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唐人街也被称为中国城,目前总共有六十多万华人居住在这片地区附近,东海岸华人们主要集中于此。
1848年,两男一女乘坐“流浪之鹰”号帆船到达美国,这是最早移民美国的华人。当十九世纪末加利福尼亚州最早颁布实施《排华法案》后,被排挤和受迫害的华人大批向美国东海岸迁移,最终选择定居在了叶冬青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并且不断壮大着规模,由此形成今天的北美最大华人聚集地。
在纽约的唐人街,通用的语言主要是粤语,也有其他各地方言。
一眼看去,许多街口有中文报摊,开车可以听到中文广播,晚间看的电视是中文节目,路边餐馆数量极多,大约每三家店就有一家是中餐馆。
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肤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经常遭到排斥,很难找到让人满意的工作,所以这里的华裔大多选择做些小生意,或者学一门手艺等等赚钱维持生计。
纽约人把这里称为“贫民窟”,由此就能看出他们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当中固然出现了些富人,但算起比例,远远不能跟白人们相比,绝大多数处于社会底层。
有些上了年纪的华裔甚至不会英语,说是生活在纽约,更像是活在这个与其他地方“隔绝”的小社会里,没办法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中。
叶冬青在这边长大,对此十分了解。
他奶奶上世纪四十年代才逃难来到美国,爷爷家那边更早些,从华夏离开时候还有皇帝在位,打拼那么些年,没积攒出几个钱,勉强凑合活着。
到了他父母这代,日子才稍微舒服些。
因为叶冬青的老子是会计,拿到AICPA证书的那种注册会计师,可惜只是从社区大学毕业,大公司不会要这种学历低的人,没实力换栋好房子,赚些钱养家糊口足够了。
印象中,父母出意外去世前,一家人挤在破旧小房子里也蛮开心。
奶奶去世早,四口人挤在六十平米左右的老房子里,后来那位烟鬼爷爷生病去世,他这才有了单独的小房间。至于母亲家那边的人,没太多印象,貌似从没见过面,他们去世时候叶冬青还小,记不起太多事情。
意外发生后,他就去了姑姑家居住,几年时间过去,父母去世的赔偿金被花得干干净净。
三十多万美元,架不住几口人一起只花不赚,租房、表弟表妹的学费,都是开销大头,姑父还喜欢赌钱,叶冬青成年之前,连房子都卖掉了。
当时年纪小,他还为此生气到大哭,但监护人有权处理这些资产,最后还是被姑父得逞。
从那以后,恨意更深,只想早点从他们家离开,说起来似乎从没想过把钱追讨回来。不过,即使想追讨也不容易,这种官司很难打赢,完全可以推脱说是为了叶冬青才租大房子,已经在“培养”他的过程中用完。
眼不见心不烦,上次不想为此生气,这次更不愿意,父母跟姑姑家的那点情分,到他这辈早已消耗干净,从此是路人的那种。
他们做事不地道,叶冬青有骨气,只当是报了那点“养育之恩”。
要问身为孤儿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大概就像是一艘永远无法停靠的船,只能不停地随波逐流,什么都要靠自己。
慢慢在自卑和沮丧中养成现在这种性格,很难去全身心地相信、亲近谁,叶冬青很好相处,也不好相处……
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商店。
马路对面街角处,摆放着堆积如山的水果、药材、海鲜摊位,各种中文招牌混杂在一起,车辆众多,路边积雪还没化开。
淡水基金公司简陋广告牌竖在那,工人将礼品家电全部堆放好后,开着车离开了,喇叭里一直在重复着那句话,过来才十多分钟,募集到的资金数额为零。
有人尝试了解理财产品详细,但还没人敢冒然拿钱投资一家从没听说过的公司,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起步上万美元的事,哪能像买水果、买菜一样随随便便。
万事开头难,叶冬青也想举办一场高端富人派对,然后拉关系从他们那里获取投资,目前淡水基金公司没规模没业绩,谁又会相信他呢?只能弄出这种会让同行们笑话的方式来积累资金,方式不重要,他只想看到满意的结果。
清楚知道不少路人手里有可用作理财的闲钱,而且规模可能还不小,现在只需要想办法让他们心甘情愿掏出来。
为此做足准备工作,怕有人通过互联网搜索淡水基金,于是花钱请人更新了网站,并且掏出八十万美金打广告,将会投放在一些点击量挺高的理财论坛主页上。
还有这些奖品、海报之类,总共花掉十多万美元,明天第二批价值十万美金的商品也会送来,特意为公司员工们做了中文版个人海报,哈佛、耶鲁、沃顿商学院、哥伦比亚之类的名校背景,加上花旗、摩根、高盛这些工作简历,看上去蛮有噱头。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为了打出名气,叶冬青决定拼一把,实在不行就回去继续乖乖顺着买来的名单挨个打电话,碰运气找喜欢冒险的投资者们。
接连见到好几位路人,停下脚步看看就走了,他心里挺纳闷,正在思考哪里出了问题。
按道理来说一年百分之七点五的回报率不算低了,其他理财公司会设置起投金额,想达到百分之七左右,至少也是五十万美元起头,而且还不能肯定绝对赚钱,具有一定本金亏损风险。
自己要求不高,将起投金额压低到一万美金,居然还是没人上门,只能说淡水基金名气实在太小了。仔细想想,很可能也是因为先前没有公司这样搞过的原因,太过于接地气,让人潜意识就选择不相信。
皱眉思索时候,有位抱着个孩子的妇人站在他面前,空出一只手晃晃宣传单,用普通话问道:“你们这家公司,跟巴西那个淡水河谷公司有关系?”
叶冬青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不知道对方怎么会往这方面想,果断胡扯道:“关系不大,我们有位发起人,曾经在卖矿石的那家淡水河谷公司担任董事会成员,实力雄厚。来这边喝杯茶?我跟你好好解释一下这款产品……”
1848年,两男一女乘坐“流浪之鹰”号帆船到达美国,这是最早移民美国的华人。当十九世纪末加利福尼亚州最早颁布实施《排华法案》后,被排挤和受迫害的华人大批向美国东海岸迁移,最终选择定居在了叶冬青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并且不断壮大着规模,由此形成今天的北美最大华人聚集地。
在纽约的唐人街,通用的语言主要是粤语,也有其他各地方言。
一眼看去,许多街口有中文报摊,开车可以听到中文广播,晚间看的电视是中文节目,路边餐馆数量极多,大约每三家店就有一家是中餐馆。
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肤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经常遭到排斥,很难找到让人满意的工作,所以这里的华裔大多选择做些小生意,或者学一门手艺等等赚钱维持生计。
纽约人把这里称为“贫民窟”,由此就能看出他们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当中固然出现了些富人,但算起比例,远远不能跟白人们相比,绝大多数处于社会底层。
有些上了年纪的华裔甚至不会英语,说是生活在纽约,更像是活在这个与其他地方“隔绝”的小社会里,没办法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中。
叶冬青在这边长大,对此十分了解。
他奶奶上世纪四十年代才逃难来到美国,爷爷家那边更早些,从华夏离开时候还有皇帝在位,打拼那么些年,没积攒出几个钱,勉强凑合活着。
到了他父母这代,日子才稍微舒服些。
因为叶冬青的老子是会计,拿到AICPA证书的那种注册会计师,可惜只是从社区大学毕业,大公司不会要这种学历低的人,没实力换栋好房子,赚些钱养家糊口足够了。
印象中,父母出意外去世前,一家人挤在破旧小房子里也蛮开心。
奶奶去世早,四口人挤在六十平米左右的老房子里,后来那位烟鬼爷爷生病去世,他这才有了单独的小房间。至于母亲家那边的人,没太多印象,貌似从没见过面,他们去世时候叶冬青还小,记不起太多事情。
意外发生后,他就去了姑姑家居住,几年时间过去,父母去世的赔偿金被花得干干净净。
三十多万美元,架不住几口人一起只花不赚,租房、表弟表妹的学费,都是开销大头,姑父还喜欢赌钱,叶冬青成年之前,连房子都卖掉了。
当时年纪小,他还为此生气到大哭,但监护人有权处理这些资产,最后还是被姑父得逞。
从那以后,恨意更深,只想早点从他们家离开,说起来似乎从没想过把钱追讨回来。不过,即使想追讨也不容易,这种官司很难打赢,完全可以推脱说是为了叶冬青才租大房子,已经在“培养”他的过程中用完。
眼不见心不烦,上次不想为此生气,这次更不愿意,父母跟姑姑家的那点情分,到他这辈早已消耗干净,从此是路人的那种。
他们做事不地道,叶冬青有骨气,只当是报了那点“养育之恩”。
要问身为孤儿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大概就像是一艘永远无法停靠的船,只能不停地随波逐流,什么都要靠自己。
慢慢在自卑和沮丧中养成现在这种性格,很难去全身心地相信、亲近谁,叶冬青很好相处,也不好相处……
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商店。
马路对面街角处,摆放着堆积如山的水果、药材、海鲜摊位,各种中文招牌混杂在一起,车辆众多,路边积雪还没化开。
淡水基金公司简陋广告牌竖在那,工人将礼品家电全部堆放好后,开着车离开了,喇叭里一直在重复着那句话,过来才十多分钟,募集到的资金数额为零。
有人尝试了解理财产品详细,但还没人敢冒然拿钱投资一家从没听说过的公司,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起步上万美元的事,哪能像买水果、买菜一样随随便便。
万事开头难,叶冬青也想举办一场高端富人派对,然后拉关系从他们那里获取投资,目前淡水基金公司没规模没业绩,谁又会相信他呢?只能弄出这种会让同行们笑话的方式来积累资金,方式不重要,他只想看到满意的结果。
清楚知道不少路人手里有可用作理财的闲钱,而且规模可能还不小,现在只需要想办法让他们心甘情愿掏出来。
为此做足准备工作,怕有人通过互联网搜索淡水基金,于是花钱请人更新了网站,并且掏出八十万美金打广告,将会投放在一些点击量挺高的理财论坛主页上。
还有这些奖品、海报之类,总共花掉十多万美元,明天第二批价值十万美金的商品也会送来,特意为公司员工们做了中文版个人海报,哈佛、耶鲁、沃顿商学院、哥伦比亚之类的名校背景,加上花旗、摩根、高盛这些工作简历,看上去蛮有噱头。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为了打出名气,叶冬青决定拼一把,实在不行就回去继续乖乖顺着买来的名单挨个打电话,碰运气找喜欢冒险的投资者们。
接连见到好几位路人,停下脚步看看就走了,他心里挺纳闷,正在思考哪里出了问题。
按道理来说一年百分之七点五的回报率不算低了,其他理财公司会设置起投金额,想达到百分之七左右,至少也是五十万美元起头,而且还不能肯定绝对赚钱,具有一定本金亏损风险。
自己要求不高,将起投金额压低到一万美金,居然还是没人上门,只能说淡水基金名气实在太小了。仔细想想,很可能也是因为先前没有公司这样搞过的原因,太过于接地气,让人潜意识就选择不相信。
皱眉思索时候,有位抱着个孩子的妇人站在他面前,空出一只手晃晃宣传单,用普通话问道:“你们这家公司,跟巴西那个淡水河谷公司有关系?”
叶冬青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不知道对方怎么会往这方面想,果断胡扯道:“关系不大,我们有位发起人,曾经在卖矿石的那家淡水河谷公司担任董事会成员,实力雄厚。来这边喝杯茶?我跟你好好解释一下这款产品……”