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伯府三度提督操江,水面与海面上的这些问题自然难不倒刘孔昭:“就是定海舟山吧?永锡,你想得也太远了吧?”
现在正是福王监国国家新造之时,大家都觉得大明朝即使没有千秋万代也至少还有百年国运,刘孔昭也觉得本朝怎么也有十几年国运。
只是刘永锡却说得很清楚:“凡事未虑胜先虑败,如果东林不在监国诏书添上那十三个字,我自然不会考虑退守舟山的问题,但既然事已至此,我们父子就必须为诚意伯府的长远还有弟弟们考虑!”
刘孔昭并不觉得东林在监国诏书会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但是他却从另一个角度赞同刘永锡:“我也不愿南田故里被战火波及,还是舟山更好些!”
他是真心不愿意故里遭受战火洗劫。
虽然诚意伯府在处州一带有着相当惊人的影响力,但是处州府向来是穷山恶水之地,根本养不了多少兵马,历朝历代从来没有长期割据处州的先例:“只是现在考虑退守舟山的问题确实太早了!”
刘永锡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父亲大人,凡事要未雨绸缪,现在操江水师具体是怎么一个情况,你比我更清楚,反正这事又不用费多少力气,如果贼兵不曾过江,我们诚意伯府可以在海上多一块地盘,如果贼兵过江,那么咱们诚意伯府就能多出一条后路来!”
刘永锡这话还真说服了刘孔昭,虽然刘孔昭更在意的是诚意伯府能在海上多出一块地盘:“这件事我要跟你孙蕃伯伯好好聊一聊,下江还有崇明岛都是他的地盘!”
明代江防向来有“上江”与“下江”之分,刘孔昭这个提督诚意伯实际管辖的范围是镇江、金山到九江的一千三百里江防线,也就是所谓“上江”。
而下江则是指镇江、金山以下直至海口,王孙蕃这个御史现在的职责刚好是“巡下江,视京营,掌河南道”,所以刘孔昭自然不方便对下江与崇明岛下手。
而刘永锡听到刘孔昭愿意同王孙蕃好好沟通,整个人心情愉快起来:“孙蕃伯伯都说不争操江都御史,所以咱们也不能跟他争下江,这件事咱们得讲道理!”
刘孔昭深以为然:“我现在是明白了,史可法设江防水师的提议根本没安什么好心,我就想知道这次廷推他们东林还能闹出什么把戏!”
刘永锡完全没想到刘孔昭会往这个方向想,但是他知道这次廷推肯定会不太平。
对于大明而言,每一次廷推都是影响到朝堂格局的大事。
虽然廷推并不是太祖时代留下来的祖宗家法,而是始于弘治年间,但是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廷推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大家都认为这是千秋不变的祖宗家法,皇帝必须尊重廷推结果,别说是点中未推,有些时候点中陪推都会引来争议。
而且大家都很清楚,这一次廷推不同以往,以往廷推只是决定一两个阁臣、尚书、巡抚的人选,而这次廷推将是决定整个内阁的名单。
南京过去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南京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南京守备勋臣共同组成的南京守备厅,而福王监国之后自然是由内阁秉政。
虽然按照祖制可能会要恢复司礼监和其它内府机构,但是南京不同于北京,宦官总量有限,司礼监不可能恢复到崇祯时期管天管地管空气的地步,内阁的权力肯定会凌驾于司礼监之上。
因此大家对于这次廷推的热情异常高涨,有资格参加廷推的五品以上文官与五军都督府武官至少提前一个时辰赶过来。
只是大家并没有多少交头接耳的机会,监国亲点的署理吏部尚书张慎言正以一种异常郑重严肃的眼神巡视着四周,根本不给大家任何沟通交流的机会,而且几位大人物事先已经私下串联过。
刘永锡没有资格参加这个级别的高级会议,所以他随着马士英与刘孔昭一起步入大殿。
守在门口的吏部主事虽然知道他既不是五品文官,也不是五军都督府的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但是有马士英与刘孔昭保驾护航,而且张娘娘只信得过这位小诚意伯,所以只放刘永锡进殿,不过还是特意提醒了一句:“小伯爷!虽然您可以进去,但是会推之中您还是能不要开口就不开口!”
刘永锡也不跟吏部主事客气:“会推一事关乎国家兴衰成败,是懿安娘娘特意让我过来监场!”
史部主事没想到张皇后会这么信任这位小诚意伯,但他觉得是多此一举:“您说得不错,这次会推既然关乎国家兴衰成败,谁敢在这种场合胡闹!”
等刘永锡入殿的时候,有资格参加会推的文官与勋臣都已经赶到了,主持会推的吏部尚书张慎言威风凛凛地维持着秩序,时不时开口训斥几句而且根本不顾及对方的资历与地位直接把对方训得无言以对,所以他成功掌控了整个会场的秩序。
但是刘孔昭没把张慎言放在眼里,他很快在人群之中找到了王孙蕃就嚷开了:“生洲,有件事想要麻烦你!”
而诸位勋臣就没有刘孔昭这样的从容不迫,虽然国初有过勋臣定策的传统,但是正统之后勋臣已经被排除出真正的权力核心,即便是魏国公徐弘基、忻城伯赵之龙这样的顶尖勋臣,现在仍然是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这可是他们第一次参加会推,而且还是最高级别的会推,现在看到刘孔昭这么粗鲁的声音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而史部尚书张慎言对于刘孔昭的大嗓门不由锁紧了眉头:“诚意伯,这是朝廷在会推阁臣!”
他的声音异常严厉,但是刘孔昭还真不把张慎言放在眼里:“张慎言,我知道这是朝廷在会推阁臣,但你是不准备让我们五军都督府说话了吗?”
这下子不仅仅是张慎言锁紧了眉毛,就连很多文臣都觉得刘孔昭这莽夫太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而勋臣这边都觉得刘孔昭说得没错,既然把他们这些勋臣请过来难道又要他们不说话吗?
刘孔昭只不过跟王孙蕃打个招呼而已,张慎言有什么资格指责刘孔昭,难道他这个吏部尚书就代表朝廷吗?
冲突一触即发!
现在正是福王监国国家新造之时,大家都觉得大明朝即使没有千秋万代也至少还有百年国运,刘孔昭也觉得本朝怎么也有十几年国运。
只是刘永锡却说得很清楚:“凡事未虑胜先虑败,如果东林不在监国诏书添上那十三个字,我自然不会考虑退守舟山的问题,但既然事已至此,我们父子就必须为诚意伯府的长远还有弟弟们考虑!”
刘孔昭并不觉得东林在监国诏书会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但是他却从另一个角度赞同刘永锡:“我也不愿南田故里被战火波及,还是舟山更好些!”
他是真心不愿意故里遭受战火洗劫。
虽然诚意伯府在处州一带有着相当惊人的影响力,但是处州府向来是穷山恶水之地,根本养不了多少兵马,历朝历代从来没有长期割据处州的先例:“只是现在考虑退守舟山的问题确实太早了!”
刘永锡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父亲大人,凡事要未雨绸缪,现在操江水师具体是怎么一个情况,你比我更清楚,反正这事又不用费多少力气,如果贼兵不曾过江,我们诚意伯府可以在海上多一块地盘,如果贼兵过江,那么咱们诚意伯府就能多出一条后路来!”
刘永锡这话还真说服了刘孔昭,虽然刘孔昭更在意的是诚意伯府能在海上多出一块地盘:“这件事我要跟你孙蕃伯伯好好聊一聊,下江还有崇明岛都是他的地盘!”
明代江防向来有“上江”与“下江”之分,刘孔昭这个提督诚意伯实际管辖的范围是镇江、金山到九江的一千三百里江防线,也就是所谓“上江”。
而下江则是指镇江、金山以下直至海口,王孙蕃这个御史现在的职责刚好是“巡下江,视京营,掌河南道”,所以刘孔昭自然不方便对下江与崇明岛下手。
而刘永锡听到刘孔昭愿意同王孙蕃好好沟通,整个人心情愉快起来:“孙蕃伯伯都说不争操江都御史,所以咱们也不能跟他争下江,这件事咱们得讲道理!”
刘孔昭深以为然:“我现在是明白了,史可法设江防水师的提议根本没安什么好心,我就想知道这次廷推他们东林还能闹出什么把戏!”
刘永锡完全没想到刘孔昭会往这个方向想,但是他知道这次廷推肯定会不太平。
对于大明而言,每一次廷推都是影响到朝堂格局的大事。
虽然廷推并不是太祖时代留下来的祖宗家法,而是始于弘治年间,但是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廷推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大家都认为这是千秋不变的祖宗家法,皇帝必须尊重廷推结果,别说是点中未推,有些时候点中陪推都会引来争议。
而且大家都很清楚,这一次廷推不同以往,以往廷推只是决定一两个阁臣、尚书、巡抚的人选,而这次廷推将是决定整个内阁的名单。
南京过去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南京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南京守备勋臣共同组成的南京守备厅,而福王监国之后自然是由内阁秉政。
虽然按照祖制可能会要恢复司礼监和其它内府机构,但是南京不同于北京,宦官总量有限,司礼监不可能恢复到崇祯时期管天管地管空气的地步,内阁的权力肯定会凌驾于司礼监之上。
因此大家对于这次廷推的热情异常高涨,有资格参加廷推的五品以上文官与五军都督府武官至少提前一个时辰赶过来。
只是大家并没有多少交头接耳的机会,监国亲点的署理吏部尚书张慎言正以一种异常郑重严肃的眼神巡视着四周,根本不给大家任何沟通交流的机会,而且几位大人物事先已经私下串联过。
刘永锡没有资格参加这个级别的高级会议,所以他随着马士英与刘孔昭一起步入大殿。
守在门口的吏部主事虽然知道他既不是五品文官,也不是五军都督府的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但是有马士英与刘孔昭保驾护航,而且张娘娘只信得过这位小诚意伯,所以只放刘永锡进殿,不过还是特意提醒了一句:“小伯爷!虽然您可以进去,但是会推之中您还是能不要开口就不开口!”
刘永锡也不跟吏部主事客气:“会推一事关乎国家兴衰成败,是懿安娘娘特意让我过来监场!”
史部主事没想到张皇后会这么信任这位小诚意伯,但他觉得是多此一举:“您说得不错,这次会推既然关乎国家兴衰成败,谁敢在这种场合胡闹!”
等刘永锡入殿的时候,有资格参加会推的文官与勋臣都已经赶到了,主持会推的吏部尚书张慎言威风凛凛地维持着秩序,时不时开口训斥几句而且根本不顾及对方的资历与地位直接把对方训得无言以对,所以他成功掌控了整个会场的秩序。
但是刘孔昭没把张慎言放在眼里,他很快在人群之中找到了王孙蕃就嚷开了:“生洲,有件事想要麻烦你!”
而诸位勋臣就没有刘孔昭这样的从容不迫,虽然国初有过勋臣定策的传统,但是正统之后勋臣已经被排除出真正的权力核心,即便是魏国公徐弘基、忻城伯赵之龙这样的顶尖勋臣,现在仍然是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这可是他们第一次参加会推,而且还是最高级别的会推,现在看到刘孔昭这么粗鲁的声音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而史部尚书张慎言对于刘孔昭的大嗓门不由锁紧了眉头:“诚意伯,这是朝廷在会推阁臣!”
他的声音异常严厉,但是刘孔昭还真不把张慎言放在眼里:“张慎言,我知道这是朝廷在会推阁臣,但你是不准备让我们五军都督府说话了吗?”
这下子不仅仅是张慎言锁紧了眉毛,就连很多文臣都觉得刘孔昭这莽夫太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而勋臣这边都觉得刘孔昭说得没错,既然把他们这些勋臣请过来难道又要他们不说话吗?
刘孔昭只不过跟王孙蕃打个招呼而已,张慎言有什么资格指责刘孔昭,难道他这个吏部尚书就代表朝廷吗?
冲突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