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将《五蠹》取来。”
昭阳殿中,赵政淡声吩咐。

内侍忙躬身应“诺”,快步跑去览阁取书。

梁儿侧头瞥向赵政手中那卷名为《孤愤》的书简,不禁叹道:

“大王最近很钟爱韩非的书。”

赵政点头,面露赞赏之色。

“这个韩非十分精通刑名法术之学。寻常法家著书,或重法、或重术、或重势,而韩非则揉合三派之长,自创了法、术、势相结合的一番理论。可谓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读他的书,时常会令寡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若能有机会与此人促膝而谈,寡人此生便无憾了。”

梁儿知道赵政是惜才之人,可无论是历史还是此刻的现实,韩非与赵政,似乎都缺少了些许缘份。

“听闻韩非的身份乃是韩国公子,当今韩王之宗亲,大王若要见他,恐怕没那么容易。”

对于梁儿所说,赵政不以为然,他眼神坚定,似乎对韩非志在必得。

“韩非在韩国并不受重视,他屡次谏言,韩王安都不予理会。如此有才华之人留在这样不知赏识的国家,岂不可惜?”

梁儿的杏眼不自觉的忽闪了两下。

“大王是否已经有打算了?”

赵政抿唇一笑,侧目看向梁儿,他并未直接回答,只提示道:

“韩非……师承荀子……”

梁儿垂眸想了一下。

“李斯大人……亦是师承荀子……”

赵政的笑愈发柔和,右手轻轻抚上她耳际的发,由上至下摩挲了几下,好似是在夸奖小朋友答对了问题一般。

“寡人当初命李斯谋划攻韩一事,如今已有了些成效。”

成效?……梁儿想了想,她并未听说近日韩国有何异动啊。

“大王是指……?”

赵政将手放下,略正了脸色道:

“这说起来,韩国也真是人才凋零,全国上下竟只韩非一人可用,可韩王安却又偏偏怎么都不肯用他。前些日子,韩王安不止再次拒绝了韩非变法强国的谏言,甚至还让大臣堂溪公然羞辱于他。梁儿你觉得,这些可合常理?”

听了赵政这番话,梁儿一惊。

的确……按照常理,韩非身负王室血脉,身份尊贵,就算是屡次谏言都不被韩王采纳,却怎么也轮不到一个普通大臣在大庭广众借此来羞辱他。

这在上下等级分明的古代,尤其在极重礼数的春秋战国,是很不合理的。

“那堂溪……”

梁儿已经猜到此人必有问题,她看向赵政,等待他的确认。

赵政轻笑,眼中幽光闪动。

“呵呵……想当初,李斯可是在他身上下了不少的功夫。”

“若只是不想让韩国强大,只需韩王安不理韩非便可。又何须如此在众人面前让韩非颜面扫地?……大王想要让韩非对韩国彻底失望?”

梁儿缕了许久,总算理清了头绪。

赵政颔首。

“李斯与韩非曾为同窗,对他的脾性多有了解。他是韩国公子,体内流着的是韩王室的血,又如何能为我大秦效忠?除非,他如熊启兄弟二人那般,对母国宗室彻底断了念想。”

昌平君和昌文君就是前任楚王在秦做质子时与秦国公主生下的儿子,可哪怕是前楚王归国之后怎么也生不出儿子的那几年,楚国也从未想过将他二人接回,真真是伤透了他们的心。

即便如今昌平君熊启已在秦国做上了左丞相的高位,楚也未曾对他有过半分表示。

或许于楚国而言,他们就从来不算是楚国的公子……

“大王的下一步,是否是要逼韩王送出韩非了?”

历史上的韩非是何等厉害的人物,梁儿自是希望能早些见到他,可同时她又心痛于韩非的悲剧,希望一切能够止步于此。

赵政面上浮起一片狡黠,眼中瞳仁更是深不见底。

“左右最近我秦国几十万大军也都空闲得很,不如就去秦韩边境列阵操练个几日,也好让那韩王安也一同看看热闹……”

一个月后,秦军果真在秦韩边境像模像样的列了阵,声势极为浩大。

小小的韩国自认与秦军对抗就似鸡蛋撞向石头,第一时间便派了使者跑到秦军大营去说和。

韩使本来已经做好了割地赔款的心理准备,却不料秦军一开口只提了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要求:

公子韩非入秦。

韩王安完全理解不了秦国为何如此看重韩非,竟肯耗费这般军力以换他入秦为谋。

很快,韩非便被韩王安欢天喜地的驱赶到了秦国。

在韩王安的眼中,扔出一个啰嗦又无用的韩非就可换得韩国几年无亡国之忧,这份买卖着实划算。

冀阙之中,赵政终于如愿见到了韩国公子韩非。

他一袭青衫,个子不高,圆脸,大眼,一字眉。

这样一副长相,令他在四十出头的年纪,仍旧看着不甚严肃,反倒有些令人觉得他顺从可欺。

身为一个政客,他的外表确实少了几分存在感。

可即便如此,梁儿亦不敢对他生出丝毫不敬的念头。

毕竟千年之间,韩非及他的思想,在中国法制史、思想史和哲学史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地位。

就连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遵循着他的理论推行中央集权强权统治的。

韩非躬身一礼。

“韩非……拜……拜见秦……秦王……”

他患有严重的口痴,此事来自未来的梁儿自然是知晓的,而赵政对此也是早有耳闻,故而并未觉得稀奇。

可殿中大部分臣子却是不清楚的。

他们听到韩非说话这般不利落,便纷纷抬头看他,甚至有人开始交头接耳,私下嘲笑起他来。

见此情势,赵政面上立即有如千年冰封,任谁见了都会觉得不寒而栗。

“公子韩非乃是我大秦上宾,何人胆敢对其不敬,寡人必以极刑待之!”

这一句果然奏效,殿中瞬间变得鸦雀无声,每个人都重新摆正了身形,垂眸呈乖顺状,仿佛之前的事从未发生过一样。

这一刻,梁儿清楚的看见,韩非看向赵政的眼神骤然明亮,其中满布震惊,还夹杂了些许敬佩与感激。

生于王室,如此长相,又有口痴的疾患,可以想像韩非自小定是受尽了嘲笑与调侃,可就在他入秦的第一日,秦王政竟公然下令任何人不得对他不敬,否则将被处以极刑。

秦王政,是这天下间唯一如此看重他韩非的人。

被埋没了半生的千里马终于遇上了伯乐。

韩非满心激动,终于放下了对秦国的成见,满怀真心与赵政促膝长谈了整整两个日夜。

在这两天之中,他们聊遍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韩非的全部著作。

韩非将自己所持的治国之法全数讲给了赵政,竟无一丝隐瞒。

早就对这一日期待许久的赵政自是听得走心,就连一旁随侍的梁儿,也仔仔细细将韩非说的每一个字都听进了耳中。

其实,韩非的理念与商鞅较为类似。

主张依法治国,论功行赏。

但他又不赞同商鞅只论法,不用术。

这所谓术,是指君王驾驭臣民的手段。

他认为,若君王没有这些手段,就容易遭受臣下的欺骗、愚弄和蒙蔽。

在他看来,法和术就犹如衣服和食物,是缺一不可的。

除此之外,掌握权势也甚为重要。

君王与臣下之间,应拉开上下差距,加强巩固君王的权力和威势。否则大权旁落,“术”就无法实现,就连“法”也起不到多少作用。

故此,君王只要大权在握便可安邦,否则,国将危矣。

“哈哈哈哈哈……听得韩先生一席话,真是胜得十年书啊!”

韩非的理论正对赵政的胃口,赵政对他亦是愈发赞赏。

韩非却面露讪色。

“大王谬……谬赞了,韩非才……才疏学浅,若非大王肯……肯赏识,恐……恐怕终了一生,也难……难有机会将……将这些想法讲……讲出,更……别……别提能将其实……实现一二了。”

“韩先生放心,只要是先生想做的,寡人定将尽力为之。”

赵政此言一出,韩非竟不禁红了眼眶,却强忍着不让眼泪流出。

为政者,最欣慰的莫过于能遇到了解自己才能的君主。

赵政于韩非,已经等同于大恩之人——知遇之恩。

韩非虽善长写书,却不擅言辞,只得郑重回以赵政一计深深的长揖,谢恩离去。

自今日起,他,便是秦国之臣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