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宫?”黄修不解, “此事与慧如真师有何关系?”
“你倒忘了,之前是谁巴巴的赶来替太皇太后出主意了?”刘忠笑着问道。
黄修恍然大悟,“是了,此事当让真师知晓才是。”
所谓的“方外之人”“出家离世”, 估计连太皇太后都糊弄不住,更不提这些在权力堆里打滚, 为了往上走不择手段的内侍们。尤其是黄修,他曾经替灵帝掌管天下道士, 所见过的“出家人”不知凡几, 最知道他们的德性。
人生在世,谁能当真超凡出尘呢?
只不过之前思维一直局限在内侍之间,所以一时才没有想到。得了刘忠提醒,便立刻豁然开朗。
要对付这何不平, 光是他们动手,难免局促,或许难以成事。倒不如撺掇一下那位无上慧如真师,叫她出手,必能奏效。
而且如此一来, 责任也可以推给她去承担,不至于牵连到他们。相反,没了慧如真师, 太皇太后必然更加信重于他们。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这种事, 交给旁人去办, 黄修不放心。万一走漏了消息, 到时候他也难以脱身。
所以黄修叫来了自己的小徒弟张才。这孩子进宫没几年,却是最机灵不过,如今已经能替他打下手了。这种事派他去再好不过。黄修还特意叮嘱了一番,叫他看清真师的反应,这才把人派了出去。
而贺卿的反应,远比他想的还要激烈。
太皇太后可能并不会全然相信自己,这一点并不出乎贺卿的预料。毕竟从最近她对自己的态度上,便可窥见一二。——原本贺卿闲着没事,每日必定要去养寿宫和坤华宫各走一趟。但近来她去养寿宫三五次,才能见到对方一次。
所以她想听听别人的意见,贺卿并不觉得意外。
然而听到张才带来的消息,她却还是吃惊得直接打翻了手中茶盏,“你说太皇太后挑的人是谁?”
“叫何不平。他写了一卷书,叫做什么《拂尘录》的,据说写的就是这一二十年间宫中发生的各种事,呈上之后太皇太后十分欢喜,便把人留下听用了。”贺卿这样的表现,任谁见了都该吓一跳,张才却十分沉稳,语气仍旧不紧不慢,像是什么都没有察觉到。
何不平!
贺卿深呼吸了好几次,才勉强将胸口鼓荡起来的惊怒压下去。
这个名字,她到死都不能忘。上一世,那个患了痨病、命不久矣的驸马,就是这个人替她精挑细选出来的!
这份仇恨,并不因为获得新生就淡去。只是之前贺卿一直没有碰见过他,自己也有意识地不去碰过往的回忆,将这些事情深深压在了心底,所以面上才能勉强保持平静。
但这个人却偏要自己跑到她面前来,昭示自己的存在。
之前贺卿只知道宫中目前有名姓的内侍官中并没有这么一个人,却未曾深想过缘由,更没想过何不平是如何上位的。
如今想来,那时中山王已经登上大位,却因为大礼议之事,几乎惹恼了满朝臣子。就连一力支持他登位的薛知道也几番上书,驳斥他的想法。身处宫中,孤立无援,即便是君王,只怕也会心下不安,想要寻得熟悉前朝后宫诸事的内侍辅佐,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便如此刻,朝事纷芜,太皇太后接触得越多,便必然会越发觉得吃力,想找个人在身边做帮手,并不奇怪。
传话之人的意思,倒像是她之前的建言引起了太皇太后的念头。但就算没有她的建议,相信太皇太后迟早会意识到这一点,何不平也早晚能借着这个机会往上爬。
该怎么办?
贺卿抬眼看向坐在矮凳上的小内侍,心下念头急转,一瞬间生出了无数的打算,最后又一一被压了下去。
事有轻重缓急,虽然贺卿恨不得立刻就解决了何不平这老货,不叫他有机会出头,但她更清楚,自己在太皇太后面前说话的分量太轻,想要奏效实在太难。为他费这个功夫,并不值得。
当下,还是前朝的事更紧要些。
报仇什么时候都可以,但再过两年,楚朝就要面临亡国的风险,这件事比任何事都更要命,容不得半点闪失。
为此就算自己受一点委屈,也不得不暂时忍耐,以大局为重。
不过,不能立刻解决他,却并不影响贺卿给他制造一点麻烦。有人巴巴的将这个消息传给她,必然是对何不平有所戒备。有他们搅局,何不平想站稳脚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倒是劳烦你师父特意派你前来,但我已是方外之人,在这些事情上,只怕不能出力了。”贺卿缓和了神色,慢慢道。
张才眨了眨眼,面上一派天真,“师父也只是替真师不忿。分明您的提议已然极好了,那何不平借了这个机会,倒将功劳捞在了手中。其实他所说,与真师之言并无多少分别。”
“既然太皇太后信任,那也是他该得的。”贺卿道,
见她不为所动,张才也没有继续说下去,又客套了两句,便起身告辞了。
贺卿目送他离开,等人走到了门口,才像是忽然想起来一般问,“我恍惚记得方才你说,那何不平写了一本书?”
“是。叫做《拂尘录》。”张才停住脚步,半侧着身子回答道。
“这名字倒是有些意思。既然叫拂尘录,岂不是从前都明珠蒙尘了?这是以他自比么?”贺卿淡淡道,“若当真如此,足见此人自傲,以文喻人,莫不是真将自己当成是文人雅士了?”
张才微微一愣,摇头道,“这奴婢就不知了。”
他心里琢磨不透这番话,回到养寿宫,便去寻自家师父解惑。他记性也好,而且还有一桩旁人想不到的本事,那就是能够模仿。当年黄修收下这个徒弟,便是见他只看了一次,便将一折戏文记得一字不差,且还能模仿着伶人唱出来,着实难得。
当下他比照着贺卿的口吻,将这番话复述了出来,又问,“师父,真师这话是什么意思,徒弟竟有些听不明白了。”
黄修低头想了一回,才笑道,“你再历练几年,就懂了。”
“究竟是什么意思?”见自家师父卖关子,张才连忙催促。
黄修这才笑着道,“你可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士,是因诗文而被杀?”
做文章的根底,讲究个“不平则鸣”。文人们总喜欢在文字之中寄情,抒发志向。但这种事情,一不小心就容易犯了忌讳。若是君主开明,无人在意也就罢了。若是有心人仔细解读,上位者也不肯轻易罢休,那就难了。
无论怎么看,太皇太后都不是个大度的性子。
而何不平这本书,偏偏又写的是皇室宫廷生活,涉及到帝王后妃,只要有心,总能找到犯忌讳的地方。
张才闻言,不由瞪大了眼睛。
慧如真师看起来飘然出尘,没想到一出主意,就出了个这么狠的!
黄修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伸手在他头上敲了一记,“莫多想。你不是说,真师听到何不平的名字时,甚至打翻了茶盏么?或许其中还有别的隐情。不过这与咱们没什么相干,不必打听,更别记挂。”
“是。”张才连忙点头应了下来。
这一晚何不平当值时,太皇太后果然对他问计,而且还特意将身边的人都支走,就连黄修也无法探知两人究竟说了什么。
而随后,太皇太后便宣布任命何不平为内侍押班,随侍身侧。
这个位置,只在都知,副都知之下,可见太皇太后对于问计的结果,必定十分满意。
而且第二日早朝,太皇太后就带了他去。
主子们身边一点风吹草动,下面的消息是传得最快的。太皇太后这边才吩咐下来,上朝的队伍还没启程,黄修就发现众人看自己的眼神已经不比从前了。
到了早朝之上,太皇太后一改昨日对主战派的反感,态度松动了许多,只是仍旧提出了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而且每一个都切中了重点,令朝臣们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她又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建议,“从别处调兵速度太慢,不如就近从钦州调遣兵马,着钦州兵马使张抗领兵。届时一面增加围困之势,一面分出小股精锐入城,将唐知州救出,如此方可占据主动,令乱民俯首,诸卿以为如何?”
这一番建议有理有据,十分全面,自然也得到朝臣的支持,算是将主动权又拿了回来。
这一切自然是多赖何不平指点。他在朝事上也的确很有见地,如今抓住机会重回权力中心,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比起贺卿半遮半掩,有所隐瞒的说法,更令太皇太后信任。
而今这些建议立竿见影,在朝堂上起了效,太皇太后对何不平自是越发信重。
按照何不平的说法,主战不但能令朝中众臣上下一心,彰显朝廷威势,更重要的是,从太皇太后个人而言,这一仗只要胜了,便可稳固她在朝事上的话语权。
刚刚才尝过受制于人的滋味,太皇太后迫切地想要巩固自身权位,因此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
但何不平又道,虽然出兵已不可避免,但凡事应决于太皇太后之手,不能被朝臣牵着鼻子走。如此,方能显示出她对朝廷的掌控之力。
如今这些话都一一应验,出兵的事迅速定了下来,太皇太后自然也十分满意,着令政事堂拟旨,尽快送往钦州,不得延误。
虽然是宫禁森严,但是对处于高位的官员而言,宫中的消息,除非皇帝强势,刻意封锁,否则基本上很难瞒得住。太皇太后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手段,所以她用了何不平这件事,早已传遍重臣们的耳朵,对于她今日的表现半点都不意外。
内侍掌权,对朝臣来说是很敏感的事。
只是如今何不平能说动太皇太后改变主意,对他们而言是好事,众人便也乐见其成。
所以尽管在下面打了许多眉眼官司,但暂时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提起此事。毕竟如今何不平刚到太皇太后身边,究竟如何还看不清楚,倒不如先把人留下,以观后效。若当真可以辅佐政事,倒是省了不少心。若是个内里藏奸的,到时候再设法除去不迟。
唯有顾铮多看了何不平几眼,面上若有所思。
……
早朝结束时,贺卿也刚好从坤华宫里出来。这里距离咨平殿很近,所以消息传得也快。张太后虽然不理政事,但毕竟身份摆在那里,这些消息自然会有人传知,比贺卿那边灵通了许多。
听得太皇太后转变心意,愿意派兵去增援瑞州,张太后不由念了一声佛。
念完之后,转头看到贺卿,她面上才露出了几分不好意思,“是哀家冒犯了,还请真师勿怪。”
她当着一个出家为女冠的真师的面,竟然念了佛号,可不是冒犯?
贺卿自己倒是并不十分在意。毕竟她出家也只是权宜之计,虽然一直没有放下研习道经,但若说向道之心有多诚,也全是糊弄人的。既然如此,自然不会在意张太后这一点小小失误。
“不妨事,”她朝张太后笑了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句话,便脱口道,“三教原来是一家。”
“这是怎么说?”张太后倒是很有兴趣。
贺卿只得解释道,“儒释道三家,流传至今,彼此之间互相影响融合,许多理念都是同源的,难以分清。故而真正深研至理的大德,往往兼通三家。如此细究起来,可不就是一家?”、
她说着还举了几个例子,不说张太后,就是身边侍奉的宫娥也听得津津有味。
说起话来不免误了时辰,等她告辞出来,正好瞧见咨平殿门口人来人往,正是下了早朝,太皇太后将重臣们招至此继续议事。
远远的瞧不清楚人影,唯有太皇太后的仪仗最为醒目。贺卿的视线微微向下,就落在了站在太皇太后身后一步的那个人身上。
上一世,贺卿作为被嬷嬷们拿捏着的公主,一应事务都是她们掌管,自己并未见过何不平,此刻距离遥远,也看不清楚面目,但她却有一种十分强烈的预感:那就是何不平。
知道这个人是一回事,亲眼看到又是另一回事了。
她要用尽全部的力气,才能按捺住自己不冲动地过去找麻烦。
贺卿在原地站定了脚步,并没有立刻离开。哪怕那边的人已经尽数进了殿里,再瞧不见。
正怔怔出神时,忽然从咨平殿那边跑过来一个小内侍,到了贺卿跟前,忙不迭的行了礼,将一张字条塞进了她手中,而后又迅速跑了回去。
贺卿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扯回了心神,下意识地低头打开了那张字条,便见上面的字龙飞凤舞,笔划草草:不知真师对着烈日格出何物?
没有落款,但贺卿莫名就知道了送这字条的人是谁。
她先是一惊,为着顾铮这么大的胆子。这可是在太皇太后眼皮底下,他居然买通了小内侍送字条过来,若是被人发觉,只怕两人都不会有好结果。
但这大半年来,经过的事太多,贺卿也早不是过去的贺卿,那一点惊讶很快就被收敛了起来。
莫说朝臣们本来就是在跟皇室分权,彼此之间微妙的明争暗斗不计其数,便说她自己,如今不也是在太皇太后眼皮底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么?皇室威严听起来叫人害怕,其实离得近了才会发现,他们也只是普通人。
即便是皇帝,不够强势也有可能被臣子压制住,何况太皇太后一个不怎么通晓朝事的女子?
再说,顾铮若没有这样的胆量,倒不是顾铮了。
然后贺卿才彻底反应过来,察觉到自己浑身上下出了一身的汗,贴身的衣裳已经完全被打湿。
八月里天气已经渐渐转凉,但秋老虎仍旧散发着他的威力。今日天气很好,贺卿在这大太阳底下站了那么久,出了一身的汗,却并不觉得热,反倒有种从身体里散发出来的冷意。
直到此刻,她才像是终于感受到了阳光的温度,火辣辣地照在身上,须臾间又出了一身汗水。
这汗一出,贺卿才发现自己浑身上下都有些无力的酸痛,不过那种阴冷却已彻底消失,只剩下仿佛力竭之后的放松。
她将手中字条握紧,又看了一眼咨平殿的方向,而后才转身往后宫的方向走。
顾铮到底有没有看出什么来,贺卿不知道。但特意着人送了这么一张字条,偏又说的是这等无关紧要的事,贺卿却从中窥见了一点不足为外人道的体贴。
不过,说到格日,倒是又让贺卿脑子里冒出来了一堆光学知识。
顾学士如此热情,她又怎么好敷衍?当多出几题送去给他,叫他科学的道路上得到更多进益才好。
从坤华宫回问道宫,路途并不近,要穿过整个御苑。但这条路贺卿是走熟了的,平日里从来不觉得远,因她本来也没什么要紧的事,花费一点时间在路上也并不为难,何况这一路风光秀丽,移步换景,也的确值得品鉴。但是这一天,她却只觉得怎么都走不到。
中途有好几次,贺卿都想停下来歇一歇,但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催使着她一步又一步地往前走,始终没有停留。
直到进了问道宫,她甚至还神色如常交代了玉屏几句话,直到进了自己的屋子,才突然脱力一般倒在床榻上,好像耗尽了全身的力气,连一根手指都抬不起来。
或许是耗费了太多心神,贺卿本来只想躺一会儿,没想到竟然就保持着这个姿势,沉沉睡了过去。
还是玉屏见她没有动静,进屋来看,才替她脱去鞋袜,又盖上了薄毯。但这些并没有让贺卿睡得更加舒适,大概是俯卧的姿势压迫了心脏,她这一觉睡得并不安稳,又做起了梦。
说是梦,却也是她亲身经历过的事。
她好像又回到了新婚之夜,才见第一次面的丈夫死在了身边。周围是进进出出的人,贺卿缩在角落里,满心惶恐与绝望。但这种情绪也并未持续太久,很快就有人发现了她。
“都怪这贱妇!”一个身着红衣、满头金银珠翠,瘦长脸、吊梢眼的中年妇人一把将她拖了过来,使劲摔在地上,“我呸!说什么金枝玉叶,娶了她冲喜我儿必然能好转。结果几十万两银子撒出去,却娶回了这么一个灾星!我儿之前明明已经有所好转,必是被这灾星所克!”
她一边骂,一边抬脚不停往贺卿身上踹,面上的表情凶恶至极,直如厉鬼。
贺卿抱着头趴在地上,她能够感觉到周围有不少人,但并没有谁替她说一句话,还有人附和那妇人,更有人揣测道,“瞧着半点金枝玉叶的贵气都没有,别不是何不平那老货收了钱却不办事,弄来一个冒牌货糊弄咱们吧?”
兵荒马乱之中,贺卿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将“何不平”这个名字记下的。
又有人啐道,“说什么金枝玉叶,日子兴许还不如咱们家的姑娘!要不然哪能轮得上咱们求娶?不过在宫里不得宠,只怕老天爷也不肯眷顾,因而这冲喜才没有效果。”
之后的事,在贺卿脑子里就是一片混乱,只听得见众人七嘴八舌地说话,至于具体说了什么,却是听不清的。
直到她又被人一把揪了起来。
还是那张长着吊梢眼的瘦长脸,看起来刻薄无比,是她那死鬼丈夫的娘,她的婆婆。中年女人拎着她的衣领,表情狰狞、形如饿鬼,涂了太多口脂的嘴看上去十分吓人,张合间,声音也像是从九霄云外传来。
“既然你克死了我儿,那就跟着陪葬,到了地下继续侍奉我儿吧!”
然后……然后是大红的绫缎绕过脖颈,就那么用力地勒着……
窒息地感觉迅速地包裹住她,过于剧烈的痛苦让她产生了幻觉,一时觉得自己在烈火之中被焚烧,一时又觉得自己被河水淹没,一时又像是在被凌迟,刀剐一般的疼痛从体表钻入心脏……
贺卿被人按着,虚脱地挣扎着,开始还能保持一点晴明,后来便渐渐陷入混沌之中,直至眼前只剩下一片黑暗。
“啪”的一声,贺卿整个人从床上滚下来,摔在了地上。疼痛让她立刻睁开眼睛,清醒了过来,却一时提不起力气爬起来。
贺卿就这么躺在地上,心脏怦怦怦地跳,满头大汗地抓着自己的衣领,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好半晌才从那种仿佛窒息状态里缓了过来。
她盯着帐子上悬挂着的五彩丝绦,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还活着。
活着就好,活着就有无限可能,活着就可以做很多事。
直到气喘匀了,心悸的感觉也渐渐褪去,贺卿才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开口叫玉屏进来伺候。但这一张开嘴,她才发现自己的嗓子已经完全哑了,第一下竟没有发出声音,之后说出来了,却也粗哑难听。
贺卿吓了一跳,走到桌旁倒了一杯水润嗓子,才总算能说出话来。
今天这一番折腾,她出了好几次汗水,衣服却没有换过,黏糊糊的贴在身上,十分难受。
所以叫了玉屏进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水沐浴。
将身体浸入略有些烫的热水之中,贺卿这才慢慢放松下来。直到此刻,她才意识到自己手里一直攥着顾铮的那张字条,连忙张开手,字条已经被水濡湿,凝成了一团,展不开了。
这天晚上贺卿没有睡,念了一夜的道经。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也闭门不出,只让玉屏对外宣称要闭关。
不过说不说也没多大的影响,从始至终,只有张太后派人来问了几次。
等贺卿再出门时,已经将心态彻底调整完毕。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咨平殿拜见太皇太后。不过贺卿真正的目的,却是要去见何不平。
顾铮那句话,像是似是而非的安慰,但却更像是一种警醒。
这是宫里,她但凡表现出一点不同寻常,就立刻会被人查知。所以贺卿要确定,自己现在见到这个人,已经不会再产生情绪波动,至少不会为外人轻易看出来。
抄了一本道经,写了几百个忍字显然是有效的。
何不平一直站在太皇太后身后,每当贺卿抬眼看过去的时候,余光总能够掠过他,但除了第一次,她没有再多看一眼,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情绪,从始至终对答如流。
末了将自己这几日抄写的道经献给太皇太后,这一趟请安便算是结束了。
出门时正好迎面碰上了前来禀报的黄修,贺卿放慢了步子,果然在跨过门槛之前,听见黄修道,“禀太皇太后,瑞州来报!”
贺卿脚步一顿,她把自己关在屋里半个月的时间,算来瑞州的事也差不多告一段落。
只是不知那唐礼臣可救出来了。
心里挂念着此事,贺卿便止住了脚步,回转头去,便见太皇太后正在拆瑞州的奏报。看完之后,她脸上立刻露出一点喜色,转头对何不平道,“好!张抗大破乱民,已将唐知州救了出来,并俘虏祸首,不日便可押解至京!”
这毫不掩饰的态度让贺卿心头一跳,连忙把头转回来,继续往外走。
毕竟是好消息,并无封锁的必要,所以贺卿到了坤华宫,坐下跟张太后说了几句话,这消息便已传遍了。不光是前朝后宫,估计就连京城百姓,也已经得了信。
传信的人日夜兼程,后面的大部队就要走得慢了许多。所以有时旬日之后,贺卿才在咨平殿里见到了唐礼臣。
先是为了瑞州的政务殚精竭虑,后来又被围困在府衙之中,情势恶劣,如今虽然被解救,但因为他造成了瑞州的局面,接受朝廷处置也是必然之事,又风尘仆仆赶回京城……这种种加起来,让唐礼臣整个人看起来瘦脱了形。
但他的精神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坐在矮凳上,脊背仍旧挺得笔直,一双眼睛亮得惊人,令人不敢逼视。
这就是唐礼臣。
贺卿不惜插手朝事,在太皇太后和顾铮面前显露出自己的手段,就是为了此人。
如果说顾铮是左右接下来这十几年天下大局的人,那么唐礼臣无疑就是能够令天下安定下来的那个人。
虽然如今他在朝中只有治刑狱的名声,但实际上,内政才是他真正拿手的。只不过这方面难有特别突出的政绩,被刑狱方面的成果压住了,这才不显。
但是之后十几年,新朝打天下时,便是因为有唐礼臣这个实际上的宰相在,治理地方,调派钱粮,将诸事安排得妥妥帖帖,提供了最为稳定的大后方,前面的军队才能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最后收复全国,建立新朝。
而他之所以投向新朝,便是因为这一次的瑞州民变。
在没有贺卿和顾铮这两只蝴蝶的上一世,正急着要为自己的生父正名的末帝贺垣,就像之前的太皇太后那样,并不愿意为了远在千里的瑞州大动干戈。
事情耽搁了很久,才草草做出了决定:夺原瑞州知州唐礼臣官职和功名,贬为庶人,同时着令瑞州当地官府安抚乱民,勿令再起干戈。
等于是牺牲了唐礼臣这个人,来换取乱民平息愤怒,解决此事。
甚至虽然没有说,多少也有点将唐礼臣交给乱民处置的意思。毕竟这是个官民之间有上下之别的时代,官职和功名就像是唐礼臣身上的护身符,让那些乱民即使是在暴怒之中,也不敢拿他怎么样。一旦揭开这张护身符,他必然会被愤怒的民众淹没,尸骨无存。
幸而这个决定作出得实在是太晚,已经耽搁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唐礼臣等不下去,不得不组织府衙中的残兵,拼死突围。在突围的过程中,他左腿受伤,治好之后便成了跛足。
因为这个缘故,唐礼臣恨楚朝入骨,才肯加入起义军的队伍,掀翻自己曾经效力的旧朝。
如今楚朝并未弃他于不顾,想来唐礼臣的想法也会发生变化。而贺卿将这个人保下来,就是希望让他跟贺卿一起,撑起大楚江山。
不过在今日之前,她对唐礼臣其人的了解,全部都停留在纸面上。此刻见到了人,确定他在经过了这么多事之后,精神并未散去,一直悬着的心才安了下来。
不过这种欣喜只维持了片刻的时间,转瞬就被如何将唐礼臣继续留在朝堂的烦忧所取代。
太皇太后已经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了她对唐礼臣此人的不喜。而更出乎贺卿预料的是,她竟然在完全没有经过朝堂商议的情况下,直接给唐礼臣定了罪,一一道代拟诏书对他做出处置:夺官还乡。
“娘娘,如此只怕有些不妥!”贺卿本来降低了存在感坐在一旁旁听,至此也不得不站出来了。
这会儿召重臣觐见的内侍才刚走不久,殿内只有这么几个人,也唯有她能开口。
“有何不妥?”太皇太后没有开口,她身后的何不平站了出来,一把尖利的嗓子听得贺卿太阳穴隐隐作痛,“这罪人身为瑞州知州,却不思治理地方,反倒一味强压,终致民变,只是夺官,已是太皇太后格外开恩了!”
贺卿一听就知道又是何不平给太皇太后出的主意。此人到了她身边之后,太皇太后于朝事上显然有底气了许多,性格也逐渐变得强势,不再像刚刚接触时那样六神无主,事事依赖朝臣了。
从上位者的角度,这样做无可厚非。但听何不平的,跟听朝臣的有什么分别?一样是受制于人,但朝臣们至少大部分会以国事为重,何不平一个阉人,在乎的恐怕只有权位。
不过,这也正是他得宠的原因。
——朝臣们忠心国事,免不得要忤逆太皇太后的意思,他却是一条忠狗,太皇太后喜欢谁,自是不言而喻。
贺卿用牙齿轻轻咬着舌尖,用这种方法让自己保持清醒,也用这种方法阻住那些险些脱口而出的话。
她瞪着何不平,“唐大人是朝廷的臣子。朝廷自有法度,便是他要接受处罚,也该由群臣议定,政事堂通过,方可执行。太皇太后代陛下临朝,岂可违了朝廷法度,以中旨降罪朝臣?这样的旨意,便是发出去了,也会被政事堂封还!”
何不平却只微微一笑,并不跟她争论,“真师所言极是。”
他这么说,反倒激起了太皇太后的怒意,她看向贺卿的神色十分冷淡,“此乃这朝堂之事,真师方外之人,怕是不便置喙。来人,请真师回问道宫!”
贺卿对上她的视线,浑身一个激灵,陡然冷静下来,才意识到自己到底还是在何不平面前失了分寸。
此刻这样正面反对太皇太后,其实用处并不大。甚至就算拦住了太皇太后这道中旨,真让朝上的大臣们来商议,唐礼臣的结果也不会比夺官好多少。
反倒是她自己,开了这个口,她“方外之人”的身份就成了个笑话。在太皇太后面前表现出了对朝政的企图心,她又岂能容得下?
贺卿一抬头,便对上了何不平颇有深意的笑容。
她心下不由咯噔了一下,这一切,恐怕都在何不平的预料之中,他是故意激自己说出了那番话,为的就是最大限度降低自己对太皇太后的影响力。
今日之后,她失去了方外之人的护身符,在太皇太后面前再说不上话,能够左右太皇太后的,便只剩下何不平一人。
光是想想,就让贺卿手脚发冷,浑身冰凉。
“你倒忘了,之前是谁巴巴的赶来替太皇太后出主意了?”刘忠笑着问道。
黄修恍然大悟,“是了,此事当让真师知晓才是。”
所谓的“方外之人”“出家离世”, 估计连太皇太后都糊弄不住,更不提这些在权力堆里打滚, 为了往上走不择手段的内侍们。尤其是黄修,他曾经替灵帝掌管天下道士, 所见过的“出家人”不知凡几, 最知道他们的德性。
人生在世,谁能当真超凡出尘呢?
只不过之前思维一直局限在内侍之间,所以一时才没有想到。得了刘忠提醒,便立刻豁然开朗。
要对付这何不平, 光是他们动手,难免局促,或许难以成事。倒不如撺掇一下那位无上慧如真师,叫她出手,必能奏效。
而且如此一来, 责任也可以推给她去承担,不至于牵连到他们。相反,没了慧如真师, 太皇太后必然更加信重于他们。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这种事, 交给旁人去办, 黄修不放心。万一走漏了消息, 到时候他也难以脱身。
所以黄修叫来了自己的小徒弟张才。这孩子进宫没几年,却是最机灵不过,如今已经能替他打下手了。这种事派他去再好不过。黄修还特意叮嘱了一番,叫他看清真师的反应,这才把人派了出去。
而贺卿的反应,远比他想的还要激烈。
太皇太后可能并不会全然相信自己,这一点并不出乎贺卿的预料。毕竟从最近她对自己的态度上,便可窥见一二。——原本贺卿闲着没事,每日必定要去养寿宫和坤华宫各走一趟。但近来她去养寿宫三五次,才能见到对方一次。
所以她想听听别人的意见,贺卿并不觉得意外。
然而听到张才带来的消息,她却还是吃惊得直接打翻了手中茶盏,“你说太皇太后挑的人是谁?”
“叫何不平。他写了一卷书,叫做什么《拂尘录》的,据说写的就是这一二十年间宫中发生的各种事,呈上之后太皇太后十分欢喜,便把人留下听用了。”贺卿这样的表现,任谁见了都该吓一跳,张才却十分沉稳,语气仍旧不紧不慢,像是什么都没有察觉到。
何不平!
贺卿深呼吸了好几次,才勉强将胸口鼓荡起来的惊怒压下去。
这个名字,她到死都不能忘。上一世,那个患了痨病、命不久矣的驸马,就是这个人替她精挑细选出来的!
这份仇恨,并不因为获得新生就淡去。只是之前贺卿一直没有碰见过他,自己也有意识地不去碰过往的回忆,将这些事情深深压在了心底,所以面上才能勉强保持平静。
但这个人却偏要自己跑到她面前来,昭示自己的存在。
之前贺卿只知道宫中目前有名姓的内侍官中并没有这么一个人,却未曾深想过缘由,更没想过何不平是如何上位的。
如今想来,那时中山王已经登上大位,却因为大礼议之事,几乎惹恼了满朝臣子。就连一力支持他登位的薛知道也几番上书,驳斥他的想法。身处宫中,孤立无援,即便是君王,只怕也会心下不安,想要寻得熟悉前朝后宫诸事的内侍辅佐,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便如此刻,朝事纷芜,太皇太后接触得越多,便必然会越发觉得吃力,想找个人在身边做帮手,并不奇怪。
传话之人的意思,倒像是她之前的建言引起了太皇太后的念头。但就算没有她的建议,相信太皇太后迟早会意识到这一点,何不平也早晚能借着这个机会往上爬。
该怎么办?
贺卿抬眼看向坐在矮凳上的小内侍,心下念头急转,一瞬间生出了无数的打算,最后又一一被压了下去。
事有轻重缓急,虽然贺卿恨不得立刻就解决了何不平这老货,不叫他有机会出头,但她更清楚,自己在太皇太后面前说话的分量太轻,想要奏效实在太难。为他费这个功夫,并不值得。
当下,还是前朝的事更紧要些。
报仇什么时候都可以,但再过两年,楚朝就要面临亡国的风险,这件事比任何事都更要命,容不得半点闪失。
为此就算自己受一点委屈,也不得不暂时忍耐,以大局为重。
不过,不能立刻解决他,却并不影响贺卿给他制造一点麻烦。有人巴巴的将这个消息传给她,必然是对何不平有所戒备。有他们搅局,何不平想站稳脚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倒是劳烦你师父特意派你前来,但我已是方外之人,在这些事情上,只怕不能出力了。”贺卿缓和了神色,慢慢道。
张才眨了眨眼,面上一派天真,“师父也只是替真师不忿。分明您的提议已然极好了,那何不平借了这个机会,倒将功劳捞在了手中。其实他所说,与真师之言并无多少分别。”
“既然太皇太后信任,那也是他该得的。”贺卿道,
见她不为所动,张才也没有继续说下去,又客套了两句,便起身告辞了。
贺卿目送他离开,等人走到了门口,才像是忽然想起来一般问,“我恍惚记得方才你说,那何不平写了一本书?”
“是。叫做《拂尘录》。”张才停住脚步,半侧着身子回答道。
“这名字倒是有些意思。既然叫拂尘录,岂不是从前都明珠蒙尘了?这是以他自比么?”贺卿淡淡道,“若当真如此,足见此人自傲,以文喻人,莫不是真将自己当成是文人雅士了?”
张才微微一愣,摇头道,“这奴婢就不知了。”
他心里琢磨不透这番话,回到养寿宫,便去寻自家师父解惑。他记性也好,而且还有一桩旁人想不到的本事,那就是能够模仿。当年黄修收下这个徒弟,便是见他只看了一次,便将一折戏文记得一字不差,且还能模仿着伶人唱出来,着实难得。
当下他比照着贺卿的口吻,将这番话复述了出来,又问,“师父,真师这话是什么意思,徒弟竟有些听不明白了。”
黄修低头想了一回,才笑道,“你再历练几年,就懂了。”
“究竟是什么意思?”见自家师父卖关子,张才连忙催促。
黄修这才笑着道,“你可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士,是因诗文而被杀?”
做文章的根底,讲究个“不平则鸣”。文人们总喜欢在文字之中寄情,抒发志向。但这种事情,一不小心就容易犯了忌讳。若是君主开明,无人在意也就罢了。若是有心人仔细解读,上位者也不肯轻易罢休,那就难了。
无论怎么看,太皇太后都不是个大度的性子。
而何不平这本书,偏偏又写的是皇室宫廷生活,涉及到帝王后妃,只要有心,总能找到犯忌讳的地方。
张才闻言,不由瞪大了眼睛。
慧如真师看起来飘然出尘,没想到一出主意,就出了个这么狠的!
黄修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伸手在他头上敲了一记,“莫多想。你不是说,真师听到何不平的名字时,甚至打翻了茶盏么?或许其中还有别的隐情。不过这与咱们没什么相干,不必打听,更别记挂。”
“是。”张才连忙点头应了下来。
这一晚何不平当值时,太皇太后果然对他问计,而且还特意将身边的人都支走,就连黄修也无法探知两人究竟说了什么。
而随后,太皇太后便宣布任命何不平为内侍押班,随侍身侧。
这个位置,只在都知,副都知之下,可见太皇太后对于问计的结果,必定十分满意。
而且第二日早朝,太皇太后就带了他去。
主子们身边一点风吹草动,下面的消息是传得最快的。太皇太后这边才吩咐下来,上朝的队伍还没启程,黄修就发现众人看自己的眼神已经不比从前了。
到了早朝之上,太皇太后一改昨日对主战派的反感,态度松动了许多,只是仍旧提出了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而且每一个都切中了重点,令朝臣们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她又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建议,“从别处调兵速度太慢,不如就近从钦州调遣兵马,着钦州兵马使张抗领兵。届时一面增加围困之势,一面分出小股精锐入城,将唐知州救出,如此方可占据主动,令乱民俯首,诸卿以为如何?”
这一番建议有理有据,十分全面,自然也得到朝臣的支持,算是将主动权又拿了回来。
这一切自然是多赖何不平指点。他在朝事上也的确很有见地,如今抓住机会重回权力中心,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比起贺卿半遮半掩,有所隐瞒的说法,更令太皇太后信任。
而今这些建议立竿见影,在朝堂上起了效,太皇太后对何不平自是越发信重。
按照何不平的说法,主战不但能令朝中众臣上下一心,彰显朝廷威势,更重要的是,从太皇太后个人而言,这一仗只要胜了,便可稳固她在朝事上的话语权。
刚刚才尝过受制于人的滋味,太皇太后迫切地想要巩固自身权位,因此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
但何不平又道,虽然出兵已不可避免,但凡事应决于太皇太后之手,不能被朝臣牵着鼻子走。如此,方能显示出她对朝廷的掌控之力。
如今这些话都一一应验,出兵的事迅速定了下来,太皇太后自然也十分满意,着令政事堂拟旨,尽快送往钦州,不得延误。
虽然是宫禁森严,但是对处于高位的官员而言,宫中的消息,除非皇帝强势,刻意封锁,否则基本上很难瞒得住。太皇太后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手段,所以她用了何不平这件事,早已传遍重臣们的耳朵,对于她今日的表现半点都不意外。
内侍掌权,对朝臣来说是很敏感的事。
只是如今何不平能说动太皇太后改变主意,对他们而言是好事,众人便也乐见其成。
所以尽管在下面打了许多眉眼官司,但暂时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提起此事。毕竟如今何不平刚到太皇太后身边,究竟如何还看不清楚,倒不如先把人留下,以观后效。若当真可以辅佐政事,倒是省了不少心。若是个内里藏奸的,到时候再设法除去不迟。
唯有顾铮多看了何不平几眼,面上若有所思。
……
早朝结束时,贺卿也刚好从坤华宫里出来。这里距离咨平殿很近,所以消息传得也快。张太后虽然不理政事,但毕竟身份摆在那里,这些消息自然会有人传知,比贺卿那边灵通了许多。
听得太皇太后转变心意,愿意派兵去增援瑞州,张太后不由念了一声佛。
念完之后,转头看到贺卿,她面上才露出了几分不好意思,“是哀家冒犯了,还请真师勿怪。”
她当着一个出家为女冠的真师的面,竟然念了佛号,可不是冒犯?
贺卿自己倒是并不十分在意。毕竟她出家也只是权宜之计,虽然一直没有放下研习道经,但若说向道之心有多诚,也全是糊弄人的。既然如此,自然不会在意张太后这一点小小失误。
“不妨事,”她朝张太后笑了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句话,便脱口道,“三教原来是一家。”
“这是怎么说?”张太后倒是很有兴趣。
贺卿只得解释道,“儒释道三家,流传至今,彼此之间互相影响融合,许多理念都是同源的,难以分清。故而真正深研至理的大德,往往兼通三家。如此细究起来,可不就是一家?”、
她说着还举了几个例子,不说张太后,就是身边侍奉的宫娥也听得津津有味。
说起话来不免误了时辰,等她告辞出来,正好瞧见咨平殿门口人来人往,正是下了早朝,太皇太后将重臣们招至此继续议事。
远远的瞧不清楚人影,唯有太皇太后的仪仗最为醒目。贺卿的视线微微向下,就落在了站在太皇太后身后一步的那个人身上。
上一世,贺卿作为被嬷嬷们拿捏着的公主,一应事务都是她们掌管,自己并未见过何不平,此刻距离遥远,也看不清楚面目,但她却有一种十分强烈的预感:那就是何不平。
知道这个人是一回事,亲眼看到又是另一回事了。
她要用尽全部的力气,才能按捺住自己不冲动地过去找麻烦。
贺卿在原地站定了脚步,并没有立刻离开。哪怕那边的人已经尽数进了殿里,再瞧不见。
正怔怔出神时,忽然从咨平殿那边跑过来一个小内侍,到了贺卿跟前,忙不迭的行了礼,将一张字条塞进了她手中,而后又迅速跑了回去。
贺卿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扯回了心神,下意识地低头打开了那张字条,便见上面的字龙飞凤舞,笔划草草:不知真师对着烈日格出何物?
没有落款,但贺卿莫名就知道了送这字条的人是谁。
她先是一惊,为着顾铮这么大的胆子。这可是在太皇太后眼皮底下,他居然买通了小内侍送字条过来,若是被人发觉,只怕两人都不会有好结果。
但这大半年来,经过的事太多,贺卿也早不是过去的贺卿,那一点惊讶很快就被收敛了起来。
莫说朝臣们本来就是在跟皇室分权,彼此之间微妙的明争暗斗不计其数,便说她自己,如今不也是在太皇太后眼皮底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么?皇室威严听起来叫人害怕,其实离得近了才会发现,他们也只是普通人。
即便是皇帝,不够强势也有可能被臣子压制住,何况太皇太后一个不怎么通晓朝事的女子?
再说,顾铮若没有这样的胆量,倒不是顾铮了。
然后贺卿才彻底反应过来,察觉到自己浑身上下出了一身的汗,贴身的衣裳已经完全被打湿。
八月里天气已经渐渐转凉,但秋老虎仍旧散发着他的威力。今日天气很好,贺卿在这大太阳底下站了那么久,出了一身的汗,却并不觉得热,反倒有种从身体里散发出来的冷意。
直到此刻,她才像是终于感受到了阳光的温度,火辣辣地照在身上,须臾间又出了一身汗水。
这汗一出,贺卿才发现自己浑身上下都有些无力的酸痛,不过那种阴冷却已彻底消失,只剩下仿佛力竭之后的放松。
她将手中字条握紧,又看了一眼咨平殿的方向,而后才转身往后宫的方向走。
顾铮到底有没有看出什么来,贺卿不知道。但特意着人送了这么一张字条,偏又说的是这等无关紧要的事,贺卿却从中窥见了一点不足为外人道的体贴。
不过,说到格日,倒是又让贺卿脑子里冒出来了一堆光学知识。
顾学士如此热情,她又怎么好敷衍?当多出几题送去给他,叫他科学的道路上得到更多进益才好。
从坤华宫回问道宫,路途并不近,要穿过整个御苑。但这条路贺卿是走熟了的,平日里从来不觉得远,因她本来也没什么要紧的事,花费一点时间在路上也并不为难,何况这一路风光秀丽,移步换景,也的确值得品鉴。但是这一天,她却只觉得怎么都走不到。
中途有好几次,贺卿都想停下来歇一歇,但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催使着她一步又一步地往前走,始终没有停留。
直到进了问道宫,她甚至还神色如常交代了玉屏几句话,直到进了自己的屋子,才突然脱力一般倒在床榻上,好像耗尽了全身的力气,连一根手指都抬不起来。
或许是耗费了太多心神,贺卿本来只想躺一会儿,没想到竟然就保持着这个姿势,沉沉睡了过去。
还是玉屏见她没有动静,进屋来看,才替她脱去鞋袜,又盖上了薄毯。但这些并没有让贺卿睡得更加舒适,大概是俯卧的姿势压迫了心脏,她这一觉睡得并不安稳,又做起了梦。
说是梦,却也是她亲身经历过的事。
她好像又回到了新婚之夜,才见第一次面的丈夫死在了身边。周围是进进出出的人,贺卿缩在角落里,满心惶恐与绝望。但这种情绪也并未持续太久,很快就有人发现了她。
“都怪这贱妇!”一个身着红衣、满头金银珠翠,瘦长脸、吊梢眼的中年妇人一把将她拖了过来,使劲摔在地上,“我呸!说什么金枝玉叶,娶了她冲喜我儿必然能好转。结果几十万两银子撒出去,却娶回了这么一个灾星!我儿之前明明已经有所好转,必是被这灾星所克!”
她一边骂,一边抬脚不停往贺卿身上踹,面上的表情凶恶至极,直如厉鬼。
贺卿抱着头趴在地上,她能够感觉到周围有不少人,但并没有谁替她说一句话,还有人附和那妇人,更有人揣测道,“瞧着半点金枝玉叶的贵气都没有,别不是何不平那老货收了钱却不办事,弄来一个冒牌货糊弄咱们吧?”
兵荒马乱之中,贺卿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将“何不平”这个名字记下的。
又有人啐道,“说什么金枝玉叶,日子兴许还不如咱们家的姑娘!要不然哪能轮得上咱们求娶?不过在宫里不得宠,只怕老天爷也不肯眷顾,因而这冲喜才没有效果。”
之后的事,在贺卿脑子里就是一片混乱,只听得见众人七嘴八舌地说话,至于具体说了什么,却是听不清的。
直到她又被人一把揪了起来。
还是那张长着吊梢眼的瘦长脸,看起来刻薄无比,是她那死鬼丈夫的娘,她的婆婆。中年女人拎着她的衣领,表情狰狞、形如饿鬼,涂了太多口脂的嘴看上去十分吓人,张合间,声音也像是从九霄云外传来。
“既然你克死了我儿,那就跟着陪葬,到了地下继续侍奉我儿吧!”
然后……然后是大红的绫缎绕过脖颈,就那么用力地勒着……
窒息地感觉迅速地包裹住她,过于剧烈的痛苦让她产生了幻觉,一时觉得自己在烈火之中被焚烧,一时又觉得自己被河水淹没,一时又像是在被凌迟,刀剐一般的疼痛从体表钻入心脏……
贺卿被人按着,虚脱地挣扎着,开始还能保持一点晴明,后来便渐渐陷入混沌之中,直至眼前只剩下一片黑暗。
“啪”的一声,贺卿整个人从床上滚下来,摔在了地上。疼痛让她立刻睁开眼睛,清醒了过来,却一时提不起力气爬起来。
贺卿就这么躺在地上,心脏怦怦怦地跳,满头大汗地抓着自己的衣领,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好半晌才从那种仿佛窒息状态里缓了过来。
她盯着帐子上悬挂着的五彩丝绦,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还活着。
活着就好,活着就有无限可能,活着就可以做很多事。
直到气喘匀了,心悸的感觉也渐渐褪去,贺卿才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开口叫玉屏进来伺候。但这一张开嘴,她才发现自己的嗓子已经完全哑了,第一下竟没有发出声音,之后说出来了,却也粗哑难听。
贺卿吓了一跳,走到桌旁倒了一杯水润嗓子,才总算能说出话来。
今天这一番折腾,她出了好几次汗水,衣服却没有换过,黏糊糊的贴在身上,十分难受。
所以叫了玉屏进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水沐浴。
将身体浸入略有些烫的热水之中,贺卿这才慢慢放松下来。直到此刻,她才意识到自己手里一直攥着顾铮的那张字条,连忙张开手,字条已经被水濡湿,凝成了一团,展不开了。
这天晚上贺卿没有睡,念了一夜的道经。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也闭门不出,只让玉屏对外宣称要闭关。
不过说不说也没多大的影响,从始至终,只有张太后派人来问了几次。
等贺卿再出门时,已经将心态彻底调整完毕。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咨平殿拜见太皇太后。不过贺卿真正的目的,却是要去见何不平。
顾铮那句话,像是似是而非的安慰,但却更像是一种警醒。
这是宫里,她但凡表现出一点不同寻常,就立刻会被人查知。所以贺卿要确定,自己现在见到这个人,已经不会再产生情绪波动,至少不会为外人轻易看出来。
抄了一本道经,写了几百个忍字显然是有效的。
何不平一直站在太皇太后身后,每当贺卿抬眼看过去的时候,余光总能够掠过他,但除了第一次,她没有再多看一眼,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情绪,从始至终对答如流。
末了将自己这几日抄写的道经献给太皇太后,这一趟请安便算是结束了。
出门时正好迎面碰上了前来禀报的黄修,贺卿放慢了步子,果然在跨过门槛之前,听见黄修道,“禀太皇太后,瑞州来报!”
贺卿脚步一顿,她把自己关在屋里半个月的时间,算来瑞州的事也差不多告一段落。
只是不知那唐礼臣可救出来了。
心里挂念着此事,贺卿便止住了脚步,回转头去,便见太皇太后正在拆瑞州的奏报。看完之后,她脸上立刻露出一点喜色,转头对何不平道,“好!张抗大破乱民,已将唐知州救了出来,并俘虏祸首,不日便可押解至京!”
这毫不掩饰的态度让贺卿心头一跳,连忙把头转回来,继续往外走。
毕竟是好消息,并无封锁的必要,所以贺卿到了坤华宫,坐下跟张太后说了几句话,这消息便已传遍了。不光是前朝后宫,估计就连京城百姓,也已经得了信。
传信的人日夜兼程,后面的大部队就要走得慢了许多。所以有时旬日之后,贺卿才在咨平殿里见到了唐礼臣。
先是为了瑞州的政务殚精竭虑,后来又被围困在府衙之中,情势恶劣,如今虽然被解救,但因为他造成了瑞州的局面,接受朝廷处置也是必然之事,又风尘仆仆赶回京城……这种种加起来,让唐礼臣整个人看起来瘦脱了形。
但他的精神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坐在矮凳上,脊背仍旧挺得笔直,一双眼睛亮得惊人,令人不敢逼视。
这就是唐礼臣。
贺卿不惜插手朝事,在太皇太后和顾铮面前显露出自己的手段,就是为了此人。
如果说顾铮是左右接下来这十几年天下大局的人,那么唐礼臣无疑就是能够令天下安定下来的那个人。
虽然如今他在朝中只有治刑狱的名声,但实际上,内政才是他真正拿手的。只不过这方面难有特别突出的政绩,被刑狱方面的成果压住了,这才不显。
但是之后十几年,新朝打天下时,便是因为有唐礼臣这个实际上的宰相在,治理地方,调派钱粮,将诸事安排得妥妥帖帖,提供了最为稳定的大后方,前面的军队才能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最后收复全国,建立新朝。
而他之所以投向新朝,便是因为这一次的瑞州民变。
在没有贺卿和顾铮这两只蝴蝶的上一世,正急着要为自己的生父正名的末帝贺垣,就像之前的太皇太后那样,并不愿意为了远在千里的瑞州大动干戈。
事情耽搁了很久,才草草做出了决定:夺原瑞州知州唐礼臣官职和功名,贬为庶人,同时着令瑞州当地官府安抚乱民,勿令再起干戈。
等于是牺牲了唐礼臣这个人,来换取乱民平息愤怒,解决此事。
甚至虽然没有说,多少也有点将唐礼臣交给乱民处置的意思。毕竟这是个官民之间有上下之别的时代,官职和功名就像是唐礼臣身上的护身符,让那些乱民即使是在暴怒之中,也不敢拿他怎么样。一旦揭开这张护身符,他必然会被愤怒的民众淹没,尸骨无存。
幸而这个决定作出得实在是太晚,已经耽搁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唐礼臣等不下去,不得不组织府衙中的残兵,拼死突围。在突围的过程中,他左腿受伤,治好之后便成了跛足。
因为这个缘故,唐礼臣恨楚朝入骨,才肯加入起义军的队伍,掀翻自己曾经效力的旧朝。
如今楚朝并未弃他于不顾,想来唐礼臣的想法也会发生变化。而贺卿将这个人保下来,就是希望让他跟贺卿一起,撑起大楚江山。
不过在今日之前,她对唐礼臣其人的了解,全部都停留在纸面上。此刻见到了人,确定他在经过了这么多事之后,精神并未散去,一直悬着的心才安了下来。
不过这种欣喜只维持了片刻的时间,转瞬就被如何将唐礼臣继续留在朝堂的烦忧所取代。
太皇太后已经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了她对唐礼臣此人的不喜。而更出乎贺卿预料的是,她竟然在完全没有经过朝堂商议的情况下,直接给唐礼臣定了罪,一一道代拟诏书对他做出处置:夺官还乡。
“娘娘,如此只怕有些不妥!”贺卿本来降低了存在感坐在一旁旁听,至此也不得不站出来了。
这会儿召重臣觐见的内侍才刚走不久,殿内只有这么几个人,也唯有她能开口。
“有何不妥?”太皇太后没有开口,她身后的何不平站了出来,一把尖利的嗓子听得贺卿太阳穴隐隐作痛,“这罪人身为瑞州知州,却不思治理地方,反倒一味强压,终致民变,只是夺官,已是太皇太后格外开恩了!”
贺卿一听就知道又是何不平给太皇太后出的主意。此人到了她身边之后,太皇太后于朝事上显然有底气了许多,性格也逐渐变得强势,不再像刚刚接触时那样六神无主,事事依赖朝臣了。
从上位者的角度,这样做无可厚非。但听何不平的,跟听朝臣的有什么分别?一样是受制于人,但朝臣们至少大部分会以国事为重,何不平一个阉人,在乎的恐怕只有权位。
不过,这也正是他得宠的原因。
——朝臣们忠心国事,免不得要忤逆太皇太后的意思,他却是一条忠狗,太皇太后喜欢谁,自是不言而喻。
贺卿用牙齿轻轻咬着舌尖,用这种方法让自己保持清醒,也用这种方法阻住那些险些脱口而出的话。
她瞪着何不平,“唐大人是朝廷的臣子。朝廷自有法度,便是他要接受处罚,也该由群臣议定,政事堂通过,方可执行。太皇太后代陛下临朝,岂可违了朝廷法度,以中旨降罪朝臣?这样的旨意,便是发出去了,也会被政事堂封还!”
何不平却只微微一笑,并不跟她争论,“真师所言极是。”
他这么说,反倒激起了太皇太后的怒意,她看向贺卿的神色十分冷淡,“此乃这朝堂之事,真师方外之人,怕是不便置喙。来人,请真师回问道宫!”
贺卿对上她的视线,浑身一个激灵,陡然冷静下来,才意识到自己到底还是在何不平面前失了分寸。
此刻这样正面反对太皇太后,其实用处并不大。甚至就算拦住了太皇太后这道中旨,真让朝上的大臣们来商议,唐礼臣的结果也不会比夺官好多少。
反倒是她自己,开了这个口,她“方外之人”的身份就成了个笑话。在太皇太后面前表现出了对朝政的企图心,她又岂能容得下?
贺卿一抬头,便对上了何不平颇有深意的笑容。
她心下不由咯噔了一下,这一切,恐怕都在何不平的预料之中,他是故意激自己说出了那番话,为的就是最大限度降低自己对太皇太后的影响力。
今日之后,她失去了方外之人的护身符,在太皇太后面前再说不上话,能够左右太皇太后的,便只剩下何不平一人。
光是想想,就让贺卿手脚发冷,浑身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