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章购买比例不足60%, 所以你看到了防盗章。感谢支持正版。 从永通渠回城,经由明德门, 从朱雀大街一路行到底, 沈孝的轿子在含光门外停下,步行进入皇城, 回到了户部。
此时已是下午时分了。
户部一片忙碌景象。
自关中大旱以来,户部从上到下都绷紧了一根弦, 生怕出现一点错处以至于酿成大祸。三月初“以粮代钱”这个政策落到了户部头上,更是加重了户部的负担。
沈孝刚进了厅堂,还没坐下, 就见二皇子身边的侍从跑了过来,道, “沈大人,二皇子请您过去。”
时间卡的准,简直就是专门在等他。
官署内忙忙碌碌的声音静了片刻,一时数道意味不明的目光落在新近的八品提举身上。
二皇子近来十分看重这位寒门出身的沈大人。
沈孝只当察觉不到这些目光,跟着侍从便出了正厅的门, 沿着走廊往后一进院子走去。
为增加政事经验, 成年后诸位皇子一般都会挂着各衙门的差事, 权算作是名誉指导。许多皇子也纯粹是挂名而已, 一年到头都不来官署一趟。
但二皇子却不同, 他几乎是天天来户部, 直接管着户部的大小事宜。无论能力如何, 这份勤政的态度亦是难得。
沈孝跟着侍从过了走廊, 进了后一进院子,入了正厅,二皇子李炎正在左间窗边主桌旁坐着看折子。
沈孝进来,先行了个礼,然后直起身子。
李炎搁下折子,看了沈孝一眼,笑道,“去永通渠一趟折腾你了。”
声音十分亲切。
沈孝一本正经道,“这是下官职责所在。”
他后背一层薄汗未消,但屋里四角都摆着冰盆,他的燥热也慢慢散了。
沈孝不喜欢那些你来我往的寒暄,浪费时间。他顿了顿,将言辞理顺,然后将今早在永通渠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炎。
李炎听罢冷笑了一声,“为了逼我,崔进之可真是下了血本了!”
他手掌握拳,指节轻敲桌面,一下、两下、三下,似是陷入了思索。
片刻后李炎抬头,问道,“沈大人,你有何看法?”
沈孝道,“从去年夏天起,关中降水便偏少,民间收成不好,陛下仁慈,去年秋天收税已少收了一成,因此户部余粮一直不多。如今关中大旱,处处都在向户部讨粮食,户部更是捉襟见肘。再加上崔侍郎奉命修永通渠,粮食耗费巨大,而且……”
沈孝顿了顿,继续道,“永通渠那头怕是个无底洞,永远都填不满。”
李炎点了点头,心想沈孝当真是个通透人。入自己麾下不过短短数日,就已将太子和他之间的矛盾看得一清二楚。
可不是无底洞么,太子手里攥着永通渠这张王牌,就等着把他拖垮呢。
李炎叹了一口气,“你说的本王都明白,可崔进之问本王要粮,本王总不能拖着不给。可本王若是给他拨粮,他总有法子消耗粮食。”
这是个两难境地。
沈孝点了点头,“殿下说的是,没有拖着不给粮这个道理。所以户部给永通渠拨粮,势在必行。”
李炎盯着沈孝,“可叫崔进之这么耗下去,不到三个月,户部就会被他彻底拖垮。沈大人,你有什么法子?”
不过片刻,二皇子李炎就向沈孝问了两次“怎么办”。
沈孝微微垂着眼,目光凝在光滑的青砖上。黑羽般的长睫遮住了他的眼神,浓郁的目光里,盛着孤注一掷的野心。
片刻后,沈孝抬起眼来,一字一句地说,“臣有一个法子——征粮。”
李炎目光一亮。
沈孝道,“按户部如今的存粮来算,就算接下来三个月内其他各官署不来要粮,可也万万撑不住永通渠的消耗量。更何况崔侍郎那边一定会想尽法子问户部要粮,不把户部耗空不算完。钱粮一事,无非就是四个字,开源节流。可如今‘节流’是不可能了,各部门都向户部伸着手,永通渠那头更是怠慢不得,那就只剩下‘开源’二字。”
沈孝素日是言辞稀少,此刻说起筹划来却是条理清楚,不急不慢,显然他心中已谋算多时了。
“皇亲国戚、世家大族,名下的土地田产数之不尽,只要户部能从他们手中征些粮出来救急就好。太子给皇上下了军令状,三个月后一定要修通永通渠。三个月内,永通渠工期不顺,是户部的错;可三个月后,永通渠再修不通,那就是崔侍郎的过错了。”
只要户部能撑过这三个月,那二皇子就是撑过了太子的施压,还能牢牢将户部握在手里,与太子依旧是旗鼓相当。
夺嫡之争,胜负仍未定。
沈孝抬起眼,目光坚定地望向李炎,慢慢地跪了下来,“下官不才,愿替殿下分忧征粮。”
沈孝说罢,李炎仿佛等了许久一般,立刻从书桌后站了起来,极激动地绕过书桌,直奔沈孝而来。他连忙扶起沈孝,激动地拍了拍他的背,“好!本王没有看错你!”
沈孝顺势站了起来,听李炎又道,“陕西清吏司的郎中快致仕了,此事做成,本王定会推你上去。”
沈孝笑了笑,轻道一句,“臣,定不辱使命。”
户部陕西清吏司的郎中,这是正五品的官职,管的是关中一带的税收钱粮,虽不如江浙一带的清吏司差事肥,但关中到底是天子脚下,管着天子脚下的税收钱粮,就是掐住了多少豪门世家的命脉。钱不多,但权却极大。
这将是他应得的,沈孝想。脊背挺得笔直。
李炎亲自将沈孝送出了门,站在正堂檐下目送着他一身深青官袍沿着回廊越走越远。
他眯了眯眼,忽然笑了笑。
“二哥,这世上哪有绝路,太仓的粮没法动、民间的粮吃空了,可长安城这么多世家大族,谁的府上没有粮仓呢?”
李炎的脑海中回响着那日在平阳公主府门前,李述对他说的话。
他闭了闭眼,仿佛看到李述那张冷淡而轻嘲的面孔就在他眼前。
征粮?笑话。
大邺立国百余年,皇亲国戚、世家大族在关中盘根错节地扎了根,向他们征粮,就是明着割他们的肉,谁会愿意?此举无疑是和所有的功勋贵族结梁子。
再者,大半以上的世家大族都投靠了太子,小半中立的,也不敢冒着得罪太子的风险给二皇子放粮。
这是个得罪满朝文武的任务,更是个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炎早都想通了这一点。
从头到尾,沈孝他不过是一个弃子而已。
李炎利用沈孝,给皇上做出一副勤恳征粮的模样来,只等三个月时间一到,然后将征粮不利的罪责全都推在沈孝身上。
到那时他虽免不了会脱一层皮,可沈孝却会替他去死。
要熬过以粮代钱这道坎,必须有人被送上祭坛。
这才是李炎启用沈孝的真正目的。
寒暄罢了,太子妃将安乐公主也拉在身边坐下,安乐刚走了几步,见李述正坐在旁边,刚还笑靥如花的脸立刻就拉下来了。太子妃笑了笑,拉着安乐继续往前走,自己坐在中间,让安乐坐在左边,挡开了安乐和李述二人。
太子妃道,“安乐妹妹风寒好了么,瞧着倒是清减了……”
安乐道,“前几日冷一阵热一阵的,着了凉,近日已经好多了。”
太子妃听得便笑,安乐不明所以,“嫂嫂,你笑什么?”
太子妃便道,“我啊,没笑你,笑咱们的杨驸马呢。”她对众人道,“你们道怎么了?前几日杨驸马忽然来东宫,急匆匆的,我心里一急,还当出了什么大事。结果驸马爷说要借东宫的厨娘一用,说是安乐着风寒了,近几日不大吃饭,他记得上回来东宫赴宴了时候,安乐说东宫做的红枣莲子汤好喝。”
众人听得都笑。
太子妃道,“瞧瞧这伉俪情深的,真是羡煞我了。”
众人便又附和,“是呢是呢。”
可安乐却没什么表情,甚至脸色有几分不屑,到底碍于这么多人在这儿,不好说什么。于是耐了耐性子,转了个话题,“嫂嫂你瞧,我新得的一块荆山玉,做成镯子怪水灵的。”
伸出一双皓腕来,一双脆生生的碧水镯子挂在手腕上,通透极了。
安乐又道,“还有一套头面,同样一块玉琢的,改明儿我给你送过来。”
太子妃还没说什么,金城公主便笑道,“平阳姐姐刚说要送太子妃一套红玛瑙头面,安乐姐姐就要送一套荆山玉头面。两位姐姐真真是心有灵犀呢。”
自安乐公主来了之后一直没说话的李述猛不防叫金城公主给点了名,她抬起眼来,打量了圆凳上坐着的金城公主一眼。
这位妹妹是嫌热闹不够看,非要煽风点火呢?
可仔细一瞧,金城公主身上穿的、头上戴的,都是过了时的,衣裳虽是干净齐整,可过于朴素了,满屋子鲜艳亮丽里头,她就显得格外寒酸。
李述的目光一向都盯着前朝,很少关心后宫那些弯弯绕,这会子才想起来,金城公主原是个不得宠的,母亲不过是最低等级的采女。似乎前阵子刚满十五岁,这阵子才有资格出席各种宴席,好寻个好夫君。
金城公主尚不知自己说错了什么话,只见说完这句话后,平阳公主一双通透尖锐的眼落在了她身上。虽没什么不开心的样子,可她就那样静静地瞧着自己,都让金城公主心里一抖。
李述心中了然:原是个不懂规矩的妹妹。那便罢了。
可李述罢了,安乐公主却不愿罢休。安乐讨厌李述是讨厌到骨子里的,谁在她面前都不敢主动提一句,如今怎么允许金城公主将她和一个舞姬后代的庶女相提并论。
安乐当时就拉下了脸,也不想给金城公主留什么面子,扫了她一眼,“我竟不知道什么时候多出了这么没规矩的妹妹,我给嫂嫂送礼,嫂嫂还没说什么呢,倒叫你抢了先。”
金城公主一张脸顿时煞白。
安乐依旧不依不饶,打量了李述头上的红玛瑙头面,嗤笑了一声,对太子妃道,“红玛瑙是好看,我府上也有好几棵,只是都是摆在屋子里头的。我不爱用它当首饰,红艳艳地,俗气的很。倒是府里头的侍女喜欢在头上戴些红的黄的乱七八糟的颜色。”
安乐公主其实生的娇艳,声音也清粼粼的,哪怕是嫁了人了,可还像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般。可偏偏说的话难听得很。
还嫌不够,安乐继续道,“嫂嫂若是喜欢,我给你送几棵过来,都是二尺多高的,各个鲜红欲滴。摆在宫殿角落里头,当玩耍就行了。”
瞧瞧,安乐公主一出手就是几棵几棵的红玛瑙,这能做多少首饰头面呢。岂不是明晃晃地打平阳公主的脸么。
场上一时静了下来,金城公主睁大了眼,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点燃了火/药桶。脸色煞白煞白的。
李述静静听完安乐的嘲讽,脸上倒瞧不出生气的模样,她笑了笑,“到底是安乐妹妹家底丰厚,我府上到如今也只攒了一棵南海红珊瑚树。”
她笑着,盯着安乐,“去年年底崔进之去江南出差,因缘巧合带回来了一棵,竟有一人多高。我本和安乐妹妹一样,不大喜欢红艳艳的东西,可崔进之说了,红珊瑚有静气凝神的功效,摆在屋里对身体好。没法子,要不是为了他啊,我也懒怠戴这些红的玩意儿。”
于是场上更静了。安乐凝着脸,拧着眉,咬着牙,仿佛李述再提一句“崔进之”,她要么是要扑过来,要么就是要哭出声。
红玛瑙好看,还是翠玉好看,争这些多无聊。李述欺负人,向来讲究个一针见血,正中靶心。
安乐心里的魔障从来只有崔进之一个。
场上正冷着呢,忽然侍女进来禀报,说是康宁长公主来了。气氛稍稍融洽了一点。康宁长公主前脚刚到,后脚太子身边的小黄门也过来了,说是水榭边上席宴要开了,请诸位过去。
于是太子妃忙带着众人过去,左边挽着安乐,右边扶着康宁长公主,路上说说笑笑地聊些花儿草儿。安乐慢慢地叫她哄高兴了些。
李述就站在康宁长公主旁边,却觉得那些说说笑笑离自己很远。
还没到水榭边上,遥遥就瞧见一身明黄衣裳的太子李乾。他正跟崔进之说话。安乐的驸马杨方则离太子较远,跟其他官员在说话。
此时已是下午时分了。
户部一片忙碌景象。
自关中大旱以来,户部从上到下都绷紧了一根弦, 生怕出现一点错处以至于酿成大祸。三月初“以粮代钱”这个政策落到了户部头上,更是加重了户部的负担。
沈孝刚进了厅堂,还没坐下, 就见二皇子身边的侍从跑了过来,道, “沈大人,二皇子请您过去。”
时间卡的准,简直就是专门在等他。
官署内忙忙碌碌的声音静了片刻,一时数道意味不明的目光落在新近的八品提举身上。
二皇子近来十分看重这位寒门出身的沈大人。
沈孝只当察觉不到这些目光,跟着侍从便出了正厅的门, 沿着走廊往后一进院子走去。
为增加政事经验, 成年后诸位皇子一般都会挂着各衙门的差事, 权算作是名誉指导。许多皇子也纯粹是挂名而已, 一年到头都不来官署一趟。
但二皇子却不同, 他几乎是天天来户部, 直接管着户部的大小事宜。无论能力如何, 这份勤政的态度亦是难得。
沈孝跟着侍从过了走廊, 进了后一进院子,入了正厅,二皇子李炎正在左间窗边主桌旁坐着看折子。
沈孝进来,先行了个礼,然后直起身子。
李炎搁下折子,看了沈孝一眼,笑道,“去永通渠一趟折腾你了。”
声音十分亲切。
沈孝一本正经道,“这是下官职责所在。”
他后背一层薄汗未消,但屋里四角都摆着冰盆,他的燥热也慢慢散了。
沈孝不喜欢那些你来我往的寒暄,浪费时间。他顿了顿,将言辞理顺,然后将今早在永通渠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炎。
李炎听罢冷笑了一声,“为了逼我,崔进之可真是下了血本了!”
他手掌握拳,指节轻敲桌面,一下、两下、三下,似是陷入了思索。
片刻后李炎抬头,问道,“沈大人,你有何看法?”
沈孝道,“从去年夏天起,关中降水便偏少,民间收成不好,陛下仁慈,去年秋天收税已少收了一成,因此户部余粮一直不多。如今关中大旱,处处都在向户部讨粮食,户部更是捉襟见肘。再加上崔侍郎奉命修永通渠,粮食耗费巨大,而且……”
沈孝顿了顿,继续道,“永通渠那头怕是个无底洞,永远都填不满。”
李炎点了点头,心想沈孝当真是个通透人。入自己麾下不过短短数日,就已将太子和他之间的矛盾看得一清二楚。
可不是无底洞么,太子手里攥着永通渠这张王牌,就等着把他拖垮呢。
李炎叹了一口气,“你说的本王都明白,可崔进之问本王要粮,本王总不能拖着不给。可本王若是给他拨粮,他总有法子消耗粮食。”
这是个两难境地。
沈孝点了点头,“殿下说的是,没有拖着不给粮这个道理。所以户部给永通渠拨粮,势在必行。”
李炎盯着沈孝,“可叫崔进之这么耗下去,不到三个月,户部就会被他彻底拖垮。沈大人,你有什么法子?”
不过片刻,二皇子李炎就向沈孝问了两次“怎么办”。
沈孝微微垂着眼,目光凝在光滑的青砖上。黑羽般的长睫遮住了他的眼神,浓郁的目光里,盛着孤注一掷的野心。
片刻后,沈孝抬起眼来,一字一句地说,“臣有一个法子——征粮。”
李炎目光一亮。
沈孝道,“按户部如今的存粮来算,就算接下来三个月内其他各官署不来要粮,可也万万撑不住永通渠的消耗量。更何况崔侍郎那边一定会想尽法子问户部要粮,不把户部耗空不算完。钱粮一事,无非就是四个字,开源节流。可如今‘节流’是不可能了,各部门都向户部伸着手,永通渠那头更是怠慢不得,那就只剩下‘开源’二字。”
沈孝素日是言辞稀少,此刻说起筹划来却是条理清楚,不急不慢,显然他心中已谋算多时了。
“皇亲国戚、世家大族,名下的土地田产数之不尽,只要户部能从他们手中征些粮出来救急就好。太子给皇上下了军令状,三个月后一定要修通永通渠。三个月内,永通渠工期不顺,是户部的错;可三个月后,永通渠再修不通,那就是崔侍郎的过错了。”
只要户部能撑过这三个月,那二皇子就是撑过了太子的施压,还能牢牢将户部握在手里,与太子依旧是旗鼓相当。
夺嫡之争,胜负仍未定。
沈孝抬起眼,目光坚定地望向李炎,慢慢地跪了下来,“下官不才,愿替殿下分忧征粮。”
沈孝说罢,李炎仿佛等了许久一般,立刻从书桌后站了起来,极激动地绕过书桌,直奔沈孝而来。他连忙扶起沈孝,激动地拍了拍他的背,“好!本王没有看错你!”
沈孝顺势站了起来,听李炎又道,“陕西清吏司的郎中快致仕了,此事做成,本王定会推你上去。”
沈孝笑了笑,轻道一句,“臣,定不辱使命。”
户部陕西清吏司的郎中,这是正五品的官职,管的是关中一带的税收钱粮,虽不如江浙一带的清吏司差事肥,但关中到底是天子脚下,管着天子脚下的税收钱粮,就是掐住了多少豪门世家的命脉。钱不多,但权却极大。
这将是他应得的,沈孝想。脊背挺得笔直。
李炎亲自将沈孝送出了门,站在正堂檐下目送着他一身深青官袍沿着回廊越走越远。
他眯了眯眼,忽然笑了笑。
“二哥,这世上哪有绝路,太仓的粮没法动、民间的粮吃空了,可长安城这么多世家大族,谁的府上没有粮仓呢?”
李炎的脑海中回响着那日在平阳公主府门前,李述对他说的话。
他闭了闭眼,仿佛看到李述那张冷淡而轻嘲的面孔就在他眼前。
征粮?笑话。
大邺立国百余年,皇亲国戚、世家大族在关中盘根错节地扎了根,向他们征粮,就是明着割他们的肉,谁会愿意?此举无疑是和所有的功勋贵族结梁子。
再者,大半以上的世家大族都投靠了太子,小半中立的,也不敢冒着得罪太子的风险给二皇子放粮。
这是个得罪满朝文武的任务,更是个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炎早都想通了这一点。
从头到尾,沈孝他不过是一个弃子而已。
李炎利用沈孝,给皇上做出一副勤恳征粮的模样来,只等三个月时间一到,然后将征粮不利的罪责全都推在沈孝身上。
到那时他虽免不了会脱一层皮,可沈孝却会替他去死。
要熬过以粮代钱这道坎,必须有人被送上祭坛。
这才是李炎启用沈孝的真正目的。
寒暄罢了,太子妃将安乐公主也拉在身边坐下,安乐刚走了几步,见李述正坐在旁边,刚还笑靥如花的脸立刻就拉下来了。太子妃笑了笑,拉着安乐继续往前走,自己坐在中间,让安乐坐在左边,挡开了安乐和李述二人。
太子妃道,“安乐妹妹风寒好了么,瞧着倒是清减了……”
安乐道,“前几日冷一阵热一阵的,着了凉,近日已经好多了。”
太子妃听得便笑,安乐不明所以,“嫂嫂,你笑什么?”
太子妃便道,“我啊,没笑你,笑咱们的杨驸马呢。”她对众人道,“你们道怎么了?前几日杨驸马忽然来东宫,急匆匆的,我心里一急,还当出了什么大事。结果驸马爷说要借东宫的厨娘一用,说是安乐着风寒了,近几日不大吃饭,他记得上回来东宫赴宴了时候,安乐说东宫做的红枣莲子汤好喝。”
众人听得都笑。
太子妃道,“瞧瞧这伉俪情深的,真是羡煞我了。”
众人便又附和,“是呢是呢。”
可安乐却没什么表情,甚至脸色有几分不屑,到底碍于这么多人在这儿,不好说什么。于是耐了耐性子,转了个话题,“嫂嫂你瞧,我新得的一块荆山玉,做成镯子怪水灵的。”
伸出一双皓腕来,一双脆生生的碧水镯子挂在手腕上,通透极了。
安乐又道,“还有一套头面,同样一块玉琢的,改明儿我给你送过来。”
太子妃还没说什么,金城公主便笑道,“平阳姐姐刚说要送太子妃一套红玛瑙头面,安乐姐姐就要送一套荆山玉头面。两位姐姐真真是心有灵犀呢。”
自安乐公主来了之后一直没说话的李述猛不防叫金城公主给点了名,她抬起眼来,打量了圆凳上坐着的金城公主一眼。
这位妹妹是嫌热闹不够看,非要煽风点火呢?
可仔细一瞧,金城公主身上穿的、头上戴的,都是过了时的,衣裳虽是干净齐整,可过于朴素了,满屋子鲜艳亮丽里头,她就显得格外寒酸。
李述的目光一向都盯着前朝,很少关心后宫那些弯弯绕,这会子才想起来,金城公主原是个不得宠的,母亲不过是最低等级的采女。似乎前阵子刚满十五岁,这阵子才有资格出席各种宴席,好寻个好夫君。
金城公主尚不知自己说错了什么话,只见说完这句话后,平阳公主一双通透尖锐的眼落在了她身上。虽没什么不开心的样子,可她就那样静静地瞧着自己,都让金城公主心里一抖。
李述心中了然:原是个不懂规矩的妹妹。那便罢了。
可李述罢了,安乐公主却不愿罢休。安乐讨厌李述是讨厌到骨子里的,谁在她面前都不敢主动提一句,如今怎么允许金城公主将她和一个舞姬后代的庶女相提并论。
安乐当时就拉下了脸,也不想给金城公主留什么面子,扫了她一眼,“我竟不知道什么时候多出了这么没规矩的妹妹,我给嫂嫂送礼,嫂嫂还没说什么呢,倒叫你抢了先。”
金城公主一张脸顿时煞白。
安乐依旧不依不饶,打量了李述头上的红玛瑙头面,嗤笑了一声,对太子妃道,“红玛瑙是好看,我府上也有好几棵,只是都是摆在屋子里头的。我不爱用它当首饰,红艳艳地,俗气的很。倒是府里头的侍女喜欢在头上戴些红的黄的乱七八糟的颜色。”
安乐公主其实生的娇艳,声音也清粼粼的,哪怕是嫁了人了,可还像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般。可偏偏说的话难听得很。
还嫌不够,安乐继续道,“嫂嫂若是喜欢,我给你送几棵过来,都是二尺多高的,各个鲜红欲滴。摆在宫殿角落里头,当玩耍就行了。”
瞧瞧,安乐公主一出手就是几棵几棵的红玛瑙,这能做多少首饰头面呢。岂不是明晃晃地打平阳公主的脸么。
场上一时静了下来,金城公主睁大了眼,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点燃了火/药桶。脸色煞白煞白的。
李述静静听完安乐的嘲讽,脸上倒瞧不出生气的模样,她笑了笑,“到底是安乐妹妹家底丰厚,我府上到如今也只攒了一棵南海红珊瑚树。”
她笑着,盯着安乐,“去年年底崔进之去江南出差,因缘巧合带回来了一棵,竟有一人多高。我本和安乐妹妹一样,不大喜欢红艳艳的东西,可崔进之说了,红珊瑚有静气凝神的功效,摆在屋里对身体好。没法子,要不是为了他啊,我也懒怠戴这些红的玩意儿。”
于是场上更静了。安乐凝着脸,拧着眉,咬着牙,仿佛李述再提一句“崔进之”,她要么是要扑过来,要么就是要哭出声。
红玛瑙好看,还是翠玉好看,争这些多无聊。李述欺负人,向来讲究个一针见血,正中靶心。
安乐心里的魔障从来只有崔进之一个。
场上正冷着呢,忽然侍女进来禀报,说是康宁长公主来了。气氛稍稍融洽了一点。康宁长公主前脚刚到,后脚太子身边的小黄门也过来了,说是水榭边上席宴要开了,请诸位过去。
于是太子妃忙带着众人过去,左边挽着安乐,右边扶着康宁长公主,路上说说笑笑地聊些花儿草儿。安乐慢慢地叫她哄高兴了些。
李述就站在康宁长公主旁边,却觉得那些说说笑笑离自己很远。
还没到水榭边上,遥遥就瞧见一身明黄衣裳的太子李乾。他正跟崔进之说话。安乐的驸马杨方则离太子较远,跟其他官员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