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刘孔昭说得有些含蕴,但是杨龙友却听明白了:“那就多谢诚意伯了!”
虽然现在东南的贵州乡党成百上千,但是真正的核心却是他、马士英与越其杰这三个人,正好代表着贵阳杨氏、马氏、越氏三大望族。
这三个贵阳望族通过联姻的方式形成政治上的同盟,可以说是一荣共荣,一损俱损。
越其杰不但是马士英的姐夫,也是杨龙友的舅舅与岳父,他虽然与马士英是同年生人,但因为娶了舅舅越其杰的女儿也是自己的表妹,所以亲上加亲的杨龙友既可以称马士英姨父也可以称他姑父。
也正是因为这种极其亲密的联姻关系,让马士英的进退得失关系着三个头等望族的命运,也让杨龙友不得不暂时放下那些知交多年的复社朋友。
而王孙蕃也笑了起来:“我觉得不至于到那种地步,反正有诚意伯在,你们贵州人自然可以放心了!”
只是说到这杨龙友却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来意是请刘永锡劝张皇后下船:“永锡公子,我们可以现在走了吧!你放心便是,哪怕马士英不曾入阁,但好歹也是个凤阳总督,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帮你安排好一切,大家应当都等急了!”
虽然马士英既是他的姨父又是姑父,但是两个人同年而生,杨龙友还是喜欢直称其名,而刘永锡知道杨龙友代表马士英与他背后的贵州乡党做出承诺:“行,咱们本来就是自己人,我这就去劝娘娘进京!”
等刘永锡一行人赶到燕子矶的时候已经快要入夜时分了,现在几位急性子的大臣都急得跺脚了。
明天福王就要即位监国,可现在与福王约法三章的懿安张皇后却是板着脸坚决不肯下船,这让这些文武官员都觉得要真谈砸那就成了天大笑话。
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张皇后实际已经无关紧要,但正所谓名正言顺,明天即位大典缺了谁都可以,唯独不能缺了张嫣张皇后,可是张皇后始终是不苟言笑寸步不让不肯下船。
很多人甚至想起了杨荣挡住燕王马首询问“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的故事。
就在大家锁紧眉头的时候杨龙友终于带来了好消息:“小诚意伯来了!”
一听说刘永锡来了,在场的文武官员都松了一口气。
毕竟张皇后没把话说死,几次都说她只信得过诚意伯刘永锡,只要诚意伯刘永锡过来他就肯下船进京。
那边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更是第一个走过来迎接刘永锡:“诚意伯来了就好,娘娘就等着你过来!”
刘永锡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位文武大臣在这里,他不但看到了凤阳总督马士英与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还看到赵之龙、吕大器、高弘图、卢九德等一大批大人物。
这个时候大家原本要忙于准备福王的监国大典,但是现在都赶到燕子矶来迎驾,而刘永锡看到韩赞周就笑了起来:“韩守备,娘娘还是留恋于燕子矶的风景?”
韩赞周作为天子家奴,在这种事情上最有发言权:“刚才我们已经把道理跟娘娘说了好几遍,但是娘娘就是不肯下船,诚意伯您还是去劝劝娘娘!”
刘永锡非常爽快地说道:“只要答应我一件事,我就去请娘娘下来!”
韩赞周知道不能再拖下去当即答应下来:“诚意伯请讲,我与诸位大臣都会通情达理!”
在场的大臣也知道刘永锡实际是代表张皇后提出自己的要求,神情都变得严肃起来,而刘永锡当即说道:“先帝一朝娘娘在慈庆宫养尊处优过得很好,但总觉得太清冷了一些,希望能回娘家好好待上一段时间!”
大家都明白所谓“在慈庆宫养尊处优过得很好”完全只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崇祯皇帝是怎么一个习性在场诸位都是了如指掌,何况崇祯十五年张皇后连慈庆宫都没保住,被迫迁往仁寿殿,而且还有小道消息说崇祯皇帝差点逼得张皇后自尽。
既然有前车之鉴,张皇后自然不愿意在深宫大内一直过着孤寂至极的冷宫岁月,而是想换个活法,至少能回到娘家跟家人好好相处。
只是大家还没来得及思考这其中的利害利失,就有人开口说道:“诚意伯所言甚是,懿安娘娘入宫已二十四年,不曾与家人相聚片刻,确实是应当回家省亲了!”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而看到这位东林大佬站出来说话,很多东林君子人都松了一口气。
虽然福王再三表示绝不翻案,大家心底还是怀疑福王会把国本、梃击一应旧案都翻过来,更不要说阮大铖在内的逆案阉党正在千方百计谋划起复。
正因为如此,这些东林大佬才把张皇后视为指路明灯,千方百计为张皇后造势。
但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中外隔绝,张皇后居于深宫根本听不到外面的声音,所以刚才许多人明面是劝驾,内心深处却是希望张皇后千万不要下船进京。
而现在刘永锡就给出了一个近于完美的解决办法,而吕大器这位兵部侍郎这位东林大佬第一个站出来响应。
毕竟之前福潞争立的时候,吕大器拥戴潞王最力,而福王渡江入京之后,吕大器则是劝进最力,一再表示福王可以直接登基称帝,不必借用监国名号。
但是他之所以劝进最力就是担心福王事后会大事报复,所以现在也是第一个响应刘永锡与张皇后的提议。
马上就有不少东林大佬站出来赞成:“诚意伯所言甚是!”
“懿安娘娘入宫二十四年,未回娘家一刻,现在再不让她回家省亲太不近人情了!”
“我看这事无关紧要,完全可以答应下来!”
“是啊,我们对这种事都很通情达理!”
虽然很有人觉得懿安皇后久居宫外似乎不太合适,但是他们的声音都被压制下去了,而且不知什么时候太康侯也站出来了:“我代谢我们太康侯府过诸位君子的大恩大德!”
虽然现在东南的贵州乡党成百上千,但是真正的核心却是他、马士英与越其杰这三个人,正好代表着贵阳杨氏、马氏、越氏三大望族。
这三个贵阳望族通过联姻的方式形成政治上的同盟,可以说是一荣共荣,一损俱损。
越其杰不但是马士英的姐夫,也是杨龙友的舅舅与岳父,他虽然与马士英是同年生人,但因为娶了舅舅越其杰的女儿也是自己的表妹,所以亲上加亲的杨龙友既可以称马士英姨父也可以称他姑父。
也正是因为这种极其亲密的联姻关系,让马士英的进退得失关系着三个头等望族的命运,也让杨龙友不得不暂时放下那些知交多年的复社朋友。
而王孙蕃也笑了起来:“我觉得不至于到那种地步,反正有诚意伯在,你们贵州人自然可以放心了!”
只是说到这杨龙友却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来意是请刘永锡劝张皇后下船:“永锡公子,我们可以现在走了吧!你放心便是,哪怕马士英不曾入阁,但好歹也是个凤阳总督,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帮你安排好一切,大家应当都等急了!”
虽然马士英既是他的姨父又是姑父,但是两个人同年而生,杨龙友还是喜欢直称其名,而刘永锡知道杨龙友代表马士英与他背后的贵州乡党做出承诺:“行,咱们本来就是自己人,我这就去劝娘娘进京!”
等刘永锡一行人赶到燕子矶的时候已经快要入夜时分了,现在几位急性子的大臣都急得跺脚了。
明天福王就要即位监国,可现在与福王约法三章的懿安张皇后却是板着脸坚决不肯下船,这让这些文武官员都觉得要真谈砸那就成了天大笑话。
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张皇后实际已经无关紧要,但正所谓名正言顺,明天即位大典缺了谁都可以,唯独不能缺了张嫣张皇后,可是张皇后始终是不苟言笑寸步不让不肯下船。
很多人甚至想起了杨荣挡住燕王马首询问“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的故事。
就在大家锁紧眉头的时候杨龙友终于带来了好消息:“小诚意伯来了!”
一听说刘永锡来了,在场的文武官员都松了一口气。
毕竟张皇后没把话说死,几次都说她只信得过诚意伯刘永锡,只要诚意伯刘永锡过来他就肯下船进京。
那边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更是第一个走过来迎接刘永锡:“诚意伯来了就好,娘娘就等着你过来!”
刘永锡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位文武大臣在这里,他不但看到了凤阳总督马士英与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还看到赵之龙、吕大器、高弘图、卢九德等一大批大人物。
这个时候大家原本要忙于准备福王的监国大典,但是现在都赶到燕子矶来迎驾,而刘永锡看到韩赞周就笑了起来:“韩守备,娘娘还是留恋于燕子矶的风景?”
韩赞周作为天子家奴,在这种事情上最有发言权:“刚才我们已经把道理跟娘娘说了好几遍,但是娘娘就是不肯下船,诚意伯您还是去劝劝娘娘!”
刘永锡非常爽快地说道:“只要答应我一件事,我就去请娘娘下来!”
韩赞周知道不能再拖下去当即答应下来:“诚意伯请讲,我与诸位大臣都会通情达理!”
在场的大臣也知道刘永锡实际是代表张皇后提出自己的要求,神情都变得严肃起来,而刘永锡当即说道:“先帝一朝娘娘在慈庆宫养尊处优过得很好,但总觉得太清冷了一些,希望能回娘家好好待上一段时间!”
大家都明白所谓“在慈庆宫养尊处优过得很好”完全只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崇祯皇帝是怎么一个习性在场诸位都是了如指掌,何况崇祯十五年张皇后连慈庆宫都没保住,被迫迁往仁寿殿,而且还有小道消息说崇祯皇帝差点逼得张皇后自尽。
既然有前车之鉴,张皇后自然不愿意在深宫大内一直过着孤寂至极的冷宫岁月,而是想换个活法,至少能回到娘家跟家人好好相处。
只是大家还没来得及思考这其中的利害利失,就有人开口说道:“诚意伯所言甚是,懿安娘娘入宫已二十四年,不曾与家人相聚片刻,确实是应当回家省亲了!”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而看到这位东林大佬站出来说话,很多东林君子人都松了一口气。
虽然福王再三表示绝不翻案,大家心底还是怀疑福王会把国本、梃击一应旧案都翻过来,更不要说阮大铖在内的逆案阉党正在千方百计谋划起复。
正因为如此,这些东林大佬才把张皇后视为指路明灯,千方百计为张皇后造势。
但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中外隔绝,张皇后居于深宫根本听不到外面的声音,所以刚才许多人明面是劝驾,内心深处却是希望张皇后千万不要下船进京。
而现在刘永锡就给出了一个近于完美的解决办法,而吕大器这位兵部侍郎这位东林大佬第一个站出来响应。
毕竟之前福潞争立的时候,吕大器拥戴潞王最力,而福王渡江入京之后,吕大器则是劝进最力,一再表示福王可以直接登基称帝,不必借用监国名号。
但是他之所以劝进最力就是担心福王事后会大事报复,所以现在也是第一个响应刘永锡与张皇后的提议。
马上就有不少东林大佬站出来赞成:“诚意伯所言甚是!”
“懿安娘娘入宫二十四年,未回娘家一刻,现在再不让她回家省亲太不近人情了!”
“我看这事无关紧要,完全可以答应下来!”
“是啊,我们对这种事都很通情达理!”
虽然很有人觉得懿安皇后久居宫外似乎不太合适,但是他们的声音都被压制下去了,而且不知什么时候太康侯也站出来了:“我代谢我们太康侯府过诸位君子的大恩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