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的,也没有一种观点是没有适用范围的。我们大可不必这样较真,我所说的意思是,在考虑是否需要投资培训时,一定要先算一笔账:这次的教育支出是否能带来超过成本的收益?
出国留学曾经一度让人羡慕,但是,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海归”变成了“海待”。以前,我们对学成归来的学子抱着敬仰的态度,似乎出国一趟就能镀上厚厚的一层金。而现在,整个社会都在重新审视这些归国人员的能力和适应力问题,我们也必须重新考虑出国留学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益处了。

前不久,22岁的小葛终于拿到了澳大利亚一所高校的管理学学位。说到上学的经历,他自己也是心事重重,当年高考时成绩不是特别理想,虽然能勉强上重点,但是父母认为:“在中国除了清华、北大,其他学校都没多大前途。如果考不上这两所学校,不如出国读书。”一家人这么一商量,就打算让小葛去澳大利亚读书。澳大利亚相比于欧美国家来说,生活费和学费都比较低,但就是这样,一年的花费也要将近10万元人民币。

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并没有多少积蓄,在借了一大笔钱后,不得不卖了房子供他读书。“只要一想到父母头发花白了,还要租房子过日子,我心里就很难受。”小葛曾经这么回忆。四年苦读,终于拿到了工商管理学学士学位。尽管管理学对于父母来说,感觉非常高级,但在澳大利亚凭这个专业找工作,却非常难。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之下,本想在国外定居的小葛只好无奈地回到中国。

可是,回来半年了,小葛还是因为“水土不服”——不熟悉国内环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现在出国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清晰的认识,以为出了国再回来,就一切上了个新的台阶。殊不知,只有真正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才算是真的对自己的投资,否则,还不如不花这个冤枉钱。

更有甚者,在美国上了两年学,回来却连句流利的英语都说不了。这人这么“拖后腿”,让广大的海归情何以堪?后来才知道,虽然他在国外上学,但老师是一名中国人,周围的同学也是中国人,就连买东西都在附近的中国超市解决。这和国内读书有什么区别?这留学的钱花得岂不冤枉?

进行教育投资,千万不能盲目跟风,什么张家的谁谁去了美国,李家的谁谁去了英国,甚至赵家的谁谁去了南非,都羡慕不已。其实,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教育投入产出比”进行科学、合理地估算,严格说来,教育投资也可能会有“风险”。

李秋红在大学里当过班长,做过团委宣传部部长,还在学校“十佳主持人大赛”中折桂,可谓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在大四时,由于自己的特长拥有了保研资格,但是她认为自己更想工作,便放弃了保研。

工作刚刚不到一年,她就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外企的氛围,考虑到上学时的组织能力,她认为自己应该去考公务员。在看了公务员的招聘要求之后,她觉得还是先读个研究生,然后再去考公务员更有优势。

打定主意的她便马上辞了职,值得庆幸的是,一年的工作让她有了一部分的积蓄。于是跟父母打了招呼之后,便在学校附近租了间“考研房”,开始了考研复习生涯。

由于上学时过多地专注于团委、班级等社会活动,当初连英语四级都是在非常悬的情况下才过的,六级考了两次,分数一次比一次低;专业课更是“书上的字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就这样,硬着头皮复习了6个月后参加考试,结果却是一门课都不及格。

非常扫兴的她回到家后和父母说明了情况,父母认为她应该再考一次研究生,“年轻就要给自己犯错的机会”。于是,接下来这一年考研的房租、生活费都是父母出的,可以想象李秋红的压力之大。随着精神压力的增大,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结果,考研成绩一出来,英语比去年涨了5分,专业课也终于有一门及格了,但是,离录取分数线还差将近100分!

就在李秋红忙于考研的这一年半,以前的同学一个个都过上了结婚生子的稳定生活,与她的距离越来越大。原先还是个很标致的女孩,有不少的追求者,经这么一折腾,李秋红身体虚胖,压力增大,性情从外向变得内向,一系列的变化让她彻底陷入了自闭。

父母担心女儿压力太大,便一起到北京和她共同租房子生活。母亲亲自照顾她的起居,父亲在北京找了一份工作,维持三个人的生活还是绰绰有余的。父亲对她说:“考研是有风险的,不过学到的东西都是自己的,你还是加把油,继续再考一年。”

结果这一考就是两年的时间。第三年考研失败后,本来李秋红想要放弃,去找工作了,结果发现,几年的考研让她与社会脱节,根本没有公司愿意要她了。只好再次选择考研。

经过四次失败,李秋红认定自己,“可能真的不是考研的料子”。终于下定决心,不管压力多大,都要去找一份工作,彻底让自己回到社会当中去。

这个例子很典型。在中国,很多人,尤其是思想比较传统的人,都有一个普遍的想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太计较这种说法,不可为了“上品”面子而读书,更不可为了读书而读书。

要谨记,读书是父母对你的一种投资,也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投资,只有当这种投资的回报大于付出时读书才有意义,才算是具有“利润”的投资。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非常警惕某些热门专业的陷阱,比如之前广受热捧的MBA专业,这两年逐渐出现了降温的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认为学校培养出来的MBA并不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难题,而MBA培训学校的学费却是日趋升高,现在已经达到了每年8万元左右。所以,在选择这样的热门培训时,一定要考虑到今后是否好找工作,今后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否超过现在的成本支出。

3.把工资条变成你的理财小帮手

美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无论你的收入是多少,记得要将其分成5份。”这句话的内涵值得回味。

那么,收入分成5份,怎么分?

第一份增加对身体的投资,让身体始终健康;第二份增加对社交的投资,扩大人脉;第三份用来投资学习,增强你的自信心;第四份用来旅游,扩大你的见闻;第五份用来投资未来,增加你的收益。

可能你会借口说自己赚的钱太少,不值得费尽心力将其分成5份再逐个为其安排用途。那你就错了,在我解释之前,我想告诉你在哈佛大学流行的一个著名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时间是晚上8点到10点之间。如果你可以每晚抽出两个小时来进行阅读、进修、思考或者参加有意义的演讲、讨论,你就会发现,你的人生在逐渐地改变;如果你能坚持数年,那成功就会向你招手了。

请相信我,不论你现在的收入多么微薄,也必须开始把它分成几个部分,来慢慢增加自己的价值。我们常说“花出去的钱才是钱”,而只有将钱花对地方,才是“有效”地花钱。

假如你每个月的可支配收入只有2000元,我也同样建议你将其分成5份,第一份600元,第二份400元,第三份300元,第四份200元,第五份500元。

第一份的600元,用来做生活费,这么少的费用,每天也就20元,那就早餐来个煎饼、一个鸡蛋、一杯豆浆……中午来个快餐,晚上自己开伙,炒个菜,也差不多够了。

第二份的400元,用来交朋友,扩大交际圈。初看起来,400元好像很少,但是用100元充话费,还有300元,可以让你请两个朋友吃饭,那请谁呢?一定要请那些比你有思想的人,比你更有钱的人或者对你有实际帮助的人。如果你能坚持每个月都请客,我相信,一年下来,你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第三份的300元,用来学习,每个月花100元左右买书,买那些精华的书,对你有用的书,千万不要买什么言情小说、穿越题材这种没有任何营养的狗血读物。而剩下的200元,积攒起来,每年可以有2400元,完全可以参加一个不错的培训。参加培训不仅能提升自身价值,还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慢慢地,通过提升价值,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这样你就能参加更高级的培训了。

第四份的200元,存起来,用来旅游,每年至少旅游一次。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旅行,能增加自己的见识,还能调节自己的身心。

第五份的500元,用来投资未来,可以作为定期存款,也可以投资股票、债券等,也可以去网上开个淘宝店。

如此下来,我相信,第二年你的月收入一定不会再是2000元了。

其实,对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理财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要结合自己年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理财方式,把自己的工资分配到不同的侧重点上。

25岁之前的年轻人,刚走上社会,还没有结婚组建家庭的压力,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将大部分收入用在教育、培训方面;

25—30岁的年轻人,大多处于结婚阶段,压力比较大,每个月需要的支出比较多,但一定要将自己的工资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方面,房子够首付就马上出手;车的话,如果是像北京这样交通拥堵的城市,用车的时间成本和其他成本(比如天价停车费)相对较高,能不买就不买。特别奉劝那种有类似于“周末和朋友可以有个车出去游玩”这种无效利用率的幼稚想法,或者“咱同学谁谁谁都买车了,咱也买”这种盲目攀比的低级想法的年轻人,还是打消买车念头的比较好。买个车,交通拥堵,只周末开两天,而一周七天都在时刻贬值,除非是个傻子才这样做。还不如把这些钱连同剩余部分,做一个长期存款,既能减少风险,又能保证每个月的支出;

对于30—35岁的人,收入有所增加,房贷每个月不变,即使有小孩也还小,压力不大,可以将多余的收入投入到股票等风险较大但收益也较大的项目上;

而35—50岁的人,最大的压力来自子女教育。金钱压力比较大,不过一般这个阶段的人收入也处于较高水平,可以考虑债券,能保证基本的收益,也不至于有太大的风险;

50—60岁阶段的人,一般没有了子女教育的问题,有较多的收入,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退休后的生活,这时候可以将收入用来买保险以及国债等安全系数比较高的投资产品;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收入减少,只剩下退休金,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最好将所有存款放在银行,而对于股票这种高风险的投资就尽量不要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