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烟雨江南早已远离,等到马蹄溅起上京的瓣瓣桃花时,已是阳春三月。
京试刚过,天下士子都在等张榜结果,不少人也抓紧时间四处结交,为才选做准备,一时上京勾栏瓦肆爆满,让本就热闹的上京更为喧嚣。
这天上午,高家长女卢夫人早早就派管事在城外等候,接了谭夫人一行人等便驶入都城。
过了宏伟的城墙,马车行进在约二十丈宽的天街上,远近建筑气势恢宏,周边街铺鳞次栉比,百姓摩肩接踵。几位姑娘不时掀开马车上的窗帘向外看去,这帝国都城磅礴粗犷,气吞万里如虎,与温润如玉,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江南完全不同。
天慢慢下起了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远处建筑在朦胧细雨中若隐若现,路上行人急匆匆地奔走。摊贩收起撑开的油布伞,雨滴沿着油布伞一缕一缕地滴下。四周一片寂静,只余马蹄踏在青石板上的声音。
天街横贯上京南北,皇城位于正中,马车在天街上行进一段路程便拐弯前往西南,上京达官贵人居于皇城以北为多,低品阶官员和富商等居于西南者为多。
西南房价也是不低,卢大人官居六品,出身贫寒,阶位不高,自然俸禄也不多,但夫人陪嫁丰富,生活倒也富裕。
离开天街又行了约莫半个时辰,终于到了卢府,卢夫人带着子女一众人等从早上就一直在等妹妹、侄子侄女外甥女一行。
姨夫卢达与姨母卢夫人育有一子一女,长子年方十九岁,名唤卢胤,尚在书院读书,今年也参加了京试。女儿卢晴与谭茵同岁,还有庶子庶女各一名,庶子卢庸年方十七岁,庶女年龄尚小,分别为两位姨娘所生。
卢夫人自从远嫁后,已有近十年未看到娘家至亲,自从接到母亲高老夫人来信后,便早早准备,日思夜盼,总算把大家给盼来了。
姐妹俩这么多年不见,面容不免染上岁月风尘,卢夫人比谭夫人大了两岁,许是家事操劳,又四处奔波,看面容却像大了五六岁左右。姐妹两人一见面就是眼泪涟涟。高彦庭和卢胤看此情形,连忙在旁相劝,卢夫人看到娘家晚辈生得眉目清朗,举止落落大方,不禁破涕为笑,连忙招呼各位进府。
卢府是个三进的院子,卢达夫妇住在中院,老夫人住在后院。进得卢府,几人穿过中院进入后院,见过卢母。
卢母本为杭州乡下一名普通农妇,大字不识一个,丈夫在卢达十岁时过世,自己含辛茹苦养大儿子。当年与高家议亲时,卢达还只是个普通士子,得知儿子受高家青睐,她欣喜若狂,直呼祖坟冒青烟。
过了这么多年,自己儿子中了进士,又做了官,早就没了当年的诚惶诚恐,心想儿媳倒是有福气,一个商户女成为官夫人,心中颇为自得,可她本性倒也算不上凶恶之辈,又感念儿媳在卢家微时就嫁了进来。这么多年来对自己颇为孝顺,对儿子也照顾周到,又生了一子一女,还帮儿子纳了两房美妾,将卢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对卢夫人还算满意。对谭夫人一行也好好招呼,让卢夫人好生安排众位。
下午,卢达当值回来,众位又与他见礼。他四十岁左右,幼时饱读诗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苦,现在在礼部任个不大不小的六品官,虽不至于平步青云,但贤妻美妾,儿女双全,也算志得圆满。
卢夫人安排谭夫人和三位小姐歇息在中院东侧院溶月居,院子虽不大,却颇为幽静典雅,几间房屋摆设也是颇花心思。又安排大公子在前院客房休憩,几人便安置下来。
谭夫人唤了一名小厮,让他送一封信给李征张子清。
当晚,卢家为谭夫人一行接风洗尘。宴席放在前院东厢房,屋内摆上数十米的长桌,卢母端坐上首,谭夫人母女与彦庭三兄妹面对门朝西而坐,卢达夫妇与卢胤卢晴并庶子卢庸朝东而坐,两位姨娘则在一旁侍候。
月光皎洁,窗外庭院恍如白昼,院中老银杏树枝繁叶茂,罩得整个庭院影影绰绰。东厢房四角均放置一人高的缠枝莲花灯,每座莲花灯高高低低摆放了几十只蜡烛,烛火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照得人面或明或暗,让人有不真实之感。
晚餐颇为丰富,可见卢夫人准备得颇为用心。谭茵吃着烤得脆嫩的鸭皮,沾上秘制的酱料,夹着精制配就的大葱,裹上劲道的面皮,一口咬下去,脆中带柔,咸中带甜,肥而不腻,美味无比,果然是名满天下的京城名菜。
谭茵一边吃着美味一边看着对面的姨夫姨母一家。卢母端坐上位,陈姨娘在一旁侍候。
陈姨娘与卢达夫妇年纪相仿,是卢达表妹,本来两人青梅竹马,卢陈两家也有意结亲,可卢家清寒,陈姨娘父亲见女儿生得颇有几分姿色,就嫌弃卢家想另攀高枝,后来却是高不成低不就,过了二十岁还没有嫁出去。没曾想卢达时来运转,像中头彩一般,先是娶得高家长女,又高中乡试京试,一改往日贫寒。陈姨娘母亲与卢母是亲姐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姐姐哭诉,希望看在往日的面子上,纳陈姨娘为妾,卢母架不住妹妹哀求就答应了,卢达是个孝子,加上又是从小相熟的表妹,便听从母亲安排。卢夫人心中自然不愿,她是家中长女,从小就有主意,但卢达已是进士,纳妾不过是迟早的事情,心中也知道这是婆母的意思,最后只得让陈姨娘进门。
谭茵幼时曾听谭钧与谭夫人聊过此事,夫妇二人商量事情时,从来不避女儿,本来谭夫人认为女儿年幼,知晓这些事不妥,但谭钧想法不同。
当时谭茵不过八九岁,夫妇二人当时在房内聊天,谭茵在一旁玩耍。
“我这次回杭州听母亲说起姐姐了,那个陈姨娘刚开始还老老实实,感念姐姐让其进门,后来生了一子,仗着是老夫人侄女,又是姐夫青梅竹马表妹,明面上不和姐姐起冲突,暗地里总是煽风点火、搬弄是非,姐姐好几次吃了闷亏。”谭夫人泡了一壶茶,给丈夫与自己各倒了一杯,对谭钧抱怨道。
“你姐姐个性直接,最易中招,她当初应该就压着不让那个姨娘过门,哪有今天的事端。”谭钧看着气呼呼的谭夫人,摇头道。
“这婆母和姐夫都同意了,姐姐不让进门不就是好妒吗?这与姐姐名声有碍。”谭夫人不赞同道。
“事涉根本问题,怎可退让,再说也有不损名声之法。”谭钧喝了一口茶道。
“这姐姐不善妒,难道还错了!”谭夫人听此瞪大眼睛,甚是疑惑不解。
“自然是错了,为了那些虚幻的名声委屈自己,反让自己长久受累,这不是错是什么?”谭钧反问道。
“那那是陈姨娘丝毫不念姐姐恩情,真是忘恩负义。”
“她怎会感念你姐姐的恩情,她只会感念她姨妈和表哥的恩情,你姐姐反而是她的眼中钉肉中刺,狼可曾感恩过东郭先生?”谭钧当头棒喝,惊醒了谭夫人。
眼前陈姨娘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穿着水红色绸缎衣衫,颜色颇为鲜艳显眼,绸缎料子与姨母卢夫人相比也丝毫不差,像只花蝴蝶一般忙前忙后,无比殷勤地照顾卢母,一会儿夹菜,一会儿卷鸭,一会儿剥花生,忙得不亦乐乎,还不时打趣接着卢母和卢达的话。
她看到谭茵吃着烤鸭,笑着说:“表小姐觉得这烤鸭是不是极美味,我们这厨子可是从李顺德烤鸭请来的,一般人可吃不到。上次我娘家侄子过来,吃了十几片还觉得不够,直说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谭茵本来正准备咽下放进嘴里的烤鸭,被陈姨娘这么一说:噎了一下,吞也不是吐也不是,只得对她笑笑。彦敏刚刚夹了一块鸭,听到此话,也是愣住了,看了一眼谭茵,两人互相看了看,放下了筷子。
卢夫人立马脸色沉了下来,当着这么多人面又不好发作,只是眼刀狠狠地剜了陈姨娘两眼,陈姨娘看主母如此,不敢再多言,只得讪讪。
卢母没觉得有啥不妥,卢达有点尴尬,卢胤和卢晴都有几分不自在,彦庭连忙打着圆场道:“这鸭子好吃,大家都吃!”
姨夫卢达坐在西侧第一位,卢夫人坐在他下手。
除了青梅竹马的陈姨娘外,还有一位尹姨娘,不过二十二三岁,本为青楼清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生得甚是美貌,为卢达外放为官时,被上峰买来送与他。
如斯美人,知情识趣,卢达自然极是宠爱,一个月到有一半时间歇在她房中,生有一女,年方三岁。
尹姨娘美貌不出大家所料,只是那柔弱无骨我见我怜的模样像病西施一样别有风味,与陈姨娘不同,她几乎没有说话,只在旁安安静静地侍候卢达。
谭茵看了看窗外,月光照在庭院中,老银杏虬枝伸展,似乎要把整个周空都遮盖住,整个庭院半明半暗。收回目光,看了看眼前美人,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年,身在何处。
卢达接着彦庭话题道:“彦庭,李璨前往杭州如何?”
“回姑父,李璨极为精明能干,小侄临走时,杭州风平浪静,繁华如初。”彦庭看卢达转移话题,也连忙答道。
“哦,那就好,可有什么要事发生。”卢达闻言点点头道。
“其他到与以往没什么不同,只是听说朝廷对商事税收有变,都准备造船准备出海远洋做生意,只是大家怕这政策不长久。”彦庭想了一会,答道。
此次降税幅度巨大,震动庙堂朝野,支持反对者各有拥泵,一石激起千层浪。
“表哥,大家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此次税收降低幅度前所未有,支持者认为减轻百姓负担,乃利国利民之策;反对者认为减少税收,国库空虚会动摇国本。这几个月来上京吵得不可开交,也是各位士子和聚会的必谈话题。”卢胤听到彦庭所言,点点头道。
彦庭听得此言,很是兴奋,正准备问下去。
“好了,时间不早了,他们长途过来也累得很,你们这些之乎者也国家大事留到日后慢慢说吧,吃饭吃饭!”卢夫人笑着打断他们道。
卢达卢胤想彦庭此次前来,日后有的是机会闲聊,席中女眷众多,便不再继续这话题。
众人用餐完毕,一路奔波劳累,便早早回房休息。
谭茵回到房中,人很疲倦,上眼皮下眼皮都要打架,可精神还是很兴奋。上床后一时睡不着,想到母亲今天派人送信给李征,很快就要见到他,一年未见,不知道他近况如何,可还是那副清瘦模样?他可有想念自己?见到自己会说些什么?东想西想辗转反侧,迷迷糊糊中慢慢睡着了。
京试刚过,天下士子都在等张榜结果,不少人也抓紧时间四处结交,为才选做准备,一时上京勾栏瓦肆爆满,让本就热闹的上京更为喧嚣。
这天上午,高家长女卢夫人早早就派管事在城外等候,接了谭夫人一行人等便驶入都城。
过了宏伟的城墙,马车行进在约二十丈宽的天街上,远近建筑气势恢宏,周边街铺鳞次栉比,百姓摩肩接踵。几位姑娘不时掀开马车上的窗帘向外看去,这帝国都城磅礴粗犷,气吞万里如虎,与温润如玉,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江南完全不同。
天慢慢下起了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远处建筑在朦胧细雨中若隐若现,路上行人急匆匆地奔走。摊贩收起撑开的油布伞,雨滴沿着油布伞一缕一缕地滴下。四周一片寂静,只余马蹄踏在青石板上的声音。
天街横贯上京南北,皇城位于正中,马车在天街上行进一段路程便拐弯前往西南,上京达官贵人居于皇城以北为多,低品阶官员和富商等居于西南者为多。
西南房价也是不低,卢大人官居六品,出身贫寒,阶位不高,自然俸禄也不多,但夫人陪嫁丰富,生活倒也富裕。
离开天街又行了约莫半个时辰,终于到了卢府,卢夫人带着子女一众人等从早上就一直在等妹妹、侄子侄女外甥女一行。
姨夫卢达与姨母卢夫人育有一子一女,长子年方十九岁,名唤卢胤,尚在书院读书,今年也参加了京试。女儿卢晴与谭茵同岁,还有庶子庶女各一名,庶子卢庸年方十七岁,庶女年龄尚小,分别为两位姨娘所生。
卢夫人自从远嫁后,已有近十年未看到娘家至亲,自从接到母亲高老夫人来信后,便早早准备,日思夜盼,总算把大家给盼来了。
姐妹俩这么多年不见,面容不免染上岁月风尘,卢夫人比谭夫人大了两岁,许是家事操劳,又四处奔波,看面容却像大了五六岁左右。姐妹两人一见面就是眼泪涟涟。高彦庭和卢胤看此情形,连忙在旁相劝,卢夫人看到娘家晚辈生得眉目清朗,举止落落大方,不禁破涕为笑,连忙招呼各位进府。
卢府是个三进的院子,卢达夫妇住在中院,老夫人住在后院。进得卢府,几人穿过中院进入后院,见过卢母。
卢母本为杭州乡下一名普通农妇,大字不识一个,丈夫在卢达十岁时过世,自己含辛茹苦养大儿子。当年与高家议亲时,卢达还只是个普通士子,得知儿子受高家青睐,她欣喜若狂,直呼祖坟冒青烟。
过了这么多年,自己儿子中了进士,又做了官,早就没了当年的诚惶诚恐,心想儿媳倒是有福气,一个商户女成为官夫人,心中颇为自得,可她本性倒也算不上凶恶之辈,又感念儿媳在卢家微时就嫁了进来。这么多年来对自己颇为孝顺,对儿子也照顾周到,又生了一子一女,还帮儿子纳了两房美妾,将卢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对卢夫人还算满意。对谭夫人一行也好好招呼,让卢夫人好生安排众位。
下午,卢达当值回来,众位又与他见礼。他四十岁左右,幼时饱读诗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苦,现在在礼部任个不大不小的六品官,虽不至于平步青云,但贤妻美妾,儿女双全,也算志得圆满。
卢夫人安排谭夫人和三位小姐歇息在中院东侧院溶月居,院子虽不大,却颇为幽静典雅,几间房屋摆设也是颇花心思。又安排大公子在前院客房休憩,几人便安置下来。
谭夫人唤了一名小厮,让他送一封信给李征张子清。
当晚,卢家为谭夫人一行接风洗尘。宴席放在前院东厢房,屋内摆上数十米的长桌,卢母端坐上首,谭夫人母女与彦庭三兄妹面对门朝西而坐,卢达夫妇与卢胤卢晴并庶子卢庸朝东而坐,两位姨娘则在一旁侍候。
月光皎洁,窗外庭院恍如白昼,院中老银杏树枝繁叶茂,罩得整个庭院影影绰绰。东厢房四角均放置一人高的缠枝莲花灯,每座莲花灯高高低低摆放了几十只蜡烛,烛火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照得人面或明或暗,让人有不真实之感。
晚餐颇为丰富,可见卢夫人准备得颇为用心。谭茵吃着烤得脆嫩的鸭皮,沾上秘制的酱料,夹着精制配就的大葱,裹上劲道的面皮,一口咬下去,脆中带柔,咸中带甜,肥而不腻,美味无比,果然是名满天下的京城名菜。
谭茵一边吃着美味一边看着对面的姨夫姨母一家。卢母端坐上位,陈姨娘在一旁侍候。
陈姨娘与卢达夫妇年纪相仿,是卢达表妹,本来两人青梅竹马,卢陈两家也有意结亲,可卢家清寒,陈姨娘父亲见女儿生得颇有几分姿色,就嫌弃卢家想另攀高枝,后来却是高不成低不就,过了二十岁还没有嫁出去。没曾想卢达时来运转,像中头彩一般,先是娶得高家长女,又高中乡试京试,一改往日贫寒。陈姨娘母亲与卢母是亲姐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姐姐哭诉,希望看在往日的面子上,纳陈姨娘为妾,卢母架不住妹妹哀求就答应了,卢达是个孝子,加上又是从小相熟的表妹,便听从母亲安排。卢夫人心中自然不愿,她是家中长女,从小就有主意,但卢达已是进士,纳妾不过是迟早的事情,心中也知道这是婆母的意思,最后只得让陈姨娘进门。
谭茵幼时曾听谭钧与谭夫人聊过此事,夫妇二人商量事情时,从来不避女儿,本来谭夫人认为女儿年幼,知晓这些事不妥,但谭钧想法不同。
当时谭茵不过八九岁,夫妇二人当时在房内聊天,谭茵在一旁玩耍。
“我这次回杭州听母亲说起姐姐了,那个陈姨娘刚开始还老老实实,感念姐姐让其进门,后来生了一子,仗着是老夫人侄女,又是姐夫青梅竹马表妹,明面上不和姐姐起冲突,暗地里总是煽风点火、搬弄是非,姐姐好几次吃了闷亏。”谭夫人泡了一壶茶,给丈夫与自己各倒了一杯,对谭钧抱怨道。
“你姐姐个性直接,最易中招,她当初应该就压着不让那个姨娘过门,哪有今天的事端。”谭钧看着气呼呼的谭夫人,摇头道。
“这婆母和姐夫都同意了,姐姐不让进门不就是好妒吗?这与姐姐名声有碍。”谭夫人不赞同道。
“事涉根本问题,怎可退让,再说也有不损名声之法。”谭钧喝了一口茶道。
“这姐姐不善妒,难道还错了!”谭夫人听此瞪大眼睛,甚是疑惑不解。
“自然是错了,为了那些虚幻的名声委屈自己,反让自己长久受累,这不是错是什么?”谭钧反问道。
“那那是陈姨娘丝毫不念姐姐恩情,真是忘恩负义。”
“她怎会感念你姐姐的恩情,她只会感念她姨妈和表哥的恩情,你姐姐反而是她的眼中钉肉中刺,狼可曾感恩过东郭先生?”谭钧当头棒喝,惊醒了谭夫人。
眼前陈姨娘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穿着水红色绸缎衣衫,颜色颇为鲜艳显眼,绸缎料子与姨母卢夫人相比也丝毫不差,像只花蝴蝶一般忙前忙后,无比殷勤地照顾卢母,一会儿夹菜,一会儿卷鸭,一会儿剥花生,忙得不亦乐乎,还不时打趣接着卢母和卢达的话。
她看到谭茵吃着烤鸭,笑着说:“表小姐觉得这烤鸭是不是极美味,我们这厨子可是从李顺德烤鸭请来的,一般人可吃不到。上次我娘家侄子过来,吃了十几片还觉得不够,直说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谭茵本来正准备咽下放进嘴里的烤鸭,被陈姨娘这么一说:噎了一下,吞也不是吐也不是,只得对她笑笑。彦敏刚刚夹了一块鸭,听到此话,也是愣住了,看了一眼谭茵,两人互相看了看,放下了筷子。
卢夫人立马脸色沉了下来,当着这么多人面又不好发作,只是眼刀狠狠地剜了陈姨娘两眼,陈姨娘看主母如此,不敢再多言,只得讪讪。
卢母没觉得有啥不妥,卢达有点尴尬,卢胤和卢晴都有几分不自在,彦庭连忙打着圆场道:“这鸭子好吃,大家都吃!”
姨夫卢达坐在西侧第一位,卢夫人坐在他下手。
除了青梅竹马的陈姨娘外,还有一位尹姨娘,不过二十二三岁,本为青楼清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生得甚是美貌,为卢达外放为官时,被上峰买来送与他。
如斯美人,知情识趣,卢达自然极是宠爱,一个月到有一半时间歇在她房中,生有一女,年方三岁。
尹姨娘美貌不出大家所料,只是那柔弱无骨我见我怜的模样像病西施一样别有风味,与陈姨娘不同,她几乎没有说话,只在旁安安静静地侍候卢达。
谭茵看了看窗外,月光照在庭院中,老银杏虬枝伸展,似乎要把整个周空都遮盖住,整个庭院半明半暗。收回目光,看了看眼前美人,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年,身在何处。
卢达接着彦庭话题道:“彦庭,李璨前往杭州如何?”
“回姑父,李璨极为精明能干,小侄临走时,杭州风平浪静,繁华如初。”彦庭看卢达转移话题,也连忙答道。
“哦,那就好,可有什么要事发生。”卢达闻言点点头道。
“其他到与以往没什么不同,只是听说朝廷对商事税收有变,都准备造船准备出海远洋做生意,只是大家怕这政策不长久。”彦庭想了一会,答道。
此次降税幅度巨大,震动庙堂朝野,支持反对者各有拥泵,一石激起千层浪。
“表哥,大家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此次税收降低幅度前所未有,支持者认为减轻百姓负担,乃利国利民之策;反对者认为减少税收,国库空虚会动摇国本。这几个月来上京吵得不可开交,也是各位士子和聚会的必谈话题。”卢胤听到彦庭所言,点点头道。
彦庭听得此言,很是兴奋,正准备问下去。
“好了,时间不早了,他们长途过来也累得很,你们这些之乎者也国家大事留到日后慢慢说吧,吃饭吃饭!”卢夫人笑着打断他们道。
卢达卢胤想彦庭此次前来,日后有的是机会闲聊,席中女眷众多,便不再继续这话题。
众人用餐完毕,一路奔波劳累,便早早回房休息。
谭茵回到房中,人很疲倦,上眼皮下眼皮都要打架,可精神还是很兴奋。上床后一时睡不着,想到母亲今天派人送信给李征,很快就要见到他,一年未见,不知道他近况如何,可还是那副清瘦模样?他可有想念自己?见到自己会说些什么?东想西想辗转反侧,迷迷糊糊中慢慢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