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雨和小堂弟在外面玩了很久才回去吃饭,大伯看到杭冬手里拿着一把玩具冲锋枪,便问他是哪里来的,杭冬当然说是哥哥买的。大伯说了杭冬几句,叫他以后不要老是缠着堂哥买东西。杭冬乖乖的答应了,心里却一点不在意,他知道堂哥不在乎这点小钱。
大伯走了之后,二伯三伯小姑姑陆续来了杭雨家里做客,几乎个个都带着小屁孩。二伯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俩儿子都在JS南京大学,因此很受一家人的重视。这里的一家人不止杭雨一家,而是指他们整个家族,都很看重杭哲明和杭哲方两兄弟。
谁叫二伯是初中老师,从小就注重教育,这方面其他几兄弟的确不如。读重点大学在农村可是件很光荣的事,何况两个儿子都考上南京大学,全国排行前十的名校。
他的女儿杭哲慧比杭雨小两岁,正在读高中,亭亭玉立挺漂亮的。不过杭哲慧有点娇惯,除了她两位哥哥谁也瞧不起。杭雨所在的江都大学不过是市内本科,远不如南京大学,自然也不被杭哲慧看在眼里。
三伯家里比较穷,还不如杭有功,有一儿一女。三伯没本事,结婚比较晚,他的儿子杭忠才十五岁,在读初中,女儿杭莲十一岁,还在读小学四年级。杭忠呆头呆脑的,长得跟三叔一个样儿,说话都结巴,不过学习成绩很好,十足一个书呆子。
杭莲怯生生的,像头小梅花鹿一样,来到杭雨家里后不敢乱动。即便杭雨主动跟她说话,杭莲只是嗯哦额应付两句,搞得杭雨都没辙。
小姑姑为人很洒脱,留着一头短发,跟杨氏一样穿着保暖内衣和黑色西装,黑色围脖。姑父骑摩托车载着小姑姑和两个孩子过来的,她的双胞胎儿子都十四岁,正在读初二。姑父就是之前说的,在秋卫的煤矿公司工作的那个亲戚,他们公司分配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职工楼的环境还算不错。
以前杭雨经常跑去姑姑家里玩,他们家楼下有一片花坛和健身设施。不过姑父不大喜欢他,因为那时杭雨太调皮了,怕他带坏两个儿子。
一大堆人围在客厅嗑瓜子聊天,杨氏从房间里拿了两个大红包出来,不用拆都能看见厚厚的一叠,顿时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
“三哥,小妹,这是买车的时候借你们的钱,今天包给你们。”杨氏把两个大红包分别给三伯和小姑姑。
因为工作原因,杭有功经常要运模板钢筋等建筑材料,所以买了一辆货车。买车的时候,杭有功还欠着做房子的钱,于是到处跟亲戚借钱。
做房子的钱已经还清了,而买车的钱还有三叔和小姑姑的没还。之所以把他们留到最后,是因为三叔为人比较憨厚,即便被老婆骂都不好意思找杭有功催债。而小姑姑家境比较殷实,暂时不用烦恼孩子的学费,房子等生活问题。
“不用急着还,小雨还要读大学,以后有很多花钱的地方。”小姑姑没有接红包。
三伯正想接过来,听到小姑姑这一句话,顿时停住了,也说道:“是啊,小雨读大学要紧。”三婶在旁边听见这话,有种把他推到火盆里的冲动。
冬天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客厅里放一个火盆,用木炭取暖。
“你们不用担心,我们存到了小雨读书的钱。”杨氏微微一笑。
“这样,那我就不客气了。”小姑姑这才接过红包,三伯紧随其后。小姑姑当着面打开红包数了一遍,一共两万三千,点点头道:“没错,一分钱不少。”
三伯不好意思当着面数钱,还是三婶抢过去数的,一共一万五千。
“嫂子,你们公司今年发了多少年终奖,一下就还清了。”小姑姑好奇道。
“没多少,是你哥哥赚得多。”杨氏笑着道。
众人没有怀疑他的话,因为搞建筑这一行确实挺赚钱的,前提是有生意能吃苦。
他们心想,大概是杭有功运气好,帮哪个有钱人做了房子。
礼尚往来,亲戚来他们家拜年的同时,杭雨一家人也去亲戚家拜年。到了亲戚家无非是送红包,吃饭喝酒,他们那一代流行喝米酒。父系亲戚拜完了,又去母系亲戚家做客,杨氏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杭雨叫他们舅舅姨娘,还有表哥表姐们。
最重要的当然是外婆了,杭雨的舅舅姨娘不怎么喜欢他,最喜欢他的是外婆。他的外婆六十多岁了,耳朵有点背,所以每次跟外婆说话都要很大声。
杭雨的外公很早就挂了,外婆一个人把几兄妹拉扯大,如今跟他爷爷奶奶一样,住在老屋里。外婆住的老屋就在几个舅舅姨娘家旁边,他舅舅姨娘的家境也不是很好,住的都是一层的平房。主要是他外婆这个村比较贫瘠,别说水泥路了,连沙子路都是坑坑洼洼的。
“小雨,多吃点鱼还有红烧肉。”外婆听不清话,也不管杭雨怎么拒绝,一个劲给他夹菜,似乎要把储存了许久的年货都塞进杭雨的肚子里。
杭雨感动的同时,不禁回忆起上一世,那时他不懂事,有点嫌弃年老的外婆。后来出了社会吃了苦,才怀念外婆做的红烧肉,可惜没几年他外婆就死了。
这一次,不管外婆夹多少菜,杭雨都吃掉了。
“妈,要不把外婆也接到咱们家住,跟爷爷奶奶有个照应。”杭雨说道。
他的外婆身体很好,一个人住什么都能自己打理,甚至可以去山上捡点柴火。后来有一天晚上,外婆出门不小心在坑坑洼洼的道路歪着脚,跌倒时后脑勺正好磕在一块石头上。
如此死法,杭雨听到后都为外婆感到憋屈,这一世他想改变这一切。
“好啊,我觉得可以。”杨氏十分赞同,她也不忍心看着母亲一个人住在老屋里。
“反正我们都要搬到城里,把她接过去也行。”放在以前,杭有功多半不会同意,现在他觉得无所谓了,养几位老人轻松得很。
得到儿子和丈夫的支持,杨氏显得很开心,当即在外婆耳边大声道:“妈,我和有功要去城里工作了,我想把你接到我那边去住。”
外婆没听清,有点茫然地道:“你们要去城里工作了,化肥厂那份工作不好吗?”
杨氏在化肥厂当出纳十几年,大家都觉得那份工作挺好的,体面稳定。乍一听女儿要换工作,外婆第一个反应是化肥厂出事了,不然那么好的工作为啥要换。
大伯走了之后,二伯三伯小姑姑陆续来了杭雨家里做客,几乎个个都带着小屁孩。二伯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俩儿子都在JS南京大学,因此很受一家人的重视。这里的一家人不止杭雨一家,而是指他们整个家族,都很看重杭哲明和杭哲方两兄弟。
谁叫二伯是初中老师,从小就注重教育,这方面其他几兄弟的确不如。读重点大学在农村可是件很光荣的事,何况两个儿子都考上南京大学,全国排行前十的名校。
他的女儿杭哲慧比杭雨小两岁,正在读高中,亭亭玉立挺漂亮的。不过杭哲慧有点娇惯,除了她两位哥哥谁也瞧不起。杭雨所在的江都大学不过是市内本科,远不如南京大学,自然也不被杭哲慧看在眼里。
三伯家里比较穷,还不如杭有功,有一儿一女。三伯没本事,结婚比较晚,他的儿子杭忠才十五岁,在读初中,女儿杭莲十一岁,还在读小学四年级。杭忠呆头呆脑的,长得跟三叔一个样儿,说话都结巴,不过学习成绩很好,十足一个书呆子。
杭莲怯生生的,像头小梅花鹿一样,来到杭雨家里后不敢乱动。即便杭雨主动跟她说话,杭莲只是嗯哦额应付两句,搞得杭雨都没辙。
小姑姑为人很洒脱,留着一头短发,跟杨氏一样穿着保暖内衣和黑色西装,黑色围脖。姑父骑摩托车载着小姑姑和两个孩子过来的,她的双胞胎儿子都十四岁,正在读初二。姑父就是之前说的,在秋卫的煤矿公司工作的那个亲戚,他们公司分配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职工楼的环境还算不错。
以前杭雨经常跑去姑姑家里玩,他们家楼下有一片花坛和健身设施。不过姑父不大喜欢他,因为那时杭雨太调皮了,怕他带坏两个儿子。
一大堆人围在客厅嗑瓜子聊天,杨氏从房间里拿了两个大红包出来,不用拆都能看见厚厚的一叠,顿时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
“三哥,小妹,这是买车的时候借你们的钱,今天包给你们。”杨氏把两个大红包分别给三伯和小姑姑。
因为工作原因,杭有功经常要运模板钢筋等建筑材料,所以买了一辆货车。买车的时候,杭有功还欠着做房子的钱,于是到处跟亲戚借钱。
做房子的钱已经还清了,而买车的钱还有三叔和小姑姑的没还。之所以把他们留到最后,是因为三叔为人比较憨厚,即便被老婆骂都不好意思找杭有功催债。而小姑姑家境比较殷实,暂时不用烦恼孩子的学费,房子等生活问题。
“不用急着还,小雨还要读大学,以后有很多花钱的地方。”小姑姑没有接红包。
三伯正想接过来,听到小姑姑这一句话,顿时停住了,也说道:“是啊,小雨读大学要紧。”三婶在旁边听见这话,有种把他推到火盆里的冲动。
冬天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客厅里放一个火盆,用木炭取暖。
“你们不用担心,我们存到了小雨读书的钱。”杨氏微微一笑。
“这样,那我就不客气了。”小姑姑这才接过红包,三伯紧随其后。小姑姑当着面打开红包数了一遍,一共两万三千,点点头道:“没错,一分钱不少。”
三伯不好意思当着面数钱,还是三婶抢过去数的,一共一万五千。
“嫂子,你们公司今年发了多少年终奖,一下就还清了。”小姑姑好奇道。
“没多少,是你哥哥赚得多。”杨氏笑着道。
众人没有怀疑他的话,因为搞建筑这一行确实挺赚钱的,前提是有生意能吃苦。
他们心想,大概是杭有功运气好,帮哪个有钱人做了房子。
礼尚往来,亲戚来他们家拜年的同时,杭雨一家人也去亲戚家拜年。到了亲戚家无非是送红包,吃饭喝酒,他们那一代流行喝米酒。父系亲戚拜完了,又去母系亲戚家做客,杨氏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杭雨叫他们舅舅姨娘,还有表哥表姐们。
最重要的当然是外婆了,杭雨的舅舅姨娘不怎么喜欢他,最喜欢他的是外婆。他的外婆六十多岁了,耳朵有点背,所以每次跟外婆说话都要很大声。
杭雨的外公很早就挂了,外婆一个人把几兄妹拉扯大,如今跟他爷爷奶奶一样,住在老屋里。外婆住的老屋就在几个舅舅姨娘家旁边,他舅舅姨娘的家境也不是很好,住的都是一层的平房。主要是他外婆这个村比较贫瘠,别说水泥路了,连沙子路都是坑坑洼洼的。
“小雨,多吃点鱼还有红烧肉。”外婆听不清话,也不管杭雨怎么拒绝,一个劲给他夹菜,似乎要把储存了许久的年货都塞进杭雨的肚子里。
杭雨感动的同时,不禁回忆起上一世,那时他不懂事,有点嫌弃年老的外婆。后来出了社会吃了苦,才怀念外婆做的红烧肉,可惜没几年他外婆就死了。
这一次,不管外婆夹多少菜,杭雨都吃掉了。
“妈,要不把外婆也接到咱们家住,跟爷爷奶奶有个照应。”杭雨说道。
他的外婆身体很好,一个人住什么都能自己打理,甚至可以去山上捡点柴火。后来有一天晚上,外婆出门不小心在坑坑洼洼的道路歪着脚,跌倒时后脑勺正好磕在一块石头上。
如此死法,杭雨听到后都为外婆感到憋屈,这一世他想改变这一切。
“好啊,我觉得可以。”杨氏十分赞同,她也不忍心看着母亲一个人住在老屋里。
“反正我们都要搬到城里,把她接过去也行。”放在以前,杭有功多半不会同意,现在他觉得无所谓了,养几位老人轻松得很。
得到儿子和丈夫的支持,杨氏显得很开心,当即在外婆耳边大声道:“妈,我和有功要去城里工作了,我想把你接到我那边去住。”
外婆没听清,有点茫然地道:“你们要去城里工作了,化肥厂那份工作不好吗?”
杨氏在化肥厂当出纳十几年,大家都觉得那份工作挺好的,体面稳定。乍一听女儿要换工作,外婆第一个反应是化肥厂出事了,不然那么好的工作为啥要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