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恭仁皇后
出身微寒
她原是隶满洲镶蓝旗包衣,官书上只提其属正黄旗,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却绝口不提孝恭祖父额参曾任膳房总管,其本是内务府包衣,出身微贱的事实。雍正也一再宣称乌(吴)雅氏乃“本朝旧族,创世名家”,这样说,或许是母家地位的卑微,对于雍正而言,是一种隐痛,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他必须神话自己的出身,抬高母家的地位;亦或许是他为了缓和母子间紧张的关系,而故意作出的姿态。而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包衣(奴隶)之后,却能得到康熙如此宠爱,能够为共育有55个孩子的康熙皇帝,生育三子三女,的确不一般。
十年之宠
由此,德妃从一个身份卑微的、负责端茶送水等细活的“宫女子”,一步一步登上永和宫主的位置,这是很不简单的。康熙二十年册的四个妃子,她们的地位或者说是在皇帝和众宫人心里的位置,是后来的其他宫妃难以相比的,或者说,后来的宫妃再牛也牛不过这四个人。
可是这四个人中,德妃的身份最低,只有她是包衣之后,不是以秀女而是更低一级的宫女子的身份入宫,只有德妃是十八年单独册嫔。可是德妃的女儿是唯一一个下嫁满人的公主,德妃的两个儿子又都是争储风暴的中心。
从画像上来看,德妃的身上隐隐含着一种雍容华贵的大气。能够稳居**三十三年,她一定是一个聪明女子,当然,没有家世的她一定要美,她一定会有心计,幸运的是她并没有把这当成一种手段,而是利用这份敏感和睿智暗暗地保护着自己和孩子。淡泊名利的性格或许是皇上欣赏她的原因,史书上没有德妃的“圣祖甚爱之”,也许正是因了她从不张扬的性格。六个孩子,足以说明康熙对她的宠爱。
不错,荣妃也同样生育6个孩子。不过···在康熙二十年册妃的时候,按照四妃的顺序,荣妃已经在德妃之后了··
于是德妃和荣妃并肩成为生育子嗣最多的后妃,她们同样十年间生育六个孩子。但是,荣妃的辉煌,主要集中在康熙十二至十六年,她连生四孩,可是六个孩子中只有两个长大成*人。在康熙十六年之后,她就再未生育。可是,此时的康熙皇帝还很年轻啊为什么荣妃却从此沉寂了呢?难道说仅仅是四个早殇的孩子才让荣妃再未生育么?这一段时间康熙是2o~24岁。可以想象那是一段轰轰烈烈的、属于年轻的康熙帝的、充满活力的爱情。而康熙宠德妃,是在十七年~二十七年间,康熙帝是25~35岁,个人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康熙可以说是“阅人无数”,但德妃仍然盛宠了十年,这说明德妃是很得康熙帝的喜爱的。在诸多后妃之中,德妃一定有她的过人之处。
再说到孩子,荣妃的孩子的命运和德妃之子是没法比了,
生的少的不如生的多的,生的多的不如活的多的
德妃有3个孩子长大成*人。比起一连生四个儿子都早殇的荣妃马佳氏,她是稍幸运的。而胤祚是6岁夭折,皇十二女是12岁夭折,这两个孩子都比荣妃夭折的孩子活的长的多,德妃的丧子之痛不如荣妃那样强烈。
德妃生育十二女的时候已是27岁,而生育胤禵的时候已是29岁“高龄”,这个可以说是破了康熙朝后妃生育年龄的记录。因为她们基本过了25岁就可以让位后来人了,而唯有德妃,这样特殊,在接近她自己的而立之年再次生育,也再一次证明了康熙对德妃宠爱与其他宫妃的不同。
对比一下,荣妃在生育最后一个孩子时能有多大呢?荣妃的生日清史稿上没有记载,只说她“待年宫中”,她是第一个给康熙生孩子的女人,那年康熙15岁,她也不会大到哪去,就算她17岁,在康熙十六年的时候也就是27岁,还是没有过生胤祯时29岁的德妃。(当年15岁的康熙应该不会和19岁的荣妃生孩子吧~~那样年龄差的也太多了···)
而且乌雅氏是那种从无奢望的女人,珍惜已经得到的是她的天性,面对年复一年、平淡无奇的嫔妃生活她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身世资料
3《清史图典?雍正朝》,故宫博物院编,朱诚如主编,紫禁城出版社,第一版,页6:“胤禛的生母吴雅氏出身护军参领之家,原为包衣人家之后……”《清代皇后册立与八旗大姓氏族》,刘潞,《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1期,明清历史,页52-65:在所有被抬旗后妃的家族史上,多少都有过一些记录,唯独孝恭后家族为正黄旗,在清宫文书的记载中只提属正黄旗,毫不涉及其他。孝恭祖父额参之传,列于《八旗通志?正黄旗满洲世职大臣卷》:“额参,满洲正黄旗人,姓吴雅氏,世居叶赫地方,初任布达衣大,累擢至内大臣。”雍正在为其母家颁爵的敕书中说:“仁寿皇太后曾祖额布根者,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八旗通志》卷15o】查后金与清初所有官职中,未见“布达衣大”一职,与此音相近者,仅“包衣大“,即包衣之领。联系到“抚育禁庭”,正是世代生活于主子家之包衣的特点。不过,若确立此说,还需旁证。关于额森的职务,《通谱》说:“额柏根,正黄旗人,世居哈达地方,国初来归,其长额森,初任膳房总管,历升内大臣。”【《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29】尽管《通谱》与《通志》中关于吴雅氏世居之处不同,但在额森职务上却为孝恭出身包衣之家提供了旁证:膳房总管即是包衣大。这表明,孝恭出身内务府包衣家庭之说是成立的。雍正在赐敕中吹捧吴雅氏为“本朝旧族,创世名家”,无非是想掩盖母家卑微的出身。不过,历史真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部被掩盖,《通志》中在涉及佐领编核时便露了马脚:“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八旗通志》卷4】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是康熙帝逝后第四天,“旨”中所说太后应指雍正母孝恭,而“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正是孝恭之弟博启。因此,旨中所说“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即孝恭之亲族。由此可知,孝恭母家实为镶蓝旗包衣。联系到雍正即位前后朝中尖锐复杂的斗争,他为母族带上“正黄旗创世名家”桂冠的心态便不言而喻了。
⑷《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黄山出版社,第1版,页2o,《双全等奏缴雍正元年正月谕旨折》:散轶大臣舅舅白齐等奏,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鸿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护军校七人,佐领二等侍卫颜德,及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之笔帖式三人皆为承恩之人。伏乞皇上给予何差效力。等因,于正月初三日具奏。奉旨:该人等俱问大将军王,区别优劣,缮写绿头牌,与人一并引见具奏。钦此,钦遵。将颜德等二人衔名绿头牌具奏。奉旨:该人等交阿尔松阿、舒鲁、白齐引见具奏。钦此。
德妃册文
命侍郎额星格、持节进封德嫔吴雅氏、为德妃。册文曰、朕惟治本齐家、茂衍六宫之庆。职宜佐内、备资四德之贤。恪恭久效于闺闱。升序用光以纶綍。咨尔德嫔吴雅氏。柔嘉成性。淑慎持躬。动谐珩佩之和、克娴于礼。敬凛夙宵之节、靡懈于勤。兹仰承太皇太后慈谕、以册印、进封尔为德妃。尔其祗膺晋秩、副象服之有加。懋赞坤仪、迓鸿庥之方至。钦哉。
——《清实录》
雍正的述哀诗
母后周年述哀一(有序)
母后升遐,倏经周岁。痛色笑之难追,想音容而切慕。潸然泪下,赋此哀辞为念。
慈恩重,难禁涕泪悬。尊荣心莫罄,恍惚岁云迁。
物候常如此,音容独渺焉。寝门空在望,一望一凄然
母后二周讳辰
自隔慈颜杳,重临此日悲。音徽徒有慕,尊养已无时。
恩念劬劳重,心惊岁月驰。朝来益为怆,抚序泪空垂。
母后三周讳辰
鞠我恩深重,违颜梦渺茫。三年成逝水,百感对流光。
黯黯慈云在,迢迢仙路长。朝来又临讳,含怆仰空苍。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卷之二十八·诗·四宜堂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集一
出身微寒
她原是隶满洲镶蓝旗包衣,官书上只提其属正黄旗,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却绝口不提孝恭祖父额参曾任膳房总管,其本是内务府包衣,出身微贱的事实。雍正也一再宣称乌(吴)雅氏乃“本朝旧族,创世名家”,这样说,或许是母家地位的卑微,对于雍正而言,是一种隐痛,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他必须神话自己的出身,抬高母家的地位;亦或许是他为了缓和母子间紧张的关系,而故意作出的姿态。而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包衣(奴隶)之后,却能得到康熙如此宠爱,能够为共育有55个孩子的康熙皇帝,生育三子三女,的确不一般。
十年之宠
由此,德妃从一个身份卑微的、负责端茶送水等细活的“宫女子”,一步一步登上永和宫主的位置,这是很不简单的。康熙二十年册的四个妃子,她们的地位或者说是在皇帝和众宫人心里的位置,是后来的其他宫妃难以相比的,或者说,后来的宫妃再牛也牛不过这四个人。
可是这四个人中,德妃的身份最低,只有她是包衣之后,不是以秀女而是更低一级的宫女子的身份入宫,只有德妃是十八年单独册嫔。可是德妃的女儿是唯一一个下嫁满人的公主,德妃的两个儿子又都是争储风暴的中心。
从画像上来看,德妃的身上隐隐含着一种雍容华贵的大气。能够稳居**三十三年,她一定是一个聪明女子,当然,没有家世的她一定要美,她一定会有心计,幸运的是她并没有把这当成一种手段,而是利用这份敏感和睿智暗暗地保护着自己和孩子。淡泊名利的性格或许是皇上欣赏她的原因,史书上没有德妃的“圣祖甚爱之”,也许正是因了她从不张扬的性格。六个孩子,足以说明康熙对她的宠爱。
不错,荣妃也同样生育6个孩子。不过···在康熙二十年册妃的时候,按照四妃的顺序,荣妃已经在德妃之后了··
于是德妃和荣妃并肩成为生育子嗣最多的后妃,她们同样十年间生育六个孩子。但是,荣妃的辉煌,主要集中在康熙十二至十六年,她连生四孩,可是六个孩子中只有两个长大成*人。在康熙十六年之后,她就再未生育。可是,此时的康熙皇帝还很年轻啊为什么荣妃却从此沉寂了呢?难道说仅仅是四个早殇的孩子才让荣妃再未生育么?这一段时间康熙是2o~24岁。可以想象那是一段轰轰烈烈的、属于年轻的康熙帝的、充满活力的爱情。而康熙宠德妃,是在十七年~二十七年间,康熙帝是25~35岁,个人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康熙可以说是“阅人无数”,但德妃仍然盛宠了十年,这说明德妃是很得康熙帝的喜爱的。在诸多后妃之中,德妃一定有她的过人之处。
再说到孩子,荣妃的孩子的命运和德妃之子是没法比了,
生的少的不如生的多的,生的多的不如活的多的
德妃有3个孩子长大成*人。比起一连生四个儿子都早殇的荣妃马佳氏,她是稍幸运的。而胤祚是6岁夭折,皇十二女是12岁夭折,这两个孩子都比荣妃夭折的孩子活的长的多,德妃的丧子之痛不如荣妃那样强烈。
德妃生育十二女的时候已是27岁,而生育胤禵的时候已是29岁“高龄”,这个可以说是破了康熙朝后妃生育年龄的记录。因为她们基本过了25岁就可以让位后来人了,而唯有德妃,这样特殊,在接近她自己的而立之年再次生育,也再一次证明了康熙对德妃宠爱与其他宫妃的不同。
对比一下,荣妃在生育最后一个孩子时能有多大呢?荣妃的生日清史稿上没有记载,只说她“待年宫中”,她是第一个给康熙生孩子的女人,那年康熙15岁,她也不会大到哪去,就算她17岁,在康熙十六年的时候也就是27岁,还是没有过生胤祯时29岁的德妃。(当年15岁的康熙应该不会和19岁的荣妃生孩子吧~~那样年龄差的也太多了···)
而且乌雅氏是那种从无奢望的女人,珍惜已经得到的是她的天性,面对年复一年、平淡无奇的嫔妃生活她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身世资料
3《清史图典?雍正朝》,故宫博物院编,朱诚如主编,紫禁城出版社,第一版,页6:“胤禛的生母吴雅氏出身护军参领之家,原为包衣人家之后……”《清代皇后册立与八旗大姓氏族》,刘潞,《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1期,明清历史,页52-65:在所有被抬旗后妃的家族史上,多少都有过一些记录,唯独孝恭后家族为正黄旗,在清宫文书的记载中只提属正黄旗,毫不涉及其他。孝恭祖父额参之传,列于《八旗通志?正黄旗满洲世职大臣卷》:“额参,满洲正黄旗人,姓吴雅氏,世居叶赫地方,初任布达衣大,累擢至内大臣。”雍正在为其母家颁爵的敕书中说:“仁寿皇太后曾祖额布根者,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八旗通志》卷15o】查后金与清初所有官职中,未见“布达衣大”一职,与此音相近者,仅“包衣大“,即包衣之领。联系到“抚育禁庭”,正是世代生活于主子家之包衣的特点。不过,若确立此说,还需旁证。关于额森的职务,《通谱》说:“额柏根,正黄旗人,世居哈达地方,国初来归,其长额森,初任膳房总管,历升内大臣。”【《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29】尽管《通谱》与《通志》中关于吴雅氏世居之处不同,但在额森职务上却为孝恭出身包衣之家提供了旁证:膳房总管即是包衣大。这表明,孝恭出身内务府包衣家庭之说是成立的。雍正在赐敕中吹捧吴雅氏为“本朝旧族,创世名家”,无非是想掩盖母家卑微的出身。不过,历史真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部被掩盖,《通志》中在涉及佐领编核时便露了马脚:“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八旗通志》卷4】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是康熙帝逝后第四天,“旨”中所说太后应指雍正母孝恭,而“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正是孝恭之弟博启。因此,旨中所说“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即孝恭之亲族。由此可知,孝恭母家实为镶蓝旗包衣。联系到雍正即位前后朝中尖锐复杂的斗争,他为母族带上“正黄旗创世名家”桂冠的心态便不言而喻了。
⑷《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黄山出版社,第1版,页2o,《双全等奏缴雍正元年正月谕旨折》:散轶大臣舅舅白齐等奏,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鸿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护军校七人,佐领二等侍卫颜德,及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之笔帖式三人皆为承恩之人。伏乞皇上给予何差效力。等因,于正月初三日具奏。奉旨:该人等俱问大将军王,区别优劣,缮写绿头牌,与人一并引见具奏。钦此,钦遵。将颜德等二人衔名绿头牌具奏。奉旨:该人等交阿尔松阿、舒鲁、白齐引见具奏。钦此。
德妃册文
命侍郎额星格、持节进封德嫔吴雅氏、为德妃。册文曰、朕惟治本齐家、茂衍六宫之庆。职宜佐内、备资四德之贤。恪恭久效于闺闱。升序用光以纶綍。咨尔德嫔吴雅氏。柔嘉成性。淑慎持躬。动谐珩佩之和、克娴于礼。敬凛夙宵之节、靡懈于勤。兹仰承太皇太后慈谕、以册印、进封尔为德妃。尔其祗膺晋秩、副象服之有加。懋赞坤仪、迓鸿庥之方至。钦哉。
——《清实录》
雍正的述哀诗
母后周年述哀一(有序)
母后升遐,倏经周岁。痛色笑之难追,想音容而切慕。潸然泪下,赋此哀辞为念。
慈恩重,难禁涕泪悬。尊荣心莫罄,恍惚岁云迁。
物候常如此,音容独渺焉。寝门空在望,一望一凄然
母后二周讳辰
自隔慈颜杳,重临此日悲。音徽徒有慕,尊养已无时。
恩念劬劳重,心惊岁月驰。朝来益为怆,抚序泪空垂。
母后三周讳辰
鞠我恩深重,违颜梦渺茫。三年成逝水,百感对流光。
黯黯慈云在,迢迢仙路长。朝来又临讳,含怆仰空苍。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卷之二十八·诗·四宜堂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