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提到,在这个时代,想要看书获得知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之所以会如此,自然是因为各地的世家豪族们对知识的垄断所造成的。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个时代可能未必会有这么一个说法,但对于所有世家子弟来说,知识约等于地位,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其实仔细看看那些朝堂之上的士大夫们,或者绝大部分的地方官员,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标识,世家子弟,或者和世家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李义所认识的人中,两个夫子皇甫规和张奂均是世家子弟。
皇甫规的祖父皇甫棱曾任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则是扶风都尉。而张奂的父亲张惇曾任汉阳太守,自己则是太尉朱宠的弟子。
而如今已经升为司隶校尉,原五原郡守的郭鸿也同样是世家豪门,父亲郭禧官至太尉,郭氏一族更是颍川阳翟的名门大族。
那么,只有名门大族才能够当官吗?自然也不是。比如陈古,他就是寒门出身,不过因为拜的一位大儒为师,后被举孝廉最终成为了九原县县长。只是虽然他是寒门出身,但显然,在他的身上,那位大儒的身影才是他坐上九原县县长最重要的资本。
事实上这也是世家为了维系自己家族的统治力,同时又不会惹来皇帝忌惮的妥协办法。一个家族,就算族人众多也不可能每代都有杰出人物。既然如此,那么不如寻找一些优秀的寒门子弟来扩大自身家族的影响。
就好像李义,无论他日后有多么大的成就,皇甫规和张奂弟子的身份,都会跟着他一辈子。当然了,不可能每个寒门子弟都有资格和机会成为世家大儒的弟子,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某某人的门生。
简单的说,接受大儒亲自授业的人,才能够成为大儒的弟子,比如公孙瓒、刘备就是卢植的弟子。而如果是拜在某人门下,但实际上教授他的是其他人,则算是某人的门生。
这种情况,将整个汉朝的官员制度牢牢的被世家们把控着,就算汉武帝为此推出了孝廉这么一个察举考试制度,却也最终成为了世家扩大自身影响的利器。因为举孝廉的资格一直都把控在各州的高官手中,比如郡守或者刺史,而这些人又都是世家之人,那么不多的举孝廉名额又怎么可能给那些和世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呢?
寒门子弟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百姓了?
这种情况,使得那些愿意给平民百姓们传道授业的人很容易受到追捧,就好像之前李义教导吕布他们读书,虽然都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识,但就算如此,也让他们的父母非常感恩。
“难怪历史上的黄巾之乱规模那么大,恐怕除了那个时候确实因为朝廷腐败天下民不聊生之外,张角本身的这种方式,也是平民百姓愿意跟随的最大原因吧?”李义听到吕布的话后,心中暗想着。
他从吕布的语气中能够听出,吕布对于太平道还是很有好感的。乃至赵云、颜良他们对于太平道,似乎也挺感兴趣的。
“要不要去见见张角呢?但张角又是那么好见的吗?”李义脑中不断想着,说实话,对于这位在三国演义之中不多能够呼风唤雨的主,李义还是颇感兴趣的。更别说他的出现,直接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仔细想了想,李义还是放弃了,先不说能不能见到张角,就算见到了又能如何?就像他之前在涿县没有去见张飞一样,一个不过10多岁的孩子,就算见到了,也就是那么回事。此时的李义,对于这些历史名人什么的,早已经没有刚来时候的热情了。
不过虽然李义放弃进一步和太平道打交道,但一路走来,想要看不到太平道却实在是千难万难。李义不知道张角到底收了多少弟子来帮他传道,但每路过一个县城,都会发现最少一个自称“大贤良师”弟子的人在其中传道。
李义曾经仔细看了看,抛去那些不科学的东西,李义发现这些人的医术竟然都十分的不错,更重要的是,口才也很出色。“啧啧,或许黄巾之乱之所以会爆发,不是因为朝廷或者汉灵帝有多么的无能,而是这些地方官员根本不重视这种团体。”看到有些地方官也帮忙宣传太平道,李义心中无语的想着。
真定县,赵府。
“多谢子康这些年对愚弟的照顾和教导……”赵云的兄长赵风恭声说道。他是赵家的家主,正如李义所想的那般,赵家在真定的影响力很大,虽然打不到李家在九原的那种,但也相差不远。
“子虎客气了,我和子龙甚是投缘,而且其师又是义的叔父……”李义笑着应道。
赵风为李义一行人举行了酒宴,不过在酒宴上,他给李义的感觉并非那种纯粹的武人,反而更加圆滑一些。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赵风对于颜良也颇为热情,理由李义用脚指头想都不会觉得是颜良长得帅,而是因为颜良是邯郸颜家的长子。
邯郸在赵国,而赵国就在常山国的下面,这种距离的两个家族既不会出现利益冲突,互相联合起来又可以得到更加巨大的影响力。当然,这一切只是李义的想法而已,或许只是赵风人比较热情好客呢?嗯……如果不是在临走时,赵风让颜良帮忙带一些送给颜雷的礼物,李义可能会真的这么想。
不过就算如此,李义对赵风的印象还是很好,毕竟在这个时代,想要不让家族灭亡,联合发展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像赵家、颜家这种普通的地主豪强。
“阿云,虽然在这里可能没有人继续教导你,不过我希望你也不要有任何的放松。”李义拍着赵云的肩膀笑道。虽然他知道就算没有他的这番叮咛,历史上的赵云依然还是那个常山赵子龙。
“请子康君放心。”赵云似模似样的恭声说道。
其实仔细看看那些朝堂之上的士大夫们,或者绝大部分的地方官员,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标识,世家子弟,或者和世家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李义所认识的人中,两个夫子皇甫规和张奂均是世家子弟。
皇甫规的祖父皇甫棱曾任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则是扶风都尉。而张奂的父亲张惇曾任汉阳太守,自己则是太尉朱宠的弟子。
而如今已经升为司隶校尉,原五原郡守的郭鸿也同样是世家豪门,父亲郭禧官至太尉,郭氏一族更是颍川阳翟的名门大族。
那么,只有名门大族才能够当官吗?自然也不是。比如陈古,他就是寒门出身,不过因为拜的一位大儒为师,后被举孝廉最终成为了九原县县长。只是虽然他是寒门出身,但显然,在他的身上,那位大儒的身影才是他坐上九原县县长最重要的资本。
事实上这也是世家为了维系自己家族的统治力,同时又不会惹来皇帝忌惮的妥协办法。一个家族,就算族人众多也不可能每代都有杰出人物。既然如此,那么不如寻找一些优秀的寒门子弟来扩大自身家族的影响。
就好像李义,无论他日后有多么大的成就,皇甫规和张奂弟子的身份,都会跟着他一辈子。当然了,不可能每个寒门子弟都有资格和机会成为世家大儒的弟子,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某某人的门生。
简单的说,接受大儒亲自授业的人,才能够成为大儒的弟子,比如公孙瓒、刘备就是卢植的弟子。而如果是拜在某人门下,但实际上教授他的是其他人,则算是某人的门生。
这种情况,将整个汉朝的官员制度牢牢的被世家们把控着,就算汉武帝为此推出了孝廉这么一个察举考试制度,却也最终成为了世家扩大自身影响的利器。因为举孝廉的资格一直都把控在各州的高官手中,比如郡守或者刺史,而这些人又都是世家之人,那么不多的举孝廉名额又怎么可能给那些和世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呢?
寒门子弟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百姓了?
这种情况,使得那些愿意给平民百姓们传道授业的人很容易受到追捧,就好像之前李义教导吕布他们读书,虽然都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识,但就算如此,也让他们的父母非常感恩。
“难怪历史上的黄巾之乱规模那么大,恐怕除了那个时候确实因为朝廷腐败天下民不聊生之外,张角本身的这种方式,也是平民百姓愿意跟随的最大原因吧?”李义听到吕布的话后,心中暗想着。
他从吕布的语气中能够听出,吕布对于太平道还是很有好感的。乃至赵云、颜良他们对于太平道,似乎也挺感兴趣的。
“要不要去见见张角呢?但张角又是那么好见的吗?”李义脑中不断想着,说实话,对于这位在三国演义之中不多能够呼风唤雨的主,李义还是颇感兴趣的。更别说他的出现,直接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仔细想了想,李义还是放弃了,先不说能不能见到张角,就算见到了又能如何?就像他之前在涿县没有去见张飞一样,一个不过10多岁的孩子,就算见到了,也就是那么回事。此时的李义,对于这些历史名人什么的,早已经没有刚来时候的热情了。
不过虽然李义放弃进一步和太平道打交道,但一路走来,想要看不到太平道却实在是千难万难。李义不知道张角到底收了多少弟子来帮他传道,但每路过一个县城,都会发现最少一个自称“大贤良师”弟子的人在其中传道。
李义曾经仔细看了看,抛去那些不科学的东西,李义发现这些人的医术竟然都十分的不错,更重要的是,口才也很出色。“啧啧,或许黄巾之乱之所以会爆发,不是因为朝廷或者汉灵帝有多么的无能,而是这些地方官员根本不重视这种团体。”看到有些地方官也帮忙宣传太平道,李义心中无语的想着。
真定县,赵府。
“多谢子康这些年对愚弟的照顾和教导……”赵云的兄长赵风恭声说道。他是赵家的家主,正如李义所想的那般,赵家在真定的影响力很大,虽然打不到李家在九原的那种,但也相差不远。
“子虎客气了,我和子龙甚是投缘,而且其师又是义的叔父……”李义笑着应道。
赵风为李义一行人举行了酒宴,不过在酒宴上,他给李义的感觉并非那种纯粹的武人,反而更加圆滑一些。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赵风对于颜良也颇为热情,理由李义用脚指头想都不会觉得是颜良长得帅,而是因为颜良是邯郸颜家的长子。
邯郸在赵国,而赵国就在常山国的下面,这种距离的两个家族既不会出现利益冲突,互相联合起来又可以得到更加巨大的影响力。当然,这一切只是李义的想法而已,或许只是赵风人比较热情好客呢?嗯……如果不是在临走时,赵风让颜良帮忙带一些送给颜雷的礼物,李义可能会真的这么想。
不过就算如此,李义对赵风的印象还是很好,毕竟在这个时代,想要不让家族灭亡,联合发展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像赵家、颜家这种普通的地主豪强。
“阿云,虽然在这里可能没有人继续教导你,不过我希望你也不要有任何的放松。”李义拍着赵云的肩膀笑道。虽然他知道就算没有他的这番叮咛,历史上的赵云依然还是那个常山赵子龙。
“请子康君放心。”赵云似模似样的恭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