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泽跟着曾国藩再次回到老家奔丧,也就是湖南湘乡荷叶塘乡杨家坪,这时他才感受到这个时代家族的力量,也对曾氏家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时的大家族,就是乱世中的“避风港”。个人的命运,也无可避免会打上家族的“烙印”。曾纪泽觉得,其实名门望族并不像一般人感叹的个人和家族命运受时代左右;相反,这些家族多是时代的缩影和推手,加上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姻亲关系”,他们有能力改变整个时代。所以,曾纪泽对自己出身曾氏家族,感到幸运。
曾氏家族治家的传统,就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而具有“家国天下”情怀的曾国藩,是兴旺曾氏家族的关键人物。曾国藩和四个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现在是曾氏家族的顶梁柱。曾国藩等家族都把读书当作家教的重要内容,告诫兄弟和子侄:“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曾国藩的岳父,是他的老师欧阳凝祉,衡阳的大儒。当年曾国藩在衡阳求学,师从欧阳凝址。他一心只读圣贤书,二十二岁都是大龄青年了,还没结婚,这在古代算年纪大了。
欧阳先生对满腹才学曾国藩非常赏识,便亲自搭桥做媒,向衡山脚下的一王姓大户家提亲,要将王家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儿嫁给曾国藩。
曾国藩当年的家庭条件并非优越,但王家知道曾国藩很有才华,押注他将来能取得功名,就同意了这门亲事,约定曾国藩金榜题名时,就可洞房花烛。
后来王家见曾国藩几次不第,家业又不如自己兴旺,便想退婚。可是,王家心里悔婚,却并未向曾家通报。等到大婚之日,曾家这边摆上酒席,亲友聚齐,花轿娶亲,可是王家磨磨蹭蹭,就是不肯打新娘上轿。
这下搞得欧阳先生非常难堪,也让新郎官曾国藩很没面子。欧阳先生便把曾氏父子拉进内屋,直言道:“只怪老朽办事不周,今日嘉宾满座,总不能虚闹一场,吾家长女,年方十八,相貌差点,没有大缺点。只要小曾不嫌弃,就娶吾家闺女如何?”
曾国藩熟悉欧阳小姐,知书达理,勤俭质朴,门也当,户也对,就同意了。于是,欧阳先生“移花接木”,曾国藩闪电得贤妻,欧阳小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了曾家媳妇。
曾国藩在外带兵打仗,曾纪泽的母亲欧阳氏便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原来还按时督促曾纪泽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读书。曾纪泽这次回家,见母亲穿着孝服,操劳过度,头上平添了几根白,颇为心疼。
曾纪泽此时已经十八岁,是家里年纪最大的孩子,算成人了。他的兄弟姐妹甚多,有一个九岁的弟弟曾纪鸿,五个妹妹:十六岁的大妹曾纪静,十四岁的二妹曾纪耀,还有十三岁的三妹曾纪琛,十一岁的四妹曾纪纯,年纪最小的曾纪芬才五岁。
另外,曾国藩还代为抚养好友陈源兖之子陈松年。陈源兖在庐州驰救江忠源时兵败赴文庙自杀,曾国藩大为悲恸,决定将他的儿子收为义子,接到曾家接受教育,抚养成人。曾纪泽现这陈松年的左腿有隐疾,走起路来一高一低。
曾纪泽回到家后,因为爷爷刚过世要守孝,他暂时将未来的规划抛到脑后。另外,他将心思放在了解和融入曾氏家族上,同时也肩负起照顾陈松年,还有自己的弟弟妹妹这重担,督促他们做功课。
对曾纪泽而言,曾老太爷过世最大的影响,就是再次推迟了他和贺氏的婚姻。历史上,贺氏是贺长龄的女儿,在1856年与曾纪泽完婚,但在1857就难产死了。
曾纪泽向母亲欧阳氏侧面打听了一下这位尚未谋面的未婚妻,她是名门闺秀,温柔贤惠,长得也漂亮。她的父亲贺长龄做过贵州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和弟弟贺熙龄治理学,主张“读书所以经世”,为当时湘系经世派的代表人物。贺熙龄也在湖南颇有声望,大名鼎鼎的左宗棠就是他的弟子。
此时贺长龄和弟弟贺熙龄都过世了。曾老太爷过世,左宗棠便代恩师前来曾家奔丧。这时的左宗棠,春风得意,牛逼烘烘,他虽然只是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但这师爷相当于如今“秘书长”的角色。
左宗棠生性颖悟,五岁便随父到湖南省城长沙读书。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地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183o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湘水校经堂。时年仅18岁的左宗棠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贺氏即“以国士见待”。其弟贺熙龄则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氏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他们结成了儿女亲家。这么说起来,左宗棠跟曾国藩也能扯上亲戚关系。
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也十分器重,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书,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可惜左宗棠后来在入京会试时,一连三次不中,走不了仕途。一直到1852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当幕僚,想再战场上建功立业。
在长沙战火硝烟弥漫的日子里,左宗棠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
咸丰四年,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当时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伏彼起。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
左宗棠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骆秉章对左宗棠这个师爷更加器重,湖南官场对左宗棠也崇敬有加,左宗棠的自信心也极具爆棚,极度目中无人,走路都恨不得横着走。
曾国潘的湘军在江西缺乏军饷,找湖南老乡帮忙,老友左宗棠二话没说,在长沙为曾国藩四处奔走,筹集了几十万两军饷。没想到这军饷送到江西不久,曾国藩就不待咸丰皇帝批准,匆匆回籍奔丧,还没有提前告知左宗棠,这使得骄傲的左宗棠大为不满。
左宗棠的牛脾气很臭,情绪一上来,就不顾一切,他感觉自己为湘军筹饷的心血付诸东流,回到家里一时忍不住肆口漫骂曾国藩自私无能,临阵脱逃。
这话被左宗棠的家庭教师范赓听到。范赓性情诚挚,语言质直,实在忍不住了,站起身,严肃地对左宗棠说,您说曾公“挟私”,吾不愿闻。范某虽未见过曾公,然而他的谋国之忠,有口能说,难道天下人都是佞人?请君自重。说完,拂袖而去。
左宗棠到了荷叶塘乡,祭拜过曾老太爷后,内心还是愤愤不平,又忍不住对曾国藩大牢骚,说九江和湖口眼看就要被攻下来,曾国藩将湘军留在江西自己回家不是明智之举:“你为湘军统帅,身系数万人的安危,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怎能如此轻率回乡?”
曾国藩解释了自己在江西的种种难处,左宗棠说困难只是借口,他甚至把这个曾令他佩服的老友说得一无是处,连曾国藩多年自我标榜的忠敬诚信,也被他一概斥之为虚伪。
左宗棠如此带头言语攻击,原来只想激将一下曾国藩,让他早日重返战场。但一时间来,奔丧的长沙官员不明真相,哗然和之,给蛰居荷叶塘守丧的曾国藩极大刺激。
曾国藩已身心憔悴,经此打击,更添一重痛苦,暗自誓永不再与左宗棠说话,也永不再与长沙的官员往来。
这时的大家族,就是乱世中的“避风港”。个人的命运,也无可避免会打上家族的“烙印”。曾纪泽觉得,其实名门望族并不像一般人感叹的个人和家族命运受时代左右;相反,这些家族多是时代的缩影和推手,加上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姻亲关系”,他们有能力改变整个时代。所以,曾纪泽对自己出身曾氏家族,感到幸运。
曾氏家族治家的传统,就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而具有“家国天下”情怀的曾国藩,是兴旺曾氏家族的关键人物。曾国藩和四个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现在是曾氏家族的顶梁柱。曾国藩等家族都把读书当作家教的重要内容,告诫兄弟和子侄:“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曾国藩的岳父,是他的老师欧阳凝祉,衡阳的大儒。当年曾国藩在衡阳求学,师从欧阳凝址。他一心只读圣贤书,二十二岁都是大龄青年了,还没结婚,这在古代算年纪大了。
欧阳先生对满腹才学曾国藩非常赏识,便亲自搭桥做媒,向衡山脚下的一王姓大户家提亲,要将王家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儿嫁给曾国藩。
曾国藩当年的家庭条件并非优越,但王家知道曾国藩很有才华,押注他将来能取得功名,就同意了这门亲事,约定曾国藩金榜题名时,就可洞房花烛。
后来王家见曾国藩几次不第,家业又不如自己兴旺,便想退婚。可是,王家心里悔婚,却并未向曾家通报。等到大婚之日,曾家这边摆上酒席,亲友聚齐,花轿娶亲,可是王家磨磨蹭蹭,就是不肯打新娘上轿。
这下搞得欧阳先生非常难堪,也让新郎官曾国藩很没面子。欧阳先生便把曾氏父子拉进内屋,直言道:“只怪老朽办事不周,今日嘉宾满座,总不能虚闹一场,吾家长女,年方十八,相貌差点,没有大缺点。只要小曾不嫌弃,就娶吾家闺女如何?”
曾国藩熟悉欧阳小姐,知书达理,勤俭质朴,门也当,户也对,就同意了。于是,欧阳先生“移花接木”,曾国藩闪电得贤妻,欧阳小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了曾家媳妇。
曾国藩在外带兵打仗,曾纪泽的母亲欧阳氏便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原来还按时督促曾纪泽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读书。曾纪泽这次回家,见母亲穿着孝服,操劳过度,头上平添了几根白,颇为心疼。
曾纪泽此时已经十八岁,是家里年纪最大的孩子,算成人了。他的兄弟姐妹甚多,有一个九岁的弟弟曾纪鸿,五个妹妹:十六岁的大妹曾纪静,十四岁的二妹曾纪耀,还有十三岁的三妹曾纪琛,十一岁的四妹曾纪纯,年纪最小的曾纪芬才五岁。
另外,曾国藩还代为抚养好友陈源兖之子陈松年。陈源兖在庐州驰救江忠源时兵败赴文庙自杀,曾国藩大为悲恸,决定将他的儿子收为义子,接到曾家接受教育,抚养成人。曾纪泽现这陈松年的左腿有隐疾,走起路来一高一低。
曾纪泽回到家后,因为爷爷刚过世要守孝,他暂时将未来的规划抛到脑后。另外,他将心思放在了解和融入曾氏家族上,同时也肩负起照顾陈松年,还有自己的弟弟妹妹这重担,督促他们做功课。
对曾纪泽而言,曾老太爷过世最大的影响,就是再次推迟了他和贺氏的婚姻。历史上,贺氏是贺长龄的女儿,在1856年与曾纪泽完婚,但在1857就难产死了。
曾纪泽向母亲欧阳氏侧面打听了一下这位尚未谋面的未婚妻,她是名门闺秀,温柔贤惠,长得也漂亮。她的父亲贺长龄做过贵州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和弟弟贺熙龄治理学,主张“读书所以经世”,为当时湘系经世派的代表人物。贺熙龄也在湖南颇有声望,大名鼎鼎的左宗棠就是他的弟子。
此时贺长龄和弟弟贺熙龄都过世了。曾老太爷过世,左宗棠便代恩师前来曾家奔丧。这时的左宗棠,春风得意,牛逼烘烘,他虽然只是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但这师爷相当于如今“秘书长”的角色。
左宗棠生性颖悟,五岁便随父到湖南省城长沙读书。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地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183o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湘水校经堂。时年仅18岁的左宗棠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贺氏即“以国士见待”。其弟贺熙龄则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氏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他们结成了儿女亲家。这么说起来,左宗棠跟曾国藩也能扯上亲戚关系。
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也十分器重,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书,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可惜左宗棠后来在入京会试时,一连三次不中,走不了仕途。一直到1852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当幕僚,想再战场上建功立业。
在长沙战火硝烟弥漫的日子里,左宗棠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
咸丰四年,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当时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伏彼起。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
左宗棠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骆秉章对左宗棠这个师爷更加器重,湖南官场对左宗棠也崇敬有加,左宗棠的自信心也极具爆棚,极度目中无人,走路都恨不得横着走。
曾国潘的湘军在江西缺乏军饷,找湖南老乡帮忙,老友左宗棠二话没说,在长沙为曾国藩四处奔走,筹集了几十万两军饷。没想到这军饷送到江西不久,曾国藩就不待咸丰皇帝批准,匆匆回籍奔丧,还没有提前告知左宗棠,这使得骄傲的左宗棠大为不满。
左宗棠的牛脾气很臭,情绪一上来,就不顾一切,他感觉自己为湘军筹饷的心血付诸东流,回到家里一时忍不住肆口漫骂曾国藩自私无能,临阵脱逃。
这话被左宗棠的家庭教师范赓听到。范赓性情诚挚,语言质直,实在忍不住了,站起身,严肃地对左宗棠说,您说曾公“挟私”,吾不愿闻。范某虽未见过曾公,然而他的谋国之忠,有口能说,难道天下人都是佞人?请君自重。说完,拂袖而去。
左宗棠到了荷叶塘乡,祭拜过曾老太爷后,内心还是愤愤不平,又忍不住对曾国藩大牢骚,说九江和湖口眼看就要被攻下来,曾国藩将湘军留在江西自己回家不是明智之举:“你为湘军统帅,身系数万人的安危,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怎能如此轻率回乡?”
曾国藩解释了自己在江西的种种难处,左宗棠说困难只是借口,他甚至把这个曾令他佩服的老友说得一无是处,连曾国藩多年自我标榜的忠敬诚信,也被他一概斥之为虚伪。
左宗棠如此带头言语攻击,原来只想激将一下曾国藩,让他早日重返战场。但一时间来,奔丧的长沙官员不明真相,哗然和之,给蛰居荷叶塘守丧的曾国藩极大刺激。
曾国藩已身心憔悴,经此打击,更添一重痛苦,暗自誓永不再与左宗棠说话,也永不再与长沙的官员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