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个好地方啊!杨天风将头仰在椅背上,微微闭上眼睛,轻轻叩击着扶手,这里自然和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能为部队提供可靠的后勤补给;地形多变,群山环绕,又为游击作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位于豫皖苏鲁四省交界,这样的边缘地区历来都是政治、军事的薄弱地带,更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好地方是好地方,但要扎住根,立住脚,还需要经过激烈的战斗,而且这战斗将来得很快。但这不也正是自己所期盼的吗,趁武汉会战正打得如火荼的时候,全力开拓根基。等到鬼子开始巩固后方的时候,自己羽翼已丰,那时候才是真正较量的开始。
敲门声响了起来,吴元生走了进来,笑嘻嘻地将清单递给杨天风,说道:“从张家抄出来的东西,嘿嘿,咱们发了一笔财,大半年的军饷够了,粮食也能吃上几个月。”
杨天风粗粗看了一遍,放在桌上,指了指椅子,示意吴元生坐下,沉吟了半晌,缓缓说道:“小吴啊,我想让你担任镇长一职,却不知你愿不愿意?”
吴元生愣了一下,沉思起来,这镇长说大不大,可这是出征以来杨天风委任的第一个地方官员。而且黄口镇是将这支部队的活动中心,给养补给基地,地位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水涨船高,如果杨天风连战连胜,势力扩大,那自己作为“从龙之臣”,就会从镇长一步步高升不止。而且相对来说,当地方官,安全性要比在军队里高很多吧!
“杨队长既然信得过在下,那我一定竭尽全力。”吴元生思虑已毕,慨然答应下来。
杨天风点了点头,吴元生在军事上造诣有限,但把心眼用在那些惯于两面三刀的地方势力上,应该还是可行的。不过,他还是要提醒一下,以防吴元生在工作上出现错误。
“拉一批,打一批,这是百试不爽的统治手法。”杨天风给吴元生倒上杯茶水,语重心长地说道:“天下太平时,利用士绅统治百姓;天下战乱时,便要改弦更张,不可照搬照用。我们倚仗着军队,而军队中的士兵,又多是穷苦出身。而且日后征兵扩军,也离不开百姓。至于那些富商地主,说实话,他们多数都靠不住,为了自己的家产,他们惯于首鼠两端,见风使舵。”
“长官所言极是。”吴元生喝了口茶水,赞同道:“越是有钱人,就越是怕死。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反倒是老百姓更敢拼命。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无情最是——”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遇外敌,屈膝投降、谄媚投敌的却多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博学之士。血性,似乎与拥有的知识成反比。这种现象之所以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杨天风也有些不解,难道读书能把骨头读软,或者说是中国的教育天生便具有这种毒害的奇特功效?
“无情最是读书人。”杨天风笑着补充道:“其实也不尽然,你不也是读书人嘛,看事情,千万不要钻了牛角尖。
“呵呵,那倒也是。”吴元生无意中把自己也绕了进去,颇有些尴尬。
“对老百姓好一些,但不可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让他们感到有奔头。”杨天风继续说道:“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而且是最知道感恩的一群人。”
杨天风知道细水长流的道理,但他也不会顶着“为国为民”之类的光辉牌子,然后拍拍人家的肩膀,就让人家去慷慨赴死,他却心安理得。
人们之所以聚集在你的周围,往高处说是因为希望你可以带领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往低处说是因为他们希望可以得到支付生活所需要的资源,而最好不是用空口白话来蒙人。
一个领导者可以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但对于升斗小民来说,他们要吃饭,要生活,那么只有眼前利益才能让他们满意。别骂他们没有高尚的爱国心,没有伟大的民族情。**************,每当国家沦丧,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多是那些目不识丁的淳朴百姓。
所以,杨天风不光要自己的士兵得到实惠,还要让自己地盘内的百姓也得到好处,这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气,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拥护。这种比较重视物质激励的想法和考虑,是杨天风受到后世的影响,但却往往和当时很多人有着冲突。
吴元生知道杨天风越是交代的多,表明对他越信任,所以连连点头称是,随后又不无担心地问道:“如果日本人攻击咱们怎么办?咱们能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吗?我得心里有数不是,要不吹出去的大话,可是不好收啊!”
“这确实是个问题。”杨天风摸着下巴想了一会儿,说道:“我们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在我看来,老百姓不会苛求军队与鬼子死磕来保护他们的财产和安全,但我们的确需要有切实地保护民众的措施。比如说布置层层叠叠的哨兵;发现敌人出来扫荡,就通过点火放烟等手段报信。并且不是光顾自己逃命,而要组织群众坚壁清野,疏散避敌;军队也尽量迟滞骚扰日军的进犯,为老百姓赢得必要的逃跑时间。”
在抗日战争中,在敌后进行游击战的军队很多,国民党部队的人数在起初数量很大,但坚持到最后的却并不多。排除其他因素,对于民众的不重视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
而在这方面,八路军和新四军则做得很好,尽管他们并没有实力与鬼子进行硬碰硬的战斗,但采取的各种措施依然让老百姓没有多少怨恨。
“我明白了。”吴元生不是个笨人,杨天风的话对他启发很大,他也渐渐摸到了一些杨天风的思路,心中暗自欣喜。
“明天你就走马上任,管好咱们的第一个占领地。”杨天风勉励道:“慢慢再物色些年轻人当帮手,他们有冲劲,敢作事。”
“好,我马上回去,写些东西,明早请长官过目指正。”吴元生站起身,很谦恭地告辞而去。
好地方是好地方,但要扎住根,立住脚,还需要经过激烈的战斗,而且这战斗将来得很快。但这不也正是自己所期盼的吗,趁武汉会战正打得如火荼的时候,全力开拓根基。等到鬼子开始巩固后方的时候,自己羽翼已丰,那时候才是真正较量的开始。
敲门声响了起来,吴元生走了进来,笑嘻嘻地将清单递给杨天风,说道:“从张家抄出来的东西,嘿嘿,咱们发了一笔财,大半年的军饷够了,粮食也能吃上几个月。”
杨天风粗粗看了一遍,放在桌上,指了指椅子,示意吴元生坐下,沉吟了半晌,缓缓说道:“小吴啊,我想让你担任镇长一职,却不知你愿不愿意?”
吴元生愣了一下,沉思起来,这镇长说大不大,可这是出征以来杨天风委任的第一个地方官员。而且黄口镇是将这支部队的活动中心,给养补给基地,地位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水涨船高,如果杨天风连战连胜,势力扩大,那自己作为“从龙之臣”,就会从镇长一步步高升不止。而且相对来说,当地方官,安全性要比在军队里高很多吧!
“杨队长既然信得过在下,那我一定竭尽全力。”吴元生思虑已毕,慨然答应下来。
杨天风点了点头,吴元生在军事上造诣有限,但把心眼用在那些惯于两面三刀的地方势力上,应该还是可行的。不过,他还是要提醒一下,以防吴元生在工作上出现错误。
“拉一批,打一批,这是百试不爽的统治手法。”杨天风给吴元生倒上杯茶水,语重心长地说道:“天下太平时,利用士绅统治百姓;天下战乱时,便要改弦更张,不可照搬照用。我们倚仗着军队,而军队中的士兵,又多是穷苦出身。而且日后征兵扩军,也离不开百姓。至于那些富商地主,说实话,他们多数都靠不住,为了自己的家产,他们惯于首鼠两端,见风使舵。”
“长官所言极是。”吴元生喝了口茶水,赞同道:“越是有钱人,就越是怕死。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反倒是老百姓更敢拼命。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无情最是——”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遇外敌,屈膝投降、谄媚投敌的却多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博学之士。血性,似乎与拥有的知识成反比。这种现象之所以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杨天风也有些不解,难道读书能把骨头读软,或者说是中国的教育天生便具有这种毒害的奇特功效?
“无情最是读书人。”杨天风笑着补充道:“其实也不尽然,你不也是读书人嘛,看事情,千万不要钻了牛角尖。
“呵呵,那倒也是。”吴元生无意中把自己也绕了进去,颇有些尴尬。
“对老百姓好一些,但不可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让他们感到有奔头。”杨天风继续说道:“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而且是最知道感恩的一群人。”
杨天风知道细水长流的道理,但他也不会顶着“为国为民”之类的光辉牌子,然后拍拍人家的肩膀,就让人家去慷慨赴死,他却心安理得。
人们之所以聚集在你的周围,往高处说是因为希望你可以带领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往低处说是因为他们希望可以得到支付生活所需要的资源,而最好不是用空口白话来蒙人。
一个领导者可以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但对于升斗小民来说,他们要吃饭,要生活,那么只有眼前利益才能让他们满意。别骂他们没有高尚的爱国心,没有伟大的民族情。**************,每当国家沦丧,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多是那些目不识丁的淳朴百姓。
所以,杨天风不光要自己的士兵得到实惠,还要让自己地盘内的百姓也得到好处,这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气,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拥护。这种比较重视物质激励的想法和考虑,是杨天风受到后世的影响,但却往往和当时很多人有着冲突。
吴元生知道杨天风越是交代的多,表明对他越信任,所以连连点头称是,随后又不无担心地问道:“如果日本人攻击咱们怎么办?咱们能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吗?我得心里有数不是,要不吹出去的大话,可是不好收啊!”
“这确实是个问题。”杨天风摸着下巴想了一会儿,说道:“我们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在我看来,老百姓不会苛求军队与鬼子死磕来保护他们的财产和安全,但我们的确需要有切实地保护民众的措施。比如说布置层层叠叠的哨兵;发现敌人出来扫荡,就通过点火放烟等手段报信。并且不是光顾自己逃命,而要组织群众坚壁清野,疏散避敌;军队也尽量迟滞骚扰日军的进犯,为老百姓赢得必要的逃跑时间。”
在抗日战争中,在敌后进行游击战的军队很多,国民党部队的人数在起初数量很大,但坚持到最后的却并不多。排除其他因素,对于民众的不重视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
而在这方面,八路军和新四军则做得很好,尽管他们并没有实力与鬼子进行硬碰硬的战斗,但采取的各种措施依然让老百姓没有多少怨恨。
“我明白了。”吴元生不是个笨人,杨天风的话对他启发很大,他也渐渐摸到了一些杨天风的思路,心中暗自欣喜。
“明天你就走马上任,管好咱们的第一个占领地。”杨天风勉励道:“慢慢再物色些年轻人当帮手,他们有冲劲,敢作事。”
“好,我马上回去,写些东西,明早请长官过目指正。”吴元生站起身,很谦恭地告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