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终也,万物收藏。
这是冬季的起始,从此时起,至少这一方天地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状态。
按宋游修行的四时轮转法,在这时节修出来的灵力有闭蓄生气、终止进程、蛰伏潜藏的作用,不过这只是灵力自带的特性,并不强大。若用这时修出的灵力来激发类似的法术,有增幅效果,若用来催动普通法术,便如正常灵力一样,若用来催动相反的法术,则效果不佳。
这与博取天地灵气的法门不同。
起身下床时,正是清晨,体内已又添了一缕洁白如雪的灵力,这缕灵力还很不凡,看来修行果然要取不同山水之灵才行。
屋中地面一层厚霜,也是奇妙。
三花娘娘又不知跑哪去了。
宋游正待外出寻她,忽听外边有人闲聊。
“师父,那伏龙观究竟是何处仙山?那宋道长又是哪方高人?我以前都没听说过,怎的见了宫主连道爷也不叫一声?”
“伏龙观是隐世洞府,你没听说过很正常,不过我们福清宫有幸与之结缘,对伏龙观却是很了解的。”
“为什么叫伏龙观?曾有仙人降伏过龙不成?”
“所谓伏龙观,非是降伏,而是卧伏、蛰伏之意。不是曾有仙人在此降伏过龙,而是比喻观中之人好比伏龙。伏龙隐居则天下不知,伏龙出山则天下无人能及。”温和的声音充满耐心,“这伏龙观代代单传,谁也不知传了多少年,不仅从未断过,而且真当对得起这名字,每一代观主皆如天下龙凤,难有人及,宋道长就是这一代的传人。”
“只有一个人吗?”
“一般是师徒二人。”
“好少。”
“现在的伏龙观观主多行道人,好比人仙。”
“难怪他叫宫主道兄。”
小童儿的声音听起来很惊讶。
宋游却只是笑笑,站门口不出。
其实他叫光华子道兄而不是道爷,一方面是隔山不论辈,一方面也是他确实和光华子同辈。
当年伏龙观的师祖和福清宫的宫主结缘时是平辈论交,不过伏龙观的换代速度远比正常宫观寺庙更慢,福清宫二三十年就一代,而伏龙观一代最少也要四五十年,以至于伏龙观才换第二任观主,福清宫已经换到第三代了。
光华子年纪比宋游师父略小,年轻时仰慕宋游师父,一直叫她为道爷,这一般是对年长很多的外山道人的尊称。
如此一来,宋游自然也只得叫他道兄或道长。
门外人又聊了会儿,声音没动位置,似是在等人,逐渐聊得越来越远,宋游怕他们窘迫,一直没有出去,直到他们走了,这才推门而出。
刚巧三花娘娘迈着小碎步从外边回来。
“三花娘娘早。”
“道士早。”
“三花娘娘去哪了?”
“三花娘娘去吃早饭了,看你坐着没动,定是在修炼,就没有叫你。”
“你呀……”
宋游摇头笑了笑。
他当然知道前天三花娘娘之所以答应留下来,就是因为中午那顿丰盛的宴席,大鱼大肉让她吃得很爽。昨天也是顿顿都有鱼有肉,这福清宫的道长们似乎明白了想让宋游在此久住得把三花娘娘也伺候好,于是每天都换着花样讨好她。
这是一只小馋猫。
宋游关上门,也去吃了早饭。
还没吃完,出云和应风两位小道长便又来了,对他说:“道兄,今日天气不错,不如我们去山顶赏云,如何?”
“甚好。”
“道兄慢吃。”
“好。”
宋游果然慢慢的吃。
早饭是馒头,是带馅的,发面很结实,里头的馅也很扎实,十分朴实的味道,配上稀粥泡菜,这年生平头老百姓是吃不起这种好饭的。而看饭堂内其他道友的模样,这福清宫也不是天天这样吃。
饭后爬山,青石板上早有人迹。
应风和出云是两个很好的人,一个温和善谈,一個讲话贴心,讲话特别照顾人,长得也好,生在后世,不入道门的话,多半是两个海王。
道人清闲,常以登山远足为乐,两人对这青成山再了解不过了,边走边为宋游介绍山中宫观。
据说山上大小宫观五十六座,清修茅舍不计其数,大多数只读道经,有道法传承的宫观只有九座,茅舍中也有些隐世高人。
其实这世间宫观大多如此。
绝大多数是没有道法传承的,只读道经,拜道教神灵,参悟道家思想。
极少数有道法传承的,传承的内容也许和大家想的也不相同。
怎么说呢……
这极少数里边,大多数又只是传承一些知识经验,例如某些鬼怪的喜好弱点、如何点香通神,还有法事流程等,这些东西不需要灵力,即使换了心诚的普通人或毫无道行的捉鬼捉妖人,也是可以奏效的。
这些东西或许能称得上道法,称得上法门,或者称得上一种本事,但要说它是法术,却是有些不恰当。
其它有法术传承的,也多是些简单法术。
如通幽、驱邪、见神等。
算不得高深的手段。
甚至民间也有不少人会。
几十年前的福清宫就是这样,在这青成山上,不俗也不起眼。后来与伏龙观结了缘,这才有了如今公认有真传承、有真高人的福清宫,即使是青成山上最大那几座宫观,名气、规模和人数都大于福清宫,每次论道也胜负各半,可若是斗法,也都只能在福清宫面前败下阵来。
由那时起,福清宫才逐渐兴盛。
到现在规模、名气虽仍不如那几座几百上千年的古观,经论道义也有所不如,可论道法,却已在这青成山上难觅对手。
也正因此,应风出云二人生怕没把宋游招待妥当,回去挨骂是小,失了礼仪是大。
走走聊聊,没觉得累,便已到了山顶。
今日天气果然不错。
不过青成山并不算太高,若非山下大雾,雨后积烟,否则是见不到云海的,出云说的赏云,是指看天上的云。
宋游也爱看云,躺着最好。
配上山间与鸽子蛋差不多大的熟烂了的猕猴桃,带的酸菜馅的馒头,再惬意不过。
“道兄,你听说过山中无岁月、寒尽不知年这句诗吗?”
“听说过。”
“这种仙山,世间可真有?”
“没有见过。”
“多行道爷走遍天下,有见过吗?”
“应该没有。”
“如此的话,便只是传闻了。”
穿着道袍的姑娘有些失望,好似心中梦里的仙气少了几分。
宋游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时间不可逆,白首难回,但若是放慢时间,且不说这个世界,即使是上个世界,也是有足够的理论去支撑的。
以他所学所见,也是玄妙难说。
他只啃着馒头赏云。
此时的云如铺满蓝天的轻羽。
“道兄真是惬意。”
“是有些困了。”
“我和师妹去寻些果子来,咱们在这坐到黄昏,看完日落再回去。道兄既已倦了,在此等着即可。”
“好。”
两人便笑嘻嘻的,去寻果子去。
果子还没找到,倒是见到远方山腰红光闪耀,升起滚滚浓烟,冲天如龙。
“起火了!”
应风道长惊呼一声。
昨日清晨才下的雨,此时竟起了山火。
然而火借风势,才眨眼的功夫,便已蔓延开来,留下大片黑色的伤痕。眼见得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可此乃天灾,他们道行低微,况且修道之人也不是神仙,又如何能以凡人之力熄灭山火?
两人顿时急得不行,却又无可奈何。
只听身后有声音传来:
“道友莫急。”
转头一看,宋道兄已站了起来,拍掉身上草碎泥灰,如他们一样凝视山火,却一点不慌张。
山火肆虐,生灵涂炭,该灭。
“终!”
挥手点出白星。
白星跨过长空,落入火中,火气闭蓄,这半山山火就如受了刺激一样,顿时收缩,眨眼就已消失不见,连一点火星、烟气都没了,若非留下了大片的草木枯灰,甚至让人以为它从未来过。
两人一时屏住了呼吸,惊为天人。
顿时明白了,为什么福清宫已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却还要对伏龙观来人毕恭毕敬。
原来不止是礼节和恩义。
弹手止天灾,岂是凡人?
此后一下午两人都毕恭毕敬,比在师父宫主面前还要乖巧几分。
一直待到黄昏后,三人方才下山。
只是回了道观,各自师父问起他们相处如何,可有了交情,他们却都不知如何言说。只觉这宋道友比从师父口中听到的,几十年前初下山的上上任伏龙观观主道行还要高深不少。
而以宋游一日相处看来,这两人也都是不错的人,至少现在不错。奈何他不愿交友,让他选亲近谁,选不出来,选膈应谁也选不出来,注定是无法为福清宫未来的继承人提供选项了。
晚间吃过晚饭,宋游便已掏出自己准备好的书信,对光华子说:
“道兄,我还有一事所托。”
“嗯?”
“出来已过了一季,写了封信,想请道兄明年春天捎带回去。”
“原来如此。”
光华子将信接过,小心收起。
这是冬季的起始,从此时起,至少这一方天地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状态。
按宋游修行的四时轮转法,在这时节修出来的灵力有闭蓄生气、终止进程、蛰伏潜藏的作用,不过这只是灵力自带的特性,并不强大。若用这时修出的灵力来激发类似的法术,有增幅效果,若用来催动普通法术,便如正常灵力一样,若用来催动相反的法术,则效果不佳。
这与博取天地灵气的法门不同。
起身下床时,正是清晨,体内已又添了一缕洁白如雪的灵力,这缕灵力还很不凡,看来修行果然要取不同山水之灵才行。
屋中地面一层厚霜,也是奇妙。
三花娘娘又不知跑哪去了。
宋游正待外出寻她,忽听外边有人闲聊。
“师父,那伏龙观究竟是何处仙山?那宋道长又是哪方高人?我以前都没听说过,怎的见了宫主连道爷也不叫一声?”
“伏龙观是隐世洞府,你没听说过很正常,不过我们福清宫有幸与之结缘,对伏龙观却是很了解的。”
“为什么叫伏龙观?曾有仙人降伏过龙不成?”
“所谓伏龙观,非是降伏,而是卧伏、蛰伏之意。不是曾有仙人在此降伏过龙,而是比喻观中之人好比伏龙。伏龙隐居则天下不知,伏龙出山则天下无人能及。”温和的声音充满耐心,“这伏龙观代代单传,谁也不知传了多少年,不仅从未断过,而且真当对得起这名字,每一代观主皆如天下龙凤,难有人及,宋道长就是这一代的传人。”
“只有一个人吗?”
“一般是师徒二人。”
“好少。”
“现在的伏龙观观主多行道人,好比人仙。”
“难怪他叫宫主道兄。”
小童儿的声音听起来很惊讶。
宋游却只是笑笑,站门口不出。
其实他叫光华子道兄而不是道爷,一方面是隔山不论辈,一方面也是他确实和光华子同辈。
当年伏龙观的师祖和福清宫的宫主结缘时是平辈论交,不过伏龙观的换代速度远比正常宫观寺庙更慢,福清宫二三十年就一代,而伏龙观一代最少也要四五十年,以至于伏龙观才换第二任观主,福清宫已经换到第三代了。
光华子年纪比宋游师父略小,年轻时仰慕宋游师父,一直叫她为道爷,这一般是对年长很多的外山道人的尊称。
如此一来,宋游自然也只得叫他道兄或道长。
门外人又聊了会儿,声音没动位置,似是在等人,逐渐聊得越来越远,宋游怕他们窘迫,一直没有出去,直到他们走了,这才推门而出。
刚巧三花娘娘迈着小碎步从外边回来。
“三花娘娘早。”
“道士早。”
“三花娘娘去哪了?”
“三花娘娘去吃早饭了,看你坐着没动,定是在修炼,就没有叫你。”
“你呀……”
宋游摇头笑了笑。
他当然知道前天三花娘娘之所以答应留下来,就是因为中午那顿丰盛的宴席,大鱼大肉让她吃得很爽。昨天也是顿顿都有鱼有肉,这福清宫的道长们似乎明白了想让宋游在此久住得把三花娘娘也伺候好,于是每天都换着花样讨好她。
这是一只小馋猫。
宋游关上门,也去吃了早饭。
还没吃完,出云和应风两位小道长便又来了,对他说:“道兄,今日天气不错,不如我们去山顶赏云,如何?”
“甚好。”
“道兄慢吃。”
“好。”
宋游果然慢慢的吃。
早饭是馒头,是带馅的,发面很结实,里头的馅也很扎实,十分朴实的味道,配上稀粥泡菜,这年生平头老百姓是吃不起这种好饭的。而看饭堂内其他道友的模样,这福清宫也不是天天这样吃。
饭后爬山,青石板上早有人迹。
应风和出云是两个很好的人,一个温和善谈,一個讲话贴心,讲话特别照顾人,长得也好,生在后世,不入道门的话,多半是两个海王。
道人清闲,常以登山远足为乐,两人对这青成山再了解不过了,边走边为宋游介绍山中宫观。
据说山上大小宫观五十六座,清修茅舍不计其数,大多数只读道经,有道法传承的宫观只有九座,茅舍中也有些隐世高人。
其实这世间宫观大多如此。
绝大多数是没有道法传承的,只读道经,拜道教神灵,参悟道家思想。
极少数有道法传承的,传承的内容也许和大家想的也不相同。
怎么说呢……
这极少数里边,大多数又只是传承一些知识经验,例如某些鬼怪的喜好弱点、如何点香通神,还有法事流程等,这些东西不需要灵力,即使换了心诚的普通人或毫无道行的捉鬼捉妖人,也是可以奏效的。
这些东西或许能称得上道法,称得上法门,或者称得上一种本事,但要说它是法术,却是有些不恰当。
其它有法术传承的,也多是些简单法术。
如通幽、驱邪、见神等。
算不得高深的手段。
甚至民间也有不少人会。
几十年前的福清宫就是这样,在这青成山上,不俗也不起眼。后来与伏龙观结了缘,这才有了如今公认有真传承、有真高人的福清宫,即使是青成山上最大那几座宫观,名气、规模和人数都大于福清宫,每次论道也胜负各半,可若是斗法,也都只能在福清宫面前败下阵来。
由那时起,福清宫才逐渐兴盛。
到现在规模、名气虽仍不如那几座几百上千年的古观,经论道义也有所不如,可论道法,却已在这青成山上难觅对手。
也正因此,应风出云二人生怕没把宋游招待妥当,回去挨骂是小,失了礼仪是大。
走走聊聊,没觉得累,便已到了山顶。
今日天气果然不错。
不过青成山并不算太高,若非山下大雾,雨后积烟,否则是见不到云海的,出云说的赏云,是指看天上的云。
宋游也爱看云,躺着最好。
配上山间与鸽子蛋差不多大的熟烂了的猕猴桃,带的酸菜馅的馒头,再惬意不过。
“道兄,你听说过山中无岁月、寒尽不知年这句诗吗?”
“听说过。”
“这种仙山,世间可真有?”
“没有见过。”
“多行道爷走遍天下,有见过吗?”
“应该没有。”
“如此的话,便只是传闻了。”
穿着道袍的姑娘有些失望,好似心中梦里的仙气少了几分。
宋游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时间不可逆,白首难回,但若是放慢时间,且不说这个世界,即使是上个世界,也是有足够的理论去支撑的。
以他所学所见,也是玄妙难说。
他只啃着馒头赏云。
此时的云如铺满蓝天的轻羽。
“道兄真是惬意。”
“是有些困了。”
“我和师妹去寻些果子来,咱们在这坐到黄昏,看完日落再回去。道兄既已倦了,在此等着即可。”
“好。”
两人便笑嘻嘻的,去寻果子去。
果子还没找到,倒是见到远方山腰红光闪耀,升起滚滚浓烟,冲天如龙。
“起火了!”
应风道长惊呼一声。
昨日清晨才下的雨,此时竟起了山火。
然而火借风势,才眨眼的功夫,便已蔓延开来,留下大片黑色的伤痕。眼见得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可此乃天灾,他们道行低微,况且修道之人也不是神仙,又如何能以凡人之力熄灭山火?
两人顿时急得不行,却又无可奈何。
只听身后有声音传来:
“道友莫急。”
转头一看,宋道兄已站了起来,拍掉身上草碎泥灰,如他们一样凝视山火,却一点不慌张。
山火肆虐,生灵涂炭,该灭。
“终!”
挥手点出白星。
白星跨过长空,落入火中,火气闭蓄,这半山山火就如受了刺激一样,顿时收缩,眨眼就已消失不见,连一点火星、烟气都没了,若非留下了大片的草木枯灰,甚至让人以为它从未来过。
两人一时屏住了呼吸,惊为天人。
顿时明白了,为什么福清宫已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却还要对伏龙观来人毕恭毕敬。
原来不止是礼节和恩义。
弹手止天灾,岂是凡人?
此后一下午两人都毕恭毕敬,比在师父宫主面前还要乖巧几分。
一直待到黄昏后,三人方才下山。
只是回了道观,各自师父问起他们相处如何,可有了交情,他们却都不知如何言说。只觉这宋道友比从师父口中听到的,几十年前初下山的上上任伏龙观观主道行还要高深不少。
而以宋游一日相处看来,这两人也都是不错的人,至少现在不错。奈何他不愿交友,让他选亲近谁,选不出来,选膈应谁也选不出来,注定是无法为福清宫未来的继承人提供选项了。
晚间吃过晚饭,宋游便已掏出自己准备好的书信,对光华子说:
“道兄,我还有一事所托。”
“嗯?”
“出来已过了一季,写了封信,想请道兄明年春天捎带回去。”
“原来如此。”
光华子将信接过,小心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