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搜索534355180领红包, 加一分钱即可充值到晋-江 贺卿一眼瞧见,先是一愣, 很快就猜出了他的身份。
如今太皇太后正要用顾铮,这样的场合,将他也召集过来,是应有之义。
贺卿之前单知道顾铮年轻,却没想到会这么年轻,难怪太皇太后不放心了。不过贺卿注意到, 他嘴边一圈青色的胡茬,并未刮去。这显然并不是因为来得匆忙未及整理仪容, 而是他要留须的征兆。
有一部胡须在,整个人看上去就会成熟许多。
很显然,这位顾学士对自己如今的处境十分了解,也在积极的寻找解决之法。留胡须是一种表现, 这样的场合语出惊人,占据主动则是另一种表现。
本来贺卿对顾铮的印象, 仅限于“朝堂上的一位臣子,将来的成就很高,或可力挽狂澜, 拯救大楚于危难之间,值得扶持”。
后来在脑子里看多了小说, 就只剩下了“他俊眉修目、长身玉立、风姿卓然”“他邪魅一笑”“他强硬的搂住她的腰, 将她扣入怀中”“香囊暗解, 罗带轻分”之类乱七八糟的描写。
到底是个年轻女孩, 贺卿心下自然也对他有几分好奇。毕竟能够名传后世,并被那么多人追捧,可不是容易的事。
如今真正见了面,贺卿脑海中那些念头却都尽数消散。顾铮固然生得风流倜傥,引人注目,但只要看到他这个人,第一眼注意到的,一定不会是他的容貌,而是通身气度。
那是属于一位军国重臣的威势,丝毫不输于他身边那些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们。
难怪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间,他像一颗高悬于空的明亮星辰,令其他人尽皆黯淡无光,只能仰望他、追随他。这样一个人,有野心、有能力、有目标,又怎么会被小说里那些所谓儿女私情所牵累呢?
但也正是因为看到了顾铮的为人,贺卿对他的印象反而更好。
他如今还是大楚的臣子,只要能够用好这个人,就一定能够挽回颓势,改变楚朝覆亡的那个结局。除此之外,其他的反倒都不重要了。
这样想着,贺卿收回了视线,微微低头,安静地坐好,又变成了平平无奇,绝不会惹人注意的存在。
但她没有发现,就在她收回视线的瞬间,顾铮抬头朝她这里扫了一眼。同样是立刻就认出了坐在张太后身后的人是谁,顾铮心下的惊异,其实并不比贺卿少。
这样的场合,太皇太后与张太后在场,是因为如今她们代行皇权,而贺卿不管是大长公主还是无上慧如真师的身份,显然都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顾铮继续道,“臣尝翻阅典籍,发现天下各州并非处处都有地动,而凡有地动者,则绝不会只有一次记载。正所谓天行有常,臣猜想地动也必然有其规律。因此于翰林院中便览历朝记载,将所有发生地动之处记录下来,绘制成地图,而后便有了一个十分惊人的发现。”
他说着一拱手,“臣已经将此图携带过来,请太皇太后、皇太后允许臣上呈。”
“准。”太皇太后毫不犹豫的点头。她的心里显然十分振奋,本来贺卿一个人的推测,她还不敢十分相信,生怕中途出了什么问题,如今有了顾铮的话,甚至还拿出了别的佐证,可见这个推论的可能性最大。
朝见时是有程序的,未经允许的东西都会留在外头。太皇太后一开口,立刻就有内侍过去将东西取来。
太皇太后虽然手掌大权,但毕竟时日尚短,在朝臣面前底气并不很足。而且她也担心自己见识太少,看不懂这张地图,因此并没有让人呈上来,而是命内侍抬来一张方桌,将地图在上面展开,方便所有人查看。
等布置好,她便站起身,从丹陛上走了下来。
贺卿见状,立刻扶着张太后跟了上去。而等她看清楚那张地图上绘制的内容之后,不由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顾铮能猜到是地震,贺卿虽然惊讶,但想想他是顾铮,也就不以为怪了。
然而此刻摊开在桌上的那张地图上,用各种颜色的圆点将所有有过地震记载的地点都标注了出来,密密麻麻的圆点,正好形成了几条看似杂乱,实则相互独立的粗线。
那是地震带!
其实以穿越女的学渣程度,本不该记得这种东西。但因为在现代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次几乎波及大半个国家的地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穿越女守在电脑前看了所有慈善晚会,把自己的零花钱都捐了出去不说,还搜了不少相关的资料来看,也就知道了国内有几大地震带。
事过境迁,那张地图长什么样子已经模糊了,但是地震带这个概念却留下了,也为贺卿所知。
虽然不知道顾铮画出来的这张图有几分准,但既然是根据历史记载来做的,八成不会有错。
不管是贺卿自己的认识,还是穿越女脑子里的既定印象,“古代人”都是蒙昧的,很多现代小学生都知道的知识,古人却一窍不通。至少贺卿本人的确是如此,而她身边的人也都一样。
所以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人,不但不说地震是上天降罪示警,反倒画出了地震带分布图,怎不叫贺卿心下惊异?
有一个穿越女“珠玉在前”,贺卿几乎是立刻就找到了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打开方式:该不会顾铮也是穿越的吧?而这个念头一出现,就立刻占据了她的脑海,越想越觉得就是这么回事。
纵观顾铮生平,多像是拿了穿越者的副本啊!在这个前提下,之前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全都可以说得通了。
但,他是吗?
贺卿没有贸然下结论,她隐蔽的看了一眼顾铮,他正指着地图上的那几条粗线,“诸位请看,在图上将这些地方都标注出来之后,便可发现,几乎所有的地震都围绕着某一条线。可以肯定,其中应该是有某种规律的,只是如今尚未被发现。”
地图上的标注太过直观,所有人自然都被他说服。太皇太后更是指着京城所在之地,面有余悸道,“我朝见过之后,京畿便有数次地震,却是因为就在这条线上。”
不是这么亲眼看着,很难想象自己竟然一直生活在一个危机重重的地方。
太皇太后脸色发白,心底已经隐隐起了迁都之意,只是碍于如今自己尚未完全掌握朝堂,因此不好开口提出,须得等一个契机。
倒是朝臣们还算镇定,看着地图,各有思量。最后薛知道问,“顾大人,京城上一次地震,是在何时?每次地震之间,间隔时间可有规律?”
顾铮摇头,“每一次地震的严重程度都不同,间隔时间更是毫无规律。但三五年间,总有一次,或大或小。距离上一次地震,已经过去了五年。”
“那就是十有八-九了。”参政知事姚敏皱眉道。
贺卿凑到张太后耳边提醒了一句,她便开口道,“当务之急,不是研究地震的规律,还是要解决了眼下之事。既然知晓五月十五日可能会有地震,便当设法减少损失才是。”
一句话将众人拉回了眼前这件事上。
在推断地震这件事上,众人都算是输给了顾铮,但是涉及到政事,他们却是经验丰富。薛知道很快道,“地震一来,必然损毁房屋。最要紧的还是疏散民众,难怪太-祖皇帝托梦之言会是如此。只是,让百姓们全数出城,不太现实。”
“依老臣看,祭祀还是应该如期举行。届时文武百官、勋贵皇亲乃至家眷皆可一并前往。”同平章事刘牧川道。
祖先托梦,祭祀自然是应该的。正好可以借机把人都带着,也不用将消息传扬出去,闹得民心沸腾。不过……贺卿看了一眼这位刘大人,显然在对方心中,他所提的这些人最紧要,百姓则可以放在后面,因此暂时并不考虑。
姚参政摇头道,“祭祀自然要进行,但京城百万民众,才是最重要的。既然上天垂怜给了警训,提前知晓此事,咱们自然要尽力做到最好,减少百姓们的损失。否则,岂不是愧对了这一身紫袍金带?”
“那依你说,又当如何?”刘牧川不忿道。
姚敏低头想了想,道,“祭祀之地在城南,既如此,便将百姓往城西和城东疏散。这两处地方,都有寺庙道观,届时叫他们寻个由头,做个法会道场,自然有许多信众前去。”
他提了个头,其他人便也纷纷出谋划策,你一言我一语,大部分倒都是值得采纳的意见,也的确可以疏散一小部分人。只是跟京城百姓的数量比起来,还是九牛一毛。
贺卿下意识的去看顾铮,便见他一直低头看着地图,面上的神色淡淡的,看不出什么来。
没来由的,她很想知道他在想什么。
也不知是心有灵犀,还是有意叫顾铮表现,太皇太后此刻正好开口问,“顾学士可有什么建议?”
顾铮深吸一口气,抬头道,“臣提议,将地震之事公布出去。”
贺卿出嫁之前,这孩子已经出生,是个大胖小子。
只是她虽未亲见,但对于这么一个骨鲠在喉的存在,贺垣会是什么态度可想而知。而在那个自称穿越女的家伙学过的历史中,这个命薄的遗腹子,不到三岁就夭折了。
没赶上做亡国奴,也不知究竟算不算是他的福气。
但是现在,无论是对贺卿还是林太后而言,这无疑是个更好的选择。
有大行皇帝的血脉在,自然比从宗室之中遴选合适的人上位更好,至少他们能更主动的去掌控眼前的局面,而不是让另一个人做主。
这提议虽然有些异想天开,但不知怎么,林太后看着贺卿的模样,就郑重将之记载了心里。第二日召见重臣议事时,便先没有提新君人选的事,而是召了太医过来。
众人以为是她身体不适,因而纷纷开口询问。林太后只含糊应对,等太医院所有太医都被请过来了,这才一摆手,让侍立在自己身后的一行女子上前,“请诸位太医给她们瞧瞧脉象。”
能站在这里的人,一颗心恨不得长十个心眼,见此情景,已经明白了五六分,纷纷沉默着,等待诊脉的结果。
太后如此兴师动众,不论是宗室重臣还是太医们心里多少有了一点数。
但即便如此,但太移门整修其中一位张侍长果然已经有了近两月的身孕时,众人还是免不了有些震惊。
尤其是之前因为新君的人选打得不可开交的宗室和重臣。
早知如此,他们还费这个功夫干什么?
如今从龙之功肯定没有了,还惹得太后不喜,可以想见接下来的日子不会太好过了。也许一时半会儿太后不会做什么,但提名过其他宗室的他们,必然会被上位者忌惮。
每个人的心情都相当复杂。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翻盘的可能。这孩子毕竟还在娘胎里,能不能生出来、生了之后又是男是女,都还不好确定。
万一立不住或者是个公主,便又是他们的机会了。
到时候,还是会绕回现在的问题。
所以众人相互对视,都保持了沉默,听着太医长篇大论的恭喜张侍长和太后。
林太后却是乐的合不拢嘴,语气柔和的安抚了一番张侍长,就叫她暂且跟自己一起住在这坤华宫中,又着邱姑姑多多的安排人伺候。等邱姑姑把人领走,太医们也起身告退之后,她才正了脸色,对站了一地的人道,“天可怜见,给我大楚江山留了后。之前的事不必再议,一切都等这孩子生出来再说。”
“是。”众人均无异议。
陛下留下了一个遗腹子的事,当天就传遍了整个京城。原本议立新君的事自然不了了之,国事暂且还是交由政事堂的几位先生费心,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倒也没出什么大乱子。
只是那些本来有机会更进一步的皇室宗亲们,心里各有滋味。
……
薛知道回到自己的府邸时,情绪着实不高。政事堂里五个人,两位平章,三位参政,按理说并无高低之别,但通常而言,还是会以进入政事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位,只有御座上的天子足够强势时,才会按皇帝的倚重程度来排。
如今这几位相公之中,薛知道是入政事堂最早,资历最老的那一个,因而众人之中,也以他为首。
选立新君的事,就是他第一个站出来提的。国不可一日无君,在这种事情上,薛知道也一向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责任。所以他并不后悔自己开了这个口。因为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但是现在结果与自己设想的不同,就是他的考虑之中有了疏忽。经此事之后,太后心中只怕对他已经生了嫌隙,若张侍长肚子里果真是个龙子,承袭大位,他的生身之母做了太后,也必然对自己心怀芥蒂。
在这种局势下,薛知道很清楚,自己继续留在朝中的希望不大。
到他这个份上,很多事都能事先预见,从容应对。与其等着被赶下台,倒不如自己主动求去,彼此都留个体面,不用彻底闹翻。所以,今日的事情一过,薛知道就开始谋划离开的事了。
只是这些年来,皇帝不理政事,朝政便都落在了他们这些臣子身上,其实已经生出乱象了。
他这一走,若是朝中没个能稳住局面的人,只怕会出大事。
大部分文人心里,多少都有点家国天下的念头,何况薛知道在政事堂多年,是这个已经渐渐现出日薄西山之相的大楚帝国实际上的掌权人,自然想要在自己离开之后,也留下一个稳妥的班子。
他在自己的书房沉默端坐了一整晚,将朝中那么多人来来去去的过了一遍,最后发现,还是唯有那么一个人最为合适。
老天爷有时候早有安排。
薛知道沉沉地叹了一口气,抬头一看时辰,才发现已是夜阑人静。他磨了磨,提笔写下一封信,着自己最心腹的家人夤夜将之送了出去。然后才对着灯,开始琢磨起自己祈求致仕的折子来。
接下来的日子风平浪静,一是因为宫中最大的那个问题已经暂时得到了解决,二来为了葬礼的事大家忙得不可开交,也疲惫得提不起别的兴致。
转眼来到天顺三年三月,大行皇帝的一应葬仪都已完毕,梓宫移送至城郊的皇陵。
所有人都渐渐从这一场丧事之中回复了生气,开始考虑起其他事情的安排来。龙子还在母腹之中,这身份怎么定,就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要安定朝堂,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谁也没有贸然开口提这些事,毕竟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不但没有功劳,反而会把自己给折进去。就算此刻站对了队,万一将来生出来的不是龙子,也是枉然。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奏折打破了这种隐秘的平衡与僵持。
翰林院掌院学士顾铮上书,请加封林太后为太皇太后,张侍长为皇太后,张侍长腹中的孩子则暂为太子,先定下名分大义。待太子出生之后,再行登基典礼。
如此,名分既定,天下百姓也可安心了。
林太后自然千肯万肯。
别的不说,坐实了这太皇太后的身份,便是将来当真生出个女孩,或是万一……再选立新君时,也改不了她的这个身份。不至于像贺卿揣测的那样,因为新君要加封自己的亲生父母,使得她处境尴尬。
但朝臣们却有不同的意见。
这若真的是个皇子,自然没有问题,但若是皇女,如今就定下储君名分,将来却不好收场。
此时大朝已经重开,顾铮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上书,显然并没有半点退缩之意,而且准备周全。面对许多人的驳斥与反对,他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认为定下的并不是帝王身份,而是储君,便是有了转圜的余地。而更重要的是如今,帝王驾崩,天下不安,及早定下名分,使官民各归其所才是最重要的。
林太后端坐帘后,听着这一番合心意的进言,不由仔细观察了一番顾铮。
他看起来还很年轻,生得仪容俊美、姿态端方,只在唇边留了一圈胡子,使得整个人添了几分稳重。言行举止颇有大家风度,被众人攻讦而不忙不乱,进退有据,从他说的话来看,本人的才具也是十足的。
太后娘娘打量完了,不由低声问立在身侧的入内内侍省都知黄修,“这顾铮倒是个人才,怎么哀家从前不大听见他的名字?”
黄修作为内侍大总管,掌机密实封奏牍及中外往来之事,对于朝中大臣自然十分熟悉,闻言微微躬身,凑到太后耳边道,“他是明嘉年间的进士,少有才名。九岁就取中童生,是有名的神童才子,中进士时年方十七,灵帝爷十分爱重。只是年轻气盛,不久之后就出京了。因治理地方有功还朝,薛相公说他年少,得压一压,因此入了翰林院。先帝爷登基之后,爱他才名,点做翰林院掌院学士,今年才二十八岁。”
“是太年轻了些。”林太后闻言也不由微微皱眉。
她是看重这顾铮机变,又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想要用他,如此朝中也有自己的人了,往后方不至于事事掣肘。
只是这年纪怕是难以服众。
二十八岁的掌院学士尚可接受,毕竟翰林院里虽然号称储相,要入政事堂,却还嫌太早了些,须得再熬许多年。如今就要提拔他,朝臣们恐有非议。
这个地方,是她的丈夫所建,建成之后,他便长居于此,求仙问道,连这锦绣河山都弃若敝履,何况妻子儿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因为灵帝沉迷道法,不爱女色,才有他母子一生安稳。
所以林太后竟不知是该怨恨还是该感激了。
但这么多年来,她却下意识的避开这个地方,从未踏足过,就仿佛它在另一个世界。
而今当真走进来了,却觉得也不过如此。这道家清修之地,与寻常宫殿也没什么不同,不过是灵帝一厢情愿,以为它有什么神异罢了。
往事都成云烟,林太后心底那一点微微泛起的波澜很快就平复下去,恢复了一贯的端严。
她将整个问道宫检视了一番,对邱姑姑道,“虽是方外之地,到底寒素了些。传令内侍省,重新将这里布置一番,好叫慧如真师住得安稳,如此才能精研道法,为我大楚祈福。”
“多谢太皇太后。”贺卿已经得了消息,因此改了称呼。
林太后摇头,“还未曾正式下旨。”
“那也快了。”贺卿道,“听闻今日顾学士舌战群儒,将群臣驳斥得哑口无言,此事已经定了,明日就要下旨。既如此,称呼也就该改了。”
二人进屋坐定,上了香茶果品,林太后便道,“等下了旨意,便该移宫了。养寿宫距离此处不远,哀家选了那里,将来也可时时见面说话,一起作伴。我进来读了几卷道经,也颇有所得,等略空闲些,正好与你切磋领悟。”
“娘娘不嫌弃我愚笨就好。”贺卿道。
“只是却不知朝堂上的事,何时才能安顿下来。”林太后放下茶盏,微微一叹,“如今朝上这些大臣们各怀心思,各自为政,不听宣调,哀家又是女流之辈,不能直接出面,若是没人压着,只怕……”
“不是有薛相公在?”贺卿问。
林太后微微摇头,从袖子里取出了一张折子递给她,“你瞧瞧这个。”
“这……”贺卿犹豫的看了她一眼,“这恐怕不妥。”
“有何不妥?哀家看得,你自然也看得。”林太后道,“真师如今已是方外之人,权当是替哀家化解烦忧便是。”
贺卿这才打开奏折,却是薛知道请辞的奏折。
这是前一世里没有的事。——自然,那时薛知道一力扶持中山王贺垣登位,虽然贺垣狼子野心,所做的事情令朝臣们都颇不满意,但毕竟是从龙之功,他这平章事的位置坐得稳稳的,一直是朝臣与贺垣对抗的领军人物。
却不想改了贺垣登位的可能,却让林太后与他生出嫌隙,竟是提前请辞了。
贺卿这段时间将记忆中的大楚的历史反复翻看,又回顾了不少后来之人对这段历史的评价,甚至包括不少小说家言。
是的,现在贺卿已经知道,那位神奇的穿越女,所获取的大部分专业知识,竟然是来自各种各样的小说。不过其中杜撰的成分虽然多,但也未必都没有道理。而且大抵因为与故事结合,记忆反而更加深刻。
贺卿将这些说法一一列出,进行比对,取其中较为可靠的部分,也算是对这段历史有了一点心得,不再是当初那个居于深宫之中,朝中大事一概不懂的大长公主。
因此一看到这封奏折,她便想到了许多,沉吟片刻,才轻声问,“娘娘是想用那顾铮?”
“此人的确是个人才,惜乎太过年轻,只怕难以服众。”林太后揉了揉眉心,“哀家的身份顾虑重重,也不好与朝臣为此争执。”
她要是皇帝,想用谁就用谁,就算顾铮年轻,只要的确有才华,便能压得住。偏偏她只是垂帘听政的太后,一旦有出格的政治举措,便一定会被朝臣们所警惕。
“顾、铮。”贺卿念了一遍这个名字,表情一时也有些复杂。
在贺卿自己经历过的人生中,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大抵是因为薛知道还在,顾铮一直被压着,也就才能不显,不为外人所知。
但是她知道历史书里的顾铮是个什么样的人。
顾铮,在后世评价之中,是能与古之圣贤并肩之人。不但政治上才华横溢,在儒家学说上更是自成一派,写出无数著作,门人弟子无数,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是史书上必然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
铁狼族攻破都城,终结了一个朝代,但他们也没能嚣张多久,因为终于醒过神来的楚朝遗臣和军队,不可能接受被异族奴役的下场,于是拼死反抗,很快就又将他们逐出关外。
这其中,顾铮连横合纵的通天手段,是最重要的部分。正是他四处奔走,说服了各方势力联手,才有这样的结果。
但可悲的是,草原人一被赶走,中原群龙无首,岌岌可危的联军立刻崩溃,内部四分五裂,陷入了长达十三年的内乱,而后才被新的王朝统一。
而顾铮,作为新朝的开国功臣,一代大儒,乃是这前后几百年间最传奇的人物。
有人说,正是因为得到了他的辅佐,新朝太-祖才能够如此顺利的打下并坐稳江山,而他推行的一系列善政,也的确影响深远,知道穿越女来的那个时代,其中一些思想,也仍旧显得十分先进,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并没有半点落伍和褪色。
所以贺卿对于林太后“年轻”的评价颇不以为然。
毕竟这世上,天才本就寥寥无几,而天才中的天才,更是千百年才得一个。这样一个人,年龄会成为束缚他的东西吗?
三年后的顾铮能单靠着一张嘴连横合纵,若将整个楚朝托付给他,有朝廷做后盾,那么……是否就有可能在即将到来的灾难之中,保全大楚王朝,避免前世的结局呢?
这么一想,贺卿的心跳都跟着快了几分。
也许是因为见识增长,她觉得自己再也回不到原来那个居于深宫之中,只求平淡度日的小姑娘了。想到能够亲身经历、见证、甚至亲手去改变历史,她便不由得心潮涌动,生出一股无法形容的胆气来。
之前没想过要去改变,是因为贺卿知道自己绝不是那块材料,所以也就不敢随意插手。
但如果有顾铮,自己只是从旁推动和辅助,或许结局就不一样了。
这样想着,她含笑道,“娘娘多虑了,此人既然能在朝上据理力争,且辩驳得所有人哑口无言,这‘不能服众’四个字又从何说起?”
林太后眼睛一亮,“这倒是,听说他年少才高,已是宇内文宗一般的人物,但凡读书人,对他倒是都没有不服气的。只是做官上,却不知究竟如何。那有才气的文人,往往过于狂悖,世所不容,哀家也不免担忧。”
万一所托非人,坏了她自己的名声也就罢了,若是坏了大楚江山,她有何面目见人?
贺卿若有所思的看着手里的奏折,“这个我倒觉得不会。薛相公这折子里,也是举荐他入政事堂的意思。可见连薛相公这样老成持重者,也认为他能堪大任,想来不是那等放诞之人。”
见林太后若有所动,她又道,“何况,便是因为他年轻,旁人心有疑虑,才需要娘娘的恩典,给他机会。想来,顾大人他日有所成就,也必定感念娘娘知遇之恩。”
“也罢。”林太后轻轻吸了一口气,“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也是无可奈何。”
……
第二日,礼部即颁旨,以大行皇帝遗诏的名义,册张氏肚子里的孩子为储君,出生之后继位。又封张氏为太后,尊林氏为太皇太后,以太皇太后临朝,垂帘听政,彻底奠定了接下来十多年间后宫的局面。
太皇太后移至养寿宫居住,张太后则暂时住在坤华宫中,安心养胎。
翌日,太皇太后御内东门听政,下旨议大行皇帝谥号,并诏命今年继续使用天顺的年号,暂不改元。同时召翰林院掌院学士顾铮等人修大行皇帝实录。最后是封赏诸多大臣。
这一系列的举措,彻底彰显了太皇太后对朝堂的掌控,也让一直惶恐的臣民们安下了心。即使大行皇帝骤然离世,也没有对朝廷产生冲击和影响。
但暗地里,却还是免不了有一些波澜。
天顺三年三月初一,朝中十几位大臣联名上书,弹劾平章事薛知道十项罪名。
皇家亲缘本就淡薄,到贺卿这里,跟那些所谓的“亲人”一年也未必能见一次,自然感情有限。与其说是担忧小皇帝的安危,不如说是对环境变化即将带来的动荡而惶恐。
但是这前十八年的生命中,无论是她的父亲还是哥哥,活着时都未曾关注过她的存在,就算这个侄子继续活下去,情况也未必会有多大的不同。
只不过当时发现自己正身处于那个节点之中,自然而然生出了改变一切的念头。其实对贺卿而言,如果能够改变什么,真正的意义只在于她之后的命运也是可以改变的。
贺卿不相信上天让自己回到这一刻,就是为了重复之前的道路,再死一次。
所以改变的内容是什么,并没有关系。既然没能让小皇帝活下来,那就只能从自己的婚事上下手了。
有血淋淋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贺卿不再天真的以为成亲之后就会有新的生活。她固然可以设法换一个人家,但却无法保证不会再遇上糟心的事。
贺卿心中隐隐的生出一个念头来。
她不想再嫁人了。
其实楚朝的公主存在感真的很低,因为不需要像汉唐那样去和亲,又为了避免她们仗着天之骄女的身份干扰政事,所以开国之后,便制定了一系列用于限制她们的规矩,严苛且压抑。
细究起来,其实大多数公主的日子都不好过,早逝者比比皆是,贺卿只不过是格外的倒霉罢了。
所以天可怜见得到了新生,贺卿不想再走一遍这条路。
可是她的见识又实在有限,该怎么做着实拿不定主意。贺卿闭着眼,眉头微微蹙起,在某个瞬间,脑海里忽然灵光一闪,她决定去翻一翻自己脑海中属于另一个人的记忆。
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来历神秘的女子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她的记忆却还留存在贺卿的脑海里。之前这些记忆其实都在她脑子里过了一遍,但当时正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贺卿也顾不上细细研究,只觉得玄奇诡秘,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或许其中就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呢?
这样想着,她便开始回忆。
那些记忆跟她自己的混在一起,只要稍稍一回想就能记起来。
然后贺卿就被记忆之中的内容惊住了。
如今太皇太后正要用顾铮,这样的场合,将他也召集过来,是应有之义。
贺卿之前单知道顾铮年轻,却没想到会这么年轻,难怪太皇太后不放心了。不过贺卿注意到, 他嘴边一圈青色的胡茬,并未刮去。这显然并不是因为来得匆忙未及整理仪容, 而是他要留须的征兆。
有一部胡须在,整个人看上去就会成熟许多。
很显然,这位顾学士对自己如今的处境十分了解,也在积极的寻找解决之法。留胡须是一种表现, 这样的场合语出惊人,占据主动则是另一种表现。
本来贺卿对顾铮的印象, 仅限于“朝堂上的一位臣子,将来的成就很高,或可力挽狂澜, 拯救大楚于危难之间,值得扶持”。
后来在脑子里看多了小说, 就只剩下了“他俊眉修目、长身玉立、风姿卓然”“他邪魅一笑”“他强硬的搂住她的腰, 将她扣入怀中”“香囊暗解, 罗带轻分”之类乱七八糟的描写。
到底是个年轻女孩, 贺卿心下自然也对他有几分好奇。毕竟能够名传后世,并被那么多人追捧,可不是容易的事。
如今真正见了面,贺卿脑海中那些念头却都尽数消散。顾铮固然生得风流倜傥,引人注目,但只要看到他这个人,第一眼注意到的,一定不会是他的容貌,而是通身气度。
那是属于一位军国重臣的威势,丝毫不输于他身边那些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们。
难怪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间,他像一颗高悬于空的明亮星辰,令其他人尽皆黯淡无光,只能仰望他、追随他。这样一个人,有野心、有能力、有目标,又怎么会被小说里那些所谓儿女私情所牵累呢?
但也正是因为看到了顾铮的为人,贺卿对他的印象反而更好。
他如今还是大楚的臣子,只要能够用好这个人,就一定能够挽回颓势,改变楚朝覆亡的那个结局。除此之外,其他的反倒都不重要了。
这样想着,贺卿收回了视线,微微低头,安静地坐好,又变成了平平无奇,绝不会惹人注意的存在。
但她没有发现,就在她收回视线的瞬间,顾铮抬头朝她这里扫了一眼。同样是立刻就认出了坐在张太后身后的人是谁,顾铮心下的惊异,其实并不比贺卿少。
这样的场合,太皇太后与张太后在场,是因为如今她们代行皇权,而贺卿不管是大长公主还是无上慧如真师的身份,显然都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顾铮继续道,“臣尝翻阅典籍,发现天下各州并非处处都有地动,而凡有地动者,则绝不会只有一次记载。正所谓天行有常,臣猜想地动也必然有其规律。因此于翰林院中便览历朝记载,将所有发生地动之处记录下来,绘制成地图,而后便有了一个十分惊人的发现。”
他说着一拱手,“臣已经将此图携带过来,请太皇太后、皇太后允许臣上呈。”
“准。”太皇太后毫不犹豫的点头。她的心里显然十分振奋,本来贺卿一个人的推测,她还不敢十分相信,生怕中途出了什么问题,如今有了顾铮的话,甚至还拿出了别的佐证,可见这个推论的可能性最大。
朝见时是有程序的,未经允许的东西都会留在外头。太皇太后一开口,立刻就有内侍过去将东西取来。
太皇太后虽然手掌大权,但毕竟时日尚短,在朝臣面前底气并不很足。而且她也担心自己见识太少,看不懂这张地图,因此并没有让人呈上来,而是命内侍抬来一张方桌,将地图在上面展开,方便所有人查看。
等布置好,她便站起身,从丹陛上走了下来。
贺卿见状,立刻扶着张太后跟了上去。而等她看清楚那张地图上绘制的内容之后,不由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顾铮能猜到是地震,贺卿虽然惊讶,但想想他是顾铮,也就不以为怪了。
然而此刻摊开在桌上的那张地图上,用各种颜色的圆点将所有有过地震记载的地点都标注了出来,密密麻麻的圆点,正好形成了几条看似杂乱,实则相互独立的粗线。
那是地震带!
其实以穿越女的学渣程度,本不该记得这种东西。但因为在现代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次几乎波及大半个国家的地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穿越女守在电脑前看了所有慈善晚会,把自己的零花钱都捐了出去不说,还搜了不少相关的资料来看,也就知道了国内有几大地震带。
事过境迁,那张地图长什么样子已经模糊了,但是地震带这个概念却留下了,也为贺卿所知。
虽然不知道顾铮画出来的这张图有几分准,但既然是根据历史记载来做的,八成不会有错。
不管是贺卿自己的认识,还是穿越女脑子里的既定印象,“古代人”都是蒙昧的,很多现代小学生都知道的知识,古人却一窍不通。至少贺卿本人的确是如此,而她身边的人也都一样。
所以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人,不但不说地震是上天降罪示警,反倒画出了地震带分布图,怎不叫贺卿心下惊异?
有一个穿越女“珠玉在前”,贺卿几乎是立刻就找到了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打开方式:该不会顾铮也是穿越的吧?而这个念头一出现,就立刻占据了她的脑海,越想越觉得就是这么回事。
纵观顾铮生平,多像是拿了穿越者的副本啊!在这个前提下,之前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全都可以说得通了。
但,他是吗?
贺卿没有贸然下结论,她隐蔽的看了一眼顾铮,他正指着地图上的那几条粗线,“诸位请看,在图上将这些地方都标注出来之后,便可发现,几乎所有的地震都围绕着某一条线。可以肯定,其中应该是有某种规律的,只是如今尚未被发现。”
地图上的标注太过直观,所有人自然都被他说服。太皇太后更是指着京城所在之地,面有余悸道,“我朝见过之后,京畿便有数次地震,却是因为就在这条线上。”
不是这么亲眼看着,很难想象自己竟然一直生活在一个危机重重的地方。
太皇太后脸色发白,心底已经隐隐起了迁都之意,只是碍于如今自己尚未完全掌握朝堂,因此不好开口提出,须得等一个契机。
倒是朝臣们还算镇定,看着地图,各有思量。最后薛知道问,“顾大人,京城上一次地震,是在何时?每次地震之间,间隔时间可有规律?”
顾铮摇头,“每一次地震的严重程度都不同,间隔时间更是毫无规律。但三五年间,总有一次,或大或小。距离上一次地震,已经过去了五年。”
“那就是十有八-九了。”参政知事姚敏皱眉道。
贺卿凑到张太后耳边提醒了一句,她便开口道,“当务之急,不是研究地震的规律,还是要解决了眼下之事。既然知晓五月十五日可能会有地震,便当设法减少损失才是。”
一句话将众人拉回了眼前这件事上。
在推断地震这件事上,众人都算是输给了顾铮,但是涉及到政事,他们却是经验丰富。薛知道很快道,“地震一来,必然损毁房屋。最要紧的还是疏散民众,难怪太-祖皇帝托梦之言会是如此。只是,让百姓们全数出城,不太现实。”
“依老臣看,祭祀还是应该如期举行。届时文武百官、勋贵皇亲乃至家眷皆可一并前往。”同平章事刘牧川道。
祖先托梦,祭祀自然是应该的。正好可以借机把人都带着,也不用将消息传扬出去,闹得民心沸腾。不过……贺卿看了一眼这位刘大人,显然在对方心中,他所提的这些人最紧要,百姓则可以放在后面,因此暂时并不考虑。
姚参政摇头道,“祭祀自然要进行,但京城百万民众,才是最重要的。既然上天垂怜给了警训,提前知晓此事,咱们自然要尽力做到最好,减少百姓们的损失。否则,岂不是愧对了这一身紫袍金带?”
“那依你说,又当如何?”刘牧川不忿道。
姚敏低头想了想,道,“祭祀之地在城南,既如此,便将百姓往城西和城东疏散。这两处地方,都有寺庙道观,届时叫他们寻个由头,做个法会道场,自然有许多信众前去。”
他提了个头,其他人便也纷纷出谋划策,你一言我一语,大部分倒都是值得采纳的意见,也的确可以疏散一小部分人。只是跟京城百姓的数量比起来,还是九牛一毛。
贺卿下意识的去看顾铮,便见他一直低头看着地图,面上的神色淡淡的,看不出什么来。
没来由的,她很想知道他在想什么。
也不知是心有灵犀,还是有意叫顾铮表现,太皇太后此刻正好开口问,“顾学士可有什么建议?”
顾铮深吸一口气,抬头道,“臣提议,将地震之事公布出去。”
贺卿出嫁之前,这孩子已经出生,是个大胖小子。
只是她虽未亲见,但对于这么一个骨鲠在喉的存在,贺垣会是什么态度可想而知。而在那个自称穿越女的家伙学过的历史中,这个命薄的遗腹子,不到三岁就夭折了。
没赶上做亡国奴,也不知究竟算不算是他的福气。
但是现在,无论是对贺卿还是林太后而言,这无疑是个更好的选择。
有大行皇帝的血脉在,自然比从宗室之中遴选合适的人上位更好,至少他们能更主动的去掌控眼前的局面,而不是让另一个人做主。
这提议虽然有些异想天开,但不知怎么,林太后看着贺卿的模样,就郑重将之记载了心里。第二日召见重臣议事时,便先没有提新君人选的事,而是召了太医过来。
众人以为是她身体不适,因而纷纷开口询问。林太后只含糊应对,等太医院所有太医都被请过来了,这才一摆手,让侍立在自己身后的一行女子上前,“请诸位太医给她们瞧瞧脉象。”
能站在这里的人,一颗心恨不得长十个心眼,见此情景,已经明白了五六分,纷纷沉默着,等待诊脉的结果。
太后如此兴师动众,不论是宗室重臣还是太医们心里多少有了一点数。
但即便如此,但太移门整修其中一位张侍长果然已经有了近两月的身孕时,众人还是免不了有些震惊。
尤其是之前因为新君的人选打得不可开交的宗室和重臣。
早知如此,他们还费这个功夫干什么?
如今从龙之功肯定没有了,还惹得太后不喜,可以想见接下来的日子不会太好过了。也许一时半会儿太后不会做什么,但提名过其他宗室的他们,必然会被上位者忌惮。
每个人的心情都相当复杂。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翻盘的可能。这孩子毕竟还在娘胎里,能不能生出来、生了之后又是男是女,都还不好确定。
万一立不住或者是个公主,便又是他们的机会了。
到时候,还是会绕回现在的问题。
所以众人相互对视,都保持了沉默,听着太医长篇大论的恭喜张侍长和太后。
林太后却是乐的合不拢嘴,语气柔和的安抚了一番张侍长,就叫她暂且跟自己一起住在这坤华宫中,又着邱姑姑多多的安排人伺候。等邱姑姑把人领走,太医们也起身告退之后,她才正了脸色,对站了一地的人道,“天可怜见,给我大楚江山留了后。之前的事不必再议,一切都等这孩子生出来再说。”
“是。”众人均无异议。
陛下留下了一个遗腹子的事,当天就传遍了整个京城。原本议立新君的事自然不了了之,国事暂且还是交由政事堂的几位先生费心,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倒也没出什么大乱子。
只是那些本来有机会更进一步的皇室宗亲们,心里各有滋味。
……
薛知道回到自己的府邸时,情绪着实不高。政事堂里五个人,两位平章,三位参政,按理说并无高低之别,但通常而言,还是会以进入政事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位,只有御座上的天子足够强势时,才会按皇帝的倚重程度来排。
如今这几位相公之中,薛知道是入政事堂最早,资历最老的那一个,因而众人之中,也以他为首。
选立新君的事,就是他第一个站出来提的。国不可一日无君,在这种事情上,薛知道也一向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责任。所以他并不后悔自己开了这个口。因为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但是现在结果与自己设想的不同,就是他的考虑之中有了疏忽。经此事之后,太后心中只怕对他已经生了嫌隙,若张侍长肚子里果真是个龙子,承袭大位,他的生身之母做了太后,也必然对自己心怀芥蒂。
在这种局势下,薛知道很清楚,自己继续留在朝中的希望不大。
到他这个份上,很多事都能事先预见,从容应对。与其等着被赶下台,倒不如自己主动求去,彼此都留个体面,不用彻底闹翻。所以,今日的事情一过,薛知道就开始谋划离开的事了。
只是这些年来,皇帝不理政事,朝政便都落在了他们这些臣子身上,其实已经生出乱象了。
他这一走,若是朝中没个能稳住局面的人,只怕会出大事。
大部分文人心里,多少都有点家国天下的念头,何况薛知道在政事堂多年,是这个已经渐渐现出日薄西山之相的大楚帝国实际上的掌权人,自然想要在自己离开之后,也留下一个稳妥的班子。
他在自己的书房沉默端坐了一整晚,将朝中那么多人来来去去的过了一遍,最后发现,还是唯有那么一个人最为合适。
老天爷有时候早有安排。
薛知道沉沉地叹了一口气,抬头一看时辰,才发现已是夜阑人静。他磨了磨,提笔写下一封信,着自己最心腹的家人夤夜将之送了出去。然后才对着灯,开始琢磨起自己祈求致仕的折子来。
接下来的日子风平浪静,一是因为宫中最大的那个问题已经暂时得到了解决,二来为了葬礼的事大家忙得不可开交,也疲惫得提不起别的兴致。
转眼来到天顺三年三月,大行皇帝的一应葬仪都已完毕,梓宫移送至城郊的皇陵。
所有人都渐渐从这一场丧事之中回复了生气,开始考虑起其他事情的安排来。龙子还在母腹之中,这身份怎么定,就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要安定朝堂,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谁也没有贸然开口提这些事,毕竟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不但没有功劳,反而会把自己给折进去。就算此刻站对了队,万一将来生出来的不是龙子,也是枉然。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奏折打破了这种隐秘的平衡与僵持。
翰林院掌院学士顾铮上书,请加封林太后为太皇太后,张侍长为皇太后,张侍长腹中的孩子则暂为太子,先定下名分大义。待太子出生之后,再行登基典礼。
如此,名分既定,天下百姓也可安心了。
林太后自然千肯万肯。
别的不说,坐实了这太皇太后的身份,便是将来当真生出个女孩,或是万一……再选立新君时,也改不了她的这个身份。不至于像贺卿揣测的那样,因为新君要加封自己的亲生父母,使得她处境尴尬。
但朝臣们却有不同的意见。
这若真的是个皇子,自然没有问题,但若是皇女,如今就定下储君名分,将来却不好收场。
此时大朝已经重开,顾铮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上书,显然并没有半点退缩之意,而且准备周全。面对许多人的驳斥与反对,他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认为定下的并不是帝王身份,而是储君,便是有了转圜的余地。而更重要的是如今,帝王驾崩,天下不安,及早定下名分,使官民各归其所才是最重要的。
林太后端坐帘后,听着这一番合心意的进言,不由仔细观察了一番顾铮。
他看起来还很年轻,生得仪容俊美、姿态端方,只在唇边留了一圈胡子,使得整个人添了几分稳重。言行举止颇有大家风度,被众人攻讦而不忙不乱,进退有据,从他说的话来看,本人的才具也是十足的。
太后娘娘打量完了,不由低声问立在身侧的入内内侍省都知黄修,“这顾铮倒是个人才,怎么哀家从前不大听见他的名字?”
黄修作为内侍大总管,掌机密实封奏牍及中外往来之事,对于朝中大臣自然十分熟悉,闻言微微躬身,凑到太后耳边道,“他是明嘉年间的进士,少有才名。九岁就取中童生,是有名的神童才子,中进士时年方十七,灵帝爷十分爱重。只是年轻气盛,不久之后就出京了。因治理地方有功还朝,薛相公说他年少,得压一压,因此入了翰林院。先帝爷登基之后,爱他才名,点做翰林院掌院学士,今年才二十八岁。”
“是太年轻了些。”林太后闻言也不由微微皱眉。
她是看重这顾铮机变,又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想要用他,如此朝中也有自己的人了,往后方不至于事事掣肘。
只是这年纪怕是难以服众。
二十八岁的掌院学士尚可接受,毕竟翰林院里虽然号称储相,要入政事堂,却还嫌太早了些,须得再熬许多年。如今就要提拔他,朝臣们恐有非议。
这个地方,是她的丈夫所建,建成之后,他便长居于此,求仙问道,连这锦绣河山都弃若敝履,何况妻子儿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因为灵帝沉迷道法,不爱女色,才有他母子一生安稳。
所以林太后竟不知是该怨恨还是该感激了。
但这么多年来,她却下意识的避开这个地方,从未踏足过,就仿佛它在另一个世界。
而今当真走进来了,却觉得也不过如此。这道家清修之地,与寻常宫殿也没什么不同,不过是灵帝一厢情愿,以为它有什么神异罢了。
往事都成云烟,林太后心底那一点微微泛起的波澜很快就平复下去,恢复了一贯的端严。
她将整个问道宫检视了一番,对邱姑姑道,“虽是方外之地,到底寒素了些。传令内侍省,重新将这里布置一番,好叫慧如真师住得安稳,如此才能精研道法,为我大楚祈福。”
“多谢太皇太后。”贺卿已经得了消息,因此改了称呼。
林太后摇头,“还未曾正式下旨。”
“那也快了。”贺卿道,“听闻今日顾学士舌战群儒,将群臣驳斥得哑口无言,此事已经定了,明日就要下旨。既如此,称呼也就该改了。”
二人进屋坐定,上了香茶果品,林太后便道,“等下了旨意,便该移宫了。养寿宫距离此处不远,哀家选了那里,将来也可时时见面说话,一起作伴。我进来读了几卷道经,也颇有所得,等略空闲些,正好与你切磋领悟。”
“娘娘不嫌弃我愚笨就好。”贺卿道。
“只是却不知朝堂上的事,何时才能安顿下来。”林太后放下茶盏,微微一叹,“如今朝上这些大臣们各怀心思,各自为政,不听宣调,哀家又是女流之辈,不能直接出面,若是没人压着,只怕……”
“不是有薛相公在?”贺卿问。
林太后微微摇头,从袖子里取出了一张折子递给她,“你瞧瞧这个。”
“这……”贺卿犹豫的看了她一眼,“这恐怕不妥。”
“有何不妥?哀家看得,你自然也看得。”林太后道,“真师如今已是方外之人,权当是替哀家化解烦忧便是。”
贺卿这才打开奏折,却是薛知道请辞的奏折。
这是前一世里没有的事。——自然,那时薛知道一力扶持中山王贺垣登位,虽然贺垣狼子野心,所做的事情令朝臣们都颇不满意,但毕竟是从龙之功,他这平章事的位置坐得稳稳的,一直是朝臣与贺垣对抗的领军人物。
却不想改了贺垣登位的可能,却让林太后与他生出嫌隙,竟是提前请辞了。
贺卿这段时间将记忆中的大楚的历史反复翻看,又回顾了不少后来之人对这段历史的评价,甚至包括不少小说家言。
是的,现在贺卿已经知道,那位神奇的穿越女,所获取的大部分专业知识,竟然是来自各种各样的小说。不过其中杜撰的成分虽然多,但也未必都没有道理。而且大抵因为与故事结合,记忆反而更加深刻。
贺卿将这些说法一一列出,进行比对,取其中较为可靠的部分,也算是对这段历史有了一点心得,不再是当初那个居于深宫之中,朝中大事一概不懂的大长公主。
因此一看到这封奏折,她便想到了许多,沉吟片刻,才轻声问,“娘娘是想用那顾铮?”
“此人的确是个人才,惜乎太过年轻,只怕难以服众。”林太后揉了揉眉心,“哀家的身份顾虑重重,也不好与朝臣为此争执。”
她要是皇帝,想用谁就用谁,就算顾铮年轻,只要的确有才华,便能压得住。偏偏她只是垂帘听政的太后,一旦有出格的政治举措,便一定会被朝臣们所警惕。
“顾、铮。”贺卿念了一遍这个名字,表情一时也有些复杂。
在贺卿自己经历过的人生中,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大抵是因为薛知道还在,顾铮一直被压着,也就才能不显,不为外人所知。
但是她知道历史书里的顾铮是个什么样的人。
顾铮,在后世评价之中,是能与古之圣贤并肩之人。不但政治上才华横溢,在儒家学说上更是自成一派,写出无数著作,门人弟子无数,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是史书上必然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
铁狼族攻破都城,终结了一个朝代,但他们也没能嚣张多久,因为终于醒过神来的楚朝遗臣和军队,不可能接受被异族奴役的下场,于是拼死反抗,很快就又将他们逐出关外。
这其中,顾铮连横合纵的通天手段,是最重要的部分。正是他四处奔走,说服了各方势力联手,才有这样的结果。
但可悲的是,草原人一被赶走,中原群龙无首,岌岌可危的联军立刻崩溃,内部四分五裂,陷入了长达十三年的内乱,而后才被新的王朝统一。
而顾铮,作为新朝的开国功臣,一代大儒,乃是这前后几百年间最传奇的人物。
有人说,正是因为得到了他的辅佐,新朝太-祖才能够如此顺利的打下并坐稳江山,而他推行的一系列善政,也的确影响深远,知道穿越女来的那个时代,其中一些思想,也仍旧显得十分先进,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并没有半点落伍和褪色。
所以贺卿对于林太后“年轻”的评价颇不以为然。
毕竟这世上,天才本就寥寥无几,而天才中的天才,更是千百年才得一个。这样一个人,年龄会成为束缚他的东西吗?
三年后的顾铮能单靠着一张嘴连横合纵,若将整个楚朝托付给他,有朝廷做后盾,那么……是否就有可能在即将到来的灾难之中,保全大楚王朝,避免前世的结局呢?
这么一想,贺卿的心跳都跟着快了几分。
也许是因为见识增长,她觉得自己再也回不到原来那个居于深宫之中,只求平淡度日的小姑娘了。想到能够亲身经历、见证、甚至亲手去改变历史,她便不由得心潮涌动,生出一股无法形容的胆气来。
之前没想过要去改变,是因为贺卿知道自己绝不是那块材料,所以也就不敢随意插手。
但如果有顾铮,自己只是从旁推动和辅助,或许结局就不一样了。
这样想着,她含笑道,“娘娘多虑了,此人既然能在朝上据理力争,且辩驳得所有人哑口无言,这‘不能服众’四个字又从何说起?”
林太后眼睛一亮,“这倒是,听说他年少才高,已是宇内文宗一般的人物,但凡读书人,对他倒是都没有不服气的。只是做官上,却不知究竟如何。那有才气的文人,往往过于狂悖,世所不容,哀家也不免担忧。”
万一所托非人,坏了她自己的名声也就罢了,若是坏了大楚江山,她有何面目见人?
贺卿若有所思的看着手里的奏折,“这个我倒觉得不会。薛相公这折子里,也是举荐他入政事堂的意思。可见连薛相公这样老成持重者,也认为他能堪大任,想来不是那等放诞之人。”
见林太后若有所动,她又道,“何况,便是因为他年轻,旁人心有疑虑,才需要娘娘的恩典,给他机会。想来,顾大人他日有所成就,也必定感念娘娘知遇之恩。”
“也罢。”林太后轻轻吸了一口气,“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也是无可奈何。”
……
第二日,礼部即颁旨,以大行皇帝遗诏的名义,册张氏肚子里的孩子为储君,出生之后继位。又封张氏为太后,尊林氏为太皇太后,以太皇太后临朝,垂帘听政,彻底奠定了接下来十多年间后宫的局面。
太皇太后移至养寿宫居住,张太后则暂时住在坤华宫中,安心养胎。
翌日,太皇太后御内东门听政,下旨议大行皇帝谥号,并诏命今年继续使用天顺的年号,暂不改元。同时召翰林院掌院学士顾铮等人修大行皇帝实录。最后是封赏诸多大臣。
这一系列的举措,彻底彰显了太皇太后对朝堂的掌控,也让一直惶恐的臣民们安下了心。即使大行皇帝骤然离世,也没有对朝廷产生冲击和影响。
但暗地里,却还是免不了有一些波澜。
天顺三年三月初一,朝中十几位大臣联名上书,弹劾平章事薛知道十项罪名。
皇家亲缘本就淡薄,到贺卿这里,跟那些所谓的“亲人”一年也未必能见一次,自然感情有限。与其说是担忧小皇帝的安危,不如说是对环境变化即将带来的动荡而惶恐。
但是这前十八年的生命中,无论是她的父亲还是哥哥,活着时都未曾关注过她的存在,就算这个侄子继续活下去,情况也未必会有多大的不同。
只不过当时发现自己正身处于那个节点之中,自然而然生出了改变一切的念头。其实对贺卿而言,如果能够改变什么,真正的意义只在于她之后的命运也是可以改变的。
贺卿不相信上天让自己回到这一刻,就是为了重复之前的道路,再死一次。
所以改变的内容是什么,并没有关系。既然没能让小皇帝活下来,那就只能从自己的婚事上下手了。
有血淋淋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贺卿不再天真的以为成亲之后就会有新的生活。她固然可以设法换一个人家,但却无法保证不会再遇上糟心的事。
贺卿心中隐隐的生出一个念头来。
她不想再嫁人了。
其实楚朝的公主存在感真的很低,因为不需要像汉唐那样去和亲,又为了避免她们仗着天之骄女的身份干扰政事,所以开国之后,便制定了一系列用于限制她们的规矩,严苛且压抑。
细究起来,其实大多数公主的日子都不好过,早逝者比比皆是,贺卿只不过是格外的倒霉罢了。
所以天可怜见得到了新生,贺卿不想再走一遍这条路。
可是她的见识又实在有限,该怎么做着实拿不定主意。贺卿闭着眼,眉头微微蹙起,在某个瞬间,脑海里忽然灵光一闪,她决定去翻一翻自己脑海中属于另一个人的记忆。
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来历神秘的女子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她的记忆却还留存在贺卿的脑海里。之前这些记忆其实都在她脑子里过了一遍,但当时正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贺卿也顾不上细细研究,只觉得玄奇诡秘,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或许其中就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呢?
这样想着,她便开始回忆。
那些记忆跟她自己的混在一起,只要稍稍一回想就能记起来。
然后贺卿就被记忆之中的内容惊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