地而起;往日枯败的农田又恢复了嫩绿,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活跃其中……
一切都显得那样生机勃勃!
永兴之战后的几个月间,随着部队一次次的外出搜索侦查,在带回大批物资的同时,也带回来许多难民。他们中间有些是随部队一起回来的,而更多的则是干脆一路尾随而至。
这些难民一个个拖家带口、蓬头垢面,饿得皮包骨头,看上去惨不忍睹。而前塘村的村民又大多淳朴善良,再加上现在吃喝不愁,这恻隐之心一上来,差不多就是来者不拒了。
如此一来,尽管军方不断加强甄别工作,但整个前塘村的人口依然迅攀升,很快便突破三千之数,是战前正常人口数量的三十余倍。
村里的生存环境一下恶化,空间的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前期从外围收集到的物资已经跟不上消耗度了,估计最晚在八至九月时,就会出现物资短缺的现象。
为此,村办及军方经过近一个月的紧急讨论后,作出了重大调整,并布文告:先,部队扩编为团规模,吸纳富余且合格的男性人力;编制包括:三个步兵连、一个炮兵连、一个防空连、一个工兵连、一个装甲排、一个侦察排、一个警卫排、一个通信排,另有医疗分队、保障分队等若干单位。
总兵力接近一千。
扩编后,民兵营更名为华东战区第一军独立团。
其次,民防营编制为三个步兵连,一个机炮排,全面装备轻武器和部分轻型火炮,同时更名为民兵营,对外混淆原有民兵营概念。
第三,独立团营区搬迁至后山洼地,重建营区,同时在后山灵水岩一带洞穴选址、开建战备洞库;主要储藏军用物资,并在战时作为村民的紧急避难所。
原有营区交付新民兵营接管。
另在全村范围内架设有线电话系统及输电电力线路。
第四,新民兵营主要负责村内治安,战时服从独立营指挥,配合部队行动。
第五,全村扩建。全民参与,由军方负责提供物资。新建地域位于村东后侧野狐岭采石场附近。
房屋样式统一为单身宿舍和家庭宿舍两种。前期主要提供对象为外来难民,后期将视情况分批安置。
原有前塘村格局人口基本不变,保持对外接触。
第六,全面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恢复原有农田生产,并有选择地在安全范围内开新田,尽量扩大农业生产面积。
所用农具、种粮、机械化耕作设备均由村办统一放,收获亦由村办统一收购后分配。
第七,加强行政、教育、医疗系统。
将在难民中选调一些专业人士充实原有单位。
另将开办学校和小型医院各一所;学校分小学班和中学班两部分。
另将恢复村广播系统,并将电影放映固定化。
第八,开办小型工厂。军方负责外出收集适合的生产设备;村办负责调整村内电力设施,兴建厂房。争取短期内开办出小型火电站、自来水厂、食品加工厂、金属冶炼加工厂、机械车辆修理厂、被服厂各一。
第九,完善现有分配制度的同时,实行新的货币及商业政策。
新货币仍以原有货币为交换凭证,准备金以粮食为信用保证;由村办财会部门统一收缴旧货币,经计算后,再按合理数量流通市场。
新货币将在旧货币面值上方加盖特殊印章,以示区别。
今后在村内的薪酬支付和商业购买均由新货币执行。
商业方面将在现有集贸市场基础上,开辟零售和批两类商区,由村办商业部门统一管理。
第十,聘请专业人员成立新的法庭、监察机构。主要负责处理各类刑事民事案件,并制定具体的施行条款细则。
第十一,选举第一届村民委员会,共十五名委员;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分管军政两块。
委员会为今后前塘村最高决策机构。
每届任期暂定两年,如中途有离职或死亡情况生,可按紧急条款补选。
……
公告一出,整个前塘村沸腾了。
后来有人称这份公告为:“前塘村新十一条”。
这其中,前四条主要是军方的扩编更名事宜,内容并不出人意料。
毕竟,如今的赵长海可是了横财,重装备虽然不多,但小枪小炮可是大有富余,弹药也充足;而随着外出任务越繁重,也确实需要更大规模的武装强力搜索。
与之相比,新军营的选址就很费了一番周折。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利于隐蔽,也要交通方便。
这可就有点难为人了。
许良才带着几名测绘兵跑遍了四周,花了快一个月才最终确定后山这片洼地。
这片洼地座落在一座小山谷中,面积适中,地势平坦,四周山不高,但草木密集,利于隐蔽;整体位置在前塘村西北约两公里处,中间山路复杂但不崎岖,只要修一条简易公路就可以方便坦克等重型车辆的通行。
最妙的是,在洼地后侧一片野林的掩盖下,工兵连还现一处山腰上有几个相连的天然岩洞,这些岩洞因为地势较高,所以比较干燥,面积又大,稍加改造就会是一个很好的天然库房。不但可以存放物资,也可以作为人员的临时避难所。
而且,作为可能的避难所,除了正面洞口外,杜四海还计划在山顶和背山的另一侧开出两个紧急出口,以备不时之需。
整个灵水岩战备洞库工程是这次扩建工作中最艰难、也是工作量最大的工程。再加上新军营、库房、靶场的建造和场地平整、道路整修等等工作,可以说几乎占据了部队所有的业余时间,连民兵营也全部被拉来帮忙。
而相对来说,扩建的难民住所选址就容易多了。
野狐岭下是村东北处一个废弃的采石场,而新建民居就修在旁边的开阔地上。这里两旁群山遮蔽、地势险要,中间谷底却是地势开阔;和灵水岩军营一样,除非空中侦察,否则很难想象在这群山之中竟还藏有这样的洞天。
经过论证后,几座新工厂也将修建在附近,同时还将在周围开辟一些新的山田,以提高前塘村的整体耕作面积。
新建村区与旧区隔河相望,中间只有一条小路连通,勉强可容一辆卡车通过,而步行的话来回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不过,当年采石场为了便于重型机器设备与石块的进出,还专门修有一条小铁轨,如今也正好可以利用,只要稍加整修后就可以用带轮轨的平板车来回运东西了,效率倒是提高不少。
虽然新居建造规模浩大、环境艰难,但胜在人力还算充足。而那些难民中又几乎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干过建筑的不少,懂电工、通信、修理的也有很多。
在懂行人的带领下,整个建设过程还算顺利,基本没什么大的波折。而大家伙儿也知道这次是为自己盖楼修路,所以更加卖力。
整个村子干得热火朝天,效率也高。才一个多月,远远望去,一个更大的“前塘村”已是初具规模。
但是,物资缺乏的问题也开始变得日益严重起来。
本来,除了军用物资、日常消耗品和粮食外,部队以往外出任务回来,都会带回大批建筑材料和一些有用的机器设备,其中甚至包括一整套火力电机组。
因为赵长海的原则就是:不管你懂不懂,只要是好东西,就往家里拿!
结果,日积月累的竟在村后空地堆起极为庞大的一堆。
这些东西不用的话,时间一长自然就会浪费。
于是在庞世辉、刘文轩等人的鼓动下,村里开始新建一些军事设施与民用单位,而这些物资也不断投入到村子的新建过程中。
开始只是用于外围围墙、工事的建造,后来全面的新建工程铺开后,又增加了大量民舍、军营、战备工事,再后来就是医院、学校、工厂……
这些无一不需要海量的水泥、石子、黄沙、石灰、砖块等材料;而因为缺少钢筋等材料,所有的新建筑物也都没有过三层。
与之配套的,一条条电话线路、输电线路、输水管道也开始全面铺设……
渐渐的,人们现往日多到烦人的那堆水泥砖块,居然不够用了。
于是,部队再次出击,四处收刮。
目标就是那些已经废弃、却没有被污染的大小城镇;而要收集的物资也更加有针对性。
有好机器就搬;看见电线电话线就卷;管道不够就挖;砖块不够就拆;水泥石灰不够就找,不行就土法造,再不行就多砍些树,多造一些砖木结构的建筑……
反正总有办法,反正一切为了建设。
放眼望去,整个前塘村到处都是火热的建设场景。
新的房舍、军营、医院、学校、工厂……一座座拔地而起;往日枯败的农田又恢复了嫩绿,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活跃其中……
一切都显得那样生机勃勃!
永兴之战后的几个月间,随着部队一次次的外出搜索侦查,在带回大批物资的同时,也带回来许多难民。他们中间有些是随部队一起回来的,而更多的则是干脆一路尾随而至。
这些难民一个个拖家带口、蓬头垢面,饿得皮包骨头,看上去惨不忍睹。而前塘村的村民又大多淳朴善良,再加上现在吃喝不愁,这恻隐之心一上来,差不多就是来者不拒了。
如此一来,尽管军方不断加强甄别工作,但整个前塘村的人口依然迅攀升,很快便突破三千之数,是战前正常人口数量的三十余倍。
村里的生存环境一下恶化,空间的拥挤程度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前期从外围收集到的物资已经跟不上消耗度了,估计最晚在八至九月时,就会出现物资短缺的现象。
为此,村办及军方经过近一个月的紧急讨论后,作出了重大调整,并布文告:先,部队扩编为团规模,吸纳富余且合格的男性人力;编制包括:三个步兵连、一个炮兵连、一个防空连、一个工兵连、一个装甲排、一个侦察排、一个警卫排、一个通信排,另有医疗分队、保障分队等若干单位。
总兵力接近一千。
扩编后,民兵营更名为华东战区第一军独立团。
其次,民防营编制为三个步兵连,一个机炮排,全面装备轻武器和部分轻型火炮,同时更名为民兵营,对外混淆原有民兵营概念。
第三,独立团营区搬迁至后山洼地,重建营区,同时在后山灵水岩一带洞穴选址、开建战备洞库;主要储藏军用物资,并在战时作为村民的紧急避难所。
原有营区交付新民兵营接管。
另在全村范围内架设有线电话系统及输电电力线路。
第四,新民兵营主要负责村内治安,战时服从独立营指挥,配合部队行动。
第五,全村扩建。全民参与,由军方负责提供物资。新建地域位于村东后侧野狐岭采石场附近。
房屋样式统一为单身宿舍和家庭宿舍两种。前期主要提供对象为外来难民,后期将视情况分批安置。
原有前塘村格局人口基本不变,保持对外接触。
第六,全面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恢复原有农田生产,并有选择地在安全范围内开新田,尽量扩大农业生产面积。
所用农具、种粮、机械化耕作设备均由村办统一放,收获亦由村办统一收购后分配。
第七,加强行政、教育、医疗系统。
将在难民中选调一些专业人士充实原有单位。
另将开办学校和小型医院各一所;学校分小学班和中学班两部分。
另将恢复村广播系统,并将电影放映固定化。
第八,开办小型工厂。军方负责外出收集适合的生产设备;村办负责调整村内电力设施,兴建厂房。争取短期内开办出小型火电站、自来水厂、食品加工厂、金属冶炼加工厂、机械车辆修理厂、被服厂各一。
第九,完善现有分配制度的同时,实行新的货币及商业政策。
新货币仍以原有货币为交换凭证,准备金以粮食为信用保证;由村办财会部门统一收缴旧货币,经计算后,再按合理数量流通市场。
新货币将在旧货币面值上方加盖特殊印章,以示区别。
今后在村内的薪酬支付和商业购买均由新货币执行。
商业方面将在现有集贸市场基础上,开辟零售和批两类商区,由村办商业部门统一管理。
第十,聘请专业人员成立新的法庭、监察机构。主要负责处理各类刑事民事案件,并制定具体的施行条款细则。
第十一,选举第一届村民委员会,共十五名委员;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分管军政两块。
委员会为今后前塘村最高决策机构。
每届任期暂定两年,如中途有离职或死亡情况生,可按紧急条款补选。
……
公告一出,整个前塘村沸腾了。
后来有人称这份公告为:“前塘村新十一条”。
这其中,前四条主要是军方的扩编更名事宜,内容并不出人意料。
毕竟,如今的赵长海可是了横财,重装备虽然不多,但小枪小炮可是大有富余,弹药也充足;而随着外出任务越繁重,也确实需要更大规模的武装强力搜索。
与之相比,新军营的选址就很费了一番周折。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利于隐蔽,也要交通方便。
这可就有点难为人了。
许良才带着几名测绘兵跑遍了四周,花了快一个月才最终确定后山这片洼地。
这片洼地座落在一座小山谷中,面积适中,地势平坦,四周山不高,但草木密集,利于隐蔽;整体位置在前塘村西北约两公里处,中间山路复杂但不崎岖,只要修一条简易公路就可以方便坦克等重型车辆的通行。
最妙的是,在洼地后侧一片野林的掩盖下,工兵连还现一处山腰上有几个相连的天然岩洞,这些岩洞因为地势较高,所以比较干燥,面积又大,稍加改造就会是一个很好的天然库房。不但可以存放物资,也可以作为人员的临时避难所。
而且,作为可能的避难所,除了正面洞口外,杜四海还计划在山顶和背山的另一侧开出两个紧急出口,以备不时之需。
整个灵水岩战备洞库工程是这次扩建工作中最艰难、也是工作量最大的工程。再加上新军营、库房、靶场的建造和场地平整、道路整修等等工作,可以说几乎占据了部队所有的业余时间,连民兵营也全部被拉来帮忙。
而相对来说,扩建的难民住所选址就容易多了。
野狐岭下是村东北处一个废弃的采石场,而新建民居就修在旁边的开阔地上。这里两旁群山遮蔽、地势险要,中间谷底却是地势开阔;和灵水岩军营一样,除非空中侦察,否则很难想象在这群山之中竟还藏有这样的洞天。
经过论证后,几座新工厂也将修建在附近,同时还将在周围开辟一些新的山田,以提高前塘村的整体耕作面积。
新建村区与旧区隔河相望,中间只有一条小路连通,勉强可容一辆卡车通过,而步行的话来回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不过,当年采石场为了便于重型机器设备与石块的进出,还专门修有一条小铁轨,如今也正好可以利用,只要稍加整修后就可以用带轮轨的平板车来回运东西了,效率倒是提高不少。
虽然新居建造规模浩大、环境艰难,但胜在人力还算充足。而那些难民中又几乎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干过建筑的不少,懂电工、通信、修理的也有很多。
在懂行人的带领下,整个建设过程还算顺利,基本没什么大的波折。而大家伙儿也知道这次是为自己盖楼修路,所以更加卖力。
整个村子干得热火朝天,效率也高。才一个多月,远远望去,一个更大的“前塘村”已是初具规模。
但是,物资缺乏的问题也开始变得日益严重起来。
本来,除了军用物资、日常消耗品和粮食外,部队以往外出任务回来,都会带回大批建筑材料和一些有用的机器设备,其中甚至包括一整套火力电机组。
因为赵长海的原则就是:不管你懂不懂,只要是好东西,就往家里拿!
结果,日积月累的竟在村后空地堆起极为庞大的一堆。
这些东西不用的话,时间一长自然就会浪费。
于是在庞世辉、刘文轩等人的鼓动下,村里开始新建一些军事设施与民用单位,而这些物资也不断投入到村子的新建过程中。
开始只是用于外围围墙、工事的建造,后来全面的新建工程铺开后,又增加了大量民舍、军营、战备工事,再后来就是医院、学校、工厂……
这些无一不需要海量的水泥、石子、黄沙、石灰、砖块等材料;而因为缺少钢筋等材料,所有的新建筑物也都没有过三层。
与之配套的,一条条电话线路、输电线路、输水管道也开始全面铺设……
渐渐的,人们现往日多到烦人的那堆水泥砖块,居然不够用了。
于是,部队再次出击,四处收刮。
目标就是那些已经废弃、却没有被污染的大小城镇;而要收集的物资也更加有针对性。
有好机器就搬;看见电线电话线就卷;管道不够就挖;砖块不够就拆;水泥石灰不够就找,不行就土法造,再不行就多砍些树,多造一些砖木结构的建筑……
反正总有办法,反正一切为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