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来,元彻确实是真的想和赵世番和好。
也不为旁的——这些天他体会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
皇帝要立后,朝堂上竟一面倒的赞同之声。只他舅家义阳郡公前来探问,他近来是否与皇帝父子失和。元彻自然就抓住了他舅舅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力陈先皇后对义阳郡公一家的重要性,希望能与义阳郡公结成同盟共同抵制皇帝册立新后的阳谋。
可义阳郡公却劝他,他该秉持孝道,体恤皇帝当了这么多年鳏夫,头一个赞同皇帝立后——重要的是父子间的慈孝无损。他既嫡且长,地位稳固的得很,区区一个新皇后没什么可怕的。
元彻就觉得,外间说他舅舅庸碌无胆,只晓得自保,真是半点都不错。
当然义阳郡公很冤枉——他确实庸碌无胆,只晓得自保。谁叫他是前朝宗室呢?但庸碌至此却依旧忝列高位,靠的是什么?他姐姐是皇后。
义阳郡公比元彻更清楚先皇后对他们一家意味着什么。所以早在听闻皇帝要立新后时,他就已去试探过皇帝了。而皇帝表示,新皇后依旧想从义阳郡公的姊妹里选。
义阳郡公岂止不会阻止皇帝立后,他还生怕来不及表忠心呢。又想妹妹们和他终究隔了一重,且嫁的嫁、寡的寡,实在选不出合适的来——不如让亲闺女上?
当然这些元彻都是不晓得的。
送走了义阳郡公,元彻就气恼得摔了好几套杯子,他就想不明白,怎么连舅舅都不站在自己这边。不过自汉以来派不上用场的舅家多了去了,那么历来太子遇上这样的危机,都是哪些大臣在保他们?
随即元彻就意识到——东宫臣属以太子太傅为首,赵世番本该是他最可靠的盟友,是一马当先的保太子|党。
但他把人家闺女给打了……
元彻连着沉寂了许多天。
他本就聪颖,且这半年来外有赵世番谆谆教导,内有皇帝不时提点,眼界已与早先大不一样。只是顽劣心性障目,便不曾开窍罢了。一旦开窍,该明白的很快就都想明白了。
待一切想法都理顺之后,元彻便来和他的太子太傅议和了。
赵世番难得一次旬假,原本与朋友约了一道去踏春吃酒,结果还没出门了就撞见太子来微服私访。
消极怠工是一码事——太子都亲自上门来求教了,赵世番能把他赶出去吗?自然是周到知趣的将太子迎进府里,招待起来。
太子也表现得十分宽仁谦逊,礼贤下士。与赵世番单独聊了半个时辰之后,师徒两个终于达成了相互谅解。
于是太子痛改前非,赵世番老臣涕零。执手从房里出来,一派君臣相得,师徒和睦。
随即太子就对他师父道,“既然来了,怎么能不见一见师母和老太君?”
于是就到太夫人这里攀亲来了。
林夫人是有心令雁卿和月娘回避的。
可太子用完了午膳依旧十分健谈,没有半点要走的意思,林夫人便也回味过来了——只怕不见着雁卿和月娘,太子今日就不算完了,就算今日暂且息兵也难保他明日不卷土重来啊!斟酌之下,林夫人还是派人将两姊妹迎回来了。
#
元彻既然有心和雁卿月娘勾销旧怨,自然表现得十分文雅有风度。
就对月娘道,“上回见你便觉得很亲切,如今才算是真正认识了。”
月娘是有些持重的,虽还年幼,却已很守男女之大防。太子这话说的太亲近了,她便越发低垂了头不作答。
元彻只当她羞涩,心里便觉得很满足。偷眼去瞧雁卿,心道:自然是有人稀罕我的。
就又对月娘道,“当日原本是要找你问路,不成想将你给吓到了。又有人不问缘由就将我当了坏人,误会反而越发加深了。还请你不要怪我。”
虽是对着月娘说的,眼睛却望着雁卿,语气中颇有些调侃。似乎会闹“误会”全都要怪雁卿不分青红皂白。
雁卿能让他糊弄过去?她可是清楚记得月娘都让他打出血了!她才不是“不问缘由”。
然而既已打定主意不和太子争执,便垂着眼睛不理他。
反倒是月娘,因脸热易羞,又畏惧他的权势。竟真的在想,确实是她咬了太子一口才挨打的——当时她是真被吓住了,只觉得太子行为诡异、不安好心,可也许确实有些误会?心里更不安起来,只轻声道,“不敢……”
元彻语调越发温柔关切了,“到底让你受委屈了。若有什么我能做的,你不必拘束,只管对我说。”
月娘忙道,“没什么委屈,我过得很好,殿下不必挂心。”
元彻就很满意的点头,觉得这姑娘很上道。
就又去看雁卿,道,“你不由分说的就护着妹妹,很勇猛,也很敏捷,不愧是将门虎女。”
明褒暗贬,就是不想让雁卿痛快了。奈何拐的弯太多,雁卿就算吃他这套也听不出来啊!
雁卿只觉得他语气可恶,且为人凶残狡诈,变卦比翻书还快。被他表扬没什么可高兴的。只淡漠客套道,“您过誉了。”
嘴上客套,眼神却**的。却又不是纯然的硬,眼梢还带着些些委屈呢。元彻就想起海棠乍开时,那硬而瘦的枝梢末开一朵娇美的花,大约就是这般风情。不合时宜,可又真让人心痒痒。
待要在说狠话欺负她,固然快慰,却又有些无趣了。
且他今日是来议和的,也不用非在这个时候难为她。
元彻就转而问,“你平时都喜欢做什么?莫非是习武?”
雁卿忍着不喜,敷衍着回答。他还越问越上瘾了,不依不饶的接着问,“会骑马吗”“喜不喜欢打马球”“有没有读书”“你几岁了啊,似乎我们差不多年纪”“对了,你爱吃什么点心?你脸这么圆,肯定很爱吃点心吧”……
雁卿:……
她如今说话虽流畅了,却依旧算是个沉默寡言的。谁成想今日遇上个话痨,还是互动型的!且他也太不自知了吧——距在庆乐王府上遇见才几天呀,以为她就忘了他凶残的本性了吗!怎么可能毫无障碍的和他攀谈?
幸好太夫人和燕国公夫妇也都在这里。
见雁卿眼看就要忍无可忍了,太夫人忙替她解围,道,“雁丫头嘴拙,性子又有些憨直,做事是比说话利落的,幸而性情还算温良。”就对元彻笑道,“殿下便不要为难她了。先前虽是误会,唐突了殿下却也是真。老身在这里替她赔礼了。”
元彻才攀了亲,自然不会让太夫人俯身,忙笑道,“不值得如此——不过都是些小事罢了,请别放在心上。”
太夫人便道,“太子殿下宽宏大量,”有对雁卿和月娘道,“你们谢恩吧。”
——明明是他做错了,却还要他不计较,你还得谢恩。
是所谓形势比人强,雁卿也算上了一课。
待行过礼,太夫人又道,“好了。大人说话,你们就下去吧。”
雁卿和月娘都如释重负,匆忙行礼告退。元彻其实还有许多话想说,却都是不方便在人前开口的。目光便追着雁卿去,很有些不甘心。片刻后终于又想起件事来,就阻拦道,“慢!”
雁卿最防备的便是他的反复无常,已下意识的将月娘护在身后,戒备的回过头来了。
元彻看着她的模样,又觉得果然如此,又有些羞恼。便不紧不慢的拨弄着杯子喝了一口茶。将雁卿晾得差不多了,才又微笑着柔声问月娘,“你叫什么名字?”
月娘有些茫然的看了看太夫人和赵世番,见他们都轻轻点头,方垂眸答道,“赵月娘。”
元彻便笑道,“月娘妹妹。”
这才放她们离开。
#
第二日东宫便有人来燕国公府,送了几样点心给太夫人品尝,说是,“昨日吃了府上的点心,今日请老太君尝尝东宫的点心。”
俨然是真的将太夫人当作自己亲戚了。
若不是听林夫人和雁卿姊妹说过太子逞凶的事迹,太夫人是真觉得这少年十分活泼有趣,平易亲人。虽言谈间和雁卿颇有些冤家路窄,又存心挑拨着月娘疏远雁卿亲近自己,却也不过是少年的小心思罢了,还真算不上凶残恶劣。
便对林夫人道,“我看着太子是真有心挽回,倒不一定非要将两个丫头送走了。”
林夫人道,“我依旧觉着他口蜜腹剑——不过您说的并不错,看样子他暂时是不会为难府上了。”
暂时不为难也就够了,谁能说得准以后的事?
让家中老幼跋涉千里毕竟是下下之选,能安稳的留在京城自然最好。林夫人总算稍稍松了一口气。
随即又无奈的叹息——雁卿这性情也确实不适合留在京城,豪门望族间的交际不止需要智慧和手段,还很需要对权势的敬畏。雁卿却至今还有一颗赤子之心,她眼里可爱之物便可亲,丑陋之物便可厌,是不为权势富贵而改变的。
这也是林夫人给她的教养——林夫人宁愿她笨拙而纯真,也不愿她笨拙却势力。纯真无可非议,可笨拙到底是令人难过的。
除了点心,东宫还额外赏了许多珍贵药材。又有十余枚硕大的南珠,指明赏给月娘,道是,“南海有鲛人,月明之夜出水,泣泪而成珠。姑娘既然叫月娘,自然就要有珍珠。”
月娘有,雁卿无。初时月娘还以为弄错了。待确认无错后,脑子里就有些懵——太子殿下他不按套路出牌啊!
月娘十分惶恐的将珠子献给林夫人和太夫人,林夫人何尝不明白太子是故意添乱?只笑道,“太子赏你的,你自己收着吧。”
太夫人却是厚道人,道,“这是赔礼。他弄伤了你,碍于身份不好直接开口,就赠珠致歉。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你收着便好。”
月娘又要和雁卿分,雁卿便大大方方的挑了两颗。月娘非要分一半给她,雁卿就道,“这两颗用来做簪子,做好了咱们一人一枚。再多的给我,我也没用处啊。”月娘知道她是真没放在心上,才轻轻的笑起来,悄悄的对雁卿道,“不瞒你说,我也觉着这东西怪没用的,还很烧手。”便也挑了两颗,道,“我也做簪子,咱们一人一对儿。”
虽没用,可到底是十分贵重的东西,尤其还是只送给她一个人的。月娘心里便觉得美滋滋的。
她这个年纪的孩子原本就不怎么记仇,且太子又温柔俯就,又赠礼安慰,她心里便也不那么畏惧太子了。反而又想起太子昨日的模样,挺拔、白皙、俊美又文雅,正是她所憧憬的贵公子。
当然——要说月娘心里贵公子的范本,鹏哥儿还是排在太子前头的。
临睡前,张嬷嬷服侍她洗脚时,月娘便难得的哼唱起歌谣来。
张嬷嬷心里其实是替她忧虑的,可这半年里她何尝真正有过这么快活的时候,便不忍心扫她的兴。
只笑道,“姑娘是有福气的。”
月娘却摇了摇头,“妈妈又安慰我。”片刻后又抿起唇来,笑道,“我只是在这一刻很开心罢了。”
#
立后的事虽提出来了,却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做好的。皇帝也只命礼部暂且甄选、筹备着。
过了上巳节,晋国公一行终于浩浩荡荡的回到了长安。他这一回出去,剿灭梁国余党,颇有开疆辟土之功,且在扬州与陈国间的攻伐里也很有建树。
有道是,“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这个时代凯旋归来的武将可比宅在京城的文臣风光多了。晋国公入城那日,朱雀街两侧挤满了人,满楼都是姑娘们招展的红袖。她们丢下的帕子变如春末飞花般缤纷而落,荷包香囊将风都熏暖了。
这般疯狂也是有理由的。
当年的京城双璧,庆乐世子已然玉碎,谢家二郎便是天下无双。如今他随晋国公回京,虽已过而立之年,风姿却不减往昔,反而更添清矍与沉稳。
只是时过境迁,当年倾倒长安的贵公子是何等的少年意气,快马轻裘。如今身后儿子都已十一二岁了。
却也生得气清神秀,面俊骨雅。更难得的是性情慷慨。据说当日有人不留神自楼上推落一坛子酒,差点就砸到小公子的头上。那人在楼上吓得抖如筛糠,小公子却轻巧拨马,将那酒坛接在怀里,从容拍开封口一嗅,笑道,“好酒!”便将此事揭过了。
林夫人听说了,便笑着问鹤哥儿,“若换做你在那里,那酒坛你能避过吗?”
……鹤哥儿被绣球砸中了七回头之后,深深觉得谢景言旁的且不论,欠抽之处真是十二年如一日的欠抽。
也不为旁的——这些天他体会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
皇帝要立后,朝堂上竟一面倒的赞同之声。只他舅家义阳郡公前来探问,他近来是否与皇帝父子失和。元彻自然就抓住了他舅舅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力陈先皇后对义阳郡公一家的重要性,希望能与义阳郡公结成同盟共同抵制皇帝册立新后的阳谋。
可义阳郡公却劝他,他该秉持孝道,体恤皇帝当了这么多年鳏夫,头一个赞同皇帝立后——重要的是父子间的慈孝无损。他既嫡且长,地位稳固的得很,区区一个新皇后没什么可怕的。
元彻就觉得,外间说他舅舅庸碌无胆,只晓得自保,真是半点都不错。
当然义阳郡公很冤枉——他确实庸碌无胆,只晓得自保。谁叫他是前朝宗室呢?但庸碌至此却依旧忝列高位,靠的是什么?他姐姐是皇后。
义阳郡公比元彻更清楚先皇后对他们一家意味着什么。所以早在听闻皇帝要立新后时,他就已去试探过皇帝了。而皇帝表示,新皇后依旧想从义阳郡公的姊妹里选。
义阳郡公岂止不会阻止皇帝立后,他还生怕来不及表忠心呢。又想妹妹们和他终究隔了一重,且嫁的嫁、寡的寡,实在选不出合适的来——不如让亲闺女上?
当然这些元彻都是不晓得的。
送走了义阳郡公,元彻就气恼得摔了好几套杯子,他就想不明白,怎么连舅舅都不站在自己这边。不过自汉以来派不上用场的舅家多了去了,那么历来太子遇上这样的危机,都是哪些大臣在保他们?
随即元彻就意识到——东宫臣属以太子太傅为首,赵世番本该是他最可靠的盟友,是一马当先的保太子|党。
但他把人家闺女给打了……
元彻连着沉寂了许多天。
他本就聪颖,且这半年来外有赵世番谆谆教导,内有皇帝不时提点,眼界已与早先大不一样。只是顽劣心性障目,便不曾开窍罢了。一旦开窍,该明白的很快就都想明白了。
待一切想法都理顺之后,元彻便来和他的太子太傅议和了。
赵世番难得一次旬假,原本与朋友约了一道去踏春吃酒,结果还没出门了就撞见太子来微服私访。
消极怠工是一码事——太子都亲自上门来求教了,赵世番能把他赶出去吗?自然是周到知趣的将太子迎进府里,招待起来。
太子也表现得十分宽仁谦逊,礼贤下士。与赵世番单独聊了半个时辰之后,师徒两个终于达成了相互谅解。
于是太子痛改前非,赵世番老臣涕零。执手从房里出来,一派君臣相得,师徒和睦。
随即太子就对他师父道,“既然来了,怎么能不见一见师母和老太君?”
于是就到太夫人这里攀亲来了。
林夫人是有心令雁卿和月娘回避的。
可太子用完了午膳依旧十分健谈,没有半点要走的意思,林夫人便也回味过来了——只怕不见着雁卿和月娘,太子今日就不算完了,就算今日暂且息兵也难保他明日不卷土重来啊!斟酌之下,林夫人还是派人将两姊妹迎回来了。
#
元彻既然有心和雁卿月娘勾销旧怨,自然表现得十分文雅有风度。
就对月娘道,“上回见你便觉得很亲切,如今才算是真正认识了。”
月娘是有些持重的,虽还年幼,却已很守男女之大防。太子这话说的太亲近了,她便越发低垂了头不作答。
元彻只当她羞涩,心里便觉得很满足。偷眼去瞧雁卿,心道:自然是有人稀罕我的。
就又对月娘道,“当日原本是要找你问路,不成想将你给吓到了。又有人不问缘由就将我当了坏人,误会反而越发加深了。还请你不要怪我。”
虽是对着月娘说的,眼睛却望着雁卿,语气中颇有些调侃。似乎会闹“误会”全都要怪雁卿不分青红皂白。
雁卿能让他糊弄过去?她可是清楚记得月娘都让他打出血了!她才不是“不问缘由”。
然而既已打定主意不和太子争执,便垂着眼睛不理他。
反倒是月娘,因脸热易羞,又畏惧他的权势。竟真的在想,确实是她咬了太子一口才挨打的——当时她是真被吓住了,只觉得太子行为诡异、不安好心,可也许确实有些误会?心里更不安起来,只轻声道,“不敢……”
元彻语调越发温柔关切了,“到底让你受委屈了。若有什么我能做的,你不必拘束,只管对我说。”
月娘忙道,“没什么委屈,我过得很好,殿下不必挂心。”
元彻就很满意的点头,觉得这姑娘很上道。
就又去看雁卿,道,“你不由分说的就护着妹妹,很勇猛,也很敏捷,不愧是将门虎女。”
明褒暗贬,就是不想让雁卿痛快了。奈何拐的弯太多,雁卿就算吃他这套也听不出来啊!
雁卿只觉得他语气可恶,且为人凶残狡诈,变卦比翻书还快。被他表扬没什么可高兴的。只淡漠客套道,“您过誉了。”
嘴上客套,眼神却**的。却又不是纯然的硬,眼梢还带着些些委屈呢。元彻就想起海棠乍开时,那硬而瘦的枝梢末开一朵娇美的花,大约就是这般风情。不合时宜,可又真让人心痒痒。
待要在说狠话欺负她,固然快慰,却又有些无趣了。
且他今日是来议和的,也不用非在这个时候难为她。
元彻就转而问,“你平时都喜欢做什么?莫非是习武?”
雁卿忍着不喜,敷衍着回答。他还越问越上瘾了,不依不饶的接着问,“会骑马吗”“喜不喜欢打马球”“有没有读书”“你几岁了啊,似乎我们差不多年纪”“对了,你爱吃什么点心?你脸这么圆,肯定很爱吃点心吧”……
雁卿:……
她如今说话虽流畅了,却依旧算是个沉默寡言的。谁成想今日遇上个话痨,还是互动型的!且他也太不自知了吧——距在庆乐王府上遇见才几天呀,以为她就忘了他凶残的本性了吗!怎么可能毫无障碍的和他攀谈?
幸好太夫人和燕国公夫妇也都在这里。
见雁卿眼看就要忍无可忍了,太夫人忙替她解围,道,“雁丫头嘴拙,性子又有些憨直,做事是比说话利落的,幸而性情还算温良。”就对元彻笑道,“殿下便不要为难她了。先前虽是误会,唐突了殿下却也是真。老身在这里替她赔礼了。”
元彻才攀了亲,自然不会让太夫人俯身,忙笑道,“不值得如此——不过都是些小事罢了,请别放在心上。”
太夫人便道,“太子殿下宽宏大量,”有对雁卿和月娘道,“你们谢恩吧。”
——明明是他做错了,却还要他不计较,你还得谢恩。
是所谓形势比人强,雁卿也算上了一课。
待行过礼,太夫人又道,“好了。大人说话,你们就下去吧。”
雁卿和月娘都如释重负,匆忙行礼告退。元彻其实还有许多话想说,却都是不方便在人前开口的。目光便追着雁卿去,很有些不甘心。片刻后终于又想起件事来,就阻拦道,“慢!”
雁卿最防备的便是他的反复无常,已下意识的将月娘护在身后,戒备的回过头来了。
元彻看着她的模样,又觉得果然如此,又有些羞恼。便不紧不慢的拨弄着杯子喝了一口茶。将雁卿晾得差不多了,才又微笑着柔声问月娘,“你叫什么名字?”
月娘有些茫然的看了看太夫人和赵世番,见他们都轻轻点头,方垂眸答道,“赵月娘。”
元彻便笑道,“月娘妹妹。”
这才放她们离开。
#
第二日东宫便有人来燕国公府,送了几样点心给太夫人品尝,说是,“昨日吃了府上的点心,今日请老太君尝尝东宫的点心。”
俨然是真的将太夫人当作自己亲戚了。
若不是听林夫人和雁卿姊妹说过太子逞凶的事迹,太夫人是真觉得这少年十分活泼有趣,平易亲人。虽言谈间和雁卿颇有些冤家路窄,又存心挑拨着月娘疏远雁卿亲近自己,却也不过是少年的小心思罢了,还真算不上凶残恶劣。
便对林夫人道,“我看着太子是真有心挽回,倒不一定非要将两个丫头送走了。”
林夫人道,“我依旧觉着他口蜜腹剑——不过您说的并不错,看样子他暂时是不会为难府上了。”
暂时不为难也就够了,谁能说得准以后的事?
让家中老幼跋涉千里毕竟是下下之选,能安稳的留在京城自然最好。林夫人总算稍稍松了一口气。
随即又无奈的叹息——雁卿这性情也确实不适合留在京城,豪门望族间的交际不止需要智慧和手段,还很需要对权势的敬畏。雁卿却至今还有一颗赤子之心,她眼里可爱之物便可亲,丑陋之物便可厌,是不为权势富贵而改变的。
这也是林夫人给她的教养——林夫人宁愿她笨拙而纯真,也不愿她笨拙却势力。纯真无可非议,可笨拙到底是令人难过的。
除了点心,东宫还额外赏了许多珍贵药材。又有十余枚硕大的南珠,指明赏给月娘,道是,“南海有鲛人,月明之夜出水,泣泪而成珠。姑娘既然叫月娘,自然就要有珍珠。”
月娘有,雁卿无。初时月娘还以为弄错了。待确认无错后,脑子里就有些懵——太子殿下他不按套路出牌啊!
月娘十分惶恐的将珠子献给林夫人和太夫人,林夫人何尝不明白太子是故意添乱?只笑道,“太子赏你的,你自己收着吧。”
太夫人却是厚道人,道,“这是赔礼。他弄伤了你,碍于身份不好直接开口,就赠珠致歉。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你收着便好。”
月娘又要和雁卿分,雁卿便大大方方的挑了两颗。月娘非要分一半给她,雁卿就道,“这两颗用来做簪子,做好了咱们一人一枚。再多的给我,我也没用处啊。”月娘知道她是真没放在心上,才轻轻的笑起来,悄悄的对雁卿道,“不瞒你说,我也觉着这东西怪没用的,还很烧手。”便也挑了两颗,道,“我也做簪子,咱们一人一对儿。”
虽没用,可到底是十分贵重的东西,尤其还是只送给她一个人的。月娘心里便觉得美滋滋的。
她这个年纪的孩子原本就不怎么记仇,且太子又温柔俯就,又赠礼安慰,她心里便也不那么畏惧太子了。反而又想起太子昨日的模样,挺拔、白皙、俊美又文雅,正是她所憧憬的贵公子。
当然——要说月娘心里贵公子的范本,鹏哥儿还是排在太子前头的。
临睡前,张嬷嬷服侍她洗脚时,月娘便难得的哼唱起歌谣来。
张嬷嬷心里其实是替她忧虑的,可这半年里她何尝真正有过这么快活的时候,便不忍心扫她的兴。
只笑道,“姑娘是有福气的。”
月娘却摇了摇头,“妈妈又安慰我。”片刻后又抿起唇来,笑道,“我只是在这一刻很开心罢了。”
#
立后的事虽提出来了,却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做好的。皇帝也只命礼部暂且甄选、筹备着。
过了上巳节,晋国公一行终于浩浩荡荡的回到了长安。他这一回出去,剿灭梁国余党,颇有开疆辟土之功,且在扬州与陈国间的攻伐里也很有建树。
有道是,“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这个时代凯旋归来的武将可比宅在京城的文臣风光多了。晋国公入城那日,朱雀街两侧挤满了人,满楼都是姑娘们招展的红袖。她们丢下的帕子变如春末飞花般缤纷而落,荷包香囊将风都熏暖了。
这般疯狂也是有理由的。
当年的京城双璧,庆乐世子已然玉碎,谢家二郎便是天下无双。如今他随晋国公回京,虽已过而立之年,风姿却不减往昔,反而更添清矍与沉稳。
只是时过境迁,当年倾倒长安的贵公子是何等的少年意气,快马轻裘。如今身后儿子都已十一二岁了。
却也生得气清神秀,面俊骨雅。更难得的是性情慷慨。据说当日有人不留神自楼上推落一坛子酒,差点就砸到小公子的头上。那人在楼上吓得抖如筛糠,小公子却轻巧拨马,将那酒坛接在怀里,从容拍开封口一嗅,笑道,“好酒!”便将此事揭过了。
林夫人听说了,便笑着问鹤哥儿,“若换做你在那里,那酒坛你能避过吗?”
……鹤哥儿被绣球砸中了七回头之后,深深觉得谢景言旁的且不论,欠抽之处真是十二年如一日的欠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