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天气嘎嘎冷,不过对于猫冬的东北人来说,往自家温暖的炕头一坐,一家人唠唠嗑打打牌,小日子别提多美了。
奶奶和妈妈合力和了一大盆面,放在炕头最热乎的地方,这是要发面。等面发起来,明儿就蒸各种面食。
爷爷继续他的糊灯笼大业,二端和型子在一边给打下手。别看二端人小,可她是大人芯儿呀,给红纸涂浆糊,涂得可均匀了。爷爷看了,夸二端手巧。
说起来,二端确实算是个手巧的女孩子,动手能力从小就特别强,什么东西,她看两遍就能学会。
周家的这个灯笼架子,是周景林弄的铁条找人焊的,宫灯的造型。本来宫灯一般都是木头做的,不过不耐用。因为不耐烦年年都做,干脆焊了个铁架子的,这样只要过年之前重新糊好彩纸就成了。这时候也没人会画那种漂亮的纹样图案,爷爷干脆就糊上红纸,里面点上灯,也蛮好看的。
爸爸和老叔也早早把灯笼杆准备好了,到时候把灯笼挂上,竖在院里就可以了。
对联和福字自然是饱读诗书的姥爷给写的,一到过年,上门求对联的人就络绎不绝,姥爷干脆早早就裁纸写对联,这样人家来求,直接拿一副走。
当然,去求对联的人,一般也不白要,会给姥爷家送几个鸡蛋啦,一碗腌菜啦,姥姥也不嫌弃,觉得这都是邻里之间礼尚往来。
给二端家的对联,自然的姥爷精心写就的,不过二端看了一下,那是相当有时代特点啊。上联:富国安邦人欢财旺;下联:移风易俗送旧迎新。
经历过从二十世纪跨越到二十一世纪的二端,常常觉得历史是一种轮回,而民俗民风也是轮回。
就拿这对联来说吧,现在还是毛笔写的,再过些年,印刷的对联就开始占据主要地位了。不知道是大家觉得方便,还是会写一手好字的人越来越少了。
各色的印刷对联,越来越精美,字体也不再是黑色,而是金色,甚至是金粉印制的。不过到了二端回来之前的年代,毛笔写的对联又开始受到大家的喜欢了,印刷品也开始复古,印成仿毛笔字的感觉。
是大家在倒退么?并不是,只是人们开始思考传统的意义了,开始怀旧了。
祖孙三人糊灯笼,奶奶和妈妈挑小豆,倒是爸爸一早就和老叔出去了,二端没捞着问去哪儿,感觉爸爸神秘兮兮的。
“型子,端端快出来,看爸爸买什么啦?”听到爸爸的喊声,二端和哥哥对视一眼,放下手里的东西就跑出去了。
到了房门口,就看见爸爸和老叔正卸车呢。二端一眼就看见了搁在地上的木头箱子,顿时眼睛就瞪大了。亲娘啊,电视!
“哇,爸你给我买足球了!”型子倒是一眼就盯上了车把上挂着的足球,开心地跑过去。
二端慢吞吞地跟在后面,视线一直没离开装电视机的那个木头箱子,不知道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端端过来,爸爸答应你的小三轮儿,给你买了。”爸爸把之前答应买给二端的儿童三轮车放到地上,招呼他姑娘来看看满意不。
小三轮儿倒是转移了一下二端的注意力,跑过去稳稳当当地骑上,蹬两下。老叔在一边拉着车把,让二端借点力。
在院子里小骑了一圈儿,二端看到爸爸和老叔把电视机搬进屋了,就扔下心心念念的小车颠颠跟进去。
屋子里,爷爷奶奶还有妈妈正围着电视机瞧来瞧去呢。全村也就村长家和齐老爷子家有电视,周家估计是第三家买电视的。
这玩意现在还得凭票购买,电视机票比自行车票难弄多了,二端估计是爸爸找人弄的,真厉害。
“爸,你这是给大家惊喜呐?”二端也端详了一番搁在炕上的小电视,在看多了四五十寸液晶电视之后,在看这时候的电视机,可真是小啊,虽然在80年代算是大的了。
周景林得意地摸摸姑娘的小辫儿,问道:“咋样?这电视不赖吧?我托人从广东买的,进口的,彩色的哟。”
二端倒是有点吃惊,爸爸这出手够大方的呀,彩色的电视也得一两千块钱呢。她都有点肉疼。
“爸,爸,快打开看看。”姥爷家也只是一台黑白的,型子还没看过彩色电视呢,所以非常好奇。
“现在还看不了,等我和你爸把天线弄好的。”老叔笑着解释。
对哦,这时候看电视还得自己家弄跟天线杆子,把天线竖在屋外,还得转转找到最佳方位。
一家老小都可期待了,恨不得爸爸和老叔立刻就弄好天线杆,爷爷则把放奶奶樟木箱子的小桌子给腾出来,好把电视机摆在上面。
天线架好,电插好,一家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屏幕。老叔开电源,雪花点出现了,刺刺拉拉的响。
“哥,转一下天线!”老叔朝外面等着调整天线的爸爸喊。
不一会儿,电视就出现画面了。老叔赶紧喊爸爸停下。
二端一脸黑线,科教节目,电大课程。
不过除了二端,其他人都兴致勃勃,爷爷奶奶自然是夸这彩色电视就是好啊,颜色看着真鲜亮。
一家人围着电视品头论足,热闹的程度都赶上过年了。奶奶想叫二叔一家来看电视,二端心想,这下好了,您俩孙子以后肯定得长在您屋里了。
其实二端心里是有点担心的,自家买彩电,在村里也太招风了,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啊?
不过看到一家人都那么高兴,她也不好泼冷水,只能把担忧放在心里。
可转念一想,爸爸可不像是这么没成算的人,老叔更不可能想不到这一层,既然他俩都没顾虑这些,今儿大摇大摆地把电视机拉回来,应该是心里已经有谱了吧?
管他呢,大人的事儿大人操心吧,二端骑着爸爸给拎到屋里的小三轮儿,吱悠悠地满屋骑,好在她家屋子大。
奶奶和妈妈合力和了一大盆面,放在炕头最热乎的地方,这是要发面。等面发起来,明儿就蒸各种面食。
爷爷继续他的糊灯笼大业,二端和型子在一边给打下手。别看二端人小,可她是大人芯儿呀,给红纸涂浆糊,涂得可均匀了。爷爷看了,夸二端手巧。
说起来,二端确实算是个手巧的女孩子,动手能力从小就特别强,什么东西,她看两遍就能学会。
周家的这个灯笼架子,是周景林弄的铁条找人焊的,宫灯的造型。本来宫灯一般都是木头做的,不过不耐用。因为不耐烦年年都做,干脆焊了个铁架子的,这样只要过年之前重新糊好彩纸就成了。这时候也没人会画那种漂亮的纹样图案,爷爷干脆就糊上红纸,里面点上灯,也蛮好看的。
爸爸和老叔也早早把灯笼杆准备好了,到时候把灯笼挂上,竖在院里就可以了。
对联和福字自然是饱读诗书的姥爷给写的,一到过年,上门求对联的人就络绎不绝,姥爷干脆早早就裁纸写对联,这样人家来求,直接拿一副走。
当然,去求对联的人,一般也不白要,会给姥爷家送几个鸡蛋啦,一碗腌菜啦,姥姥也不嫌弃,觉得这都是邻里之间礼尚往来。
给二端家的对联,自然的姥爷精心写就的,不过二端看了一下,那是相当有时代特点啊。上联:富国安邦人欢财旺;下联:移风易俗送旧迎新。
经历过从二十世纪跨越到二十一世纪的二端,常常觉得历史是一种轮回,而民俗民风也是轮回。
就拿这对联来说吧,现在还是毛笔写的,再过些年,印刷的对联就开始占据主要地位了。不知道是大家觉得方便,还是会写一手好字的人越来越少了。
各色的印刷对联,越来越精美,字体也不再是黑色,而是金色,甚至是金粉印制的。不过到了二端回来之前的年代,毛笔写的对联又开始受到大家的喜欢了,印刷品也开始复古,印成仿毛笔字的感觉。
是大家在倒退么?并不是,只是人们开始思考传统的意义了,开始怀旧了。
祖孙三人糊灯笼,奶奶和妈妈挑小豆,倒是爸爸一早就和老叔出去了,二端没捞着问去哪儿,感觉爸爸神秘兮兮的。
“型子,端端快出来,看爸爸买什么啦?”听到爸爸的喊声,二端和哥哥对视一眼,放下手里的东西就跑出去了。
到了房门口,就看见爸爸和老叔正卸车呢。二端一眼就看见了搁在地上的木头箱子,顿时眼睛就瞪大了。亲娘啊,电视!
“哇,爸你给我买足球了!”型子倒是一眼就盯上了车把上挂着的足球,开心地跑过去。
二端慢吞吞地跟在后面,视线一直没离开装电视机的那个木头箱子,不知道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端端过来,爸爸答应你的小三轮儿,给你买了。”爸爸把之前答应买给二端的儿童三轮车放到地上,招呼他姑娘来看看满意不。
小三轮儿倒是转移了一下二端的注意力,跑过去稳稳当当地骑上,蹬两下。老叔在一边拉着车把,让二端借点力。
在院子里小骑了一圈儿,二端看到爸爸和老叔把电视机搬进屋了,就扔下心心念念的小车颠颠跟进去。
屋子里,爷爷奶奶还有妈妈正围着电视机瞧来瞧去呢。全村也就村长家和齐老爷子家有电视,周家估计是第三家买电视的。
这玩意现在还得凭票购买,电视机票比自行车票难弄多了,二端估计是爸爸找人弄的,真厉害。
“爸,你这是给大家惊喜呐?”二端也端详了一番搁在炕上的小电视,在看多了四五十寸液晶电视之后,在看这时候的电视机,可真是小啊,虽然在80年代算是大的了。
周景林得意地摸摸姑娘的小辫儿,问道:“咋样?这电视不赖吧?我托人从广东买的,进口的,彩色的哟。”
二端倒是有点吃惊,爸爸这出手够大方的呀,彩色的电视也得一两千块钱呢。她都有点肉疼。
“爸,爸,快打开看看。”姥爷家也只是一台黑白的,型子还没看过彩色电视呢,所以非常好奇。
“现在还看不了,等我和你爸把天线弄好的。”老叔笑着解释。
对哦,这时候看电视还得自己家弄跟天线杆子,把天线竖在屋外,还得转转找到最佳方位。
一家老小都可期待了,恨不得爸爸和老叔立刻就弄好天线杆,爷爷则把放奶奶樟木箱子的小桌子给腾出来,好把电视机摆在上面。
天线架好,电插好,一家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屏幕。老叔开电源,雪花点出现了,刺刺拉拉的响。
“哥,转一下天线!”老叔朝外面等着调整天线的爸爸喊。
不一会儿,电视就出现画面了。老叔赶紧喊爸爸停下。
二端一脸黑线,科教节目,电大课程。
不过除了二端,其他人都兴致勃勃,爷爷奶奶自然是夸这彩色电视就是好啊,颜色看着真鲜亮。
一家人围着电视品头论足,热闹的程度都赶上过年了。奶奶想叫二叔一家来看电视,二端心想,这下好了,您俩孙子以后肯定得长在您屋里了。
其实二端心里是有点担心的,自家买彩电,在村里也太招风了,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啊?
不过看到一家人都那么高兴,她也不好泼冷水,只能把担忧放在心里。
可转念一想,爸爸可不像是这么没成算的人,老叔更不可能想不到这一层,既然他俩都没顾虑这些,今儿大摇大摆地把电视机拉回来,应该是心里已经有谱了吧?
管他呢,大人的事儿大人操心吧,二端骑着爸爸给拎到屋里的小三轮儿,吱悠悠地满屋骑,好在她家屋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