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别提赵慧英还拿走了梅雅丽家的炊具、餐具、农具、自行车、马车等绝大多数家伙什儿,以及梅雅丽父母当年放在圆仓里的诸多粮食和上百斤葵花籽油。
到后来,她更是连梅雅丽家用来喂牲口的两口石槽都卖给了梅志凤。
那石槽是梅志军从距离台子村很远的地方买回来的——他们台子村根本不产那种大块大块的石料。
彼时梅雅丽根本不知道赵慧英要卖她家的石槽,是作为买主的梅志凤坚持要让梅雅丽做个见证,梅雅丽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除了炊具、餐具、自行车以外,她家的农具、马车也全都被赵慧英给霸占了。
炊具、餐具是因为每到周末,梅雅丽也在赵慧英家吃饭,所以赵慧英将那些东西拿到她家的第一周,梅雅丽就看出了端倪。
彼时她还是个天真直率的小丫头,看出是自家的东西,她当即就问了出来。
赵慧英恼羞成怒,狠狠骂了她一顿,剔除掉其间夹杂着的污言秽语,梅雅丽总结出来的就是“忘恩负义”、“白眼儿狼”、“我儿子置办的东西我用了也是白用”这三句。
梅雅丽气得浑身直哆嗦,但她彼时人在矮檐下,想不低头谈何容易。
她写了信给梅志军,梅志军让她别管这些事,还开解她说“这些东西又值不了几个钱”。
她不想让梅志军担心,同时她也对付不了赵慧英那等奇人,于是,这事儿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过去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梅志军打电话说了赵慧英,到后来,赵慧英不仅仍旧很有心机的专门在她住校期间去她家搬东西,而且还屡屡拒绝她回去自己家里。
因着彼时梅志军将家里的钥匙托付给了赵慧英,所以她不同意,梅雅丽还真就回不去——她家的墙实在是太高了,她就是想翻墙进去偷摸儿瞅上一眼都没机会。
若非如此,梅雅丽也不至于直到梅志凤两口子去搬她家的石槽,她才发现自己家里的东西早就已经不见了一大半。
而等到她高三那年,梅志军和佘玉芬回老家,她家更是已经变得“家徒四壁”。
用佘玉芬的话说,也就是她家的房子没轱辘,不然赵慧英也能给推走了。
要不是他们回去之前,佘玉洁就已经做通了佘玉芬的思想工作,佘玉芬当时就得跟赵慧英吵起来。
梅雅丽还记得当他们卖了房子,去到梅志忠家里时,佘玉芬是怎么跟郑娟说的:
“那句老话儿还真是一点儿也没有说错。‘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如今我们家,真的就只剩下了四面墙。什么锅碗瓢盆、圆桌、凳子、写字台、梳妆台,就没一样剩下的。粮食、犁杖、马车、自行车这类值钱的东西的就更别提了。甚至就连我家的石槽,她也给我弄没了。”
郑娟一听“石槽”俩字,当即就爆了猛料出来,“雅丽她奶不是说送给志凤了吗?怎么,她没跟你说?”
佘玉芬一脸愤怒,阴着脸摇了两下头,“我家的东西,她凭啥给我送人?”
“我老姑是给了钱的。”梅雅丽当时就在旁边,一听这话忙帮梅志凤作证。
彼时梅志凤已经吃了赵慧英好多次亏,所以她也怕赵慧英私底下昧了她的钱,转过头去又跟梅志军两口子说把石槽“送”给她了,惹得梅志军和佘玉芬心里不快。
而赵慧英也确实如梅志凤猜测的那样,真个就直接把钱揣进了她自己兜里。
不仅梅雅丽没能花到一分卖石槽的钱,赵慧英还贼有心机的跟梅志忠两口子、梅志明两口子说了她“送”石槽给梅志凤的事儿。
还别说,亏得梅志凤当时多留了个心眼儿,不仅当着梅雅丽的面给了赵慧英钱,事后又千叮咛万嘱咐,让梅雅丽一定为她做证。
要不是这样,她老娘甩给她的这口黑锅,她还真就背定了。
——————
正是因为上辈子在赵慧英身上吃了数不清的亏,这一世梅雅丽才会在事情还未发生的时候处心积虑的做出改变。
她违反自己的低调原则,一路跳级到初三,为的就是在她父母南下打工之前,成长到再也不需要寄人篱下的程度。
只要她能在11岁之前离开黑岗乡,赵慧英就不会再有任何机会将她捏在手心里。
将新发的课本归置好,又跟同桌、邻桌以及后面的同学闲聊了一会儿之后,梅雅丽就等来了接她放学的佘玉国。
“待的习惯吗?有没有同学欺负你?”看在今天一早梅志军送去他家的二十斤大米、十斤葵花籽油、两大筐蔬果的份上,佘玉国按照梅志军的要求,对梅雅丽在班级里的处境进行询问。
虽然他的这番询问颇有些例行公事的意味,但梅雅丽却丝毫没有被影响了好心情。
“习惯。没有。”一边说着,她一边灵巧的在佘玉国身后坐下。
佘玉国“哦”了一声,“我就说你爸纯属瞎担心。”
梅雅丽唇角扯了扯没有说话,佘玉国也没当回事儿,他发动摩托车,带着梅雅丽回了他家吃午饭。
跟梅雅丽上辈子的时候一样,佘玉国两口子对她既不热情也不冷淡,而佘美荻也一如既往的有心眼儿。
虽然她才只有六周岁,但她却已经学会了使唤梅雅丽干活儿。
梅雅丽对她这种直白浅显的小心机一向都不大看得上,当然她也没有拒绝佘美荻的使唤。
不要说这辈子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披着萝莉皮的怪阿姨,就是上辈子,她在童年时期也一直是个勤快孩子。
莫说佘玉国他们家就只有浇菜、择菜、洗菜、扫地之类的轻省活计,就是帮着梅志军和佘玉芬点化肥(把化肥点到土壤里)那么累的活儿,她还不是一样从六七岁开始,一干就是好几年。
到后来,她寄住在赵慧英家,那就更是什么活儿都要干了。
所以,佘美荻分派给她的那点儿活计,梅雅丽根本就没有看在眼里。
她爽快地答应了,并且麻利的干好了,然后才和佘玉国一家三口儿一起上桌吃饭。
到后来,她更是连梅雅丽家用来喂牲口的两口石槽都卖给了梅志凤。
那石槽是梅志军从距离台子村很远的地方买回来的——他们台子村根本不产那种大块大块的石料。
彼时梅雅丽根本不知道赵慧英要卖她家的石槽,是作为买主的梅志凤坚持要让梅雅丽做个见证,梅雅丽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除了炊具、餐具、自行车以外,她家的农具、马车也全都被赵慧英给霸占了。
炊具、餐具是因为每到周末,梅雅丽也在赵慧英家吃饭,所以赵慧英将那些东西拿到她家的第一周,梅雅丽就看出了端倪。
彼时她还是个天真直率的小丫头,看出是自家的东西,她当即就问了出来。
赵慧英恼羞成怒,狠狠骂了她一顿,剔除掉其间夹杂着的污言秽语,梅雅丽总结出来的就是“忘恩负义”、“白眼儿狼”、“我儿子置办的东西我用了也是白用”这三句。
梅雅丽气得浑身直哆嗦,但她彼时人在矮檐下,想不低头谈何容易。
她写了信给梅志军,梅志军让她别管这些事,还开解她说“这些东西又值不了几个钱”。
她不想让梅志军担心,同时她也对付不了赵慧英那等奇人,于是,这事儿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过去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梅志军打电话说了赵慧英,到后来,赵慧英不仅仍旧很有心机的专门在她住校期间去她家搬东西,而且还屡屡拒绝她回去自己家里。
因着彼时梅志军将家里的钥匙托付给了赵慧英,所以她不同意,梅雅丽还真就回不去——她家的墙实在是太高了,她就是想翻墙进去偷摸儿瞅上一眼都没机会。
若非如此,梅雅丽也不至于直到梅志凤两口子去搬她家的石槽,她才发现自己家里的东西早就已经不见了一大半。
而等到她高三那年,梅志军和佘玉芬回老家,她家更是已经变得“家徒四壁”。
用佘玉芬的话说,也就是她家的房子没轱辘,不然赵慧英也能给推走了。
要不是他们回去之前,佘玉洁就已经做通了佘玉芬的思想工作,佘玉芬当时就得跟赵慧英吵起来。
梅雅丽还记得当他们卖了房子,去到梅志忠家里时,佘玉芬是怎么跟郑娟说的:
“那句老话儿还真是一点儿也没有说错。‘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如今我们家,真的就只剩下了四面墙。什么锅碗瓢盆、圆桌、凳子、写字台、梳妆台,就没一样剩下的。粮食、犁杖、马车、自行车这类值钱的东西的就更别提了。甚至就连我家的石槽,她也给我弄没了。”
郑娟一听“石槽”俩字,当即就爆了猛料出来,“雅丽她奶不是说送给志凤了吗?怎么,她没跟你说?”
佘玉芬一脸愤怒,阴着脸摇了两下头,“我家的东西,她凭啥给我送人?”
“我老姑是给了钱的。”梅雅丽当时就在旁边,一听这话忙帮梅志凤作证。
彼时梅志凤已经吃了赵慧英好多次亏,所以她也怕赵慧英私底下昧了她的钱,转过头去又跟梅志军两口子说把石槽“送”给她了,惹得梅志军和佘玉芬心里不快。
而赵慧英也确实如梅志凤猜测的那样,真个就直接把钱揣进了她自己兜里。
不仅梅雅丽没能花到一分卖石槽的钱,赵慧英还贼有心机的跟梅志忠两口子、梅志明两口子说了她“送”石槽给梅志凤的事儿。
还别说,亏得梅志凤当时多留了个心眼儿,不仅当着梅雅丽的面给了赵慧英钱,事后又千叮咛万嘱咐,让梅雅丽一定为她做证。
要不是这样,她老娘甩给她的这口黑锅,她还真就背定了。
——————
正是因为上辈子在赵慧英身上吃了数不清的亏,这一世梅雅丽才会在事情还未发生的时候处心积虑的做出改变。
她违反自己的低调原则,一路跳级到初三,为的就是在她父母南下打工之前,成长到再也不需要寄人篱下的程度。
只要她能在11岁之前离开黑岗乡,赵慧英就不会再有任何机会将她捏在手心里。
将新发的课本归置好,又跟同桌、邻桌以及后面的同学闲聊了一会儿之后,梅雅丽就等来了接她放学的佘玉国。
“待的习惯吗?有没有同学欺负你?”看在今天一早梅志军送去他家的二十斤大米、十斤葵花籽油、两大筐蔬果的份上,佘玉国按照梅志军的要求,对梅雅丽在班级里的处境进行询问。
虽然他的这番询问颇有些例行公事的意味,但梅雅丽却丝毫没有被影响了好心情。
“习惯。没有。”一边说着,她一边灵巧的在佘玉国身后坐下。
佘玉国“哦”了一声,“我就说你爸纯属瞎担心。”
梅雅丽唇角扯了扯没有说话,佘玉国也没当回事儿,他发动摩托车,带着梅雅丽回了他家吃午饭。
跟梅雅丽上辈子的时候一样,佘玉国两口子对她既不热情也不冷淡,而佘美荻也一如既往的有心眼儿。
虽然她才只有六周岁,但她却已经学会了使唤梅雅丽干活儿。
梅雅丽对她这种直白浅显的小心机一向都不大看得上,当然她也没有拒绝佘美荻的使唤。
不要说这辈子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披着萝莉皮的怪阿姨,就是上辈子,她在童年时期也一直是个勤快孩子。
莫说佘玉国他们家就只有浇菜、择菜、洗菜、扫地之类的轻省活计,就是帮着梅志军和佘玉芬点化肥(把化肥点到土壤里)那么累的活儿,她还不是一样从六七岁开始,一干就是好几年。
到后来,她寄住在赵慧英家,那就更是什么活儿都要干了。
所以,佘美荻分派给她的那点儿活计,梅雅丽根本就没有看在眼里。
她爽快地答应了,并且麻利的干好了,然后才和佘玉国一家三口儿一起上桌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